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单选题
1.下列两种生物间属于互利共生关系的是( )
A.非洲狮子和羚羊
B.人与生存在其肠道内的蛔虫
C.一块农田里的水稻与稗草
D.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
2.下列各项中体现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是( )
A.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B.仙人掌的叶变成了刺,茎肥厚多汁
C.大树底下好乘凉
D.蚯蚓的活动使土壤更加疏松
3.农谚“六月不热,五谷不结”描述的影响五谷结果的非生物因素是( )
A.空气 B.水分 C.阳光 D.温度
4.诗句“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说明影响梅花开放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A.空气 B.温度 C.水分 D.土壤
5.水温影响鱼类生长,通常水温升高10℃,鱼类生长速度增加1~2倍;但过高水温却可能使鱼类死亡。这种现象说明( )
A.环境能够影响生物 B.生物能够适应环境
C.生物能够影响环境 D.生物适应并影响环境
6.宋代诗人苏轼在《惠崇春江晚景》中写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那么这句是描述的影响鸭的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是( )
A.光 B.水 C.空气 D.温度
7.“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墙外光线充足,引得红杏探出墙头,这说明( )
A.生物适应环境
B.环境影响生物
C.生物影响环境
D.环境适应生物
8.以下可以说明生物影响环境的现象是
A.鱼儿离开水就会死亡 B.枯叶蝶的形状象一片枯叶
C.蚯蚓使土壤肥力增加 D.雷鸟的毛色冬天比夏天浅
9.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往往雨水充沛、气候湿润,这种现象说明( )
A.环境影响生物生存 B.生物能够影响环境
C.生物能够适应环境 D.生物生存依赖环境
10.每逢冬天,西伯利亚的红嘴鸥就会来到昆明滇池边,到了春天再飞回,影响这种鸟的生态因素是( )
A.空气 B.温度
C.水 D.土壤
11.下列现象中,不能体现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A.蚯蚓可以疏松土壤 B.大树底下好乘凉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沙漠中的仙人掌,叶退化成刺
12.“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主要描述了生物之间的
A.寄生关系 B.捕食关系 C.竞争关系
13.生活在戈壁滩上的蜥蜴体色大都是黄褐色,这体现了( )
A.环境能够影响生物 B.生物能够适应环境 C.生物能够影响环境 D.环境能够适应生物
14.下列现象中,属于生物适应环境的实例是( )
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B.在沙地上栽种植物能防风固沙
C.某些绿色植物挥发的化学物质能杀菌
D.竹节虫的形状很像树木的细枝
15.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下列叙述中,不能体现生物对环境影响的是( )
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B.大树底下好乘凉
C.葵花朵朵向太阳 D.“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16.“千里之堤,溃于蚊穴”,下列现象所体现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与此相似的是( )
A.企鹅皮下有厚厚的脂肪 B.大树底下好乘凉
C.仙人掌的根系很发达 D.雨露滋润禾苗壮
17.近几年,由于邵阳县采取了多项环保措施,很好地保护了天子湖湿地公园的水域环境,多年近乎销声匿迹的野鸭等多种鸟类又重返家园。这种现象主要体现了( )
A.生物对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B.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C.生物因素对环境的影响 D.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18.农田中影响玉米生活的生态因素有( )
A.阳光、空气、水、温度等
B.农田中的杂草、玉米螟、老鼠等
C.农田中的其他玉米
D.以上都是
19.2021年3月,为期三年的滇池“以鱼控藻、以鱼净水”行动结束,配合其他治理措施,现滇池水质得到明显改善,除了滇池原生螺类重现滇池,还发现三趾滨鹬等稀有水栖鸟种。这说明
A.环境影响生物 B.生物影响环境
C.生物适应环境 D.生物能影响环境,环境也能影响生物
20.以下生活中成语或谚语与非生物因素对应合理的是( )
A.南橘北枳——光照 B.春兰秋菊——温度
C.五九六九,沿河看柳——水分 D.农田夏雨涝,忙着开渠道——空气
参考答案
1.D
【详解】
略
2.B
【详解】
仙人掌的叶变成了刺,与其干旱的生活环境相适应,体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B正确;大树底下好乘凉是因为植物的蒸腾作用使得周围环境的温度降低,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C错误;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和蚯蚓的活动使土壤更加疏松,都属于动物的活动使环境发生改变,体现的均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A、D错误。
3.D
【分析】
非生物因素主要有光、水、湿度和温度等。光:阳光对生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作用;温度:影响生物的分布、生长和发育;水分: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并决定陆生生物的分布。
