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案.A、D项没有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项没有带单位,故第一章 机械运动 C
选B.
第一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5.B 解析:本题结合生活实例考查对长度测量的认识.
从图中可以看出,脚印的长度为25.10cm,根据“通常情况下,
【课堂作业】 人站立时身高大约是脚长的7倍”这一常识,可知留下图中脚
1.B 印的“犯罪嫌疑人”的身高约为25.10cm×7=175.7cm=
2.D 解析:由题意,虽然 A、B、C、D四个答案结果一 1.757m,故选B.
样,但仔细分析可知1cm=0.01m,故25.64cm=25.64× 6.B
0.01m=0.2564m.故只有D正确.对于A、B中间单位不对, 7.A
C选项最后单位应是1/m,毫无理论根据. 8.C
3.D 9.(1)cm (2)cm (3)2 (4)160(合理即可)
4.C 10.33.0 990
5.D 11.2.70(2.68~2.72)
6.D 12.1 2.36 0.59
7.B 13.(1)1 mm (2)17.28cm (3)18.805cm
8.10 9 41 (4)18.82cm 解析:由测量记录来看,估读值前一位数字
9.0.1cm 2.50(2.49~2.51均可) 解析:用刻度尺测 “8”的单位是cm,故分度值为1mm.17.28cm与其他五个
量之前,首先要观察刻度尺的量程、零刻度线是否磨损、分 测量结果比较相差较大,因此是错误的.由于本刻度尺的最
度值;读数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应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 小分度值是1mm,而18.805cm估读到准确值下两位,不符
下一 位.此 刻 度 尺 的 一 大 格 表 示 1cm,一 小 格 代 表 合要求.因此这本作业本的长度应该取l1、l2、l4、l5四个测
0.1cm,物体的左边正对零刻度线,右 边 正 对2.5cm 刻 度 量结果相加的平均值作为这本作业本的长度.又因这把刻度
线,估读其下一位为0,故物体长度为2.50cm. 尺分度值是1mm,故只能估读到 mm下一位,故结果应取
10.18.80cm 18.51cm 解析:利用多次测量取平均 18.82cm.
值的方法得到的测量结果是最准确的.但观察五次测量结果 14.(1)1mm (2)0.082
却发现其中的18.80cm与另外几个数据相差较大,可以认 15.(1)0.6000 (2)20 解析: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在
为是测量错误造成的,在求算术平均值的时候应当剔除,即 读取数值时,要求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已知刻度尺的分
只 能 用 余 下 的 四 个 数 据 来 计 算.这 个 物 体 的 长 度l= 度值是1mm,测量的起始刻度是零刻度线,物体末端对着
18.52cm+18.51cm+18.50cm+18.51cm 的刻度 线 为60.00cm,所 以 物 体 的 长 度 为60.00cm,即
4 =18.51cm. 0.6000m.而停表的读数恰好为20s.
【课后作业】 16. 拿两支同样的铅笔,在一支上密绕n1 圈已知φ 值
1.C 的粗合金丝;在另一支铅笔上密绕未知φ 值的细合金丝,使
2.B 解析:从题图可以看出旗杆的高度大约是学生 两支铅笔上的合金丝排列长度相同,数出另一支铅笔上所
身高的4倍,中学生的身高大约为1.6m,所以旗杆的高度 绕细合金丝的圈数n2;
n1
根据n1×0.3mm=φ×n2,得φ=
大约为7m. n2
3.B ×0.3mm.
4.B 解析:图中铅笔的一端对准了刻度尺的零刻度 【新题看台】
线,另一端借助直尺测量.经测量可知,在“5”后面第二个刻 1.A
线和第三个刻线之间,所以铅笔的长度应当为5.25cm;由 2.D
于估读的原因,其结果在5.20cm~5.30cm的均为正确答 3.1 将刻度尺的总长度看成了它的量程,累积测量所
— 1 —
得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篱笆为参照物的;在刮大风后也是以篱笆为参照物的.一般
人不相信井会被风吹到篱笆外去,他们是以地面为参照
第二节 运动的描述
物的.
【课堂作业】 11. 作者和松树发生了相对运动,作者以自己为参照
1.B 物,故认为松树是运动的,故怀疑松树动起来要搀扶喝醉的
2.A 自己.
