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活动1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一、基本信息
课题
授课学校
授课时间
教学设计及授课人
二、对本节课的基本认识与理解
本节课的性质、在教材中地位与作用 性质:本堂课的实验操作是九年学生第一次在实验室进行系统实验,因此在实验操作、思想方面也都是十分关键的。地位:本节课是根据课程的重要、.教材内容、学生实际加以整合的一节实验活动课。作用:本课内容在教材中分散,顺序为先学习性质、再学习制取方法;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和性质是初三学生较系统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第一种物质,因此在九年化学中有着重要的基础和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有利因素:学生在理论上学了本课的知识,对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探究十分期盼和兴趣。不利因素:由于是第一次进行系统实验,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如紧张.制取氧气的步骤不熟.基本操作还不够规范。
教学目标 1.练习连接仪器的基本操作,学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并加深对氧气的性质认识。2.通过实验初步了解利用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体验实验过程。3.尝试实验成功的快乐;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学会分析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操作方法与性质的的实验
难点 步骤的连贯与操作的规范
教学资源与教学手段 仪器药品 大试管、试管夹、单孔橡皮塞、胶皮管、玻璃导管、集气瓶、水槽、铁架台(带铁夹)、酒精灯、玻璃片、坩埚钳、棉花、火柴、细铁丝、木条、木炭、高锰酸钾、澄清的石灰水、水(20组)
演示文稿 PPT课件、学案
其他资源 影像(人教社教材配套资源,光盘)
三、教与学的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与方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宗旨与意图
导入分组 我们已经学习了氧气的制法,这节课我们就制取二瓶氧气并验证它的性质。下面我们以小组的形式活动。 学生以同桌两人结合成一组,教师在个别调动。 激发学生动手实验的欲望。
课前热身 播放光盘氧气的制取 设问:同学们一定要认真看完影像,注意回答下列问题 观看并思考 通过影像巩固相关知识并用直观影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此环节培养学生归纳整理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小组讨论 1.引导学生回答学案“课前热身”问题。2.巡视并指导:分小组继续观察,看那个小组没有掌握制取氧气方法,使其掌握。 讨论、回答,全班交流。
动手操作 学生开始动手实验 你明确以上问题了吗?可以开始实验喽!记得要和小组同学团结合作.注意安全哦!并巡视指导。 学生小组动手实验,并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学案上。 尝试实验成功的快乐;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学会分析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课后作业 1.如果制得的氧气不纯,可能的原因有哪些?2.某小组实验时试管炸裂了,可能的原因是什么呢?
四、板书设计
实验活动1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二、试验氧气的性质: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三、问题与交流 (作业)1.如果制得的氧气不纯,可能的原因有哪些?2.某小组实验时试管炸裂了,可能的原因是什么呢?
五、导学案:
实验活动1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的学案一、实验目的:1.练习连接仪器的基本操作,学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并加深对氧气的性质认识。2.通过实验初步了解利用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体验实验过程。3.尝试实验成功的快乐;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学会分析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二、课前热身:1.实验室通常采用哪些药品制氧气?可采用哪些方法收集氧气?为什么?2.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对应的七字口诀?3.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4.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为什么要放一团棉花?5.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时,试管口为什么要略向下倾斜?6.药品为什么要均匀的平铺在试管底部?7.停止加热时,为什么要先把导管移出水面,然后再熄灭酒精灯?8.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碳在氧气中燃烧 ;铁在氧气中燃烧 :三、制取并收集氧气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实验原理: 。1.查:按照图2—17连接好仪器装置,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先将导管一段浸入水中,然后用双手握住试管外壁,观察 ,证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2.装:在试管中装入少量高锰酸钾(怎么装: ),在试管口放一小团棉花,用带有导管的橡皮塞塞紧试管口。3.定: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铁夹夹在距离试管口1/3或1/4处固定试管。4.扣:将集气瓶装满水,倒扣在水槽中。5. 点:点燃酒精灯,给试管加热(先预热,后固定在药品集中的部位加热,注意试管底部与酒精灯的距离)。6.收:待导管口有连续并均匀的气泡冒出时,把导管口伸入盛满水的集气瓶里。(观察到什么现象时证明瓶里已集满氧气)在水面下用玻璃片盖住瓶口,移出水槽,正放在桌子上。(共收集两瓶氧气,其中一瓶留有少量水,为什么 )7.移:停止加热时,先把导管移出水面,8.熄:然后再熄灭酒精灯。四、试验氧气的性质: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用坩埚钳夹一小块木炭,在酒精灯上加热至发红,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注意由瓶口向下缓慢插入。为什么?并使燃着的木炭保持在集气瓶的中央,为什么?)观察燃烧的现象。燃烧停止后,取出坩埚钳,向瓶内倒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观察有什么现象?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把细铁丝绕成螺旋状绑在火柴杆上(为什么把细铁丝绕成螺旋状?火柴的作用是什么?)用坩埚钳夹住细铁丝,点燃火柴,在火柴快燃尽时,迅速将铁丝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事先留有少量水的集气瓶),(注意由瓶口向下缓慢插入。为什么?并使燃着的细铁丝保持在集气瓶的中央,为什么?)观察燃烧的现象。五、问题与交流:(作业)1.如果制得的氧气不纯,可能的原因有哪些?2. 某小组实验时试管炸裂了,可能的原因是什么呢?
六、教学反思:
1.本节课中充分运用了新课程理念,使学生自主学习得到了落实。老师把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很自然的抛给学生,适当点拨,学生的解决问题多的能力不断的提高,同时,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信息捕获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等得到了训练和提高。但本节是学生第一次进行气体实验室制取与性质的动手实验课。对一些方法和步骤还比较陌生,有时还不知所措。在进行中要不断进行指导和提示。
2.还需要改进的地方: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但不是无序的课堂,怎样做到在以学生为主体同时体现教师的主导?利用多媒体有好处,但如何保证在大容量的前提下让学生知识过手?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到实验中,但怎样使极少数差生也能得到相应的收获有待在今后的教学中解决。
七、点评与分析
【教学目标】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学生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是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独立完成8个必做实验中的第一个,对学生来说,利用化学变化以制取某种物质为目标的这类科学实验还是第一次。实验所选择的化学体系和所用到的仪器及基本操作都比较简单,但却是最能体现化学特色的。
【教学方法】
本节课教师采用问题铺垫式引入,解读了实验的细节,促使学生主动进行知识迁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课堂气氛活跃,高潮迭起。通过教师巧妙的设计,带给学生难忘的体验过程,知识体系必然会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学建议】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正确地使用常见仪器进行实验操作,注重巩固学生观察方法的培养,强调观察的全面性、深刻性,使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使学生初步养成了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得到提升。
八、学习素材
人教社教材配套资源光盘
九、参考资料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