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湖南省部分名校联盟2023届高三下学期历史5月冲刺压轴大联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3·湖南模拟)据《史记》记载,“轩辕”所处时代,各个部族相互“侵伐”,轩辕于是习武行兵,征讨好兴不义之战的部族,被各部尊为“黄帝”.黄帝长期“披山通道,未尝宁居”,在行政上“抚万民,度四方”,实现了“万国和”的局面。这反映出( )
A.只有战争才能实现和平 B.黄帝结束分裂实现国家统一
C.交通交往促进民族认同 D.各部落之间的文化差异明显
2.(2023·湖南模拟)学者张岂之在论述秦末到汉武帝时期时,总结指出:“历史之所以成为人的群体活动舞台,并非哪一个阶级、阶层在这里扮演独角戏,而是众多人群展示各自智慧才华的场所,这些智慧的结晶就是“文明。”这段话意在强调( )
A.人民群众的革命性作用 B.所有人的智慧构成文明
C.汉武帝善于重用各种人才 D.历史发展是合力的结果
3.(2023·湖南模拟)唐代负责文化教育的部门是多机构并存的,下表所示机构组织反映了当时( )
主管上级 机构 职能 来源
尚书省(六部) 礼部 文化教育的政令和制度 北周始设
内侍省(九寺) 太常寺 具体的祭祀和乐舞 秦九卿演变而来
鸿胪寺 接待宾客和丧葬仪制
(五监) 国子监 学校管理,最高学府 汉太学演变而来
A.政务与事务有一定分工 B.分权制衡为其设置初衷
C.制度设计主张因循守旧 D.中央集权得到适当加强
4.(2023·湖南模拟)元朝回回人忽思慧,担任太医,撰写了世界上最早的饮食卫生营养专著《饮膳正要》.该书卷一讲各类食物禁忌;卷二讲原料、饮料和食疗;卷三讲粮食、蔬菜、各种肉类和水果等.早年传往日本,明清两代曾多次翻印,广为流传.这反映出( )
A.蒙古人生活全面中原化 B.理学修身催生中医养生
C.元朝饮食文化丰富多彩 D.药食同源观念影响广泛
5.(2023·湖南模拟)下图为明朝前期的南京地图(局部),该图的绘制侧重( )
A.作为都城的管理职能 B.城市的交通与文化功能
C.城市安全的防卫职能 D.寺庙与道观的宗教竞争
6.(2023·湖南模拟)古代中国重要传统城市,大都因其政治地位而获得发展,或者是缘于地处交通枢纽与军事要塞,到近代,沿海沿江出现了一些新型城市的崛起,其城市功能发生质的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新的商业贸易迅速发展 B.近代造船业的兴盛
C.传统城市发展遭遇瓶颈 D.国家治理模式调整
7.(2023·湖南模拟)20世纪二三十年代,晏阳初提出在农村推行“四大教育(文艺、生计、卫生、公民)”以实现“民族再造”;梁漱溟指出挽救农村衰败,不在于向西方学习,而在于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创造新文化;实业家卢作孚倡导“乡村现代化”,将乡村建设成为“一个生产的区域,文化的区域,游览的区域”。这三种思想共同反映出当时( )
A.社会各界充分重视农村发展 B.国共两党寻求农民支持
C.民族复兴亟需加强乡村建设 D.学者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8.(2023·湖南模拟)1943年元且,时任伪南京国民政府主席汪精卫发表演讲,指出:“渝(重庆)方的将士已完全失掉了东亚人的灵魂,只剩了一个供英美人指挥的躯壳,拿着英美人所给予的武器来做大东亚战争的叛逆者.说到这里,可痛可恨.”这反映出当时( )
A.南京政府抗日到底的决心 B.反法西斯同盟合作成效显著
C.英美侵略中国的狼子野心 D.日本“以华制华”彻底失败
9.(2023·湖南模拟)1951年,政务院发布《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提出“改戏、改人、改制”的号召,明确规定“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1952年,文化部陆续发出通知,禁演封建毒素严重的26出戏,同时大胆适当地改造了越剧《梁祝》等优秀传统剧目.这( )
A.推动了三大改造的实施 B.源于党的“双百方针”指导
C.说明国家重视文化引导 D.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文化实践
10.(2023·湖南模拟)1977年,中国农轻重产值比为25.2 : 32.9 : 41.9,到1978年则变为24.8 : 32. 4: 42.8.1979年4月,党中央提出3年的时间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1982 年,农民人均收入比1978年增长1倍,城市职工增长38. 5%.此时国民经济“八字方针”的提出( )
A.有利于缓解“大炼钢”问题 B.保障了发展生产资料的积极性
C.聚焦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是为了更快形成新的生产能力
11.(2023·湖南模拟)在公元前的西亚,最高王权得到了政治理论、成文法律和巨商大贾的支持,而埃及缺乏这样的组织机制,政府的全部负担,都直接落在了顺服的农民头上,这意味着( )
A.西亚文明具有典型的商业特征 B.埃及法老与农民形成对峙
C.西亚更具有多样性发展的潜能 D.西亚与埃及形成优势互补
12.(2023·湖南模拟)下图为16世纪的美洲当地绘画,可用于反映阿兹特克文明的消亡,对其解读相对完整的是( )
A.西班牙依靠武器优势实现征服 B.殖民者借助部族仇杀建立统治
C.英国殖民立足于屠杀印第安人 D.欧洲人以病菌传播征服了美洲
13.(2023·湖南模拟)下图为两千年来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它可以用来说明( )
A.重视农耕保障了人口稳定增长
B.哥伦布大交换促进人口增长新高
C.工业革命时期人口增长率最快
D.两次世界大战造成全球人口骤减
14.(2023·湖南模拟)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指出:“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互换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能够料想到这样的生产力潜伏在社会劳动中呢 ”我们从中可以知道( )
A.化学事业、电讯事业兴起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
B.无产阶级取代资产阶级的斗争即将进人高潮
C.马克思、恩格斯已经洞悉资产阶级剥削的秘密
D.人民群众对科技革新起到了巨大的创造作用
15.(2023·湖南模拟) 1897年,印度国大党的提拉克在其创办的《狮报》上撰文说:“我们的喊声同蚊子的嗡嗡声一样不能影响政府.我们的统治者不相信我们的话,或者故意这样.现在,让我们用强大的宪政手段,把我们的不满硬往他们的耳朵里灌。”这反映出( )
A.提拉克质疑舆论宣传的作用
B.印度社会上层不愿倾听人民呼声
C.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开始兴起
D.英国文化影响印度民族斗争方式
16.(2023·湖南模拟)下图为1850-1990年的英国职业人数结构图.该图反映出英国( )
A.从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转变 B.福利国家制度逐步形成
C.从男权社会向女权社会转型 D.无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17.(2023·湖南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学家刘知几(661-721年)撰写了《史通》,他第一次系统考察了中国史学的产生、发展历程.对于司马迁,他高度评价了其立言不朽、纪传体的开创以及广博的史料功夫,同时,也对其《史记》进行了广泛批评.指出纪传体“编次同类,不求年月,后生而擢居首帙”,并进一步批评“《史记》疆域辽阔,年月遐长,而分以纪传,散以书表.每论家国一政,而胡、越相悬;君臣一时,而参商是隔。”他反对司马迁将陈涉列入世家,理由是:“案世家之为义也,岂不以开国承家,世代相续 至如陈涉起自盗贼,称王六月而死,子孙不嗣,社稷靡闻,无世可传,无
家可宅,而以世家为称,岂当然乎 ”司马迁的评论有许多天命思想,刘知几提出:“夫论成败者,固当以人事为主,必推命而言,则其理悖矣。”
——摘编自徐兴海《刘知几对<史记>的批评》
材料二 (民国)史 学的面目,是颇为新颖的.它所以比前期进步,是由于好几个助力:第一是西洋的科学的治史方法的输入,尤其是考古学上的贡献,新的考据论文,史料的整理,也比从前要有系统得多,第二是西洋的新史观的输入。过去人认为历史是退步的,愈古的愈好,愈到后世愈不行;到了新史观输入以后,人们才知道历史是进化的.后世的文明远过于古代。还有自从所谓“唯物史观”输入以后,更使过去政治中心的历史变成经济社会中心的历史,还有新史料的发现、欧美日本汉学研究的进步、新文学运动的兴起也都是重要助力。
——摘编自顾颉刚《当代中国史学》(1945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知几的历史时间观,并归纳刘知几研究历史的基本态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民国建立以来经济社会史研究得以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历史学习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5分)
18.(2023·湖南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8年11 月4日,德国基尔军港水兵起义,革命浪潮迅速席卷全国,9日,德皇宣布退位,将政权交给国会第一大党社会民主党.革命目标呈现出三种方向:革命大众希望实行代表会制即直接民主制;斯巴达克团呼吁向十月革命学习,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社会民主党坚守议会民主制道路.代表会制因缺乏实际行动淡出视野,斯巴达克团组建为德国共产党,发动柏林起义,被临时政府和国防军镇压.随之而来的经济革命出现“共决权”和“完全控制权”之争,新政府、工会高层、资本家团体和军方相互合作,迫使革命者接受资本家与工会联合的“共决权”。