3.B 12.(1)对面的客车 (2)地面(房屋、相对于地面静止
4.C 的客车等) (3)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参照物不同,物体的
5.C 解析:判断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关键是比较物 运动状态可能不同) 解析:物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当
体与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而不是比较物体 我们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时,物体的运动情况不同.小丽刚刚
与地面等物体之间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图甲中的小明与小 上车,车辆没有开动,感觉客车开动是选择了对面的客车为
华、图乙中的车辆与收割机、图丙中的乘客与自动扶梯、图 参照物的缘故;小丽乘坐的客车相对地面没有位置变化,所
丁中的加油机与战机,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都没有发生变 以认为自己乘坐的客车没有开动.这种现象说明了物体运动
化,故它们都是相对静止的. 和静止是相对的(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能不同).
6. 站台(或地面) 火车(或车厢) 火车(或车厢) 13.(1)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我们不能用不变的眼光
7. 静止 地面 解析:中国滑雪运动员徐梦桃在空中 去看待发展变化的物体. (2)剑是运动的,“刻舟求剑者”认
飞跃的过程中,她与滑板之间的位置关系没有变化,所以以滑 为剑是静止的. (3)我们应该用发展变化的眼光去看待一
板为参照物,她是静止的;如果说她是运动的,则应该寻找与 切事物. 解析: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是解答本题的关
她之间的位置发生变化的物体作为参照物,如地面等. 键,船沿上刻的记号相对于船是静止的,但掉在江中的剑相
8. 船 地面 解析:山相对于所乘坐的船有位置变化, 对于记号是运动的,因此相对于船也是运动的;而“刻舟求
以船为参照物,山是运动的;山相对于地面没有位置变化, 剑者”认为掉在江中的剑相对于记号是静止的,因此他找不
以地面为参照物,山是静止的. 到剑.
【课后作业】 【新题看台】
1.D 1.C
2.B 解析:空中飞行的飞机、传递中的火炬及点火升 2.D
空的火箭相对于地面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因此它们相对 3. 船 东
于地面都是运动的,A、C、D选项错;鸟巢相对于地面的位置 4.静止 运动
没有发生变化,相对于地面鸟巢是静止的.故B选项正确. 5.向左行驶且速度大于风速 静止或向右行驶或向左
3.A 行驶且速度小于风速
4.B 解析:以 地 面 为 参 照 物,列 车 正 在 由 北 向 南 行
驶;雨滴竖直下落,说明雨滴与列车在水平方向保持相对静 第三节 运动的快慢
止;所以风向南刮,即刮北风,而且风速与车速相同.故选B.
5.D 第1课时 速度 匀速直线运动
6.B 【课堂作业】
7. 青山 竹排
1.C
8. 静止 运动
2.B
9. 右 右 左 解析:轿车相对于树是向左发生位置
的移动的,反之, 3.D树相对于轿车应该是向右发生位置的移动
4.D
的,所以,树相对于轿车是向右运动的;卡车相对于轿车是
5. 相同时间比路程 相同路程比时间
向右发生位置的移动的,所以,卡车相对于轿车是向右运动
6. 路程 时间
的;骑自行车的人相对于树发生的是向右的位置移动,反
之,树相对于骑自行车的人是向左移动的,就是说,树相对 【课后作业】
于骑自行车的人是向左运动的. 1.C
10. 说这句话的人和相信这句话的人,在刮大风前是以 2.D
— 2 —
3.B 3.B
: s 50m 4.A4.C 解析 运动员的速度v= = /,汽t 5s=10ms 5. 变速直线 12.00 0.15 解析:频 闪 照 相 机 每 隔
车的速度v=54km/h= (54 ) m/s=15m/s,故三者速度 0.2s给小球闪拍一次照片,因此小球每相邻的两张照片之3.6
间的间隔时间为0.2s,从图上可以看出小球运动得越来越
从小到大的排列顺序是运动员、汽车、羚羊,选C.
快,故小球从A 点到F 点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从B 点到
5.D 解析:匀速直线运动是指快慢不变,走的路线是
F 点运动的路程是12.00cm,所用的时间是4×0.2s=0.8
直线的运动,也就是说它是速度始终不变的直线运动,因而
s,根据速度公式可以计算出小球的平均速度为0.15m/s.
