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培优作业】第3章 物态变化 第4节 升华和凝华 人教版物理八上(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同步培优作业】第3章 物态变化 第4节 升华和凝华 人教版物理八上(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3-08-21 08:32:47

文档简介

物理 八年级上册
第四节 升华和凝华
(4)把充满紫色碘蒸气的试管放入凉水中,观
察到的现象是 ,试管中 (选填
本课时主要学习了物质在固态与气态之间的 “有”或“无”)液态碘出现,由此可得出结论:
两个互逆过程,即升华与凝华.升华是物质由固态不
.
经过液态而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此过程要吸收热
(5)放入热水中,固态碘直接变为气态碘,放入
量;而凝华是物质由气态不经过液态而直接变成固
凉水中,气态碘直接变为固态碘,由此可进一步得
态的过程,此过程中放出热量.本课时主要考查升华
出结论: .
与凝华在生活中的应用,在分析时要注意把握升华
与凝华的定义以及其吸、放热特点,并结合具体的
情景进行分析,题型以选择题、填空题为主. 1.寒冬出现的四个现象,其中属于升华的是
( )
A.口中呼出的“白气”
一、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
B.冰冻的衣服晾干
活动:回顾生活现象,思考下列问题: C.玻璃上的冰花
(1)冬天冰冻的衣服,放在0℃或0℃以下的环 D.河面上产生的冰块
境中,会不会晾干 冰冻的衣服的水物质处于什么 2.2016年入冬第一场雪比往年来得早一些。
状态 衣服变干,水物质消失,水物质变成了什么 11月21日,身在北京的小伙伴们在睁开双眼时收
状态 到了入冬以来首个礼物———初雪.相比2015年入冬
(2)严冬,窗玻璃上的冰花是什么状态的 是 第一场雪,2016年的雪早了2个月.关于雪的形成,
由空气中的什么转变而来的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二、碘的升华和凝华 A.熔化、放热过程
1. 实验器材:固态颗粒碘、带塞子的试管、试管 B.熔化、吸热过程
夹、烧杯、热水. C.凝华、放热过程
2. 实验设计: D.凝固、放热过程
(1)将少量的碘晶体颗粒装入试管,用塞子塞 3.在水蒸气含量很高的高空中喷撒干冰,是人
住管口,轻轻摇动试管,可听见碘在试管里晃动的 工增雨的一种方法.干冰吸热变成二氧化碳气体,使
声音. 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小冰粒,冰粒下降过程中变成
(2)在烧杯中加入热水,把试管放入热水中后, 雨滴.在上述人工降雨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些物态变
观察试管内发生的现象. 化,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3)再将该试管放入冷水中,观察试管内发生 A.升华、凝华、熔化
的现象. B.升华、凝固、熔化
3. 实验分析: C.升华、熔化、凝华
(1)放入热水前,试管里面的碘是什么状态的 D.凝华、液化、升华
塞子底部是什么颜色的 4. 食品在长途运输过程中,常利用干冰(固态
(2)为什么要用水给试管内的碘加热,而没有 二氧化碳)进行保鲜,这是因为干冰 ( )
用酒精灯直接给碘加热 A.蒸发时吸收大量的热,使食品温度降低,不
(3)把试管放在烧杯中加热,观察到试管内部 致变质
发生了什么现象 试管底部有没有出现液态的碘 B.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使食品温度降低,不
由此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致变质
4 5
课时培优作业
C.熔化时吸收大量的热,使食品温度降低,不 B.汽化
致变质 C.液化
D.以上说法均正确 D.升华
5. 将刚烧开的水倒入干冰(固态CO2)中,水像 3. 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重新沸腾一样:水中有大量气泡,同时水面上有大 ( )
量“雾气”.“雾气”通过鼓风机喷入舞台,即可制造 A.冬天,温暖车厢的车窗模糊是因为车外水
“云雾缭绕”的舞台效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蒸气液化
A.“雾气”是水蒸气 B.夏天,冰棍儿周围冒“白气”,是汽化现象
B.“雾气”是小冰晶 C.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现的小露珠,这是液化