材料二 1945 年的波茨坦会议确定了“4D计划”,以期彻底改造德国社会.“非军事化”在实践中改为“非军国主义化”,销毁弘扬帝国主义的书籍,取消军队的特殊地位,严禁各类军事组织.“非纳粹化”通过对纳粹追随者的甄别和审判来教育德国民众,西占区1947年结束该运动,以便德国成为冷战前沿.“非工业化”在西占区实践为“经济民主化”,消灭垄断组织,管理民主,煤钢企业实行共决制,增加工会发言权.“民主化”在东西占区各有特点,西部扶持自治政府与西方模式的民主政党和工会,东部支持德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统一工会.该计划改变了德国社会根深蒂固的服从和专制意识,促成德国人反省历史的决心,以重新融入国际社会。
——均摘编自孟钟捷《德国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1918年革命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两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改造的不同特点,并简要评价“4D计划”。
19.(2023·湖南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中国产业资本统计(单位:百万元)
1894年 1913/1914年(1911官僚) 1920年 1936年(关内)
外国资本 工业 28 377 500 1451
交通运输 26 644 830 508
官僚资本 工业 36 84 114 340
交通运输 17 394 555 1649
民族资本 工业 19 205 459 1448
交通运输 1 82 129 149
——摘编自吴承明、许涤新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
中国对外贸易统计(单位:亿美元)
年份 民营企业 外资企业 国有企业
出口 进口 净出口 出口 进口 净出口 出口 进口 净出口
2008 5466 2888 2578 7905 6194 1711 2572 3538 -966
2015 9738 4116 5622 10046 8288 1758 2424 4078 -1654
2022 21312 9990 11322 11233 9530 1703 2841 7317 -4476
注:2020年全国登记注册企业单位数为2505万个,其中私营为2283 万个。
——据中国海关总署月报数据整理
结合材料及中国近现代史知识,请以“民营企业的贡献”为话题,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自拟论题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三皇五帝与部落统治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 征讨好兴不义之战的部族 ”“披山通道,未尝宁居”可知由于战争、开山开辟道路便于前往其他部族,促进了各部族的往来,再由“抚万民,度四方”可知在行政上抚恤平民百姓,使各部族和平稳定,易于形成民族认同、文化认同,C符合题意;
实现和平之路是多样的,战争可以,谈判也可以,说法过于绝对,A不合题意;
夏朝被视为最早的国家,材料里的万国,指的是各个部族,B不合题意;
材料反映的是文化认同逐步增强,而非差异,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题干中所给材料的准确理解与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是通过轩辕的多种措施所达到的目的的角度分析。
2.【答案】D
【知识点】秦末农民战争;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而是众多人群展示各自智慧才华的场所,这些智慧的结晶就是‘文明’””等信息强调的是文明是由多种合力作用的结果,结合所学可知,秦末农民战争推翻暴秦,知识分子制定治国方略,汉初皇帝励精图治,各方努力推动历史发展,而非单独的某一方力量,D符合题意;
秦末起义体现了人民群众革命性作用,但在汉武帝时不能体现,A不合题意;
材料中“ 众多人群展示各自智慧才华的场所 ”中的“众多人”并非强调“所有人”,B不合题意;
材料所指时段更长,还有秦末、高祖文景时期,C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能够通过历史史料,分析归纳历史本质内容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分析史料,然后对比备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3.【答案】A
【知识点】三省六部制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尚书省”“礼部”“文化教育的政令和制度”等说明尚书省重政务,而“九寺”“五监”“祭祀和乐舞”“接待”“管理”等可以看出九寺、五监重具体事务,这说明尚书省、九寺、五监具有一定的分工,A符合题意;
材料中的机构有分权而无制衡,均统属于皇权,B不合题意;
表格体现的是唐代的制度革新,而非因循守旧,C不合题意;
中央集权侧重地方制度分析,而材料反映的是中央机构的设置,更多体现的是皇帝集权范畴,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对尚书省、九寺、五监职责的分析。
4.【答案】D
【知识点】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 世界上最早的饮食卫生营养专著 ”“ 卷一讲各类食物禁忌;卷二讲原料、饮料和食疗;卷三讲粮食、蔬菜、各种肉类和水果等 ”等信息反映了中医迥异于西医的特点:药食同源,再依据“ 担任太医 ”“ 明清两代曾多次翻印,广为流传 ”可知,无论皇宫,还是日本,以及明清的流传,说明其观念获得广泛认同,D符合题意;
材料中 《饮膳正要》 为太医所著,无法反映蒙古人整体生活,更无法体现出“全面中原化”,A不合题意;
中医养生和道家关系更早更密,理学催生的说法不合史实,B不合题意;
材料中可以反映饮食的多样性,但无法得出饮食文化的丰富多彩,C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通过历史现象获取历史本质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中核心信息的准确归纳。
5.【答案】B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 明朝前期的南京地图(局部) ”可以看出,其凸显了河流、道路、桥、门,体现了交通,寺庙、道观、贡院的详细标注,这体现的是城市的交通情况与文化作用,B符合题意;
材料中旨在强调的是南京的交通与文化情况,而未凸显政治功能与城市的防卫职能,A、C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 寺庙与道观 ”体现了明朝时儒道释三教并存,而非竞争,D项不符。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难题主要考查学生观察图片,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对历史图片的正确分析与归纳。
6.【答案】A
【知识点】近代以来西方城市化的演进;近代商业贸易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 政治地位 ”“ 地处交通枢纽与军事要塞 ”“ 沿海沿江出现了一些新型城市的崛起 ”等信息及所学可知,由古代重要传统城市到近代沿海沿江新型城市的质的变化,主要因为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开辟了通商口岸,进出口贸易的迅速发展带动了新型城市的崛起,A符合题意;
a依据已学可知,近代航运业的发展多为外国商船,本国制造有限,B不合题意;
材料旨在强调近代新型城市崛起的原因,而非传统城市,C不合题意;
新型城市是社会发展变化的产物,而非国家治理模式调整,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深层次探究与理解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变化,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归纳。
7.【答案】C
【知识点】近代商业贸易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 晏阳初提出 ……”“ 梁漱溟指出挽救农村衰败 ……”“实业家卢作乎倡导 ……”等信息可以看出,乡村建设运动的各种典型思想,在近代中华民族不断遭受列强奴役、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背景下,提倡振兴乡村是对民族复兴的思考,说明了 民族复兴亟需加强乡村建设,C符合题意;
材料中只是晏阳初、梁漱溟、卢作孚的思想观点,而“各界”“充分”,夸大了材料主张,A不合题意;
材料未从政党角度出发,三人也不是国共两党代表,B不合题意;
梁漱溟主张里没有强调农业,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归纳分析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对三人思想主张的分析归纳。
8.【答案】B
【知识点】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解析】【分析】材料中“汪精卫”是亲日派代表,而“ 只剩了一个供英美人指挥的躯壳,拿着英美人所给予的武器 ”显示出重庆国民政府与英美的紧密合作,再据“1943年”联系时代背景可知,1942年元旦反法西斯同盟成立后,一年来中国抗日得到英美大力支持,成果显著,B符合题意;
