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4张PPT。(1)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2)和平与动荡并存
(3)多极化趋势加强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东欧剧变,东欧各国执政党执政党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1989年,波兰是第一个发生剧变的国家, 1990年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两德统一。
为什么会发生巨变呢?历史根源在于这些国家照搬苏联模式,长期受制于苏联;现实方面是因为经济发展缓慢,导致经济危机;政治上忽视民主与法制,脱离群众,导致政治危机;外部上苏联的戈尔巴乔夫改革思想的影响;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等政策的推行.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
内因:放弃社照搬苏联模式,经济困难、忽视民主法制、
外因: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西方的“和平演变”1 东欧剧变的原因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标志着两极格局瓦解 戈尔巴乔夫改革以人道的社会主义代替了科学社会主义,导致政局动荡,民族分离活动愈演愈烈;八一九"事件改变了苏联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苏共和俄共被停止活动,苏共被排挤出政权,国家政权性质发生根本变化;俄罗斯等在1991年底正式宣布成立独联体,苏联解体。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解体, 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标志着两极格局瓦解内因:放弃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
照搬苏联模式,经济困难、忽视民主法制、
外因: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西方的“和平演变”1 东欧剧变的原因2,苏联解体的原因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各种矛盾根本原因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和政策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了许多社会问题和民族问题。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1991年12月下旬苏联的骤然消失,标志着两极中的一极自行坍塌,终于导致支配战后世界国际关系四十余年的两极格局最后崩溃。
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20世纪最重大的事件之一。两极格局的解体所造成的冲击波不仅震撼着欧洲,更对世界形势和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和平与动荡并存(1)“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中出现了一系列新矛盾和新冲突.一些地区和国家内部长期压抑的矛盾相继爆发
(2)美国试图独霸全球,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1、原因:二、“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形势2,表现:北约轰炸面联盟
国际恐怖主义泛滥二、和平与动荡并存“冷战”后国际形势特征:
和平与动荡并存,总的趋势是缓和。
在世界总体缓和的趋势下,区域性、小规模的冲突增加,局部“热战”时有发生,世界局势呈现和平与动荡并存的特征。三、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建立多极世界的思想和主张,如今越来越广泛地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各国的动机也许不尽一致,但是反对由某个国家主宰世界的意愿则是相同的。欧盟的建立和发展
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俄罗斯国际地位的改善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加强表现: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的积极影响①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有利于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
② 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
经济新秩序;
③有利于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④有利于世界的稳定和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对于多极化发展趋势的认识:
多极化力量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的稳定和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在多极化的形势下,各极相互制约会产生均衡,而均衡客观上有利于世界的稳定;在当前多极化的趋势下,一二个大国不能随心所欲地控制世界,各国相互制约,谈判和协商已成为大国解决问题和争端的主要手段。 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形势出现了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1999年美国轰炸南斯拉夫。国际恐怖主义泛滥。2001年9月11日,发生了9.11事件。
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是“一超多强”的多极化发展趋势.
1993年欧盟的建立,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中国国际地位的改善;俄罗斯国际地位的改善。经过十多年的对话.谈判和斗争,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 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至今为止,世界格局的多极化仍然只是一个发展趋势.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探究学习总结】
?“冷战”结束后,世界政治格局有哪些新变化?答案提示:
美国凭借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企图建立单极世界的同时,更多国家希望推进多极化趋势,于是,世界格局出现“一超多强”的局面。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日本跻身政治大国的努力,俄罗斯军事力量的强大和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强大,世界格局日益出现多极化发展的趋势。【学习延伸】?你支持哪种观点?
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提示:材料中反映的观点:
第一,美国单极世界的格局;
第二,旧的世界格局解体,
新的世界格局还未显露端倪;
第三,多极化倾向明显出现。
教材中的相关提法:
两极格局解体后出现的“一超多强”局面;多极化是未来国际局势发展的趋向。“现在,旧的世界格局已经打破,新的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的动荡时期。江泽民 当今,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政治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并出现向多极化进一步发展的趋势。课堂练习(2014·四川广元一模·12)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指出,“和平与文明的未来都取决于世界各大文明的政治、精神和知识领域之间的理解和合作。……在正在来临的时代,文明的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而建立在多种文明基础上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大战的最可靠的保障。”以下叙述最符合作者本意的是( )
A.文明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B.为避免战争,世界各大文明应该趋向统一
C.文明的冲突已经取代了政治的冲突
D.各种文明间的理解与合作是人类共同发展的基础和保障【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和知识迁移的能力。提取关键词:“和平与文明的未来”“取决于”“理解和合作”;“文明的冲突”是“最大威胁”,“国际秩序”是“保障”,故D项正确。【答案】D(2013·广东汕头高一期末·24)2011年2月,在巴西、德国、印度和日本谋求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问题上,各常任理事国态度不一,美国坚决反对德国“入常”但支持日本;而中国则坚决反对日本“入常”。四国“入常”及各常任理事国的不同态度反映了( )
A.联合国完全被美国操纵
B.意识形态决定国家关系
C.政治地位影响经济地位
D.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解析】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是由其国家实力和国家利益决定的。材料信息反映了这一原则。故选D项。A、B表述错误;C项与材料信息主旨不符。
【答案】D(2013·广东汕头高一期末·22)2011年10月4日,联合国安理会就欧盟国家要求对叙利亚采取制裁措施草案进行表决,印度等4国投弃权票,美国等9个国家赞成,但因俄罗斯和中国投反对票而未能通过。就国际格局而言,上述现象从根本上反映了( )
A.中俄再次结为同盟
B.中俄在世界事务中拥有决定权
C.当今世界政治力量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D.美国再也无力推行霸权主义政策【解析】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实行不结盟政策,故A项与史实不符;B项夸大了中俄两国在世界事务中的作用;D项与史实不符。材料信息反映了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故选C项。
【答案】C(2014·河北邯郸高三摸底·16)《独立报》经济编辑奥格雷迪认为,2008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超越美国。报道引述专家分析,中国在国际问题上亦愈来愈愿意发挥其政治及文化的影响力,由全球暖化到达尔富尔危机,以至朝鲜核问题,中国将愈来愈起关键作用。这一判断( )
A.肯定了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超过美国
B.承认中国步入发达国家行列
C.有利于提高中国国际地位
D.认识到中国国际影响力增强【解析】根据材料“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超越美国”、在一系列重大的国际问题上“中国将愈来愈起关键作用”等可知作者强调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在不断地增强,选择D项。材料并未涉及中国是否步入发达国家的问题,也未比较中美对世界的影响力。【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