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培优作业
第五章 物体的运动
第1课时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度为单位长的5.6倍,则桌子的长应记作 ,
其中准确值为 ,估计值为 .
通过本节的学习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和时 2.小刚学了长度测量以后,在分组探究活动
间的单位,要能根据日常生活经验估测长度和时 中,估计教室里所用课桌的高度约为80
间,能正确使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长度和时间,知 (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然后又用刻度尺测量橡皮
道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知道测量有误差, 擦的长度,如图所示.图中橡皮擦的长度为
会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减小误差. cm.
一、长度的单位及测量
1.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 3.同一长度的五次测量结果记录为:25.1mm、
.在日常生活中,还常用到其他的长度单位: 25.2mm、25.1mm、27.2mm、25.3mm.其中记录明
、 、 、 、 、 显错误的一次是 .其他四组结果的尾数
.换算关系是:1km= m= dm 也不相同,这属于测量中的 (选填“误差”
= cm = mm= μm= 或“错误”).
nm. 4.某同学为了测出细铜丝的直径,先将细铜丝
2.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在铅笔上紧密排绕50圈,然后用毫米刻度尺测得铜
(1)8cm= m 线圈的总长度为 毫米,则细铜丝直径为μ 70.5 .
(2)4.2nm= cm 5.给下列各物体的长度填上合适的单位:
(3)6.7dm= km (1)中学生的身高170 ;
(4)6.1km= cm (2)一个墨水瓶的高为0.65 ;
二、时间的单位及测量 (3)一课桌的高为0.85 ;
()
3.在日常生活中,除了经常进行长度的测量 4 物理课本的宽为185 .
外,也经常需要对时间进行测量 在国际单位制中, 6.使用刻度尺前应观察它的:.
()
时间的基本单位是 . 1 .
()
4.在日 常 生 活 中,还 常 用 到 其 他 的 时 间 单 2 .
()
位: 、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3 .
; 7.如图所示,用最小刻度不同的刻度尺测量物1h= min1min= s.
、 体A 的长度.图(a)中,物体 A 长度为 厘三 测量误差
米;图(b)中,物体A 长度为 厘米.
5.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B.误差就是测量中产生的错误
C.只要认真测量,就可以避免误差 (a) (b)
D.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消除误差 二、选择题
8.2013年2月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拟将PM2.5正式命名为“细颗粒物”.细颗粒物粒径
一、填空题 小于或等于2.5 ( )
1.某同学以铅笔长为单位长,测得一桌子的长
8 2
物理 八年级上册
A.厘米 B.分米 三、解答题
C.毫米 D.微米 15.某同学欲测量一根细铜丝的直径,他的实
9.小超为了检测躺着和站立时身体长度是否 验步骤如下:
有差异,下列几种尺子哪种最适宜 ( ) A.将细铜丝拉直,用刻度尺测出细铜丝的长
A.量程15cm,分度值0.5mm 度l1;
B.量程10m,分度值1dm B.用刻度尺测出铅笔杆上铜丝绕圈总长度l2;
C.量程30cm,分度值1mm C.用铜丝的长度除以铜丝的圈数,即得细铜丝
D.量程3m,分度值1mm 的直径d;
10.小明同学对物理课本进行了测量,记录如 D.将细铜丝紧密缠绕在铅笔杆上;
下:长为25.91cm,宽为18.35cm那么他所用的刻 E.数出缠绕在铅笔杆上细铜丝的圈数n.
度尺的分度值为 ( ) (1)以上步骤中,没有必要的步骤是 ,
A.1mm B.1cm 应将其中错误的步骤改正为
C.1dm D.1m .
11.下列有关误差和错误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2)实验步骤的合理顺序应是 .
( ) 16.如图所示:
A.误差和错误是一个意思
B.误差就是读数时产生的错误
C.通过改进测量方法或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
以消除误差 (1)在测物体的长度时,两种使用方法中正确
D.误差是不可避免的,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的是图 ,铅笔的长度应为 cm.