材料显示的时空界定是南京汪伪政权,抗日的政府是重庆国民政府,A不合题意;
材料以汪精卫之口说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对中国革命的支援,侵略中国的是日本,C不合题意;
汪伪政权是日本“以华制华”的工具,当时尚未到彻底失败的程度,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对汪精卫及演讲内容的认识。
9.【答案】C
【知识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发展方针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 1951年,政务院发布 ”“ 1952年,文化部陆续发出通知 ”“ 适当地改造了越剧《梁祝》 ”等信息可得出,政务院和文化部在建国初期专门发文进行戏曲改革,是为了服务于新政权的意识形态建设,进行文化引导,C符合题意;
1953-1956年三大改造是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戏曲改革是为之服务而已,A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1956年确立“双百方针”,并于当年三大改造的完成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B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对历史背景的正确识记与运用。
10.【答案】D
【知识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1977年,中国农轻重产值比为25.2 : 32.9 : 41.9”“1978年则变为24.8 : 32. 4: 42.8”“1982 年,农民人均收入比1978年增长1倍,城市职工增长38. 5%”等信息可得出,改革开放初期对农轻重比例的调整,更趋于合理,为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实施创造更好的条件,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D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大炼钢铁”是1958年大跃进时期,1960年提出了1960年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A不合题意;
1978年重工业比重过高,要降低而非保障,B不合题意;
改革开放初期,党中央着眼于国民经济整体的协调发展,并不是聚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与分析史料的能力,解题的关键对能够通过史料现象理解其本质内容。
11.【答案】C
【知识点】古代西亚文明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 最高王权得到了政治理论、成文法律和巨商大贾的支持 ”“ 埃及缺乏这样的组织机制,政府的全部负担,都直接落在了顺服的农民头上 ”等信息通过对比西亚与埃及的可以看出,由于西亚得到了理论、制度和工商业支撑,社会具有不断发展的中坚力量和治理水平支撑,因此 更具有多样性发展的潜能 ,C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西亚也属于农耕文明,A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在埃及农民是顺服法老,而非对峙,B不合题意;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埃及缺乏西亚的各种优势,后续发展乏力,而非优势互补,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信息的本质理解。
12.【答案】B
【知识点】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化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 阿兹特克文明的消亡 ”及所学可知,漫画反映出西班牙殖民者在当地土著的支持下对阿兹特克人发动进攻,对土著而言,是反抗阿兹特克的暴政,西班牙则借助印第安人内部的斗争实现殖民征服,建立殖民统治,B符合题意;
漫画中西班牙依靠先进的武器进行征服,不能完整解读漫画,另外还反映了印第安人的搏杀情景,A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子,英国殖民统治重点在北美,而非针对阿兹特克,C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病菌感染是事实,但是材料没有反映,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对漫画的准确解读。
13.【答案】B
【知识点】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的联系
【解析】【分析】分析题干中曲线图,可以看出在17世纪以后,人扣开始迅速增长,打破长期低水平状态,联系所学可知,哥伦布到达美洲后,带来的物种大交流关系密切,高产作物的推广,物种的丰富性,大大促进人口增长,B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由于长期处于农耕时期,人口稳定,未出现明显增长,A不合题意;
依据图示可以看出,数据显示最高增长率是在20世纪,C不合题意;
图示中显示的是人口的迅速增长,没有出现 全球人口骤减 ,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通过历史现象获取历史本质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联系时代背景对题干中图示数据走向的正确分析。
14.【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 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 ”等信息可得出,发表于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的内容里有化学工业、电报等,可见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出现,A符合题意;
马克思在这里是肯定资产阶级的巨大创造力,而非革命高潮,19世纪没有无产阶级的革命高潮,恩格斯晚年指出,19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预言革命高潮的到来是错误的,B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1867年《资本论》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C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科技创新立足于技术人员和科学家的创新,劳动人民主要在于创造社会财富,促进社会发展,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已学知识推理判断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联系时代背景以及《共产党宣言》内容,综合分析归纳出正确答案。
15.【答案】D
【知识点】古代印度文明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 让我们用强大的宪政手段,把我们的不满硬往他们的耳朵里灌 ”等信息及所学可得出,印度国大党提拉克改变了反对英国殖民侵略策略,“用强大的宪政手段”,这是深受英国深远的宪政文化传统的影响,据此可知 英国文化影响印度民族斗争方式 ,D符合题意;
依据题干信息可知,提拉克借助媒体报纸,通过“硬往他们的耳朵里灌”表达呼声,A不合题意;
依据题干中“我们的统治者”可知,其指的是英国殖民当局,B不合题意;
甘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一战后开始的,材料反映的是一种态度,而非运动,C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联系时代背景,分析提拉克的措施。
16.【答案】A
【知识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 1850-1990年的英国职业人数结构图 ”信息可得出,19世纪中期制造业就业比重大,20世纪中期以来服务业比重最高,表明以服务消费者的消费为中心的“消费型社会”正在形成,A符合题意;
材料数据无法体现福利国家概念,B不合题意;
女性参加工作的人数日益增长,妇女地位不断提高,但不代表向女权社会转型,而是男女日益平等,男性职业人数也一直多于女性,C不合题意;
无产阶级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其比重在二战后日益下降,而且工人也不再是“无产”,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已学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中图示的准确解读。
17.【答案】(1)时间观:按照时间顺序建构历史的前后关联:建立更长的时空框架,理解历史变化与延续:史事要与特定的时空相联而不应该分散割裂 . 史学态度:(史料实证) 实事求是;言之有据,(历史解释) 客观公正分析一分为二:(家国情怀 、唯物史观) 正确的历史观充分肯定人对历史的重要作用。
.