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或者说通过任何
6. 行驶速度不能超过40km/h 1.5
相等的路程,所用的时间都相等.因此只有D正确.对于 A、
7. 解:(1)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所用时间:t1=16h30
B、C选项,不满足任何相等时间或任何相等路程特点,很显
s 900km
然若把1min再细分为10个0.1min,每个0.1min内路程是 min-7h30min=9h,平均速度:v1=t = 9h =100
否相等则不得而知. km/h. (2)火车过桥时,由s车+s桥=v2t2,得:s车=v2t2
6.A 144000m
7. 时间 路程 -s桥= 3600s ×25s-800m=200m.
8. 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相同路程中所用的时间 【课后作业】
速度 解析:比赛中,“观众”认为跑在前面的快,因为运动 1.C
员同时起跑,跑在前面的运动员运动距离长;裁判员是依据
2.C
时间短的跑得快,因为运动员从起点到终点,运动距离相
3.D 解析:观察题图可知,汽车速度表的单位是km/h,
同,用的时间越短跑得越快. 指针指向80,说明该汽车的行驶速度是80km/h,故A、B、C均
9. 甲 路程 时间 s 3.2×102km
10. 东 30 解析:本题考查运动路程和时间的计算.由 错;从重庆到成都的时间为t=v = 80km/h =4h
,故
图象可知v甲=15m/s,v乙=10m/s,同时同地向西做匀速直 选D.
线运动,v甲>v乙,所以以甲为参照物乙向东运动,经过6s后 4.B 解析:平均速度等于该段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所
相距s=s甲-s乙=(15m/s-10m/s)×6s=30m. s 100m
以晓 燕 百 米 赛 跑 中 平 均 速 度 为 v= = =
11. 甲 乙 75.00 t 16s
12. 信息一:他们是同时出发的;信息二:跑步者速度是 6.25m/s,与中间和终点的速度无关,故B选项正确.
8m/s;信息三:骑自行车的人速度大;信息四:到200m处 5.B
骑自行车的人少用10s;信息五:他们都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6.D
【新题看台】 7.D
8.8 0.7 变慢
1.B
9.80km/h 80km/h
2.90 25 解析:汽车速度计的单位是km/h,读出速
10.75 解析:从图上数出两个尖波间的格数是4,则
度值,再进行单位换算.由汽车的速度计算出汽车的行驶速
s 4×5mm 2cm
每次心跳用时t= =
度:v=90km/
1
h=90× m/s=25m/s. v 2.5cm/
,则每分
s=2.5cm/s=0.8s
3.6
60s
3. 自己(或动车) 50 1150 23 钟心跳的次数为n=0.8s=75.
4.20 解析:由于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因此两车的 11.200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速度的计算.设跑道周长
速度是固定的,根据图象和速度计算公式可知,两车的速度
s, , s为 反向绕行时 甲运动的路程为:s甲= +50 m,乙
分别为10m/s和30m/s,因此二者之差为20m/s. (2 )
s
第2课时 路程和时间的计算 运动的路程为:s乙 = ( -50)m.由于相遇的时间相等,2
【课堂作业】 s
s +50 m
s
-50 m
:甲 s乙
( ) ( )
则 = ,即:
2 2 ,解 得:
1.B v =甲 v乙 5m/s 3m/s s=
2.C 400m.设同向绕行时间ts后相遇,由题知,s甲=s乙+400m.