12.下列测量长度的方法,错误的是 ( ) (2)用刻度尺测某课本的长度需要多次测量,
A.测一张纸的厚度可以用刻度尺先测出几十 多次测量的目的是 .
张相同纸的厚度,再除以纸的总张数,即得出一张 (3)若用毫米刻度尺测量,四次读数分别是
纸的厚度 25.98cm、26.00cm、26.02cm、26.42cm.其中错误
B.测细金属丝的直径,可以把金属丝无间隙地 的数据是 ,该课本的长度应是 .
密绕在一根铅笔上若干圈,测出密绕部分的长度L (4)若有一把刻度尺是用金属材料制成的,且
和圈数N,则直径D=L/N 这种金属材料受温度变化很明显(热胀冷缩),那么
C.测自行车通过的路程,可先记下车轮转过的 在严冬季节用它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其测量结果将
圈数N,再乘车轮的周长L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D.只使用一个刻度尺不用其他工具就可以准 17.某学生测得100页书的厚度为0.42cm,则
确测出乒乓球的直径 每张纸的厚度是多少
13.一支新铅笔的长度大约为 ( )
A.0.18毫米 B.0.18厘米
C.0.18米 D.0.18千米
14.如图是用厚刻尺测量木块的长度,其中正
确的测量图是 ( )
A B
一、填空题
C D 1.图中读数时视线正确的是
(选填“A”或“B”),物体的长度为 cm.
8 3
课时培优作业
11.有一本书共100页,测得它的厚度为1.2cm,
则这本书每张纸的厚度为 cm.
12.如图所示,用一把已成斜形的刻度尺去测
量物体的长度,由此引起的测量结果 (填
2.如图,刻度尺的分值度是 mm,被测 “偏大”“不变”或“偏小”).
物体的长度是 cm.
13.小明用棉线测出中国地图上北京至郑州的
3.停表的读数如图所示,时间是 s.
铁路线长度为6.95cm,地图的比例尺为1∶107,则
北京至郑州实际路线长度约为 km.
二、选择题
14.下列对一些常见物体长度的估值最恰当
的是 ( )
A.中学生课桌高度约80cm
4.用拉长的塑料软刻度尺测量衣服的长度时, B.物理课本长度约50cm
测量结果将比真实值 . C.学校教室的长度约20m
5.同一长度的五次测量记录是:25.1 mm、 D.学生用笔直径约4cm
25.2mm、25.1mm、27.2mm、25.3mm,其中一次 15.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铅笔的长度,测量
明显是错误的,它是 ,根据以上测量记录, 方法正确的是 ( )
这一物 体 的 长 度 应 记 作 ,其 中 准 确 值
为 ,估计值为 .
6.单位换算. A B
(1)地球与太阳相距1.5×108km= m.
(2)比萨斜塔的高度为54.62m= cm.
(3)从家到学校小红走了10min= h. C D
7.太阳到地球之间的距离为1.5×108km,光
16.四位同学分别用同一把分度值是1mm的
从太阳到地球所需的时间为8min20s,则:1.5×
刻度尺先后测量一支铅笔的长度,下列测量结果中
108km= nm;8min20s= s.
记录正确的是 ( )
8.南京到北京的特快列车,第一天21:30从南
A.17.82cm B.17.82dm
京出发,第二天7:30到达北京,共经历了 h.
C.17.81 D.17.816cm
9.在下列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单位:
17.用一把刻度尺测某一物体长度时,一般要
(1)一同学脉博跳动100次的时间约为1.55
测三次或更多次,这样做的目的是 ( )
.
A.减小观察刻度时,由于视线不垂直而产生的
(2)一根头发丝的直径约为75 .
误差
(3)一根HB铅笔的长度为18 .
B.减小由于刻度尺不精密而产生的误差
10.通过换算与比较,把下列数据从小到大排
C.减小由于读数时,估计偏大或偏小而产生的
列起来.
误差
(1)365dm 0.12km 4.5×107μm
D.避免测量中可能出现的错误
() 18.