C.气泡内主要是水蒸气 现象,要吸收热量
D.气泡内主要是二氧化碳气体 D.利用干冰人工降雨,干冰升华吸热,水蒸气
6.如图所示,把少量碘放入锥形瓶中,瓶口加 先凝华后熔化
盖玻璃片.微微加热,瓶中充满紫色的碘蒸气,此过 4. 下列现象与所对应的物态变化之间连线正
程碘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停止加热,碘蒸气 确的是 ( )
凝华,看到的现象: A.大雾的形成———液化
. B.地面上的水变干———升华
C.衣柜中的卫生球变小———汽化
D.滴水成冰———凝华
5. 用飞机向云层喷洒干冰(固态CO2)是一种
人工降雨的方法.以下列出几个物态变化过程:
a.干冰迅速吸热升华;b.干冰吸热升华;c. 云层中
水蒸气遇冷液化成雨滴;d. 云层中水蒸气遇冷凝
7.舞台上常用喷撒干冰的方法来制造白雾以 华成小冰晶;e. 水蒸气以干冰的核心凝结成雨滴;
渲染气氛,其原理是:喷撒干冰时,干冰 f.小冰晶下落遇暖气流熔化成雨滴.在这种人工降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要 热量,使空气温度 雨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过程为 ( )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 成小水 A.a、c
珠,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白雾. B.a、d、f
C.b、c
D.a、b、c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1.(德州中考题)毛泽东诗词“千里冰封,万里 6. 家用灯泡采用钨作灯丝,是因为钨具有较高
雪飘”,描绘了冬季中华大地的北国风光.与“雪”的 的 .灯泡用久了会发黑,这是由于灯丝中的
形成物态变化相同的是 ( ) 钨先 后 在灯的内壁上而形成的.
A.冰冻的衣服变干 (填物态变化名称)
B.深秋大雾弥漫 7. 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某同学将碎冰块放入
C.冬天窗玻璃上的冰花 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
D.铁水浇铸成零件 钟,测得易拉罐中冰和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
2. 英国科学家研发出的“激光橡皮”专门用来 同时发现易拉罐的底部外有白霜形成,该白霜的形
去除白纸上的黑色碳粉字迹.在激光照射下,纸张上 成是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在形成白霜
的黑色碳粉直接变为高温碳蒸气,同时字迹消失.这 的过程中会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一过程属于下列物态变化中的 ( ) 8. 农谚说“霜前冷,雪后寒”,其中蕴含的道理
A.熔化 是气温低的时候水蒸气会 形成霜,雪熔化
4 6
物理 八年级上册
形成水的过程中需要 热. 锥形瓶、酒精灯、棉线、碘粉等.
9. 如图所示是大自然中水循环现象的示意图.
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蒸发变成水
蒸气,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
气的温度降低凝成小水滴或小冰晶,这就是云.在一
定条件下,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在下
落过程中,小冰晶又变成小水滴,与原来的小水滴 (1)器材组装过程中,铁圈的位置是根据
一起落到地面,这就形成了雨. (选填“酒精灯”“酒精灯及其火焰”“锥形瓶”或
“铁架台”)高度固定的.
(2)实验中观察的对象是 .
(3)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
(4)实验中碘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12. 液态的露和固态的霜都是水蒸气凝结成
的.水蒸气有时候会凝结成露,有时候会凝结成霜.
(1)请依次写出上文画线处涉及的物态变化的 (1)是什么因素影响水蒸气凝结成露还是霜
名称: 、 、 . 请提出你的一个猜想.
(2)上面三种物态变化中,属于吸热过程的是 (2)请设计一个实验检验你的猜想(写出主要
. 的实验步骤).
(3)我国属于缺水国家,节约用水应从我做起,
请你写出日常生活中的两项节水措施:
① .