【详解】
五谷是:稻、黍、稷、麦、菽。以水稻为例:六月正处小薯期间,是水稻的分蘖期,低温不利于水稻发棵、育壮、孕穗。低温会导致水稻茎杆细软,容易倒伏和发病。低温会使水稻生长期内,积温不够。延缓了水稻孕穗,不能按时抽穗、扬花、结实,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熟知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4.B
【分析】
环境中影响生物形态、生理和分布的各种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①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空气等。②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详解】
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影响着生物的生活,如空气影响动植物的生命活动,如大雨过后蚯蚓爬到地面上来。温度过高或过低会使生物的新陈代谢无法正常进行,甚至会使生物死亡;温度也影响生物的分布,如在高山上,阔叶林往往分布在海拔较低的地方,针叶林往往分布在海拔较高的地方;一些变温动物在冬天冬眠等。水分是限制陆生生物分布的重要因素,影响动植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等,如干旱沙漠地区中的骆驼刺根系发达,只适合少数耐旱的动植物生存。土壤为植物提供根系的生长环境,辅助根部的固定作用,储存有植物生长所必需营养物质。光照对生物的生活和分布起着决定作用,如光影响动物的活动,有昼行性和夜行性动物之分;光照的强弱影响植物的分布,如喜光植物向日葵、喜阴植物三七、人参等。
梅花开放时间是冬末春初,温度回升时,所以主要受温度影响,故选B。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非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5.A
【分析】
环境影响生物,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
【详解】
所有生物的生活都会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当环境中一个或同个因素发生急剧变化时,就会影响生物的生活,甚至导致生物死亡。题干中水温影响鱼类生长,通常水温升高10℃,鱼类生长速度增加1~2倍;但水温过高却可能使鱼类死亡,这种现象说明环境影响生物。
故选A。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适应环境的表现。
6.D
【分析】
此题主要考查了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解答时可以从环境特点和生物的关系方面来切入。
【详解】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 温度影响生物的分布、生长和发育。春天来了,温度升高,江水变暖,鸭子开始下水游泳。“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鸭子的影响。
故选D。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7.B
【分析】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
【详解】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生态因素主要是光照,因此“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诗句描述了大自然春意盎然的景色。产生这一现象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阳光对生物杏的影响。
故选B。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8.C
【分析】
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解答时可以从环境影响生物的生活,生物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等方面来切入。
【详解】
A.鱼儿离开水就会死亡,这是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一种现象,A不符合题意。
B.枯叶蝶体色与外形和体色像一片枯叶,不易被敌害发现,是枯叶蝶对环境的适应,B不符合题意。
C.蚯蚓能够疏松土壤,使土壤肥力增加,是蚯蚓对环境的影响,C符合题意。
D.雷鸟羽毛在冬天呈白色,春天换为灰色,这是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一种现象,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不同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同。
9.B
【分析】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有:生物适应、影响环境,环境影响生物。
【详解】
因为该地区植被覆盖率高,其蒸腾作用增加了大气的湿度,降低温度,所以降雨量多、气候湿润,这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故B正确。
【点睛】
此类题可以用“因为……所以……”来判断。
10.B
【分析】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
【详解】
每逢冬天,西伯利亚的红嘴鸥就会向来到昆明滇池边,到了春天再飞回,主要是北方温度低,南方温度高,南方食物丰富,是受温度影响形成的季节节律行为,B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11.D
【分析】
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
【详解】
A.蚯蚓的活动使土壤变得疏松,是生物蚯蚓对环境的影响,A不符合题意.