下列情况中,不能用来测量物体长度的尺是
215min 0.2h 90s
( )
8 4
物理 八年级上册
A.零刻线磨损的尺 27.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一支铅笔从桌上落
B.量程比被测物体长度小的尺 到地面所用的时间,大约分别为 ( )
C.刻度不均匀的尺 A.0.8mm 0.5s
D.分度值不是1mm的尺 B.80μm 5s
19.分别用分度值为1m、1dm、1cm、1mm四 C.80μm 0.5s
种直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并用米为单位作记 D.0.8mm 5s
录,则记录数据中小数点后面的位数最多的是 28.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它的全长约 ( )
( ) A.6.7×104m
A.用米尺测量的结果 B.6.7×105m
B.用分米尺测量的结果 C.6.7×106m
C.用厘米尺测量的结果 D.6.7×107m
D.用毫米尺测量的结果 三、解答题
20.你身体上接近50mm长度的部位是 29.某同学用以下步骤和方法来测算物理课本
( ) 内页中每张纸的厚度.
A.脚掌的长度 B.手掌的长度 (1)将从封面开始的10页纸叠紧.
C.小手指的长度 D.小腿的长度 (2)用刻度尺量出这叠纸的厚度为L.
21.一块橡皮从桌上落到地面所用的时间约为
( L3)算出每张纸的厚度( ) d= 10
.
A.0.5s B.2s 该同学以上做法中的三个错误是:
C.3s D.5s (1) .
22.我国1元硬币的直径、厚度分别为 ( ) (2) .
A.25.0mm 1.9mm (3) .
B.25.0mm 1.9cm 30.小亮在“长度的测量”实验中:
C.25.0cm 1.9mm
D.25.0cm 1.9cm
23.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下列要求不正确的是
( )
A.测量时,刻度尺不能歪斜 (1)如图甲中圆的直径是 cm.
B.测量时,必须从刻度尺的左端量起 (2)一条纸带厚薄均匀,他把纸带紧密地环绕
C.读数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
在圆柱形铅笔上,直至恰好能套进一个圆环中,如
D.记录结果时,必须在数字后注明单位
图乙所示,纸带环绕了n 圈,则纸带厚度是
24.刻度尺的刻度线画得很细,这是为了
.
( )
D2-D1 D2-D1
A.美观 B.好看 A. n B. 2n
C.明显 D.减小误差
25.用刻度尺测得一物体的长度是360.0cm,
若以米为单位,应记为 ( ) (江苏常州中考题)小明游览南京长江大桥时,
A.3.6m B.3.600m 发现桥面有条宽窄不一的裂缝,他用刻度尺测得裂
C.3.60m D.36.00m 缝某 处 宽 为7.00cm,他 使 用 刻 度 尺 的 分 度 值
26.用拉伸了的皮卷尺去测量物体的长,测量 是 .为得到该裂缝的平均宽度,小明应在裂
结果 ( ) 缝的 (选填“同一”或“不同”)位置多次测
A.大于真实值 B.小于真实值 量取平均值,从冬季到夏季,由于温度升高,该缝隙
C.等于真实值 D.无法判断 会变 (选填“宽”或“窄”).
8 5第6课时 照相机与眼球 视力的矫正 三、9.(1)凸透 物 (2)厚 大于6mm
小于12mm (3)在同一竖直线上 倒立【问题导学】
上
一、1.凸透镜 光屏 倒立 缩小 实 【课后作业】
2.凸透镜 会聚 实 3.倒立、缩小 20
、 前方 发散 凹 后方 会聚 一、 ()二 4. 5. 1.1 将物体变大变近了
(2)将物体
凸 变小变远了 2.凸透 显微镜
二、
【 】 3.B 4.C 5.C 6.D 7.C 8.D 课堂作业
9.C 10.D
一、1.凸透 大于二倍焦距 倒立 2.鸟 三、11.如图所示:
在笼子里面 人眼的视觉暂留 3.近视
凹 甲
二、4.B 5.C 6.B 7.C
【课后作业】
一、1.凹 2.两倍焦距 靠近 3.照相机 乙
放大镜
二、4.B 5.A 6.B 7.A 8.B 12.物体变大了,前后对调,物体就变小
三、9.如图所示: 了,因此只有物镜焦距长、目镜焦距短时我
们才能看到远处物体变大了.若两透镜焦距
相等,则看到的物体大小几乎不变,起不到
10.(1)照相机 (2)凹透镜 近视 望远镜望远的作用.