(2)原因:唯物史观 、发展史观的影响:科学的治史方法的引进:大量社会和经济的史料发现与整理;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科学,关注社会:共和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改革开放后 .经济 与社会研究成为重中之重 .
(3)原则:具有清晰而又灵活的时空观念:坚持以生产力为着眼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掌握并辨析客观历史事实,充分重视人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要有理性客观的分析与联系 .形成 自 己的历史认识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两汉的史学与文学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的作答依据材料一中“ 他第一次系统考察了中国史学的产生、发展历程 ”等信息可以看年初,其主要有按照时间顺序建构历史的前后关联,把历史演变与时代特征相结合;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中的“对于司马迁,他高度评价了其立言不朽、纪传体的开创以及广博的史料功夫,同时,也对其《史记》进行了广泛批评”“夫论成败者,固当以人事为主”及所学,可以从实事求是、客观分析、肯定人的重要作用等方面分析归纳即可。
(2)问的解答时需要依据材料二中“ 西洋的科学的治史方法的输入 ”“ 西洋的新史观的输入 ”“唯物史观”“ 新文学运动的兴起也都是重要助力 ”等信息可以从史观的影响、治史方法、新文化运动、史料的发现与整理等方面归纳,再结合建国后的相关史实,从人民当家作主、经济发展、社会研究等方面归纳分析。
(3)问的解答需要由材料二“到了新史观输入以后,人们才知道历史是进化的”、材料一“他反对司马迁将陈涉列入世家,理由是:‘“案世家之为义也,岂不以开国承家,世代相续 ”等信息从灵活的时空观、发展的眼光、生产力为着眼点、辩证客观等方面分析归纳即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综合解决历史问题。
18.【答案】(1)影响:加速德国投降和一 战的结束:终结了德意志帝国,德国君主制度转向议会民主制:工人群体崛起,工会与工人政党改变了德国政治格局:引发经济革命 .出现资本家与工会联合的.共决".旧军官 、旧官僚等守旧势力强大 .为纳粹的上台提供了土壤 .
(2)一战:内部革新:权力的博弈与重新分配 ) 二战:外部推动: 清算法西斯,军国主义。
评价:积极作用:清除了法西斯专制的土壤,推动德国走上民主化道路:德国经济迅速恢复发展,社会相对稳 定:有利于德国人的历史反省而不是历史复仇,维护战后和平.局限性:德国分裂为东德西德,成为冷战的前沿。
【知识点】“二战”的进程;“二战”的影响;“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调整
【解析】【分析】(1)解题时需要依据材料一中“斯巴达克团组建为德国共产党”“德皇宣布退位”等信息及所学可以从德国投降、一战结束、德国政体转变、工人运动影响、经济革命等角度分析归纳;
(2)解题时需要根据材料“德国共产党”和所学可知,第一次以德国人对本国的改造为主,方向是发展社会主义;根据“波茨坦会议”得出第二次是美国人对德国的改造,方向是消灭纳粹,发展资本主义。根据“非纳粹化”得出4D计划彻底清算了德国法西斯法律、组织与战犯;深入社会基层扫除了法西斯势力的残余与影响;根据“经济民主化”得出为德国战后和平崛起创造了有利条件;根据所学可知,维护了战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已学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农事依据材料系信息及德国的具体史实分析归纳。
19.【答案】论题:民营企业推动了中国现代化建设。
阐述:近代中国,民营企业的产生与发展大大促进了中国的社会近代化.甲午战争之后,政府放松对民间办 厂的限制,以民族资本为代表的民营企业迅速发展,尤其工业建设与投资 .到 1936年跃居为三大资本的首位.这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发展了中国近代工业,丰富了人民的生产生活,为民族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等新阶级,以及民主 、科学 、自 由等新思想的壮大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现代中国,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民营企业的发展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力量.20世纪80 年代,经济体制改革,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民营企业雨后春笋般成长,注册数量为各种企业对外贸易额也是各种所有制经济中最高 .不仅大大改善了广大人民的就业问题 ,丰富了人民的生活 ,而且 积极走向世界 ,为经济全球化贡献了中国力量 ,更是中国稳定经济的外汇储备的坚强基石 ,为中国的总之 ,民营企业的发展 ,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探索与创造 ,为中国的经济发展 、社会稳定和丰富的文化生活做 出突出贡献 ,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力量 ,值得肯定和支持。
【知识点】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撰写历史小论文,解题时,首先需要审好题,明确题目的要求,如“结合材料及中国近现代史知识,请以‘民营企业的贡献’为话题,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加以论述”明确了试题解答知识范围(中国近现代史)、话题(民营企业的贡献)、拟一个论题、加以论述,因此在作答时,就需要紧扣题目要求逐一作答;其次阅读史料,概括论题,如题干中“近代中国产业资本”“中国对外贸易”的图表,可以归纳论题为民营企业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再次联系中国近现代相关民营企业的发展相关史实分析,可以从近代,甲午中日战争后的迅速发展,现代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分别论述即可;最后对此进行归纳深化,作答时需要条理清晰、史论结合。
【点评】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旨在考查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审好题,明确要求。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湖南省部分名校联盟2023届高三下学期历史5月冲刺压轴大联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3·湖南模拟)据《史记》记载,“轩辕”所处时代,各个部族相互“侵伐”,轩辕于是习武行兵,征讨好兴不义之战的部族,被各部尊为“黄帝”.黄帝长期“披山通道,未尝宁居”,在行政上“抚万民,度四方”,实现了“万国和”的局面。这反映出( )
A.只有战争才能实现和平 B.黄帝结束分裂实现国家统一
C.交通交往促进民族认同 D.各部落之间的文化差异明显
【答案】C
【知识点】三皇五帝与部落统治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 征讨好兴不义之战的部族 ”“披山通道,未尝宁居”可知由于战争、开山开辟道路便于前往其他部族,促进了各部族的往来,再由“抚万民,度四方”可知在行政上抚恤平民百姓,使各部族和平稳定,易于形成民族认同、文化认同,C符合题意;
实现和平之路是多样的,战争可以,谈判也可以,说法过于绝对,A不合题意;
夏朝被视为最早的国家,材料里的万国,指的是各个部族,B不合题意;
材料反映的是文化认同逐步增强,而非差异,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题干中所给材料的准确理解与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是通过轩辕的多种措施所达到的目的的角度分析。
