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课件(共15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2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课件(共15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9.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7-10 18:40: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53张PPT)
第2章第2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我国内蒙古东部的浑善达克沙地距离北京西北部约180千米,历史上曾是水草丰美的地区。20世纪后期,这里草场退化严重,沙尘暴频发,成为京津地区沙尘的主要来源地之一。如今这里绿洲重现。
20世纪后期,浑善达克沙地为什么草场退化严重?
现在的浑善达克沙地是如何从沙源地变成了生态绿洲?
内蒙古东部的浑善达克沙地
目录 CONTENTS
生态脆弱区 Ecologically F-Area
01
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02
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
03
Ecologically fragile area.
/ 01
生态脆弱区 E-F Area
中国生态环境脆弱区空间分布图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fragil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reas in China
01-生态脆弱区的定义与区域分布生态脆弱区:是指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以恢复的地区主要分布: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of ecologically fragile areas
400
沿海
平原
湿润
森林
农业
内陆
高原山地
非季风区
干旱
草原
牧业
季风区
过渡性
水资源短缺
土地退化
生物多样性减少
自然灾害频发
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一旦其稳定性被打破,土地易退化。
土地退化、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减少、自然灾害频发等。
我国生态脆弱区的特点: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
生态脆弱性评价图
中国生态环境脆弱形势和危急区分布图
西北荒漠绿洲交接生态脆弱区
东北林草交错生态脆弱区
青藏高原复合侵蚀生态脆弱区
北方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区
沿海水陆交接带生态脆弱区
南方红壤丘陵山地生态脆弱区
西南山地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区
西南喀斯特山地石漠化生态脆弱区
我国的生态脆弱区
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一旦其稳定性被打破
土地易退化
什么是土地退化?谈谈土地退化的具体表现
02-土地退化的定义与退化表现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of ecologically fragile areas土地退化:是指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地出现质量下降、生产力降低的过程土地退化表现为土地沙化石漠化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指由于土壤侵蚀,表土失去粉粒而逐渐沙质化,或由于流沙(泥沙)入侵
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甚至丧失的现象
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和华北地区北部
土地
沙化
-OA
数据来源: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
土壤侵蚀是指土壤及其母质在水力、风力、冻融或重力等外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土壤侵蚀
-OB
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的过程
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
使土体通气性、透水性变差,土壤板结变硬,养分有效性降低,影响农作物的生长,使产量降低,生物物种减少。
土壤
盐碱化
-OC
土壤盐渍化是指易溶性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也称盐碱化。(主要原因:自然原因)
次生盐渍化又称土壤次生盐碱化,由于不合理的人为措施而引起耕作土壤盐渍化的过程。次生盐渍化最终会导致土壤盐渍化。(主要原因:人为原因)
土壤
盐碱化
-OC
气候
地形
地下水
气温高,蒸发强烈
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地下水位高
(地下水位埋藏浅)
典型地区:西北、华北
自然原因
土地盐碱化
不合理的灌溉:尤其是不及时排水,导致水在地表聚集,大量下渗,地下水位升高,盐分被带到地表
沿海地区过度抽取地下水,引起海水入侵,进而随着地下水上升,增加了土地盐分
过度开采地下水
不合理的灌溉
人为原因
我国黄淮海平原盐碱地的综合治理
山东禹城北丘洼曾经是土壤盐碱化严重的地区,盐碱化土壤占耕地总面积的91%。这里旱涝频繁。旱季,蒸发强烈,盐分随水沿土壤空隙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大量盐分便在土壤表层积累。雨季,土壤表层的盐分被雨水淋洗。因此,这里的土壤具有春秋季反盐、夏季淋盐、冬季盐分相对稳定的特征。自1996年开始,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在此建立综合试验站,对盐碱地进行综合治理,实现粮食高产。
调节和控制水盐运动的方法:
引淡淋盐
井灌井排
覆盖
农业生物措施
土地盐碱化治理的措施。
江南低山丘陵地区,降水多,植被遭破坏后,常出现水土流失导致的土地退化。
红漠化
-OD
红壤含有机质少、酸性强、土质黏重,是我国南方的低产土壤之一;
南方低山丘陵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