② .
三、简答题
10. 小鹭善于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一天,她从
冰箱的冷冻室中拿出一支冰棍,发现冰棍上附着白
花花的“粉”;剥去包装纸,看见冰棍在冒“白气”;她
把这支冰棍放进茶杯里,过一会,茶杯壁逐渐形成
了一些小水珠,像是茶杯在“冒汗”.
请你帮小鹭解释“粉”、“白气”和“冒汗”是怎么
形成的
1.(重庆中考题)下列现象通过凝华形成的是
( )
A.厨房蒸笼旁的“白气”
B.冬天清晨树叶上的“霜”
C.夏天清晨小草上的“露珠”
D.蜡烛燃烧流出的“烛泪”
2.(自贡中考题)以下常见的物态变化实例中,
放热的是 ( )
四、实验探究题 A.春天,冰雪消融
B.夏天,积水干涸
11. 如图所示是妮妮同学组装的“人造雪”装
C.秋天,草木上出现了霜
置.所用的器材有铁架台(底座、铁圈、铁夹、横杆)、
D.冬天,冰冻的衣服变干
4 7而危害人体健康的声音.从物理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 数方法,操作正确.所以操作正确的是②和⑤.故选B.
无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由于噪声是一种无规则的振动产生 3.A
的,所以听起来比较刺耳.(2)不安装高音喇叭,车辆尽量少 4.C
鸣喇叭,是防止噪声的产生;积极搞好城市绿化植树,宜用 5.D
多孔建筑材料,加强隔音,是阻断了噪声的传播;还有最简 6.C 解析:当温度计被迅速地从冷水中移至热水中
单的就是戴上耳塞,防止噪声进入人耳.(3)校外如果有噪声 时,玻璃泡受热先膨胀,容积变大,温度计示数先下降,之后
源,找到它,阻止或设法减弱其发声;可在校园内、外广泛植 玻璃泡中的测量液体受热膨胀,且其膨胀程度大于玻璃泡
树等;关闭门窗,拉上窗帘. 的膨胀程度,示数将迅速上升,故C正确.
【新题看台】 7.D
8.100 零下4.7摄氏度
1.A
9. 热胀冷缩 19 -7 解析: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
2. 空气 声源
的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甲温度计的液面在零刻度线以
第三章 物态变化 上,示数是19℃,乙温度计的液面在零刻度线以下,示数是
-7℃.
第一节 温 度 10.(1)温度计的玻璃泡触及容器的底(侧壁)了;读示
数时,视线没有跟温度计垂直 (2)8℃ 解析:图中,温度【课堂作业】
计的玻璃泡接触到容器底,容器底部的温度往往与容器内
1.A 液体的温度不同,读示数时,视线没有跟温度计的液面垂
2.C 解析:用沸水煮的方法对器具进行消毒是我们 直,这样会造成读数不准,图中,温度计的分度值是2℃,温
生活中经常采用的,但对于体温计我们不能忽视量程这个
度计内液柱的液面在0℃以上,示数为8℃.
因素.因为沸水的温度远远超过了体温计的最高测量范围, 11.(1)水银 (2)甲苯 (3)酒精
由于水银的膨胀会损坏温度计.温开水的浸泡、自来水的冲 12.BAFCDE
洗虽然不会损坏温度计,但达不到消毒的目的.酒精具有消 13. 玻璃泡 管内径 内径 小 解析:当温度计的内
毒杀菌的作用,故C正确. 径相对于玻璃泡的容积越小,测温度时液柱上升得就越高,
3.D 解析:用温度计测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 温度变化相同,液柱长度变化长,所以在这个变化的长度
必须全部浸没在液体中,故C错误;测量时,必须将玻璃泡 上,我们还能重新标分度值更小的刻度.