2.(2023·湖南模拟)学者张岂之在论述秦末到汉武帝时期时,总结指出:“历史之所以成为人的群体活动舞台,并非哪一个阶级、阶层在这里扮演独角戏,而是众多人群展示各自智慧才华的场所,这些智慧的结晶就是“文明。”这段话意在强调( )
A.人民群众的革命性作用 B.所有人的智慧构成文明
C.汉武帝善于重用各种人才 D.历史发展是合力的结果
【答案】D
【知识点】秦末农民战争;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而是众多人群展示各自智慧才华的场所,这些智慧的结晶就是‘文明’””等信息强调的是文明是由多种合力作用的结果,结合所学可知,秦末农民战争推翻暴秦,知识分子制定治国方略,汉初皇帝励精图治,各方努力推动历史发展,而非单独的某一方力量,D符合题意;
秦末起义体现了人民群众革命性作用,但在汉武帝时不能体现,A不合题意;
材料中“ 众多人群展示各自智慧才华的场所 ”中的“众多人”并非强调“所有人”,B不合题意;
材料所指时段更长,还有秦末、高祖文景时期,C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能够通过历史史料,分析归纳历史本质内容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分析史料,然后对比备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3.(2023·湖南模拟)唐代负责文化教育的部门是多机构并存的,下表所示机构组织反映了当时( )
主管上级 机构 职能 来源
尚书省(六部) 礼部 文化教育的政令和制度 北周始设
内侍省(九寺) 太常寺 具体的祭祀和乐舞 秦九卿演变而来
鸿胪寺 接待宾客和丧葬仪制
(五监) 国子监 学校管理,最高学府 汉太学演变而来
A.政务与事务有一定分工 B.分权制衡为其设置初衷
C.制度设计主张因循守旧 D.中央集权得到适当加强
【答案】A
【知识点】三省六部制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尚书省”“礼部”“文化教育的政令和制度”等说明尚书省重政务,而“九寺”“五监”“祭祀和乐舞”“接待”“管理”等可以看出九寺、五监重具体事务,这说明尚书省、九寺、五监具有一定的分工,A符合题意;
材料中的机构有分权而无制衡,均统属于皇权,B不合题意;
表格体现的是唐代的制度革新,而非因循守旧,C不合题意;
中央集权侧重地方制度分析,而材料反映的是中央机构的设置,更多体现的是皇帝集权范畴,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对尚书省、九寺、五监职责的分析。
4.(2023·湖南模拟)元朝回回人忽思慧,担任太医,撰写了世界上最早的饮食卫生营养专著《饮膳正要》.该书卷一讲各类食物禁忌;卷二讲原料、饮料和食疗;卷三讲粮食、蔬菜、各种肉类和水果等.早年传往日本,明清两代曾多次翻印,广为流传.这反映出( )
A.蒙古人生活全面中原化 B.理学修身催生中医养生
C.元朝饮食文化丰富多彩 D.药食同源观念影响广泛
【答案】D
【知识点】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 世界上最早的饮食卫生营养专著 ”“ 卷一讲各类食物禁忌;卷二讲原料、饮料和食疗;卷三讲粮食、蔬菜、各种肉类和水果等 ”等信息反映了中医迥异于西医的特点:药食同源,再依据“ 担任太医 ”“ 明清两代曾多次翻印,广为流传 ”可知,无论皇宫,还是日本,以及明清的流传,说明其观念获得广泛认同,D符合题意;
材料中 《饮膳正要》 为太医所著,无法反映蒙古人整体生活,更无法体现出“全面中原化”,A不合题意;
中医养生和道家关系更早更密,理学催生的说法不合史实,B不合题意;
材料中可以反映饮食的多样性,但无法得出饮食文化的丰富多彩,C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通过历史现象获取历史本质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中核心信息的准确归纳。
5.(2023·湖南模拟)下图为明朝前期的南京地图(局部),该图的绘制侧重( )
A.作为都城的管理职能 B.城市的交通与文化功能
C.城市安全的防卫职能 D.寺庙与道观的宗教竞争
【答案】B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 明朝前期的南京地图(局部) ”可以看出,其凸显了河流、道路、桥、门,体现了交通,寺庙、道观、贡院的详细标注,这体现的是城市的交通情况与文化作用,B符合题意;
材料中旨在强调的是南京的交通与文化情况,而未凸显政治功能与城市的防卫职能,A、C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 寺庙与道观 ”体现了明朝时儒道释三教并存,而非竞争,D项不符。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难题主要考查学生观察图片,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对历史图片的正确分析与归纳。
6.(2023·湖南模拟)古代中国重要传统城市,大都因其政治地位而获得发展,或者是缘于地处交通枢纽与军事要塞,到近代,沿海沿江出现了一些新型城市的崛起,其城市功能发生质的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新的商业贸易迅速发展 B.近代造船业的兴盛
C.传统城市发展遭遇瓶颈 D.国家治理模式调整
【答案】A
【知识点】近代以来西方城市化的演进;近代商业贸易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 政治地位 ”“ 地处交通枢纽与军事要塞 ”“ 沿海沿江出现了一些新型城市的崛起 ”等信息及所学可知,由古代重要传统城市到近代沿海沿江新型城市的质的变化,主要因为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开辟了通商口岸,进出口贸易的迅速发展带动了新型城市的崛起,A符合题意;
a依据已学可知,近代航运业的发展多为外国商船,本国制造有限,B不合题意;
材料旨在强调近代新型城市崛起的原因,而非传统城市,C不合题意;
新型城市是社会发展变化的产物,而非国家治理模式调整,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深层次探究与理解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变化,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归纳。
7.(2023·湖南模拟)20世纪二三十年代,晏阳初提出在农村推行“四大教育(文艺、生计、卫生、公民)”以实现“民族再造”;梁漱溟指出挽救农村衰败,不在于向西方学习,而在于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创造新文化;实业家卢作孚倡导“乡村现代化”,将乡村建设成为“一个生产的区域,文化的区域,游览的区域”。这三种思想共同反映出当时( )
A.社会各界充分重视农村发展 B.国共两党寻求农民支持
C.民族复兴亟需加强乡村建设 D.学者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答案】C
【知识点】近代商业贸易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 晏阳初提出 ……”“ 梁漱溟指出挽救农村衰败 ……”“实业家卢作乎倡导 ……”等信息可以看出,乡村建设运动的各种典型思想,在近代中华民族不断遭受列强奴役、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背景下,提倡振兴乡村是对民族复兴的思考,说明了 民族复兴亟需加强乡村建设,C符合题意;
材料中只是晏阳初、梁漱溟、卢作孚的思想观点,而“各界”“充分”,夸大了材料主张,A不合题意;
材料未从政党角度出发,三人也不是国共两党代表,B不合题意;
梁漱溟主张里没有强调农业,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归纳分析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对三人思想主张的分析归纳。