11.(1)D (2)后 甲 【新题看台】
【新题看台】 1.望远镜 放大镜 2.A
1.凹 近 2.(1)光屏 (2)A (3)前 第五章 物体的运动
(4)C
第7课时 望远镜与显微镜 第1课时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问题导学】 【问题导学】
一、1.目镜 物镜 2.大 小 3.大 一、1.米 千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微
4.凸透镜 倒立、缩小的实 凸透镜 正 米 纳米 103 104 105 106 109
立、放大的虚 倒立 1012 2.(1)8×104 (2)4.2×10-7 (3)
二、5.倒立 放大 实 正立 放大 虚 6.7×10-4 (4)6.1×105
6.凸 小 大 二、3.秒 4.分 小时 60 60
【课堂作业】 三、5.A
一、1.晶状体 加大 2.伽利略望远 开 【课堂作业】
普勒望远 显微 短 长 3.凸透镜 凹 一、1.5.6铅笔长 5铅笔长 0.6铅笔长
面镜 4.显微 望远 放大 2.厘米或cm 3.10 3.27.2mm 误差
二、5.B 6.C 7.A 8.D 4.1.4毫米 5.(1)cm (2)dm (3)m
— 12 —
(4)mm 6.(1)零刻度线是否完整 (2) s
比较时间 6.(1)v= (2)路程 时间
量程 (3)最小分度值 7.2.4 2.40 t
二、8.D 9.D 10.A 11.D 12.D (3)刻度尺 秒表 7.(1)1.25 (2)1500
13.C 14.B 速度 8.(1)此地距离泰州是18km
三、15.(1)A 绕圈总长度除以圈数 (2) (2)行驶的最大速度为40km/h
DBEC 16.(1)甲 3.30 (2)减小误差 二、9.C 10.A 11.C 12.C 13.D
(3)26.42cm 26.00cm (4)偏 大 14.C 15.A
17.0.084mm 三、16.(1)刻度尺、细棉线、手表 (2)取一
小段蚊香,用细棉线与蚊香紧贴,在两端点
【课后作业】
处做标记,拉直棉线,用刻度尺测出两标记
一、1.B 3.40 2.1 2.40 3.20 4.偏 间的距离为s;点燃蚊香,并计时,测出蚊香
小 5.27.2mm 25.2mm 25mm 0.2 s
1 完全烧完所用的时间为t (3)v=
mm 6.(1)1.5×1011 (2)5462 (3) t6 【课后作业】
7.1.5×1020 500 8.10 9.(1)min (2)
一、1.相同路程比较时间 2.18 3.5
μm (3)cm 10.(1)365dm<4.5×107 4.200 5.0.368 22.08 运动 6.乙的
μm<0.12km (2)90s<0.2h<15min 速度比甲大;乙出发比甲晚15min;甲、乙出
11.0.024 12.偏小 13.695 发后在60m 处相遇等. 7.1.2 列车
二、14.A 15.C 16.A 17.C 18.C 8.3 10.8
19.D 20.C 21.A 22.A 23.B 二、9.B 10.B 11.B 12.C 13.B
24.D 25.B 26.B 27.C 28.C 14.A 15.D 16.D
三、29.(1)封面不能包含在内 (2)10页 三、17.(1)先变大后不变 0.16 (2)①纸
L
纸偏少 (3)纸的厚度d= 30.(1)1.54 锥的质量 ②选择形状相同、质量不同的纸5 锥竖直下落,分别测出它们的最大速度,并
(2)B 分析最大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18.下落高度
【新题看台】 质量 19.3.1h
1mm 不同 窄 【新题看台】
第2课时 速度 1.12 2.0.25 2.5 3.1000 小
