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优秀教案+导学案: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优秀教案+导学案: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4-10-24 15:06: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基本信息
课题
授课学校
授课时间
教学设计及授课人
二、对本节课的基本认识与理解
本节课的性质、在教材中地位与作用 性质:对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探究,通过给出实验原理的信息和图示实验步骤等方法,着重培养学生对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并能明确地表述探究所得到的结论。 2.新教材16页习题“整理本课题的探究活动记录,写出探究报告”很重要,这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学习科学探究方法的重要一步。作用:新教材中对这个探究活动的小结很重要,要引导学生亲自感受化学学习的以下特点:(1)关注物质的性质;(2)关注物质的变化;(3)关注物质变化过程及其现象。引导学生积累对物质的一些具体性质和变化的认识,为后续单元学习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 有利因素:本课题易激发起学生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不利因素:学习已有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不完善,对所学探究过程有不良影响,需教师及时点拨、指导。
教学目标 1.认识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能完成简单的探究实验,并写出实验报告。2.学习对化学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的方法,培养发现生活中值得探究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体验化学探究学习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重点 认识通过科学实验可以获得有价值的探究结果。
难点 收集呼出气体的操作。
教学资源与教学手段 仪器药品 集气瓶、水槽、玻璃片、饮料管、胶头滴管、小木条、澄清石灰水
演示文稿 PPT
其他资源 学案
三、教与学的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学环节与方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宗旨与意图
导课 现在请每位同学做两次深呼吸,同学们感觉如何?那么同学们是否想过,我们呼出的是什么,吸入的又是什么呢? 学生做两次深呼吸后,猜测呼出的是什么?吸入的又是什么? 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激发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兴趣
实验探究的概念 阅读 指导阅读 阅读新教材14页阅读有关资料 对所探究实验在知识点上有前期准备
实验探究的步骤 提出猜想 指导学生结合阅读新教材知识点后对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猜想提出问题: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提出猜想:1.人呼出的气体中全部是二氧化碳;2.我们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比空气中的多。3.我们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比空气中的多。4.我们呼出的气体中,氧气比空气中的少。5.我们吸入和呼出的气体中氮气含量不同。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猜想 培养学生对新问题的探究意识
探究实验 实验设计 如遇到困难教师指导帮助结合新教材提供的信息和设计实验方法中的步骤1、步骤2,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 学生活动时间为5分钟 锻炼学生动脑思考能力
进行实验 教师指导如何利用排水法收集呼出的气体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分析或结论(1)取四只容积相同的集气瓶,分别收集两瓶空气和两瓶呼出的气体瓶内都是____色、___味的气体(2)分别在空气和呼出气体中滴入澄清石灰水振荡1.空气瓶中现象:2.呼出气体瓶中现象:猜想____成立(3)分别在空气和呼出气体中插入燃着的木条1.空气瓶中现象:2.呼出气体瓶中现象:猜想____成立(4)将一块干燥玻璃片放置于空气中,对着另一块干燥玻璃片呼气1.一块:________2.另一块:______猜想____成立 利用所得的用品完成探究实验 锻炼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依据实验现象作出合理判断
教师点拨 教师应强调控制相同变量根据猜想,所有学习小组均完成设计实验 倾听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能力
实验难点的解释 教师应适时指导1.向呼出气体中滴加澄清石灰水,若不变浑浊的原因2.氮气在吸入和呼出之后的量、体积分数是否变化 激发探究实验的兴趣
结论 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氮气吸入的空气较多较少较少体积量几乎不变呼出的气体较少较多较多
课堂练习 见PPT
课堂小结 本课题探究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比较,使学生亲身感受到生活中的感性经验怎样上升为理性知识,实验探究的一般思路和流程。为以后学习化学奠定好基础。学习方法:勤于观察,分组学习,当堂积分,达成共识。
课后作业 ——
四、板书设计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阅读内容:新教材14页信息(1)-(4)详见PPT探究实验方法:对比1.排水法收集气体2.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空气样品和呼出气体的样品中(1)现象: (2)结论:3.向一瓶空气样品和一瓶呼出气体的样品中滴入相同滴数的澄清石灰水,振荡(1)现象: (2)结论:4.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的一块哈气,对比观察(1)现象: (2)结论:
五、导学案
课题: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课型:预+展 内容:第14至第16页。1.阅读教材第14页,你能得到哪些关于二氧化碳、氧气和氮气的性质的信息。1) 2) 3) 4)2.本堂课我们要用到哪些实验器材和其他物品?3.你知道什么叫排水法收集气体吗?用排水法收集气体的方法是怎样的?用排水法收集的气体应该具备什么物理性质?4.向1瓶空气和1瓶呼出的气体中各滴入数滴澄清的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并记录。5.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观察现象并记录。6.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一块呼气,观察玻璃片上水蒸气的情况,并与另一块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作对比。7.本堂课小结:8.问题和建议:
六、教学反思:
1.实验之前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了解人体吸入和呼出的气体中含有哪些气体,从而使学生明确本实验主要探究的是人体吸入和呼出气体中氧气、二氧化碳和水的含量的不同。
3.学生第一次进行化学实验,可能不知道要干什么,一定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并作好实验记录。在学生收集“呼出的气体”时,教师要演示,让学生根据示范收集,不然学生收集的气体可能是刚吸进的空气而使实验失败。实验结束后要组织学生分析实验并总结实验,使学生在课堂中处于主体地位,进行自主探究和分析。
4.从探究实验成功方面判断学生学有所得,能较好地对新教材合理的理解,把握知识的重、难点,较成功的学习化学知识点及探究实验的方。这种教学方式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更能加深学生对化学实验的认识,使学生在后面的实验探究中的思路更清晰,目的更明确。
5.本节课有以下特点:激发学生的探究实验兴趣;有效的培养学生学好化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学习方法上,给予指导。
七、点评与分析
【教学目标】
本节课教师注重从学生熟悉的呼吸入手创设学习情景,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路,通过“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这一系列活动来研究,分析现象得出结论,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去学习,培养了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使其真切的体验到探究学习的乐趣,从而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教学方法】
运用系统原则,“感知----深化---运用”,循序渐进的学习模式,既有知识的剖析,又有深化和拓展,还有知识的迁移,这样既符合学习规律,又能有效地提高教与学的质量与效果。
【教学手段】
根据学生的潜在水平和表现水平之间的最近发展区,来设计问题,是推动学生心理发展的强大动力,“设疑诱导”必须把握适度”原则,本节课所设置的问题均切实可行,符合学生实际,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教学过程】
引课自然,且直奔主题。请学生们做两次深呼吸,进而引出呼出与吸入的气体有什么不同,使学生很快进入教师设置的学习情景中,易于学生接受。
八、学习素材
2010-2012辽宁省各市中考试题,《化学实验报告册》第5—6页
九、参考资料
1.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2.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