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圆明园的毁灭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4圆明园的毁灭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11 18:13: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五年级上册第14课《圆明园的毁灭》教案
素养目标
1、会认“估、煌”等9个生字,会写“毁、估”等15个字,正确读写“毁灭、不可估量”等23个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借助关键词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情感的变化。
3、领悟课文的表达特点。能结合相关资料,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等句子的含义。
4、能结合相关资料,体会《七子之歌》(节选)《和平宣言》(节选)与课文表达的情感的相似之处。
重点:能结合相关资料,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等句子的含义。
难点:能结合相关资料,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等句子的含义。
新课导入
(谈话导入)
1.出示插图,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
2.师:这就是曾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现在我们看到的只是残垣断壁。那么圆明园以前是什么样,它又是怎样被毁灭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4课。
3.板书课题:《圆明园的毁灭》
4.齐读课题。
阅读鉴赏
任务一: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课文主要讲的是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经过。
任务二:反复朗读课文,读出感情的变化,再想想课文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痛心——赞叹和自豪——痛恨、愤怒
课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之情和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愤恨,激发了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任务三: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作者这样安排可谓独具匠心,突出了圆明园的宏伟壮观、美不胜收以及它巨大的价值,但它竟然在短短的几天之内化为灰烬。这种强烈对比的手法更能表达作者对圆明园毁灭的惋惜,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也更能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任务四:读下面的句子,注意表示时间的词语,联系上下文说说你的感受。
◇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
这个句子表示时间的词语是“先秦”和“唐、宋、元、明、清”,从先秦至清,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时间跨度如此之大,可知圆明园中文物种类之多,收藏之不易,更体现出文物的珍贵。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得动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
这个句子非常清晰、准确地列举了两个时间发生的事:①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②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告诉我们这是历史事实,不容更改,不容忘记。
梳理探究
任务一:浏览课文,结合相关资料,说说为什么“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圆明园图片资料
文物价值:
圆明园,中国清代大型皇家园林,占地350多公顷,由圆明园、绮春园、长春园组成,而以圆明园最大,故统称圆明园(亦称圆明三园)。圆明园不仅汇集了江南若干名园胜景,还移植了西方园林建筑,集当时古今中外造园艺术之大成。堪称人类文化的宝库之一,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一座博物馆,最奢侈的皇家园林,被称为万园之园。
其中的每个文物的价格都是天文数字,如:一件万寿连延图长颈葫芦瓶,2010年10月成交价2亿1900万人民币。
《情韵荷花》这幅画,2010年11月成交价1亿1300万人民币。
雍正珐琅双鹤香炉,2010年11月成交价1亿2900万港币。
圆明园十二生肖鼠首、兔首2009年2月成交价2亿8000万人民币。
2012年,法国巴黎德鲁奥拍卖,“清乾隆御制职供图”,2.2亿成交。
从这些被拍卖的文物价格来看,每个单品都在1到2亿之间,这还是十年前的人民币,放到现在单价会在三亿元左右。
考虑到有些文物卖不到这个价钱,有些文物则远远超过这个价钱,我们取其平均值,按1000万元人民币一件计算,乘以150万,那就是15万亿人民币。