全部浸没在水中,且不可与侧壁或底部接触,故A、B错误. 14.(1)气体的热胀冷缩 玻璃泡 (2)不能 (3)测温
4.A 范围小,测量结果受外界气压的影响 解析:能看清实验装
5. 热胀冷缩 采用更细的玻璃管(或采用容积更大的 置图,且能深入地读懂图表中的数据,并能发现数据的变化
瓶子;或采用膨胀系数更大的液体) 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1)分析表中的数据,发现随着温度
6.(1)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容器底 (2)高 解析:分 的升高,液柱逐渐变短,仔细观察实验装置图,不难看出该
析问题不能想当然,温度计倾斜对读数无影响,所以读数不 温度计是利用其上面瓶A 中气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会因倾斜而偏低.容器底和容器壁受外界影响最大,由于下 这个温度计的塑料瓶部分(图中的A)相当于常用温度计的
面在加热,所以容器底的温度要比杯中液体的温度高,故温 玻璃泡;(2)分析表中数据能看出,温度每升高2℃,其液柱大
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底后所测的温度比真实值偏高. 体会下降5cm之多,故在27℃时的液柱总长只有4.2cm,即
7. 体温计 37.2℃ 35~42℃ 0.1℃ 可以 小于5cm,故该温度计是不能测出29℃及其以上的温度来
【课后作业】 的;(3)据上面的第(2)题不难看出,该温度计的测量范围很
1.B 解析: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 小,且测量结果受外界气压的影响.
让人感到舒适的房间温度为25℃左右;人体正常的体温为 【新题看台】
37℃;让人感到酷热的盛夏中午 的 温 度 为36℃左 右.故 1.B
选B. 2.37.6
2.B 解析:①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离开了被测液 3.1.8t+32 37 解析:华氏温标规定:1标准大气压
体,操作错误;②操作符合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操作正 下沸水的温度为212华氏度,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32华氏
确;③玻璃泡接触到容器底,操作错误;④和⑥读数时,视线 度,中间分为18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华氏度;摄氏温差
与温度计不垂直,操作错误;⑤视线与温度计垂直,符合读 100度等同华氏温差180度,则1摄氏度=1.8华氏度;华氏
— 8 —
温度起点为32华氏度等于摄氏温度的0度;所以,华氏温度 后,再从外界吸收热量,温度升高,所以B选项中图象是正
与摄氏温度之间的关系为:F=1.8t+32.人体的正常体温大 确的.
约为37℃. 6.D
7.48 温度 4 固液共存
第二节 熔化和凝固
8. 较低的凝固点
【课堂作业】 9. 吸 0 解析:冰熔化时吸热,使周围温度降低.冰的
1.B 解析:A、C、D都是由于受热使物质由固态变为 熔点为0℃,在冰未完全熔化完时,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不
液态,属于熔化现象.B“食盐放入水中化成盐水”是食盐在 变,始终为0℃.
水中溶解,不是熔化. 10. -39℃ -117℃ 酒精
2.B 11. 降低 解析:熔点越高的物质,其凝固点也越高,从
3.A 题意看这一系列物质在流淌过程中温度逐渐降低,则先形
4.D 解析:气温升高,固态 的 微 胶 囊 物 质 会 变 成 液 成的说明凝固点高,后形成的凝固点低,且同种晶体的熔点
态,发生熔化现象,会从人体吸热,人因此会感到凉爽;气温 与凝固点相同,所以逐渐降低.
降低时,微胶囊物质会凝固,凝固时需要向人体放热,人会 12.(1)均匀 (2)侧壁 46 (3)48 晶体 (4)a 解
感到暖和,故D选项正确. 析:本题考查探究固体的熔化特点.(1)将试管放在水中加
5. 非晶体 热,是为了使固体粉末受热均匀.(2)使用温度计测液体温度
6.(1)固液共存 液 固液共存 (2)80℃ 80℃ 时,玻璃泡要全部进入液体,不要碰容器底或容器壁,加热
(3)8 4 吸 不变 时玻璃泡若碰到容器底,温度计示数将比液体的实际温度
7. 固 液 吸收 凝固 放出 高.图中温度计的示数为46℃.(3)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在加
8. 夜间气温骤降时,水降温直至凝固成冰,放出热量, 热过程中,该物质温度在48℃时保持不变,说明该物质有
使温度不会降得太低,所以没有冻坏橘子. 固定的熔点48℃,故该物质是晶体.(4)观察图象可以看出,
9.(1)0 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固液共存状态 在熔化过程中,该物质温度保持不变,因此能反映该物质熔
(2)物质受热不均匀 解析:(1)冰是晶体,熔化时吸热,温度 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是图丙中的图a.