8.(2023·湖南模拟)1943年元且,时任伪南京国民政府主席汪精卫发表演讲,指出:“渝(重庆)方的将士已完全失掉了东亚人的灵魂,只剩了一个供英美人指挥的躯壳,拿着英美人所给予的武器来做大东亚战争的叛逆者.说到这里,可痛可恨.”这反映出当时( )
A.南京政府抗日到底的决心 B.反法西斯同盟合作成效显著
C.英美侵略中国的狼子野心 D.日本“以华制华”彻底失败
【答案】B
【知识点】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解析】【分析】材料中“汪精卫”是亲日派代表,而“ 只剩了一个供英美人指挥的躯壳,拿着英美人所给予的武器 ”显示出重庆国民政府与英美的紧密合作,再据“1943年”联系时代背景可知,1942年元旦反法西斯同盟成立后,一年来中国抗日得到英美大力支持,成果显著,B符合题意;
材料显示的时空界定是南京汪伪政权,抗日的政府是重庆国民政府,A不合题意;
材料以汪精卫之口说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对中国革命的支援,侵略中国的是日本,C不合题意;
汪伪政权是日本“以华制华”的工具,当时尚未到彻底失败的程度,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对汪精卫及演讲内容的认识。
9.(2023·湖南模拟)1951年,政务院发布《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提出“改戏、改人、改制”的号召,明确规定“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1952年,文化部陆续发出通知,禁演封建毒素严重的26出戏,同时大胆适当地改造了越剧《梁祝》等优秀传统剧目.这( )
A.推动了三大改造的实施 B.源于党的“双百方针”指导
C.说明国家重视文化引导 D.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文化实践
【答案】C
【知识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发展方针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 1951年,政务院发布 ”“ 1952年,文化部陆续发出通知 ”“ 适当地改造了越剧《梁祝》 ”等信息可得出,政务院和文化部在建国初期专门发文进行戏曲改革,是为了服务于新政权的意识形态建设,进行文化引导,C符合题意;
1953-1956年三大改造是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戏曲改革是为之服务而已,A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1956年确立“双百方针”,并于当年三大改造的完成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B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对历史背景的正确识记与运用。
10.(2023·湖南模拟)1977年,中国农轻重产值比为25.2 : 32.9 : 41.9,到1978年则变为24.8 : 32. 4: 42.8.1979年4月,党中央提出3年的时间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1982 年,农民人均收入比1978年增长1倍,城市职工增长38. 5%.此时国民经济“八字方针”的提出( )
A.有利于缓解“大炼钢”问题 B.保障了发展生产资料的积极性
C.聚焦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是为了更快形成新的生产能力
【答案】D
【知识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1977年,中国农轻重产值比为25.2 : 32.9 : 41.9”“1978年则变为24.8 : 32. 4: 42.8”“1982 年,农民人均收入比1978年增长1倍,城市职工增长38. 5%”等信息可得出,改革开放初期对农轻重比例的调整,更趋于合理,为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实施创造更好的条件,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D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大炼钢铁”是1958年大跃进时期,1960年提出了1960年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A不合题意;
1978年重工业比重过高,要降低而非保障,B不合题意;
改革开放初期,党中央着眼于国民经济整体的协调发展,并不是聚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与分析史料的能力,解题的关键对能够通过史料现象理解其本质内容。
11.(2023·湖南模拟)在公元前的西亚,最高王权得到了政治理论、成文法律和巨商大贾的支持,而埃及缺乏这样的组织机制,政府的全部负担,都直接落在了顺服的农民头上,这意味着( )
A.西亚文明具有典型的商业特征 B.埃及法老与农民形成对峙
C.西亚更具有多样性发展的潜能 D.西亚与埃及形成优势互补
【答案】C
【知识点】古代西亚文明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 最高王权得到了政治理论、成文法律和巨商大贾的支持 ”“ 埃及缺乏这样的组织机制,政府的全部负担,都直接落在了顺服的农民头上 ”等信息通过对比西亚与埃及的可以看出,由于西亚得到了理论、制度和工商业支撑,社会具有不断发展的中坚力量和治理水平支撑,因此 更具有多样性发展的潜能 ,C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西亚也属于农耕文明,A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在埃及农民是顺服法老,而非对峙,B不合题意;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埃及缺乏西亚的各种优势,后续发展乏力,而非优势互补,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信息的本质理解。
12.(2023·湖南模拟)下图为16世纪的美洲当地绘画,可用于反映阿兹特克文明的消亡,对其解读相对完整的是( )
A.西班牙依靠武器优势实现征服 B.殖民者借助部族仇杀建立统治
C.英国殖民立足于屠杀印第安人 D.欧洲人以病菌传播征服了美洲
【答案】B
【知识点】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化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 阿兹特克文明的消亡 ”及所学可知,漫画反映出西班牙殖民者在当地土著的支持下对阿兹特克人发动进攻,对土著而言,是反抗阿兹特克的暴政,西班牙则借助印第安人内部的斗争实现殖民征服,建立殖民统治,B符合题意;
漫画中西班牙依靠先进的武器进行征服,不能完整解读漫画,另外还反映了印第安人的搏杀情景,A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子,英国殖民统治重点在北美,而非针对阿兹特克,C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病菌感染是事实,但是材料没有反映,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对漫画的准确解读。
13.(2023·湖南模拟)下图为两千年来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它可以用来说明( )
A.重视农耕保障了人口稳定增长
B.哥伦布大交换促进人口增长新高
C.工业革命时期人口增长率最快
D.两次世界大战造成全球人口骤减
【答案】B
【知识点】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的联系
【解析】【分析】分析题干中曲线图,可以看出在17世纪以后,人扣开始迅速增长,打破长期低水平状态,联系所学可知,哥伦布到达美洲后,带来的物种大交流关系密切,高产作物的推广,物种的丰富性,大大促进人口增长,B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由于长期处于农耕时期,人口稳定,未出现明显增长,A不合题意;