【问题导学】 第3课时 直线运动(一)
一、1.路程 时间 2.相同时间比较路程 【问题导学】
相同路程比较时间 速度 一、1.速度 相等 2.不变的 3.B
二、3.运动快慢 路程 时间 4.米/秒 二、4.改变的 不相等 5.平均速度 比
米每秒 值 粗略
【课堂作业】 【课堂作业】
一、1.相同时间比路程 ② 3.6 2.90 一、1.30 450 2.30 3.190
25 3.米尺、停表 气泡的速度是2.5cm/s 二、4.D 5.A 6.D 7.AC
4.5 5.相同时间比较路程 相同路程 三、8.(1)匀速 变速 (2)0.1 大于
— 13 —
【课后作业】 止 4.参照物 地面
一、 、1.20 2.30 3.2倍 4.3 5.720 二 5.相对性
200 6.3 30 【课堂作业】
二、7.D 8.C 9.B 10.C 11.B 一、1.位置 静止 2.行李架(或汽车、车
12.A 13.C 14.D 15.C 厢) 公路(或地面、路面) 3.汽车 加速
三、16.(1)2m/s 3.2m/s 2.55m/s 4.相对静止 静止 运动 5.乙
(2)不同的时间或路程中,平均速度不同. 二、6.B 7.C 8.D 9.A 10.C
17.(1)110s (2)90s 三、11.小明同学是以另一辆刚离站的列车
【新题看台】 作为参照物的,得到的结论是自己所乘火车
是运动的,而妈妈是以站台为参照物,得到
0 0.4
的结论是火车是静止的,即由于他们选取了
第4课时 直线运动(二) 不同的参照物,故得到了不同的结论.
【问题导学】 【课后作业】
一、1.3.84 19.2 一、1.运动 2.静止 运动 3.动车 240
二、2.时间 0.2m/s 小于 二、4.D 5.D 6.A 7.C 8.B 9.B
三、3.动 10.D 11.A 12.D 13.A 14.C
【课堂作业】 15.A
一、1.6.25 2.12.50 0.15 3.80km/h 三、16.他们说得都对.因为他们选择的参照
80km/h 物不同,司机以车为参照物,学生以地面为
二、4.D 5.B 6.C 7.C 参照物.
三、8.(1)B (2)匀速 加速 9 (3)1.5 【新题看台】
【课后作业】 B
一、1.90 2.(1)4.84 (2)6.25 (3)5.19 第一章测试卷
3.稍快 5 一、1.C 2.A 3.D 4.B 5.C 6.A
二、4.A 5.B 6.C 7.D 7.B 8.B 9.B 10.A 11.B 12.B
、 () s三 8.1v= () (
13.B 14.D
t 2
小 3)大 9.(1)40
二、15.振动 1360 16.传播过程中 17.
25 (2)小 (3)不正确 所测时间不是 响度 音调 18.声源处 响度 19.dB
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小车从 A 到C (分贝) 传播过程中 20.272 声波
的过程中通过B 点时的速度不为0;小车通 三、21.(1)能 (2)能 气体能够传声
过AC 段的时间与AB 段的时间之差才是 (3)空气 钢轨 钢轨 空气 22.机械闹
下半程BC 段的时间) 钟 另一种材料不能持续发声且响度越来
【新题看台】 越小 方案B 泡沫、棉布、锡箔纸 23.温
s 度 介质的种类 24.(1)3 (2)不能 (3)(1)v= (2)> (3)t 0.74 将金属管悬挂,轻推使其摆动 若能听到其
发声,则说明发声是由摆动产生的,反之则
第5课时 运动的相对性
不是由摆动产生的 25.(1)两个人对面说
【问题导学】 话,也要隔一段时间才能听到;(2)闪电过后
一、1.参照物 2.机械运动 运动 3.静 要好半天才能听到雷声;(3)汽车鸣笛起不
— 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