— 3 —
所以:5m/s×t=3m/s×t+400m,解得:t=200s. 60cm,上、下半段路程各30cm,根据公式即可求得上半段
12.(1)时间:40 路程:34.3 61.2 (2)变速 1.11 s2 0.3m
路程平均速度v1= = =0.1m/s;全程平均速度t 3s v21.22 1
13.(1)9 16 25 (2)t2 s1 0.6m s1-s2= = =0.12m/s;下半段路程平均速度t v3=2 5s t2-t1
14.(1)808 2 56 (2)计算平均速度的公式:v=
0.3m
s = =0.15m/s.,
t s=1023km-215km=808km
;t=23:00-20:04= 2s
4. 可以用实验测量丁同学的平均速度来证明丁同学跑
; s 808km2h56minv= = ≈275.5km/h. 步的速度是越来越慢还是越来越快.t 44
15h 【课后作业】
15.(1)1 (2)通过图甲可知,每隔1s,走纸距离是 1.B
, s 25mm : ,所以根 据 速 度 公 式 可 得:v 2.A 解析 物体从光滑的斜面上下滑 物体运动得越25mm = t = 1s = 来越快,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越来越短;由于sAB=
25mm/s. (3)由图乙可知,相邻两波峰的间距为20mm, sAB
s' 20mm sBC,tAB>tBC,由v1= ,
sBC
v2= ,所以v1所以相邻两波峰的时间间隔t'= = =0.8s,乙 tAB tBCv 25mm/s 1 1 sBE 3sBC 3sBC
60s 3sBC,tBE<3tBC, > ,则t v= = >
;
的心率n= =75次/min. BE 3tBC tBE tBE 3t
=v2
BC
0.8s 所以v1【新题看台】 3.B 解析:物体做变速运动,速度的大小是变化的,
1.B 根据8s内通过了20m无法判断第4s时的速度,所以B选
2.C 解析:由题意知,v小张=30km/h,v小王=5m/s=18 项中的“一定是2.5m/s”是不正确的.
/ , s 4.
变速 1.9
kmhv小李=0.6km/min=36km/h,由速度公式v= 可t
() () () :() s1 10m5. 14 25 35 解析 1v1=t =2.5s=4
知, s 1时间:t= ,由于他们的路程s 相同而小李的速度最v
/;() s2 30m-10m 20m
, ms 2v = =
/;()
大 则小李的运动时间最短,小李最先到达B 地,故C正确. 2 t2 6.5s-2.5s
= 4s =5ms 3v3=
3. 乙 30 解析:由图知,甲车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 s3 40m-30m 10m= /
路程相同,乙车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同,因此甲车做 t3 8.5s-6.5s
= 2s=5ms.
变速
匀速直线运动,乙车做变速直线运动;乙车在40s内通过的 6. 25
s 7. 刻度尺 停表1200m 3
路程为1200m,则乙车的平均速度:v=t = 40s =30 8.(1)A (2)10.20 2.5500
m/s. 9.(1)①用直尺测出车轮的直径D,周长为πD ②用
4.16 6.25 解析:小李跑完(100-36)m=64m所 细绳贴着车轮绕一周,然后测出细绳的长度即车轮的周长
s1 64m ③让车轮沿直线滚动一周,测出滚动痕迹的长度即为车
用的时间:t1= = / =8s,则他跑完全程所用时间v1 8ms 轮的周长(任 选 一 种) (2)s=180cm×50=9000cm
: s为 t=t1+t2=8s+8s=16s;他全程的平均速度:v= s 90mt =90m,v=t =30s=3m
/s.
100m ()
= 16s=6.25m
/s. 10. 1
小车由 小车由 小车由
5.< 15
甲至乙 乙至丙 甲至丙
第四节 测量平均速度 路程s/cm 64 90
【课堂作业】 时间t/s 2 6
1.C 平均速度 13 16
2.A v/(cm/s)
3.0.1 0.12 0.15 解析:全程时间为5s,上半段路 (2)不是.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小车前段路程运动慢,后段
程所用时间为3s,下半段路程所用时间为2s;路程全长 路程运动快.
— 4 —
11.(1)0.8 (2)0.5 1.3 (3)变大 3.D
12.(1)实验器材:蚊香、细线、刻度尺、停表、火柴. 4.A
(2)测量方法:取一段弧形蚊香,让细线与蚊香重合,用刻度 5. 振动 转换法
尺测出重合部分细线的长度l,用火柴点燃该段蚊香,测出 6. 乙 解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一切液体、固体、气
, l 体都是传播声音的介质.图乙是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由于其燃烧完毕所用时间t 则蚊香燃烧速度为v=t . 绝对真空是不可能得到的,所以在本实验中通过听到的声
13. 解:(1)因为vA=100km/h<120km/h,vB=110 音越来越小,进行科学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因此乙实验
km/h<120km/h,所以不会被判为超速. (2)由图可知,轿 符合题意.