这只是八国联军等列强对圆明园造成的最保守的直接经济损失,如果算上那些烧毁的、砸碎的文物,维修建造的费用,圆明园如果没有被毁,其价值在20万亿人民币以上。
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一座博物馆、艺术馆,号称万园之园,里面有无数的奇珍异宝,珍禽异兽,还有各种凝聚了无数能工巧匠的建筑,可以说是中国园林的集大成者,却被英法联军毁于一旦,再也无法复原,损失不可估量。
圆明园遭劫掠焚毁,无论是经济价值还是文化艺术价值,都是难以用数字估量的。
任务二:读读下面的“阅读链接”,结合相关资料,体会其与《圆明园的毁灭》表达情感的相似之处。
阅读链接
七子之歌①(节选)
闻一多
澳门
你可知“妈港②”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香港
我好比凤阙阶前守夜的黄豹,母亲啊,我身份虽微,地位险要。
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啖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
母亲啊,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母亲啊,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和平宣言③(节选)
冯亦同
巍巍金陵,滔滔大江,钟山花雨,千秋芬芳。
一九三七,祸从天降,一二一三,古城沦丧。
侵华倭寇,掳掠烧杀,尸横遍野,血染长江。
三十余万,生灵涂炭,炼狱六周,哀哉国殇。
①七子之歌:闻一多为当时中国被列强霸占的七块土地所作的一组诗,除《澳门》《香港》外,还有《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
②妈港:葡萄牙语中称澳门为Macau,音译为“妈港”。
③2014年12月13日,在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公祭仪式上,南京青少年代表齐声诵读《和平宣言》,表达了全国人民对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悼念与哀思,发出了对和平的呼唤。
都表现了对外国侵略者强盗行径的憎恨之情。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任务三:读了课文后,你对圆明园有怎样的情感?如果你是一名圆明园遗址公园的讲解员,你会怎么给游客们介绍呢?请你写一篇解说词。
任务四:课外阅读。
虎门销烟
1839年6月3日,天刚蒙蒙亮,广州城就沸腾起来了。城门旁张贴着一张大布告,人们纷纷前来围观。有的人大声宣读着:“钦差大臣林则徐,遵皇上御旨,于6月3日在虎门滩将收缴的洋人鸦片当众销毁,沿海居民和在广州的外国人,可前往观瞻……”老年人边听边点头,笑盈盈地捋着胡须。青年人兴奋地挥着拳头,赞不绝口。顽皮的孩子们在人群里钻来钻去,高兴地叫喊着:“烧洋鬼子的大烟了,快到虎门滩去看呀!”
成群结队的百姓,穿着节日盛装,敲锣打鼓,起劲地舞着狮子和龙灯;孩子们用竹竿挑着一挂挂鞭炮,劈里啪啦,震耳欲聋。浩浩荡荡的人流,向虎门滩涌去。
前往虎门滩的群众,经过英国洋馆。那里,过去英国人趾高气扬,不可一世。可今天,洋馆却死一般寂静,几个在窗口向外探望的英国商人,见人海如潮,喊声震天,吓得赶忙把头缩了回去。
虎门离广州城约有一百多里地,人们冒着6月的骄阳,经过长途跋涉,前来观看。虎门海滩人山人海,水泄不通。
虎门滩高处,挖了两个15丈见方的销烟池,池子前面有一个涵洞,直通大海,后面有一个水沟,往里灌水。池子周围搭了几个高台,林则徐、邓廷桢、关天培等文武官员,在高台上监督销烟。
销烟民夫先把池子灌上水,然后把一包包海盐倒入池内,再把烟土切成四瓣扔进水里。等烟土泡透后,再把一担担生石灰倒进池子里。不一会儿,池子像开了锅似的,黑色的鸦片在池子里翻来滚去,一团团白色烟雾从池子里往上蒸腾,弥漫了整个虎门滩。围观的群众欢呼跳跃。在雷鸣般的欢呼声中,通向大海的涵洞被打开了,销毁的鸦片被咆哮的海水卷走了。
许多外国商人看到这惊天动地的场面,都非常震惊,便恭恭敬敬地走到林则徐的台前,摘下帽子,躬身弯腰,表示敬畏。林则徐浩然正气地对他们说:“现在你们都看到了,天朝严令禁烟。希望你们回去以后,转告各国商人,从此要专做正当生意,千万不要违犯天朝禁令。走私鸦片,自投罗网。”商人们洗耳恭听,连声称是。
两万多箱鸦片,23天才全部销毁。这一壮举,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大灭了外国侵略者的威风。
1、作者为什么要将群众场面和外商情景作对比描写?有什么好处?
把围观群众的表现和外国商人的表现进行对比,不仅仅说明禁烟运动深得民心,表现中国人民禁烟的决心,更能表现禁烟运动的历史意义。这一壮举,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大灭了外国侵略者的威风。这样写更能够突出虎门销烟带来的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
2、虎门销烟只是中国人民对抗外来侵略的其中一项壮举,谈谈你的感想。
百余年来,无数中华儿女、爱国志士为了抵御外来侵略,保卫祖国万里河山,为了维护祖国的独立和尊严,前赴后继。不屈不挠地同外敌作斗争。如今,我们的祖国日趋强大。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历史,要时刻牢记“中国人民不可侮”。
课堂总结:
课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之情和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愤恨,激发了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历史,要时刻牢记“中国人民不可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