自然原因:
①地形:山区坡度大;
②土壤:地表疏松;
③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且多暴雨。
人为原因:过度开垦和滥砍滥伐
人多地少,耕地不足
生活用能不足
毁林开荒
砍柴取薪
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①适当的封山育林 ②植树造林
③妥善解决农民生活用能问题(生活用煤、沼气、营造薪炭林、开发小水电等)
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植被持续退化乃至消失
导致水土流失、土地生产力下降、基岩大面积裸露于地表的土地退化过程,多发生在石灰岩地区
石质
荒漠化
-OD
在适当条件下,可溶性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
Karst scenery
溶蚀
特征:地表崎岖不平,多陡坡,土层薄,地下水埋藏深。
03-南方喀斯特分布地区与石漠化我国南方喀斯特分布地区,多陡坡,土层薄;石灰岩抗风化能力较强,成土过程缓慢如果失去了森林植被的保护,遇到暴雨,石灰岩上的土层极易发生水土流失,出现石漠化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of ecologically fragile areas03-南方喀斯特分布地区与石漠化我国南方喀斯特喀斯特地区一旦出现石漠化,靠自然恢复非常困难而人类的过度开垦使得石灰岩上的土层遇暴雨激发,更易产生水土流失,加速了石漠化进程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of ecologically fragile areas 人为原因:
大面积陡坡开荒;
破坏地表植被。
03-南方喀斯特分布地区与石漠化
自然原因:
气候:
地形:
土壤:
植被:
降水集中在夏季,多暴雨;
多陡坡,土层薄;
石灰岩抗风化能力强,土层薄;
植被覆盖率低,缺乏植被保护;
03-南方喀斯特分布地区与石漠化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of ecologically fragile areas土层薄陡坡多暴雨水土流失石漠化耕地减少过度开垦贫困人口增长石漠化进一步限制当地的经济发展,是南方喀斯特地区成为我国贫困地区分布较集中的区域之一。
贫困与石漠化总结伴出现,国家三大集中连片贫困区,分别是乌蒙山贫困区,武陵山贫困区及滇黔桂石漠化贫困区,都与本地的喀斯特石漠化分布有关。
03-南方喀斯特分布地区与石漠化
危害:
限制当地经济的发展;
涵养水源能力下降;
水土流失加剧,土地生产力下降;
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态环境恶化。
石漠化的防治措施
方向 措施
管理措施 ①健全法律法规,严格管理②控制人口数量③生态移民
工程措施 ①修建水平梯田②平整土地③修建水库
生物措施 ①解决农民的生活用粮,用柴等问题,恢复自然植被
②调整农业用地结构
技术措施 采用喷灌滴灌等先进灌溉技术,节约和充分利用水资源
沙漠化
盐碱化
红漠化
石漠化
石漠化
综合思维——西南生态脆弱区
材料一 我国西南地区分布着较多的干热河谷(高温、低湿的河谷地带),其中元江干热河谷山高谷深,是干热河谷的典型代表。长期以来,当地农业生产方式落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扰强度大,发生着不同程度的生态退化现象。图甲为元江干热河谷示意图。
(1)分析元江河谷气候干热的自然原因。
【答案】
①纬度低,气温高;(干)
②因山高谷深,谷地盛行下沉气流,气流下沉过程中增温,且谷地热量不易散失,导致热(气温高)(热)
③同时下沉气流不易形成降水,导致干。(干)
综合思维——西南生态脆弱区
材料一 我国西南地区分布着较多的干热河谷(高温、低湿的河谷地带),其中元江干热河谷山高谷深,是干热河谷的典型代表。长期以来,当地农业生产方式落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扰强度大,发生着不同程度的生态退化现象。图甲为元江干热河谷示意图。
(2)简析该地区生态退化的原因。
【答案】
①该地区降水较少,但多为暴雨;
②地势起伏大,土层较薄;
③人类生产生活破坏原生植被,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养分缺失,生态系统难以自我修复。
Land degradation and its causes in the farming pastoral ecotone of northern China.
/ 02
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是主要的生态脆弱区之一,也是贫困地区分布较集中的区域之一
21世纪初,北方农牧交错带80%以上的草场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沙尘源区
01-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of ecologically fragile areas北方农牧交错带是指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也是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当气候出现冷暖、干湿变化时,就会出现农进牧退或牧进农退的现象
1.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位置在哪里?有什么特点?
2.为什么这里会成为农牧交错带?农牧交错带上会出现什么问题?
阅读课本P24回答问题。
【思考】
01-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of ecologically fragile areas北方农牧交错带呈带状分布,其东段较宽,最宽超过300千米;西段较窄,宽为100-150千米共涉及9个省级行政区,总面积超过65万平方千米特点:大致与400mm年等降水量线走向一致,东部宽,西部窄。
东部受季风气候影响更为显著,降水变率更大。
思考: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位置有什么特点?(提示:与400mm年降水量线的关系)
问题:为什么这里会成为农牧交错带(考虑旱作农业的低限)?
成因:400mm是旱作农业的低限,受传统方式的影响,古长城一线是我国古代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分界,此地是农民牧民的混居地,受传统农业方式的影响。
气候变化
农进牧退
牧进农退
暖湿
冷干
思考:描述北方农牧交错带的自然地理特征。
干旱、降水变率大,
植被覆盖率低,
以沙质土为主,
多大风,
过渡地带,
生态脆弱。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分布范围示意
北方农牧交错带
Farming pastoral ecotone in North China.
