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优秀教案+导学案:第三单元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优秀教案+导学案:第三单元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0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4-10-24 14:51: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一、基本信息
课题
授课学校
授课时间
教学设计及
二、对本节课的基本理解与认识
教材分析 性质: 性质:本课题属于概念理论课。从本课题开始,学生将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通过本课题学习,要帮助学生形成化学科学概念.知识和方法,通过讨论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以前学习过的一些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和化学反应,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形成概念。地位:本课题内容是学习化学的理论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尤为重要。本课题是学生在物理课上已经了解了一些关于分子和原子的知识基础上,来学习从微观视角解释观察到的物质宏观现象,为认同物质是可分的、微粒也是可分的辩证观点奠定一定的基础。而且本课题是带领学生进入微观世界的入门课,从这个课题开始,就要处处试着用微观的视角去解释宏观的现象,本节课学得好坏,直接影响原子构成.离子形成.元素等抽象概念及后续其他物质的性质的学习兴趣和效果,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用:带领学生进入微观世界,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微观想象能力。
学情分析 不利因素:对学生而言由于本单元的涉及的微观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而且学生已有的微观知识不多,只是在物理课中有所接触。虽有基础但是不是很理解粒子的可分性。学生对分子、原子、物质之间的关系难于理清,这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学生缺乏感性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趣味实验、观察图片,使学生感知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使学生学会看图,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2.通过实验,结合生活经验,从宏观现象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在用微观粒子解释宏观现象,使学生学会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3.通过对过氧化氢分解等化学变化和水蒸发等物理变化的分析,及动画模拟等手段,使学生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对学生进行物质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从而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继续探究的欲望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重点 1.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粒子。2.认识分子、原子的特征,对分子行为的微观想象的形成。
难点 初步建立微观粒子想象,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变化。
教学资源与教学手段 仪器药品 烧杯、试管、胶头滴管、注射器、品红、氨水、蒸馏水
演示文稿 PPT、动画(水蒸发、氧化汞分解微观模拟)
其他资源 导学案
三、教与学的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与方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宗旨与意图
导课趣味实验 设疑激思发现问题播放“铁树开花”实验 观察现象发现问题 用有趣实验将化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生活入手,激发学生兴趣与求知欲,带着好奇走进微观世界,激起寻求变化本质和内在原因的欲望。
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实验3-1观察图片3-2.3-3 设疑激思 边做分组实验边观察分析,观察教材图片3-2、3-3,得出结论:微观粒子真实存在;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通过实验和图片感知分子和原子的真实存在,引发学生思考、讨论,激发新思维;通过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的联系,促成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变,培养微观想象能力。
分子的性质 学生自主学习 指导阅读并提问: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为什么水分子看不见,水却能看见? 阅读教材:P48最后一段:一滴水中的水分子,得出结论:分子很小 学生独立阅读,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并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分组实验:酚酞与氨水反应,热水中的品红 指导实验,并设疑:回扣“铁树开花”原因?提问生活中与此有关的现象 分组实验、观察、分析,得出结论:分子在不断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采用实验,使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而易于理解,使抽象的分子运动的知识化为生动形象的画面。并使学生能开始微观粒子解释宏观现象的本质,学以致用。
演示实验:酒精与水混合分组实验:注射器分别吸水和空气压缩 演示实验。设疑激思:生活中哪些现象与此相关,如物质的三态变化。 实验并观察现象,分析得出结论:分子之间有间隔。
PPT:展示学生得出的结论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全班交流观察到的信息 全班交流 此环节培养学生归纳整理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分子的基本性质: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2.分子不断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3.分子之间有间隔
整理并记录交流结果 学生独立整理记录 将语言表达提升为书面表达,强化知识
课堂小测1 见导学案呈现,大屏幕出示答案
分子定义 观看模拟动画:水加热蒸发成水蒸气、氧化汞分解 设问:这两种变化有什么区别?一种分子是如何变成新分子的? 反复观看多媒体课件演示,听讲解,理解和领悟:体会分子的“分与合” 通过动画辅助,使复杂的知识直观化,并通过联系新旧知识,提出问题,从分子本身是否变化来认识、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课堂练习 1.液态氧和气态氧物理性质相同吗?为什么?2.液态氧和气态氧化学性质相同吗?为什么?3.氧气(O2)和臭氧(O3)的化学性质相同吗?为什么?