B.大树底下好乘凉,是大树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大气的湿度,降低温度,同时大树遮阴,也能降低温度,大树还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使树下氧气较多,因此大树下空气凉爽、湿润、清新好乘凉,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B不符合题意。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是蚂蚁在大堤内挖穴活动导致大堤的牢固性降低,洪水来临时容易溃堤,表明生物蚂蚁对环境大堤的影响,C不符合题意。
D.沙漠中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减少水分蒸发,适应干旱少雨的沙漠环境,是生物适应环境的现象,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12.B
【分析】
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见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
【详解】
A.寄生是指一种生物寄生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如噬菌体与大肠杆菌,A错误。
B.“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意思是螳螂在前面捕食蝉,黄雀在后面捕食螳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揭示的是动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即吃与被吃的关系,体现了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的捕食关系,B正确。
C.竞争关系: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争夺资源、空间等的现象。如杂草和农作物争夺养料和生存空间,C错误。
故选B。
【点睛】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解答时可以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方面来切入。
13.B
【分析】
在自然界中,生物受到很多生态因素的影响,因此,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去。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详解】
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叫做保护色。具有保护色的动物不容易被其他动物发现,这对它躲避敌害或捕猎动物都是有利的。蜥蜴的体色与环境色彩几乎融为一体,有利于躲避敌害,说明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的适应性是通过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形成。
【点睛】
掌握不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方式是解题的关键。
14.D
【分析】
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是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一旦离开生活的环境就无法生存。
【详解】
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指的是一个小小的蚂蚁在大堤中挖洞,可以使千里长堤溃决,说明了动物对环境的影响,A错误。
B.在沙地上栽种植物能防风固沙,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B错误。
C.某些绿色植物挥发的化学物质能杀灭细菌,这是生物对生物的影响,C错误。
D.竹节虫的外形像细枝,属于生物适应环境,D正确。
故选D。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15.C
【分析】
生物影响环境指的是原有的环境条件由于生物的存在而发生变化。
【详解】
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指很长很长的堤坝,因为小小蚁虫的啃噬,最后也会被摧毁的,体现的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A不符合题意。
B.大树底下好乘凉,是大树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大气的湿度,降低温度,同时大树遮阴,也能降低温度,大树还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使树下氧气较多,因此大树下空气凉爽、湿润、清新好乘凉,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B不符合题意。
C.“朵朵葵花向太阳”说明生物能够对外界光照刺激作出反应,体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C符合题意。
D. “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体现了人对环境的影响,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熟知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6.B
【分析】
本题考查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说明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详解】
A.企鹅生活在寒冷的极地,它的皮下有着厚厚的脂肪,是企鹅对寒冷环境的一种适应,体现了生物能适应环境,A不符合题意。
B.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一个过程,植物的蒸腾作用为大气提供大量的水蒸气,使当地的空气保持湿润,使气温降低,所以“大树底下好乘凉”,这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作用,B符合题意。
C.仙人掌的根系很发达,是对沙漠干旱缺水环境的适应,体现了生物能适应环境,C不符合题意。
D.雨露滋润禾苗壮,说明了水分对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性,体现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解题关键是能根据实例分析出环境与生物的关系。
17.D
【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空气、水、土壤等。生物因素包括: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生物。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包括:生物影响环境、生物适应环境、环境影响生物。
【详解】
天子湖湿地公园的水域环境的改善,使得多年近乎销声匿迹的野鸭等多种鸟类又重返家园。
公园的水域环境属于非生物因素,野鸭等多种鸟类属于生物因素。所以是非生物因素对于生物因素的影响,故D选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掌握好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区别、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即可解答。
18.D
【分析】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详解】
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农田中的杂草、老鼠、玉米螟,农田中的其它玉米等属于影响玉米生活的生物因素;玉米进行光合作用需要阳光、水、空气,温度、土壤等属于非生物因素。故选D。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19.D
【分析】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环境;环境也影响生物。
【详解】
生物影响环境指的是原有的环境条件由于生物的存在而发生变化。故滇池“以鱼控藻、以鱼净水”行动结束,配合其他治理措施,现滇池水质得到明显改善,这属于生物影响环境。
环境影响生物指的是由于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导致生物的生存状态发生改变。随着滇池水质得到明显改善,除了滇池原生螺类重现滇池,还发现三趾滨鹬等稀有水栖鸟种,这属于环境影响生物,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熟知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0.D
【分析】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
【详解】
A.南橘北枳主要是南北温度的不同造成的,是环境对生物的影响,错误。
B.春兰秋菊主要是受春季和秋季的光照强度不同的影响,属于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错误。
C.五九和六九,沿河看柳,是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错误。
D.农田夏雨涝,忙着开渠道体现了空气对生物的影响,正确。
故选D。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