汉、唐、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气候暖湿时期,再加上政府垦荒政策的引导,大批农民越过长城一线,将草原开垦为农田,使农区北界向西、向北推移
问题:过度开垦,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土地退化,流沙泛滥,风沙掩埋农田等问题。
思考:农牧交错带上会出现什么问题?
02-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原因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of ecologically fragile areas土地退化是该带主要的环境和发展问题,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综合影响Anthropic factor……人为因素Natural factors……自然因素
北方农牧交错带的自然特征
Na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farming pastoral ecotone in North China
01
分析某区域的生态问题——从区域地理背景出发
探究活动
北方农牧交错带的自然区域地理背景
结合教材,分析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原因。
结合视频及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原因,提出综合治理措施。
自然原因
Natural factors……
OA
北方农牧交错带地处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对降水变率极为敏感,土地极易受风蚀和沙化,这是该带土地退化的根本自然原因
降水量具有临界性且变率大
一般认为,年平均降水量400毫米是旱作农业的低限,在300毫米以下时,农作物就会绝收
本带年平均降水量大多在300-400毫米, 降水变率大,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在夏季
-01
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自然原因
-01
降水量具有临界性且变率大
暴雨集中,不仅降低了水分利用率,还造成强烈的土壤侵蚀
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也比较大,降水量少的年份往往出现旱灾,加剧土地退化
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自然原因
线索一:(课本P25)根据鄂尔多斯市降水量的变化图,解决下列问题:
(1)鄂尔多斯的降水有什么特征
(2)鄂尔多斯降水的变化特征如何影响该地的土地退化
补充材料 毛乌素沙漠为我国暴雨中心之一, 1977 年 8 月1日, 乌审旗忽鸡儿图一带降雨历时 11h, 暴雨中心达1400mm,1000mm 以上雨区面积 30.8km2,200mm 以 上雨区面积为1860km2 。
-01
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自然原因
线索一 鄂尔多斯的降水有什么特征
降水量具有临界性
且变率大
(1)降水总量:
年平均降水量300—400mm左右。
(2)降水季节变化:
降水季节变化大,夏季多暴雨。
(3)降水最多的是1961年约520毫米;最少是1965年,约120毫米,两者相差约400毫米,说明降水的年际变化大。降水年际变化大。
线索一 鄂尔多斯降水的变化特征如何影响该地的土地退化
降低水分利用率
强烈的土壤侵蚀
降水少→旱灾
降水量具有临界性
且变率大
暴雨集中
年际变化大
加剧
土壤退化
自然原因:降水具有临界性且变率大
年际变化
季节变化
-02
多大风
本带多大风, 且集中于冬春季节
以鄂尔多斯高原为例,大风(八级以上)天数年均超过40天,60%以上的大风集中在冬春季节,其中春季大风天数在10-30天
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自然原因
线索二:结合下列材料,解决问题(3)(4):
(3)鄂尔多斯地区为什么冬春季节多大风
(4)鄂尔多斯地区土地极易遭受风蚀和沙化的原因是什么
鄂尔多斯
补充材料 鄂尔多斯地区风速≥5m·s-1,就会吹蚀地面,卷沙而走。毛乌素沙地的基质为沙土,保水力差。
线索二 鄂尔多斯地区为什么冬春季节多大风
冬春季
地面植被少
风力强劲
大风日数多
接近
亚洲高压
受亚洲高压影响
地处我国西北地区
线索三 鄂尔多斯地区土地极易遭受风蚀和沙化的原因是什么
春季
气温回升
地表解冻
降水稀少
植被
覆盖率低
表土裸露、疏松
风力强劲
大风日数多
土壤易受风蚀
自然原因:多大风
自然原因
多大风
降水量具有临界性且变率大
土地极易受风蚀和沙化
土地退化
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自然原因:
土质疏松,多沙质沉积物
降水


阅读文字材料,总结历史上毛乌素沙地的几次变迁,推测造成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还有什么原因?
唐中叶后,战争、环境恶化和过度放牧对草地造成严重破坏,毛乌素地区开始沙化。
宋朝时期,恶劣的气候、过度的垦殖、连年战争的践踏及耕田撂荒,加速了毛乌素地区的沙漠化。
元朝时期,湿润的气候、人类活动减少以及适当的生态保护,毛乌素地区的生态环境有所恢复,沙漠相对稳定。
明朝时期,干燥的气候加上军垦、战争践踏、焚烧及土地撂荒等,导致毛乌素地区沙化程度加剧。
清朝,气候变化加剧了毛乌素地区的沙化;清政府开放草地,移民农垦等加快了毛乌素沙漠的扩散。
人为原因
Anthropogenic causes……
OB
本带是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在人口增长的压力下,人类对土地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是造成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
在降水较多的年份,适宜农耕的条件良好,农区向牧区扩展
在降水较少的年份,农作物就会减产,甚至绝收
-01
过度开垦
在降水较少的年份,由于农作物长势较差,对土壤保护作用减弱,一旦遇到大风、暴雨,则加重对土壤的侵蚀
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人为原因
Man made causes of land degradation in the farming pastoral ecotone of northern China.