车的行驶时间t=10:43-10:31=12min=0.2h,轿车的平 7. 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或放一些
s 30km
均速度v= = =150km/h>120km/h,该轿车超速. 轻小物体 解析:喉头振动,水花溅起,这些发声体体现的t 0.2h
共同特征是振动,即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有些发声体的振动
(3)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幅度小,不容易观察,可以采用转换法,如在敲击的桌上放
14.(1)由图知此路段的最大行驶速度为60km/h,而
一杯水、撒部分细沙等轻小物体,通过水面的波动,小物体
此时距离萍乡北站是30km,所以可求出到达北站所用的时
的跳动反映出发声的桌面在振动.
s 30km
间为t=v =60km/h=0.5h
,而王爷爷是8:20出发的,所 8.(1)两个人面对面讲话,也要隔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听
以到达北站的时刻至少应为8:50,所以最快能赶上 G1482 到 (2)坐在后排的同学需较长时间才能听到老师的讲课
列车. (2)此 趟 高 铁 运 行 的 时 间 为 t'=10:31- 声 (3)发 令 枪 响 后 很 长 一 段 时 间 运 动 员 才 起 跑
4 (4)节日放礼炮时,看到美丽的烟花在空中绽放,过了很长
9:11=1h20min= h,所以此趟高铁运行的平均速度为3 一段时间才听到礼炮声 (5)闪电过后很长时间才能听到
s' 240km / 雷声 (6)听到天空传来飞机的轰鸣时,却在天空中找不到v'=t'= 4 =180kmh.
h 飞机的踪影(任选3点) 解析:同学们肯定对生活中的声3
现象比较熟悉,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由340m/s变为
【新题看台】
/, 1即在空气中的声速变为原来的 ,此时,同学们
1.20.0 1.000 变速直线 0.1ms 3400
2.(1)40.0 25.0 (2)小 (3)同一位置 (4)> 在生活中所熟悉的一些声现象也会发生极大的变化.
3.2.00 小于 9.(1)越快 (2)长 解析:由表中数据可知,空气温度
越高,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越大.由于夏天比冬天温度第二章 声现象 高,所以声音在夏天传播速度快,在冬天传播速度慢.由公式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st= 可知,夏天所用时间短,冬天所用时间长v .
【课堂作业】 10. 大 固体(桌子) 小 固体(桌子)和空气
11. 解:设在铁轨中声速为v1,传播时间为t1,在空气1.D
2.D 中声速为v2,传播时间为t2,则有t2-t1=0.5s,由于t2=
1 183.6m s 183.6m
3.D 解析:根据公式s= vt可知,要测海底的深度 340m/s=0.54s
,所以v1=t =
/
2 1 0.54s-0.5s
=4590ms.
s,必须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速度v 和测出发出声音和听到 【新题看台】
回声的时间,然后用公式进行计算,故选D项. 1.A
4. 振动 2.D
5.340 固体传声速度比气体大 3. 振动
6. 反射 17
第二节 声音的特性
【课后作业】
1.D 解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 【课堂作业】
声也停止.手掌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鼓面停止了振动,故鼓 1.A 解析:快慢不同地拨动木梳的齿时,齿的振动频
声消失了.故选D. 率不同,快速拨动时,频率高,发出声音的音调高,慢时发出
2.C 声音的音调低,所以是研究频率与音调的关系.
— 5 —物理 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 机械运动
第一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4. 如果刻度尺的零刻度线磨损,该刻度尺还能
否使用 若能使用,应怎样读数 若不能使用,请
本课时主要学习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及误差 说明理由.
及减小误差的方法.通过学习我们应学会正确使用
二、时间的测量
带毫米刻度的刻度尺测量长度,能利用生活中的已
, 1. 时间的单位:国际单位: ;常用单知长度的物品进行长度估测 并学会一些特殊的测
位:时()、
量方法等.本课时主要考查长度的正确测量方法与 h
等.换算关系为:1h=
读数、 ;特殊的长度测量、误差的性质及减小误差的 min1min= s.