学生总结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同种物质,分子相同,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分子不相同,化学性质不相同。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不变;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
原子的定义 分子由原子构成的:观察教材图片3-5 设问:通过图片,你获得了哪些信息?看谁的多。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得出原子的定义;并得出有些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有些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等结论。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信息获取能力。教给学生使用教材中的图表
分子可以分为原子 播放动画:模拟氧化汞受热分解。设问:这个变化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化学变化的实质是什么? 再次观看模拟动画: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变化过程,理解发生变化的实质。结合教材图片归纳得出原子的定义 通过动画辅助,使复杂的知识直观化,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分子、原子这两种微观粒子在化学变化中的角色。
分子、原子的关系 列表比较:见学案和大屏幕 组织学生讨论归纳大屏幕展示答案 讨论、归纳完成学案 通过对比,强化对分子.原子的认识,并培养学生对比归纳整理的学习方法,
课堂小测2 见导学案呈现,大屏幕出示答案
课堂小结 学完本课的收获、感想和困惑总结反馈请你记录独立完成课后作业时的相关情况1.你独立完成课后作业时,你认为题目难度大的是( ),课后作业中( )和同学答案不一样,讨论后仍不明白的是( ),将题号填在括号中,可以多选。2.记录你完成课后作业所用的时间( )。
课后作业 以《我是原子》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原子自述短文,把自己想象成水分子中的原子。
四、板书设计
3-1分子和原子一、物质由微粒构成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二、分子的性质: 2.分子不断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3.分子之间有间隔三、分子定义: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四、原子定义:1.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2.分子可以分为原子3.原子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五、分子和原子的关系(大屏幕)
五、导学案
【课堂小测1】------基础强化1.榴莲被誉为“果中之王”。切开榴莲时可闻到特殊的香味,这说明( )A.分子质量很小 B.分子体积很小 C.分子在不断运动 D.分子间有间隔2.小明学习后,对抽烟的爸爸说“吸烟有害健康,我和妈妈都在被动吸烟”。小明这样说的科学依据是:A.分子很小 B.分子是可分的 C.分子在不断运动 D.分子间有间隔3.“分子间存在间隔”的事实是( )A.走进花园闻到花香 B.空气被压缩后体积缩小C.1L芝麻和1L绿豆混合均匀后体积小于2L D.2LH2和O2的混合气体点燃后体积小于2L4.乒乓球被踩瘪后,放到热水中又会重新鼓起来,其原因是( )A.球内气体中微粒体积增大 B.球内气体中微粒间的间隔增大C.球内气体中微粒质量增大 D.球内气体中微粒分解成更多微粒5.生活中的下列现象,可用分子的知识加以解释,其中正确的是( )序号现象解释A一壶水烧开后,壶盖被顶开水分子变大了B墙内开花墙外香分子在不断的运动C蔗糖溶解在水里蔗糖分子比水分子小D汽油挥发气体分子数目增多【讨论】下列有关分子的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流动的液体中分子是运动的,静止的液体中分子是静止的。
【课堂小测2】1.下列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是 ( )A.铁 B.氢气 C.氯化钠 D.铜2.下列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了变( )A.冰融化成水 B.二氧化碳变成了干冰C.氧化汞受热分解生成了汞和氧气 D.碘加热变成了碘的蒸气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空气是由空气分子组成的 B.空气里氮气、氧气等分子均匀的混合在一起 C.空气中的氮气、氧气经混合,它们的化学性质都已改变 D.经过液化、蒸发从空气中得到氮气和氧气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6.根据教材图3-6回答问题氧化汞是由氧化汞 构成的,每个氧化汞分子是由1个___原子和1个____原子构成的。氧化汞加热分解时,氧化汞分子分裂成____ 和____,每2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_____,许多汞____直接构成金属汞。
六、教学反思
1.本节课是微观粒子的入门课,分子、原子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粒子,缺乏直观性,不好理解和掌握,“铁树开花”的实验能直接冲击学生视线,结合洒香水、闻到花香等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思考,每个知识点都能利用实验、多媒体动画等多种教学辅助手段,将抽象概念直观化,培养学生持续性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方法。
2.通过引导学生对模拟图的观察,培养学生认真读图,仔细观察、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良好思维习惯和学习方法,学到学习方法。通过分子很小的自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符合新课标中对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拘泥于教材,对教材进行了拓展、加工收到了好的教学效果。也才能使情感教育体现在知识学习中。
3.时间把握不是很好,学生收集的现象的介绍时间利用较多,导致后面扣题解释时,个别问题没有解释到位,以后要注意有问要有答。分组实验时要求应更加明确,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七、点评与分析
【教学方法】
该节课引导学生用微粒的观点学习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拟等多种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从宏观世界步入微观世界,再反过来用微观世界的知识去解释宏观世界中的诸多现象和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设计构思化繁为简、巧妙合理。
【教学手段】
本节课图文并茂,结合动画模拟设计,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复杂知识明了化,学生便能体验到化学变化实质过程,为深刻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分子、原子等概念做了形象的铺垫,为学生理顺了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分子、原子的概念、关系和根本区别,使学生能轻松愉快的接受这些较为抽象的知识。
【教学建议】
时间把握不够好,导致学生发散思维占用了大量时间,使整堂课稍显前松后紧,有些问题没来得及在课上反馈,今后还需把握好学生发散的度,要能发能收,使课上问题课上反馈,效果会更佳。
八、参考资料
1.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