依据图示可以看出,数据显示最高增长率是在20世纪,C不合题意;
图示中显示的是人口的迅速增长,没有出现 全球人口骤减 ,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通过历史现象获取历史本质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联系时代背景对题干中图示数据走向的正确分析。
14.(2023·湖南模拟)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指出:“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互换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能够料想到这样的生产力潜伏在社会劳动中呢 ”我们从中可以知道( )
A.化学事业、电讯事业兴起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
B.无产阶级取代资产阶级的斗争即将进人高潮
C.马克思、恩格斯已经洞悉资产阶级剥削的秘密
D.人民群众对科技革新起到了巨大的创造作用
【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 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 ”等信息可得出,发表于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的内容里有化学工业、电报等,可见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出现,A符合题意;
马克思在这里是肯定资产阶级的巨大创造力,而非革命高潮,19世纪没有无产阶级的革命高潮,恩格斯晚年指出,19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预言革命高潮的到来是错误的,B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1867年《资本论》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C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科技创新立足于技术人员和科学家的创新,劳动人民主要在于创造社会财富,促进社会发展,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已学知识推理判断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联系时代背景以及《共产党宣言》内容,综合分析归纳出正确答案。
15.(2023·湖南模拟) 1897年,印度国大党的提拉克在其创办的《狮报》上撰文说:“我们的喊声同蚊子的嗡嗡声一样不能影响政府.我们的统治者不相信我们的话,或者故意这样.现在,让我们用强大的宪政手段,把我们的不满硬往他们的耳朵里灌。”这反映出( )
A.提拉克质疑舆论宣传的作用
B.印度社会上层不愿倾听人民呼声
C.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开始兴起
D.英国文化影响印度民族斗争方式
【答案】D
【知识点】古代印度文明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 让我们用强大的宪政手段,把我们的不满硬往他们的耳朵里灌 ”等信息及所学可得出,印度国大党提拉克改变了反对英国殖民侵略策略,“用强大的宪政手段”,这是深受英国深远的宪政文化传统的影响,据此可知 英国文化影响印度民族斗争方式 ,D符合题意;
依据题干信息可知,提拉克借助媒体报纸,通过“硬往他们的耳朵里灌”表达呼声,A不合题意;
依据题干中“我们的统治者”可知,其指的是英国殖民当局,B不合题意;
甘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一战后开始的,材料反映的是一种态度,而非运动,C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联系时代背景,分析提拉克的措施。
16.(2023·湖南模拟)下图为1850-1990年的英国职业人数结构图.该图反映出英国( )
A.从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转变 B.福利国家制度逐步形成
C.从男权社会向女权社会转型 D.无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
【答案】A
【知识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 1850-1990年的英国职业人数结构图 ”信息可得出,19世纪中期制造业就业比重大,20世纪中期以来服务业比重最高,表明以服务消费者的消费为中心的“消费型社会”正在形成,A符合题意;
材料数据无法体现福利国家概念,B不合题意;
女性参加工作的人数日益增长,妇女地位不断提高,但不代表向女权社会转型,而是男女日益平等,男性职业人数也一直多于女性,C不合题意;
无产阶级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其比重在二战后日益下降,而且工人也不再是“无产”,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已学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中图示的准确解读。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17.(2023·湖南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学家刘知几(661-721年)撰写了《史通》,他第一次系统考察了中国史学的产生、发展历程.对于司马迁,他高度评价了其立言不朽、纪传体的开创以及广博的史料功夫,同时,也对其《史记》进行了广泛批评.指出纪传体“编次同类,不求年月,后生而擢居首帙”,并进一步批评“《史记》疆域辽阔,年月遐长,而分以纪传,散以书表.每论家国一政,而胡、越相悬;君臣一时,而参商是隔。”他反对司马迁将陈涉列入世家,理由是:“案世家之为义也,岂不以开国承家,世代相续 至如陈涉起自盗贼,称王六月而死,子孙不嗣,社稷靡闻,无世可传,无
家可宅,而以世家为称,岂当然乎 ”司马迁的评论有许多天命思想,刘知几提出:“夫论成败者,固当以人事为主,必推命而言,则其理悖矣。”
——摘编自徐兴海《刘知几对<史记>的批评》
材料二 (民国)史 学的面目,是颇为新颖的.它所以比前期进步,是由于好几个助力:第一是西洋的科学的治史方法的输入,尤其是考古学上的贡献,新的考据论文,史料的整理,也比从前要有系统得多,第二是西洋的新史观的输入。过去人认为历史是退步的,愈古的愈好,愈到后世愈不行;到了新史观输入以后,人们才知道历史是进化的.后世的文明远过于古代。还有自从所谓“唯物史观”输入以后,更使过去政治中心的历史变成经济社会中心的历史,还有新史料的发现、欧美日本汉学研究的进步、新文学运动的兴起也都是重要助力。
——摘编自顾颉刚《当代中国史学》(1945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知几的历史时间观,并归纳刘知几研究历史的基本态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民国建立以来经济社会史研究得以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历史学习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5分)
【答案】(1)时间观:按照时间顺序建构历史的前后关联:建立更长的时空框架,理解历史变化与延续:史事要与特定的时空相联而不应该分散割裂 . 史学态度:(史料实证) 实事求是;言之有据,(历史解释) 客观公正分析一分为二:(家国情怀 、唯物史观) 正确的历史观充分肯定人对历史的重要作用。
.
(2)原因:唯物史观 、发展史观的影响:科学的治史方法的引进:大量社会和经济的史料发现与整理;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科学,关注社会:共和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改革开放后 .经济 与社会研究成为重中之重 .