、 、 2. 测量时间的工具:钟、表;在运动场和实验室方法 常见长度的认识 单位换算等.
经常用 (如图).
一、长度的单位及测量
1. 长度的国际单位是 ,还有一些常用
单位,比米(m)大的有 ,比米(m)小的有分
米(dm)、 、毫米(mm)、微米(μm)、
.
2. 认识刻度尺(如图所示)上的各物理量.
3.(1)观察机械停表表盘:小表盘指针旋转一
周测量的时间是 分钟,一个大格是
分钟,一个小格是 分钟;大表盘指针
旋转一周测量的时间是 秒,一个大格是
秒,一个小格是 秒.
()读出 和 ,然后将它们
cm表示: ,量程是: .每一大 2
格是: ,每一小格是:
相加
. .
3. 分析下图测量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并纠正. 三、误差
下面是小畅、小聪和小华分别用不同的刻度尺
测量同一本书的长和宽记录的数据,刻度尺分度值
都是1mm,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小畅 小聪 小华
甲
长/mm 262.4 162.0 262.2
宽/mm 184.2 184.4 184.1
结合上面实验数据,思考以下问题:
1. 三个同学测量同一本书宽,记录数据有差距
乙 的原因是什么
甲图:错误: ; 2. 小聪测得书的长度与其他两人数据相差较
纠正: . 大,原因是什么
乙图:错误: ; 3. 计算书的宽度是多少
纠正: .
1
课时培优作业
求平均值
D.用刻度尺测出10个1角硬币叠加起来的总
1.一根头发的直径约为70 ( ) 厚度,再除以10,求得一个硬币的厚度
A.nm B.μm 7.一本无皮书共300页,用刻度尺测得它的总
C.mm D.cm 厚度为9mm,则这本书一张纸的厚度为 ( )
2. 四位同学做一道单位换算题,过程抄在下 A.0.12mm
面,其中正确的是 ( ) B.0.06mm
1
A.25.64cm=25.64× cm=0.2564m C.0.03mm100
D.6×103mm
1
B.25.64cm=25.64cm×100m=0.2564m 8.
图中手表所表示时刻为 时 分
秒
C.25.64cm=25.64÷100m=0.2564m .
1
D.25.64cm=25.64×100m=0.2564m
3.下面的几幅图中,刻度尺的使用正确的是
( ) 9. 如图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所
测物体的长度是 cm.
A B
10. 八年级二班的李明同学对同一物体进行五
C D 次测量,记录如下:18.52cm、18.51cm、18.80cm、
4.现要测量某圆柱体的直径,如图所示的几种 18.50cm和18.51cm,其中一次测量值明显错误,
测量方法中正确的是 ( ) 它是 ,该物体的长度应为 .
一、选择题
1.准确记录某次测量时的长度值是1.570m,
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B
A.所使用的刻度尺分度值为1mm
B.此结果准确到了毫米位
C.所使用的刻度尺分度值为1cm
D.此结果准确到了米位
2. 如图所示,某校八年级同学正在进行升旗仪
C D 式,该校旗杆的高度约为 ( )
5.关于误差与错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读数时,多估读几位数字,可以减小误差
B.误差和错误一样,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C.只要测量认真仔细,工具精密,就不会有
误差
D.测量时误差不可避免 A.4m
6.要测量1角硬币的厚度,使测量结果的误差 B.7m
较小,则最佳选择是 ( ) C.10m
A.用刻度尺仔细地测量硬币的厚度 D.100m
B.用刻度尺多次测量硬币的厚度,求平均值 3. 如图所示,在使用刻度尺测量木块的长度
C.用刻度尺分别测出10个1角硬币的厚度, 时,操作正确的是 ( )
2
物理 八年级上册
D.人正常步行10m
8.很多同学都有佩戴的电子手表的经历,当我
们某一次看电子手表时,其表盘示数为10:00:01,
A B 一段时间后,再观察该电子手表,此时的表盘示数
为11:01:02,则两次时间之差为 ( )
A.1h1min2s
B.1min1s
C D
4. 图中被测铅笔的长度为 ( ) C.1h1min1s
D.11h1min
二、填空题
A.5.2cm 9.在下列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单位或数值.
B.5.25cm (1)一支铅笔的长度是17.5 .
