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六首》每课一练及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诗六首》每课一练及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0-24 20:47: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诗六首》每课一练及答案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成畦(qí)   戕害(qiāng) 郁塞(sè)  卷帙浩繁(zhì)
B.排闼(tà) 狙击(jū) 皈(guī)依 屏除(bǐng)
C.澄江(chéng) 干涸(hé) 绰号(chuò) 晌午(shǎng)
D.布衾(jīn) 养拙(zhuō) 千载(zǎi) 瞋目(chēng)
解析 “衾”读qīn;“瞋”读chēn。
答案 D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朱弦 高潮叠起 酒酣 人才倍出
B.白鸥 相应成趣 苍茫 辽阔无垠
C.伯仲 立椎之地 时务 跋山涉水
D.形胜 仓皇失措 风骚 满腔热忱
解析 A项叠—迭 倍—辈;B项应—映;C项椎—锥。
答案 D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①明清散文,________之风盛行,除部分抒写性灵的小品文外,多数作品沿袭唐宋,陈规老套,气魄不足,整体上呈现出僵化没落趋势。
②由此看来,破除“谣言法则”,媒体首先要当好“检测仪”,善于明辨是非真伪、剖析机理成因,对深层问题心里有数,不被情绪和偏见所________甚至沦为谣言“推手”。
③在查阅英汉双解词典时,不能只是满足于知道了一个英文单词的中文对应词,还要注意读它的英文原文的解释,________更进一步领会其准确含义。
A.泥古 裹挟 借以 B.泥古 要挟 以便
C.拟古 裹挟 以便 D.拟古 要挟 借以
解析 拟古:模仿古代的风格、艺术形式。泥古:拘泥古代的制度或说法,不知结合具体情况加以变通。裹挟:同“裹胁”,用胁迫手段使人跟从做坏事。要挟:利用对方的弱点,强迫对方答应自己的要求。借以:即“借之以”,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把上半句所说的内容作为凭借,以达到某种目的。以便:即“以便于”,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使下文所说的目的容易实现。
答案 C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3分)
A.从现实江西崛起新跨越的全局看,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对促进新型工业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一箭双雕的作用。
B.六十年弦歌不辍,薪火相传;六十载栉风沐雨,春华秋实。2012年10月25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迎来了六十华诞。这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C.他一生从事教育,许多名人都是他的学生,但李代桃僵,临死时没有一个学生去看望他。
D.气象专家认为,冰雪灾害和台风“浣熊”印证了在拉尼娜影响下,我国气候正变得可望而不可即,极端天气增多,亟待加强防范。
解析 薪火相传:比喻学问一代代地流传。A项一箭双雕:感彩不当,应为“一石双鸟”。C项李代桃僵:比喻以此代彼或代人受过。D项可望而不可即:形容看来可以实现而难以实现,此句中应该是表达难以预料的意思。
答案 B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第五届美洲国家首脑会议期间,奥巴马表示,美国将寻求开启与古巴关系的“新开端”,并承诺将与其他美洲国家树立平等的战略伙伴关系。
B.“一国尽乱,无有安家;一家皆乱,无有安身”,利比亚等国家的遭遇确令人同情,所有爱好和平的人们,对此也是一个沉重的警醒。
C.“特权车”和“人情车”盛行,非车辆本身有什么与众不同,关键是驾车的、坐车的人的“特权”思想在作怪的原因。
D.储蓄存款向股市搬家的现象出现了“急刹车”,亿元资金重新回流银行。这一出一进间,表明股民们的投资行为正日趋理性。
解析 A项,搭配不当,“树立”与“关系”不搭配,可改为“建立”。 B项,主客颠倒,应改为“对所有爱好和平的人们,也是一个沉重的警醒”。 C项,句式杂糅,“关键是”与“……的原因”杂糅。
答案 D
6.名句名篇(10分)
(1)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黄庭坚《登快阁》)
(2)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____________,__________。《出师》一表真名世,____________!
(陆游《书愤》)
(3)大江来从万山中,______________。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江山相雄不相让,______________。
(高启《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
(5)苟利国家生死以,______________?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答案 (1)万里归船弄长笛 此心吾与白鸥盟 (2)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千载谁堪伯仲间 (3)山势尽与江流东 形胜争夸天下壮 (4)李杜诗篇万口传 至今已觉不新鲜 (5)岂因祸福避趋之
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精读(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7~8题。
书 愤
陆 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7.“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句中,一“空”字有怎样的表现力?(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面对镜中衰鬓,一腔报国之情岂不成空!一“空”字,就把诗人的悲怆之情、失意之绪充分地表达出来。
8.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使用了什么典故?有什么作用?(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使用了三国时期诸葛亮写《出师表》,屡屡北伐的典故。
使用这一典故,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能施展自己抱负的无比羡慕之情,对诸葛亮屡次北伐多建奇功的赞美之情。同时也透露出对当局者偏安江南、不思北伐的不满
二、课外拓展(26分)
9.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登拟岘台
陆 游
层台缥缈压城堙,倚杖来观浩荡春。
放尽樽前千里目,洗空衣上十年尘。
萦回水抱中和气,平远山如蕴藉人。
更喜机心无复在,沙边鸥鹭亦相亲。
(1)此诗颔联中的“洗”十分生动传神,请简要分析其妙处。(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后两联进行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洗”字将浩荡春意喻为无边绿水,化静为动,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地写出了春意之深之广;而且“洗”字写出了诗人内心强烈的情感变化:无边春意征服了诗人,使之尘虑一空,心灵进入了一个澄明之境,从而凸现了春色给诗人的心灵震撼,极为传神。
(2)颈联写景,情景交融,物我合一;尾联表达诗人心醉美景,浑然忘机。这首诗通过写诗人登临拟岘台的所见所感,生动地写出了诗人深深地陶醉于浩荡春意的心旷神怡之感与冲淡平和的心境。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诉衷情
陆 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①。
【注】 ①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隐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简析词中的人物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词中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词中主人公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1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1)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驿站秋夜难眠图
(2)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