保持不变.从图象可以看出,BC 段吸热,温度保持在0℃不变, 13.(1)2.5 21 (2)固液共存 晶体 放出 不变
故为冰的熔化过程,此温度值为熔点,故冰的熔点为0℃;在第 (3)低于
6min时,冰还没有完全熔化,故此时处于固液共存状态;(2)该 【新题看台】
小组同学直接对试管加热,导致物质受热不均匀. 1.C
【课后作业】 2. 放出 不变
1.B 3.A 80 解析:比较图象 A 和B 可知,A 物质有一
2.D 解析: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类,在熔化时,晶 段时间吸热但温度不再升高,而B 物质边吸热、温度边升
体吸热温度不变,而非晶体吸热温度上升,故 A、B错;固体 高,说 明 A 是 晶 体,其 中 温 度 不 变 的 一 段 所 对 应 的 温 度
包括晶体和非晶体.晶体有熔点,而非晶体却没有熔点,故 80℃就是这种物质的熔点.
C错. 第三节 汽化和液化
3.D 解析:豆腐的内部有许多小孔,这些小孔里都充
满了水,把豆腐冰冻后,小孔里的水结成了冰,冰的体积比 【课堂作业】
常温水的体积要大10%左右.原来的小孔被冰撑大了,整块 1.D
豆腐就被挤压成了网格状,等到冰熔化成水从豆腐里跑掉 2.B
后,就留下了数不清的小孔.冻豆腐经过烹调,这些孔洞里都 3.D
灌进了汤汁,吃起来不但有弹性,而且味道也格外鲜美可口. 4. 液化 低
4.B 5. 蒸发(或汽化) 降低
5.B 解析:冰 属 于 晶 体,晶 体 熔 化 需 要 温 度 达 到 熔 6. 降低 加热
点,并且要吸收热量,当冰块温度低于0℃时,它吸热升温, 7.(1)回南天一般发生在天气比较闷热,且空气湿度大
状态不变,当达到熔点后,吸收热量开始熔化,在熔化过程 (空气中所含的水蒸气比较多)的时候.较热的水蒸气遇到较
中吸收热量,而温度保持不变,直到冰全部熔化为液体水 冷的地砖、墙壁、黑板,放热液化成水. (2)如果教室里有空
— 9 —
调的,可以关起门窗来抽湿;如果教室里没有空调的,同样 液体沸点与气压的关系可知,气压越小沸点越低,水在1标
是尽量少开门窗,可以在地面上、墙壁上铺些报纸. 准大气压下沸点为100℃,此时水的沸点为97℃,说明此
【课后作业】 时实验室中的大气压小于1标准大气压.沸腾时看到的“白
1.A 气”是由于水沸腾过程中产生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
2.C 解析:酒精在通常情况下都呈液态,当将酒精涂 水滴.
在皮肤上时会发生蒸发现象,蒸发时要从周围环境中吸热, 【新题看台】
所以我们有凉的感觉. 1.D
3.B 2.A
4.D 解析:人在不停地呼吸,呼出的气体中有大量接 3.C
近体温的水蒸气,如果小平面镜温度很低,这些水蒸气就会 4.(1)自下而上 水银温度计 (2)乙 (3)石棉网的
在镜面上放热液化,并附在镜面上,医生很快就看不清病人 余温仍高于水的沸点
口腔内的病情了,放到火焰上烤一下,平面镜的温度上升, 5. 汽化 液化 放
比人体正常体温稍高一点放进口腔,液化就不会发生,使医
第四节 升华和凝华
生的检查能顺利进行.