(3)原则:具有清晰而又灵活的时空观念:坚持以生产力为着眼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掌握并辨析客观历史事实,充分重视人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要有理性客观的分析与联系 .形成 自 己的历史认识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两汉的史学与文学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的作答依据材料一中“ 他第一次系统考察了中国史学的产生、发展历程 ”等信息可以看年初,其主要有按照时间顺序建构历史的前后关联,把历史演变与时代特征相结合;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中的“对于司马迁,他高度评价了其立言不朽、纪传体的开创以及广博的史料功夫,同时,也对其《史记》进行了广泛批评”“夫论成败者,固当以人事为主”及所学,可以从实事求是、客观分析、肯定人的重要作用等方面分析归纳即可。
(2)问的解答时需要依据材料二中“ 西洋的科学的治史方法的输入 ”“ 西洋的新史观的输入 ”“唯物史观”“ 新文学运动的兴起也都是重要助力 ”等信息可以从史观的影响、治史方法、新文化运动、史料的发现与整理等方面归纳,再结合建国后的相关史实,从人民当家作主、经济发展、社会研究等方面归纳分析。
(3)问的解答需要由材料二“到了新史观输入以后,人们才知道历史是进化的”、材料一“他反对司马迁将陈涉列入世家,理由是:‘“案世家之为义也,岂不以开国承家,世代相续 ”等信息从灵活的时空观、发展的眼光、生产力为着眼点、辩证客观等方面分析归纳即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综合解决历史问题。
18.(2023·湖南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8年11 月4日,德国基尔军港水兵起义,革命浪潮迅速席卷全国,9日,德皇宣布退位,将政权交给国会第一大党社会民主党.革命目标呈现出三种方向:革命大众希望实行代表会制即直接民主制;斯巴达克团呼吁向十月革命学习,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社会民主党坚守议会民主制道路.代表会制因缺乏实际行动淡出视野,斯巴达克团组建为德国共产党,发动柏林起义,被临时政府和国防军镇压.随之而来的经济革命出现“共决权”和“完全控制权”之争,新政府、工会高层、资本家团体和军方相互合作,迫使革命者接受资本家与工会联合的“共决权”。
材料二 1945 年的波茨坦会议确定了“4D计划”,以期彻底改造德国社会.“非军事化”在实践中改为“非军国主义化”,销毁弘扬帝国主义的书籍,取消军队的特殊地位,严禁各类军事组织.“非纳粹化”通过对纳粹追随者的甄别和审判来教育德国民众,西占区1947年结束该运动,以便德国成为冷战前沿.“非工业化”在西占区实践为“经济民主化”,消灭垄断组织,管理民主,煤钢企业实行共决制,增加工会发言权.“民主化”在东西占区各有特点,西部扶持自治政府与西方模式的民主政党和工会,东部支持德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统一工会.该计划改变了德国社会根深蒂固的服从和专制意识,促成德国人反省历史的决心,以重新融入国际社会。
——均摘编自孟钟捷《德国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1918年革命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两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改造的不同特点,并简要评价“4D计划”。
【答案】(1)影响:加速德国投降和一 战的结束:终结了德意志帝国,德国君主制度转向议会民主制:工人群体崛起,工会与工人政党改变了德国政治格局:引发经济革命 .出现资本家与工会联合的.共决".旧军官 、旧官僚等守旧势力强大 .为纳粹的上台提供了土壤 .
(2)一战:内部革新:权力的博弈与重新分配 ) 二战:外部推动: 清算法西斯,军国主义。
评价:积极作用:清除了法西斯专制的土壤,推动德国走上民主化道路:德国经济迅速恢复发展,社会相对稳 定:有利于德国人的历史反省而不是历史复仇,维护战后和平.局限性:德国分裂为东德西德,成为冷战的前沿。
【知识点】“二战”的进程;“二战”的影响;“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调整
【解析】【分析】(1)解题时需要依据材料一中“斯巴达克团组建为德国共产党”“德皇宣布退位”等信息及所学可以从德国投降、一战结束、德国政体转变、工人运动影响、经济革命等角度分析归纳;
(2)解题时需要根据材料“德国共产党”和所学可知,第一次以德国人对本国的改造为主,方向是发展社会主义;根据“波茨坦会议”得出第二次是美国人对德国的改造,方向是消灭纳粹,发展资本主义。根据“非纳粹化”得出4D计划彻底清算了德国法西斯法律、组织与战犯;深入社会基层扫除了法西斯势力的残余与影响;根据“经济民主化”得出为德国战后和平崛起创造了有利条件;根据所学可知,维护了战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已学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农事依据材料系信息及德国的具体史实分析归纳。
19.(2023·湖南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中国产业资本统计(单位:百万元)
1894年 1913/1914年(1911官僚) 1920年 1936年(关内)
外国资本 工业 28 377 500 1451
交通运输 26 644 830 508
官僚资本 工业 36 84 114 340
交通运输 17 394 555 1649
民族资本 工业 19 205 459 1448
交通运输 1 82 129 149
——摘编自吴承明、许涤新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
中国对外贸易统计(单位:亿美元)
年份 民营企业 外资企业 国有企业
出口 进口 净出口 出口 进口 净出口 出口 进口 净出口
2008 5466 2888 2578 7905 6194 1711 2572 3538 -966
2015 9738 4116 5622 10046 8288 1758 2424 4078 -1654
2022 21312 9990 11322 11233 9530 1703 2841 7317 -4476
注:2020年全国登记注册企业单位数为2505万个,其中私营为2283 万个。
——据中国海关总署月报数据整理
结合材料及中国近现代史知识,请以“民营企业的贡献”为话题,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自拟论题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
【答案】论题:民营企业推动了中国现代化建设。
阐述:近代中国,民营企业的产生与发展大大促进了中国的社会近代化.甲午战争之后,政府放松对民间办 厂的限制,以民族资本为代表的民营企业迅速发展,尤其工业建设与投资 .到 1936年跃居为三大资本的首位.这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发展了中国近代工业,丰富了人民的生产生活,为民族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等新阶级,以及民主 、科学 、自 由等新思想的壮大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现代中国,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民营企业的发展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力量.20世纪80 年代,经济体制改革,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民营企业雨后春笋般成长,注册数量为各种企业对外贸易额也是各种所有制经济中最高 .不仅大大改善了广大人民的就业问题 ,丰富了人民的生活 ,而且 积极走向世界 ,为经济全球化贡献了中国力量 ,更是中国稳定经济的外汇储备的坚强基石 ,为中国的总之 ,民营企业的发展 ,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探索与创造 ,为中国的经济发展 、社会稳定和丰富的文化生活做 出突出贡献 ,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力量 ,值得肯定和支持。
【知识点】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撰写历史小论文,解题时,首先需要审好题,明确题目的要求,如“结合材料及中国近现代史知识,请以‘民营企业的贡献’为话题,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加以论述”明确了试题解答知识范围(中国近现代史)、话题(民营企业的贡献)、拟一个论题、加以论述,因此在作答时,就需要紧扣题目要求逐一作答;其次阅读史料,概括论题,如题干中“近代中国产业资本”“中国对外贸易”的图表,可以归纳论题为民营企业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再次联系中国近现代相关民营企业的发展相关史实分析,可以从近代,甲午中日战争后的迅速发展,现代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分别论述即可;最后对此进行归纳深化,作答时需要条理清晰、史论结合。
【点评】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旨在考查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审好题,明确要求。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