C.5.25 (2)1元硬币的直径约是25 .
D.5.3cm (3)教室木门的高度约是 m.
5. 在学校“运用物理技术破案”趣味游戏活动 (4)一位中学生的身高约是 cm.
中,小明根据“通常情况下,人站立时身高大约是脚
10.郑州到上海的铁路线如图甲所示,此图按
长的7倍”这一常识,可知留下图中脚印的“犯罪嫌 实际尺寸缩小了30000000倍.用细线沿图上铁路线
疑人”的身高约为 ( ) 截取相同的一段,拉直后的长度如图乙AB 所示,请
用文具盒中的刻度尺(或三角板)量出图上郑州到
上海的曲线距离为 mm,则郑州到上海铁
路线的实际长度约为 km.
A.1.65m
B.1.75m
C.1.85m
D.1.95m 甲
6. 要测量如图所示的一根曲线段 MN 的长
度,你认为可取的方法是 ( ) 乙
11. 如图所示,某同学测量一片完整树叶的长
度,读数为 cm.
A.用平直的刻度尺在曲线上从起点到终点慢
慢移动,直接读出数值
B.用一条细丝线与曲线完全重合,在丝线上标
出曲线的起点和终点,把丝线拉直后用刻度尺测出 12.李阳同学为了测某一品牌导线的直径,他
这两点间的距离,即曲线的长度 采用了以下的办法:剪下一段导线后,把这段导线
C.用橡皮筋代替细丝线,测量过程同B选项 在一支铅笔上紧密地单层缠绕40圈,形成一个导线
D.用三角板量出M,N 间的距离 圈,再用一把刻度尺去测量这个导线圈的长度,测
7.感知身边的物理———下列各过程经历的时 量情况如图所示.则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间最接近1s的是 ( ) mm,这个导线圈的长度是 cm,这一品牌导
A.人体心脏跳动一次 线的直径为 mm.
B.人正常呼吸一次
C.人打一次哈欠
3
课时培优作业
13. 有六名同学,使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 16.有两卷合金丝,其中一卷上的标签显示:
作业本的长度,五次测量记录是:l1=18.82cm、 φ0.3mm(直径0.3mm),而另一卷合金丝的直径较
l2=18.83cm、l3=17.28cm、l4=18.81cm、l5= 细,但不知其φ 值.如果只有两支铅笔而不用任何测
18.80cm、l6=18.805cm. 量工具,你能较为准确地弄清另一卷合金丝的直径
(1)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 吗 写出操作过程及细合金丝直径的数学表达式.
(2)其中一位同学的测量结果写错的是
.
(3)一位同学测量结果不合理的是 .
(4)这本作业本长度是 .
14.小明找来一叠信纸,要测量一张信纸的厚
度.为了减小误差,他进行了多次测量,测量的有关
数据如下表:
信纸 总厚度 1张信纸 平均值
次数
张数 /mm 厚度/mm /mm
1 100 8.1 0.081
2 150 12.3 0.082
(南宁中考题)小明用刻度尺测得一支水性
3 200 16.8 0.084 1.
笔的长度为15.10,但漏写了单位,这个单位是
(1)从小明测量的数据可知,他使用的刻度尺 ( )
的分度值是 . A.cm
(2)请把表格填完整. B.km
三、实验探究题 C.m
15. 沿长廊AB 方向铺有30块完整的相同的 D.mm
正方形地砖,如图甲. 2.(广州中考题)历史上把如图所示的长度定
为1英寸.1英寸约为 ( )
甲
A.2.5km
B.2.5m
C.2.5dm
D.2.5cm
3.(江西中考题)如图所示的刻度尺,其分度值
乙 丙 为 mm,小红用该刻度尺对实际长度为
(1)小明用最小分度值是1mm的尺测量其中 70.0cm的课桌进行测量,所测得的数据为66.70
一块地砖长度,如图乙所示,则每块地砖的长度是 cm,经过分析,导致该测量结果错误的原因可能是
m. ,改正错误后,为了减
(2)小明用停表测量自己从长廊的A 端走到B 小实验误差,还要进行 .
端所用的时间,停表的读数如图丙所示,他所用的
时间是 s.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