5.B 解析:从图中情景可知,两滴水的质量相同,处 【课堂作业】
于同一环境中,故水的温度和水上方空气的流速都相同,而
1.B
两滴水的表面积不同,故研究的是蒸发快慢与水的表面积
2.C
的关系.
3.A
6.C
4.B 解析:干冰极易升华,升华吸热,有制冷作用,可以
7. 液化 上 水蒸发吸热
获得低温,以减少食品内水分的蒸发,以起到保鲜作用.
8. 放热 液化
5.D 解析:将开水倒入干冰中,干冰立即会升华变为
9. 水银或甲苯 酒精 解析:本题考查物态变化知识.
二氧化碳气体,所以气泡内主要是二氧化碳气体,故C选项
萘的熔点80.5℃,这个温度已经超过酒精的沸点了,酒精不
错误,D选项正确;同时干冰升华吸热,空气中的水蒸气就
能作为测温物质,可以用水银或甲苯;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
会液化形成小水滴,这就是我们看到的“雾气”,故A、B选项
温度是100℃,酒精78℃就沸腾,不能使用,其他的几种物
错误.
质沸点均高于100℃.
6. 升华 紫色碘蒸气消失,瓶内出现固态碘
10. 低 水蒸发吸热 少 解析:将这两支温度计放在
7. 升华 吸收 降低 液化
一起使用,就做成了我们通常说的“干、湿泡”温度计.这两支
【课后作业】
温度计中的乙温度计测量的是空气的温度,甲温度计上的
水蒸发时要从温度计的玻璃泡上吸热,使甲温度计的示数 1.C
比乙温度计的示数低.空气中水蒸气越多,水的蒸发越慢,从 2.D 解析:黑色碳粉为固体,激光照射时,碳粉吸热
温度计上吸收的热量就越少,两支温度计的示数差就越小, 直接变为气态的碳蒸气,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为升华
反之则越大. 现象.故选D.
11. 盅内的汤水不会沸腾;因为液体沸腾需要两个条 3.D 解析:车厢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
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当煲中的水达到沸点后,盅内的汤 的车窗玻璃凝结成小水滴,附着在车厢内侧的玻璃上,属于
水也达到沸点,汤水如果沸腾需继续吸热,但由于煲中的水 液化现象,A选项不正确;空气中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
和盅内的汤水温度相同,不再发生热传递,所以蛊内的汤水 度较低的冰棒凝结成小水滴,形成“白气”,属于液化现象,B
不会沸腾. 选项不正确;花草上的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
12.(1)两个相同的烧杯、温度计、塑料薄膜 (2)两烧 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液化放热,C选项不正确;利用干
杯中放入等量的泥土,一杯覆盖薄膜,另一杯不盖,分别插 冰人工降雨,干冰升华吸热,导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
入温度计,放在室外观察温度的变化 (3)①减少蒸发带走 成小冰晶,这些小冰晶在下落过程中熔化成水,形成降雨,D
热量 ②塑料薄膜不容易导热 选项正确.
13.(1)热胀冷缩 (2)97 小于 (3)不变 液化 解 4.A
析: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水沸腾 5.B 解析:这是利用多种物态变化为农业生产服务
时温度保持不变,从图象中可以看出水的沸点为97℃;根据 的问题.在利用干冰实施人工降雨过程中,干冰先吸热升华,
— 10 —
使周围温度降低,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作为凝结中心,凝 播的.如果玻璃、空气不均匀,光的传播路线将发生偏折.