为维持生计,人们进一步扩大耕地面积,祈求来年丰沛降水带来好收成
年复一年,垦殖区面积越来越大,并向西、向北扩展,这些地区本身生态脆弱,开垦后土壤肥力逐年下降,作物产量逐渐降低
降水多
农耕条件好
农区向牧区拓展
降水少
农作物减产
长势差
加重土壤侵蚀
扩大耕地面积(向西向北扩展)
土壤肥力下降
土地退化
大风
暴雨
维持生计
灌溉用水增加
不合理灌溉方式
土壤盐碱化
人口增长
-01
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人为原因
过度开垦
-02
过度放牧
牧民为求得当前的经济利益而盲目提高载畜量,但过度放牧的后果则是草场退化,反而使牲畜的数量和质量都大大下降
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人为原因
20世纪50年代
浑善达克沙地地区的牲畜量为100万头
到20世纪80年代末,增加到了1000万头
从20世纪70年代起,草场开始退化
到20世纪末,1/3 的草场已成沙地,80%的草场退化
-02
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人为原因
不合理的开矿、樵采、道路建设等,也会造成土地退化。
不合理开矿
Unreasonable mining
过渡樵采Transitional logging
道路建设
Road construction
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原因
人为原因
自然原因
多大风
降水量具有临界性且变率大
土质疏松,多沙质沉积物
人口激增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水资源利用不当
过度开垦
过度放牧
过度樵采
工程建设
地理综合思维培养
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因果分析
北温带
深居内陆
距海洋远
地形
的阻挡
温带大陆性气候
降水少———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风力强
河流少,多内流河
植被覆盖差———以草原为主
以畜牧业、采矿业为主
沙源众多———土壤发育差
土地退化
原因




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地形
气候
气象灾害
河流
植被
农业
土壤
土地退化
地理综合思维培养
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背后的整体性思维
降水变率大
缺水、河流欠发育
干旱
晴天多
大风日数多
风化和风蚀强
植被覆盖率低
土壤发育差
多沙地
人为因素
(过度开垦)
(过度放牧)
土地退化
学生活动
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原因
非洲萨赫勒地区土地退化与社会的贫困化问题
Land degradation and social poverty in the Sahel region of Africa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萨赫勒地区遭受罕见大旱,并引发了严重的荒漠化,致使经济受到沉重打击,前后有20多万人因饥饿而死亡,千百万人流离失所
这场惨剧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从而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世界荒漠化防治运动
非洲萨赫勒地区
土地退化与社会的贫困化问题
萨赫勒地区
虽然世界上几乎无人不知横亘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却很少有人知道与之相邻的萨赫勒地区
撒哈拉沙漠南缘东西延伸的干旱与半干旱、热带沙漠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年降水量大多为100- 500毫米
活动
分析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
Activities: analysis of natural, socio-economic factors of desertification in the Sahel region of Africa
联系已学知识,分析萨赫勒地区的气候自然特征,并说明出现荒漠的潜在自然威胁。
纬度低,气温高,干旱,干旱易导致大风,则风力作用较强
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年际变化大
紧邻沙漠,沙质土壤,不利于植被生长
活动
分析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
Activities: analysis of natural, socio-economic factors of desertification in the Sahel region of Africa
联系已学知识,分析萨赫勒地区的气候自然特征,并说明出现荒漠的潜在自然威胁。 (从地理位置、水热条件、大风等)
自然特征:
气候干旱;
降水季节变率大,地表水贫乏;
河流欠发育;
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
植被为草原和荒漠;
多疏松的沙质土壤。
活动
分析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
Activities: analysis of natural, socio-economic factors of desertification in the Sahel region of Africa
联系已学知识,分析萨赫勒地区的气候自然特征,并说明出现荒漠的潜在自然威胁。 (从地理位置、水热条件、大风等)
自然特征:气候干旱;降水季节变率大,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植被为草原和荒漠;多疏松的沙质土壤。
荒漠的潜在自然威胁:萨赫勒地区位于撒哈拉沙漠的南缘,气候具有从沙漠气候向草原气候过渡的特征,降水量少且季节分配不均,特别是雨季前有一段高温时期,风大干旱,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这种气候条件下,植被稀疏,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为风沙活动提供了物质条件。气候上的过渡性必然导致植被的过渡性,沙漠与草原交错分布,为典型的荒漠草原,植被遭破坏后,极易沙化。
非洲萨赫勒地区自给性游牧与商业性定居牧业对草场的不同影响
Different impacts of self-sufficiency nomadism and commercial settlement grazing on grassland in the Sahel region of Africa
自给性游牧业
牲畜品种多样性
分散的小规模经营
季节游牧
对草场的影响
商业性定居牧业
牲畜品种单一
集中的规模经营
掘井定居
气候的严酷性决定了萨赫勒地区的传统经济以自给性质的游牧业为主
20世纪以来,随着沿岸国家人口和经济的发展及本区交通条件的改善,这里的传统游牧经济向商品性的定居牧业经济转化