结大量水珠,落到地面就形成了雨,所以应当选B. 3.B
6. 熔点 升华 凝华 4.A
7. 凝华 放出 解析:本题考查物态变化的有关知识, 5.(1)是否能发光(或是否是光源) (2)点燃的蜡烛、
霜是固态,水蒸气是气态,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是凝华,凝 太阳、萤火虫 都能发光(或都是光源) 月亮、眼睛、电池
华放热. 都不能发光(或都不是光源) 解析:要把它们分为两类
8. 凝华 吸 解析:只有在气温下降到很低时,空气中 就必须找出它们的共同特点,然后按照这一共同特点进行
的水蒸气放出热量而凝华形成霜,所以说“霜前冷”;下雪 分类,所以本题的关键是确定分类标准,要分类,首先要确
后,雪熔化形成水的过程中需要从空气中吸收热量,使空气 定分类标准,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结果往往不同.
温度降低,所以说“雪后寒”. 6. 不均匀 沿直线传播 同种均匀
9.(1)液化 凝华 熔化 (2)熔化 (3)①减少水龙 7. 太阳
头滴漏现象 ②水尽量循环利用,例如用洗衣水拖地(合理 3
8.3.0×108 3.0×105
即可) 4
10.“粉”是冰箱里的水蒸气遇冷放热凝华产生的;“白 【课后作业】
气”是冰棍周围的水蒸气遇冷放热液化而成的;“冒汗”是茶 1.C 2.C
杯周围的水蒸气遇冷放热液化而成的. 3.A 解析:由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11.(1)酒精灯及其火焰 (2)碘粉 (3)碘粉直接变成 的,所以C、D错误;青蛙通过井口观察是光射入青蛙眼中,
紫色的碘蒸气,然后又在棉线上看到碘的晶体 (4)先升华 A正确,B错误.故选A.
后凝华 解析:本实验用碘粉模拟“人造雪”,因此实验中观 4.A
察的对象是碘粉.应该用酒精灯外焰进行加热,因此应根据 5.A
酒精灯及其火焰高度固定铁圈的位置.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6. 发光 ③⑤⑥⑦⑧⑨ ②④⑩ ① 解析:光源指
是碘先升华后凝华. 的是本身能够发光的物体,而靠反射光发光的物体则不是
12.(1)水蒸气凝结成露还是凝结成霜与当时的环境温 光源,星星中有恒星和卫星,恒星本身能发光,而月亮是靠
度有关.猜想:当外界温度降低到0℃以下时,可能形成霜. 反射太阳的光,它本身不发光.许多动物也可以发光,如深海
(2)取两个透明的玻璃瓶,内装适量的温水,用瓶塞封住 中的水母、斧头鱼、灯笼鱼等.
瓶口,分别放入事先调节好的两个透明的冰柜中,将一个冷 7. 长度 解析:本题考查光年的物理意义.光年是指光
冻室内的温度低于0℃,一个稍高于0℃,过一段时间后观 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故光年是长度单位.
察冰柜内玻璃瓶内壁的变化,哪个出现霜,哪个出现小液 8. 直线
滴,如果在温度低于0℃的冰柜中的玻璃内壁出现霜,则说 9.1360
明猜想是正确的. 解析:露的形成是水蒸气液化而成的,而
霜的形成是水蒸气凝华而成的,它们都是在温度降低的情 10. 如图所示: 变大 解
况下形成,而霜是水的固态形式,水要成冰温度必然在0℃
以下,而水蒸气液化成小液滴只要温度降低即可形成,故可 析: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由于光
考虑,水蒸气凝结成露还是霜,由外界的环境温度决定,在 线在小孔处发生交叉,所以在屏中成的是倒立的实像,像的
外界温度降低到0℃以下时,可能形成霜. 大小由物距和像距的相对大小来决定,像距与物距之比越
【新题看台】 大,像也越大,因此当像距不变,物距减小时,像变大.
1.B 11. 如图所示:
2.C
第四章 光现象
12.如图所示:
第一节 光的直线传播
【课堂作业】
1.D
2.D 解析:光只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才是沿直线传
—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