问题:据图分析这一转变对牧场带来的影响
分析这一转变对草场带来的影响
①牲畜品种由多样性转变为单一性后,由于牲畜食草的单一性,会引起个别草类的严重破坏,从而造成草场生物资源的破坏。
②分散的小规模经营被集中的规模经营取代后,必然造成牲畜数目的增加,造成整个草原的过牧,引起草场退化,出现荒漠化。
③由季节游牧变为掘井定居后,定会造成水井周围草场的超载放牧,出现荒漠化,若继续发展会造成整个草原的毁灭。
非洲萨赫勒地区农作侵入牧区带来的影响
The impact of agricultural invasion into pastoral areas in the Sahel region of Africa
季节游牧
草地变成旱地
劳动力需求
导致人口增加
压缩草场面积导致牧场进一步超载
牧场向环境脆弱地区转移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对粮食的需求也迅速增加。这一因素促使萨赫勒以南的旱作农业不断向北推进,农牧之争加剧
分析这一因素加入,对本区草场生态环境及荒漠化的发展,又可能产生哪些影响
非洲萨赫勒地区人口增长与荒漠化
Population growth and desertification in the Sahel region of Africa
人口和贫困是萨赫勒地区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也是造成这里生态环境恶化、土地荒漠化加剧的根源
请你解释上图,试提出一种解决非洲贫困问题的可能办法
活动
分析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
Activities: analysis of natural, socio-economic factors of desertification in the Sahel region of Africa
解决问题的办法:
控制人口增长;
退耕还牧,禁止过度放牧;
合理利用现有耕地,进行集约化生产,提高单产;
发展节水农业。
解决非洲贫困问题的可能办法。
图反应了人口增长与荒漠化加剧的因果关系,人口问题是造成环境、资源、贫困等问题的根源。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of land degradation in farming pastoral ecotone of northern China
/ 03
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
01-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原则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of ecologically fragile areas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治理首先应树立生态脆弱区要以保护、恢复自然环境为第一要务的观念其次应综合运用生物、工程、经济、社会等措施解决问题,实现人地和谐发展02-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措施AOptimizing land use structure.……优化土地利用结构Construction of protection system.……B构筑防护体系Land for landNatural recovery.……C以地养地自然恢复Adjust the structure and quantity of livestock.……D调整牲畜结构和数量Controlling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population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population.……E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
OA-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Comprehensive control measures of land degradation in farming pastoral ecotone of North China.
Optimizing land use structure.
从土地适宜性出发,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集约化、高效、特色农牧业及农牧产品加工业
自然条件的差异
宜农则农
土地的
适宜性
宜牧则牧
现有
林地
荒地灌
草地带
防护林
还林还牧
合理利用水资源
自然条件较好地区
已荒漠
化地区
林牧业
地理核心素养培养
人地协调观
内蒙古某地50年来年年种树,树木年年死去,目前整个地区森林的覆盖率不足1%,还有近一半的天然林。造的林即使活了,也只能长成“小老头树”。在这里植树往往还会加重旱情。20世纪60年代,著名地理学家黄秉维院士就非常形象的将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树比喻成“抽水机”。
讨论1:为什么该地不适宜植树造林?
讨论2:为什么植树造林反而会加重该地的旱情?
一旦违背自然,人类活动必然失败
探究活动
陕西省定边县土层深厚,日照充足,适宜荞麦生长
这里荞麦种植历史悠久,生产的荞麦具有粒大饱满、营养丰富、药用价值较大等优势;2011年,定边荞麦被确定为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OB-构筑防护体系
Comprehensive control measures of land degradation in farming pastoral ecotone of North China.
Construction of protection system.
在草地退化严重地区,利用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采用灌草相结合方式,适当人工补种植物,固沙防沙
在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严重地区,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
植物沙障治沙
石块沙障治沙
沙区农田带状防护林
沙区公路带状防护林
尼龙网沙障治沙
化学结皮治沙
沙坡头位于宁夏中卫县境内,人们为了保护包兰铁路不受腾格里沙漠的侵袭,在沿线的流动沙丘上利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扎设方格状的沙障;这种沙障一方面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另一方面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被存活。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沙坡头草方格沙障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沙坡头草方格沙障
沙坡头为什么不采用植树造林的方式进行固沙?
试着解释草方格固沙的原理。
沙坡头位于腾格里沙漠南缘,降水少,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
森林需水量大,在本区成活难。
草方格沙障,一方面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另一方面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被生存。
风沙对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1)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设备,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磨损;影响运行列车安全。
(2)防治措施。
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
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
三北防护林工程
意义:建设三北工程,对改善三北地区和全国生态环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是实现民族团结、巩固国防、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战略需要,更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加快农民脱贫致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
措施:①在沙区,以遏制土地沙化为根本,加大封禁保护力度,推进全面治理,建设乔灌草复合防护林体系;②在山区,以水土保持为重点,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建设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提高土地生产力;③在平原农区,以增强农业生产能力为目标,建设、改造、提高相结合,建设高效农业防护林体系。
是指在中国三北地区西北、华北和东北建设的大型人工林业生态工程。
干旱、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导致的生态灾难,严重制约着三北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使人们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的境地。
保塬、护坡、固沟
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
OC-以地养地,自然恢复
Comprehensive control measures of land degradation in farming pastoral ecotone of North China.
Land for land Natural recovery.
选择部分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人工种植高产牧草,解决牲畜食草问题,从而使退化的草场通过休牧得以自然恢复
OD-调整牲畜结构和数量
Comprehensive control measures of land degradation in farming pastoral ecotone of North China.
Adjust the structure and quantity of livestock.
在北方农牧交错带的退化草场,使牲畜数量控制在草场承载力范围内
调整牲畜结构,减少山羊等对草场破坏严重的畜种比重,增加肉牛等比重
OE-控制人口 提高人口素质
Comprehensive control measures of land degradation in farming pastoral ecotone of North China.
C-the rapid D of p-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population.
生态脆弱区的人口容量有限,人口过快发展对环境压力增大;在北方农牧交错带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案例:乌兰察布市实施退耕还林(草)
乌兰察布市实施退耕还林(草)
Implementation of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 (grass) in Wulanchabu City
乌兰察布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中部
这里历史上曾是水草丰美的大草原,20世纪60年代后,当地人口大量增加,人们大面积垦草种粮,导致草原基本消失
至20世纪90年代初,全市耕地面积达160万公顷,但90%的耕地出现水土流失和风蚀沙化,有的农民被迫举家搬迁
乌兰察布市实施退耕还林(草)
Implementation of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 (grass) in Wulanchabu City
从1994年起,乌兰察布市开始重建生态;至2008年,陆续有一半多的耕地实现退耕还林(草)
与此同时,还采取多种措施调整农业土地利用结构和农业产业结构
首先是调整种植业的结构,摒弃早春作物小麦和莜麦,而是以晚秋作物马铃薯和甜菜等经济作物为主,优化了种植业结构
调整种植业结构
-OA
乌兰察布市实施退耕还林(草)
Implementation of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 (grass) in Wulanchabu City
其次是把低产的农田退耕还草,建设人工草场,以提供优质饲草饲料,促进畜牧业的发展,使畜牧业在第一产业产值中所占的比重由退耕前的不到30%增加到2008年的50%以上
退耕还草,建设人工草场
-OB
乌兰察布市实施退耕还林(草)
Implementation of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 (grass) in Wulanchabu City
第三是调整畜牧业结构,由过去的粗放散养转为舍饲圈养,畜种结构由过去以土种畜为主的毛肉型转变为奶牛、肉羊为主的乳肉型,逐步改变传统靠天养畜的方式,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调整畜牧业结构
-OC
乌兰察布市实施退耕还林(草)
Implementation of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 (grass) in Wulanchabu City
乌兰察布市实施退耕还林(草)
Implementation of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 (grass) in Wulanchabu City
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促进乌兰察布市农村农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变广种薄收的不合理生产方式,促使农业劳动力转移,使农民收入水平和结构发生了变化,实现脱贫致富
同时,生态环境也发生巨大变化,全市森林覆盖率和天然草场草原植被覆盖度都得到大幅提高
【思考题】阅读教材P29页图2.20、图2.21.以及相关的文字材料,思考下列问题:
乌兰察布市的地理位置有什么特点
20世纪60年代以后,乌兰察布市草原基本消失的原因是什么
乌兰察布市由种植早春作物小麦、莜麦等粮食作物转变为种植晚秋作物马铃薯和甜菜等经济作物的原因是什么
通过退耕还林(草),乌兰察布市农业土地利用结构、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乌兰察布市通过生态整治带来了哪些积极效益
乌兰察布市实施退耕还林(草)
Implementation of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 (grass) in Wulanchabu City
1、乌兰察布市的地理位置有什么特点
乌兰察布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中部,远离海洋,深居内陆。
乌兰察布市实施退耕还林(草)
Implementation of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 (grass) in Wulanchabu City
2、20世纪60年代以后,乌兰察布市草原基本消失的原因是什么
20世纪60年代后,当地人口大量增加,人们大面积垦草种粮,导致草原基本消失。
乌兰察布市实施退耕还林(草)
Implementation of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 (grass) in Wulanchabu City
3、乌兰察布市由种植早春作物小麦、莜麦等粮食作物转变为种植晚秋作物马铃薯和甜菜等经济作物的原因是什么
优化种植业结构,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增加农民的收入。
乌兰察布市实施退耕还林(草)
Implementation of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 (grass) in Wulanchabu City
4、通过退耕还林(草),乌兰察布市农业土地利用结构、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土地利用结构中草地和林地的比重大,林地的比重上升,草地的比重略有下降,淡水的比重上升,耕地的比重大幅度下降;农业产业结构中畜牧业比重上升,种植业比重大幅度下降。
乌兰察布市实施退耕还林(草)
Implementation of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 (grass) in Wulanchabu City
5、乌兰察布市通过生态整治带来了哪些积极效益
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促进乌兰察布市农村农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水平,实现了区域脱贫致富。同时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实现了社会、经济和生态三大效益有机统一。
乌兰察布市实施退耕还林(草)
Implementation of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 (grass) in Wulanchabu City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方法
分析生态环境问题时,往往从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等方面着手,其中成因与防治措施是分析的重点。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判断
常见的生态环境问题可根据区域的自然环境基础判断,举例如下:
在湿润的山地丘陵地区,植被破坏严重易引发——水土流失。
在干旱的灌溉农业区,不合理灌溉易导致——土壤盐碱化。
在草原牧区,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易造成——土壤盐碱化,从而引起荒漠化。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方法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的分析
自然原因:区域的自然条件决定了一个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在分析自然原因时,往往考虑气候、地形、植被类型及植被覆盖度、地表沉积物等。
人为原因:包括当地农业生产方式、能源消费结构、生产技术水平、政策导向等。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方法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防治措施的一般分析方法
退:退耕还林、还草、还牧、还湖。
建:建设自然保护区、生态走廊、森林公园、淤地坝,采用草方格沙障等。
改:改善经济结构,改坡为梯。
法: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管理,加大执法力度。
自学窗
▋阅读●人类和自然,谁来决定浑善达克沙地的命运
21世纪初,荒漠化严重的浑善达克沙地开始了生态恢复。2001年春,人们在浑善达克沙地深处的某嘎查设计了乔-灌-草多层次、高密度的防风林。为了保证树木成活,使用生根剂处理树苗。当年,种植的旱柳萌芽了。然而好景不长,次年这些树木就不再抽叶,并逐渐枯死。实际上,种植的树木用的养料是树干储存的,半干旱区强烈的蒸发、严酷的冬季、强烈的大风使得它们很难生存。
2002年,人们在该嘎查8400公顷中的2600公顷严重退化土地上,建起了围栏,让其自然恢复。到2008年,草被完全恢复,自然生长的榆树高达5-8米。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退化的植被以自己恢复生机。
拓展延伸
探究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及防治
黄土高原面积4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黄土分布的70%,为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海拔1000~2000米,黄土厚50—80米。
范围
黄土高原的范围
太行山以西
长城以南
乌鞘岭以东
秦岭以南
纬度位置——温带
沙质来源:中亚、西北等地的荒漠、戈壁等。
动力因素:风力搬运及风力堆积。
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
风力沉积
▋水土流失(以黄土高原为例)
分析黄土高原地理环境的脆弱性
黄土高原体现了多个方面的“过渡”
地形
气候
植被
农业
平原→山地、高原
半湿润→半干旱
森林→草原
种植业→畜牧业
水土流失成因分析:
位于过渡地带,自然条件不稳定,抵御灾害能力弱
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
土质
植被覆盖率
坡度
降水
强度
树冠截流
减小流速
分散流量
植物根系
固结土壤
涵养水源 保持水土
下渗增加
地表径流减小
土壤侵蚀减弱
分析植被是如何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
▋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成因分析:
自然因素
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加剧水土流失
位于过渡地带,自然条件不稳定,抵御灾害能力弱
黄土土质疏松,极易受流水侵蚀
地形地貌陡峭而且破碎,坡面物质不稳定
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冲刷作用强,易造成水土流失
植被覆盖率低
▋水土流失
过垦(陡坡开垦)
过牧
过度樵采
开矿
修路
无计划修建窑洞
人为因素
水土流失成因分析:
不合理利用土地
植被破坏
水土流失
人口增长过快,人地矛盾尖锐
土壤
地貌
水土流失
水文
植被
气候
泥沙淤积 洪涝加剧
水资源短缺
植被退化 地表裸露 加剧水土流失
土壤侵蚀 肥力下降农业减产
沟壑加剧 威胁工矿交通设施安全
蒸发加剧 趋于干旱
▋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危害:
▋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危害:
对耕地的影响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使 变薄, 流失。 下降
, 降低。
造成当地 恶化,直接或间接诱发和加剧 的发生。
土层
土壤养分
耕地质量
农业单产下降
生态环境
自然灾害
地质灾害频繁
易发生 、 、 等地质灾害
塌陷
滑坡
对侵蚀区
泥石流
▋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危害:
对黄河中下游的影响
对水资源的影响
对沉积区
影响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利用。
泥沙含量剧增,大量泥沙沉积在下游河床,形成“ ”,严重威胁两岸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黄河
地上河
出谋划策—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成因分析:
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加剧水土流失
位于过渡地带,自然条件不稳定,抵御灾害能力弱
黄土土质疏松,极易受流水侵蚀
地形地貌陡峭而且破碎,坡面物质不稳定
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冲刷作用强,易造成水土流失
植被覆盖率低
地表径流
固定
增加植被覆盖率
▋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治理:
小流域综合治理
因地制宜
工程措施、
生物措施、
农业技术措施相结合
▋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治理·保塬:
工程措施:平整土地,增加下渗,削减地表径流。
生物措施:营造护田林网。造林以材林、果林为主,形成林粮、果粮间作生态农业体系。
农业技术措施相结合:蓄水保土、提高肥力、充分利用光热
采用喷灌、滴灌等先进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
轮作套种,选用良种。
发展地膜技术、科学施肥。
▋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治理·护坡:
工程措施:缓坡修筑水平梯田,发展林果基地。
生物措施:封坡育林育草,拦截、含蓄坡面径流。
改变坡面水流路线、降低水流速度;
促进泥沙就地沉积。
坡面水流
坡面水流
鱼鳞坑
为减少水土流失,在山坡上挖掘有一定蓄水容量、交错排列、类似鱼鳞状的半圆型或月牙型土坑,坑内蓄水,植树造林。
▋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治理·固沟:
工程措施:主要沟道打坝建库,拦泥蓄水。
生物措施:在各支沟分段营造防护林
拦截坡地流失的表土
堆积形成肥沃的田地
在沟谷中修筑拦土坝
淤地坝
沟谷打坝淤地有何作用?
1.拦蓄泥沙,防止泥沙流入下游河中。
2.坝上泥沙淤积成“坝地”,土层深厚,土质良好。
3.改善生产条件,合理利用水土。
修建淤地坝/打坝淤地
土壤侵蚀
▋概念辨析
土地退化
沙质地表条件
石漠化
广义荒漠化
沙漠化(狭义的荒漠化)
水土流失(水蚀荒漠化)
红漠化
土壤盐碱化
冻融荒漠化
土壤肥力下降
▋沙漠化(荒漠化)
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过程。
想一想,
沙漠的最显著的自然环境特点是怎样的?
干旱
干旱半干旱区
气候
地形
水文
土壤
生物
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
自然因素
▋沙漠化(荒漠化)
沙漠化成因分析:
干旱
砂土
植被覆盖率低
水资源短缺,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

气候
水文
土壤
生物
大风天数多且集中在干旱季节
(动力条件)
物理风化作用强
(基本条件)
土质疏松,为砂质沉积物
(物质条件)
自然因素
▋沙漠化(荒漠化)
沙漠化成因分析:
气候异常
多雨
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
少雨
则加速荒漠化进程
降水、气温变率大
▋沙漠化(荒漠化)
沙漠化成因分析:
人为因素
水资源利用不当
过度放牧
过度樵采
过度开垦
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想一想:自然要素中,能够容易受到人为因素影响的是哪些?
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地区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
干旱区的能源缺乏地区
沙区边缘
邻近城镇或工矿开发区
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从根本上说是人口激增的压力和人类活动不当
1
▋沙漠化(荒漠化)
沙漠化的防治
原则:
内容:
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
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
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内容
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危害:
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影响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威胁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具体措施:
2
3
5
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沙漠化(荒漠化)
沙漠化的防治
合理利用
水资源
水资源利用不当
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渍化
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牧区草原长干旱的内合理分配
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陆地区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分布:内陆河流和
山麓冲积扇地区
农作区
牧区草原
干旱的
内陆地区
▋沙漠化(荒漠化)
沙漠化的防治
过度樵采
干旱区的能源缺乏地区
能源缺乏
能源问题
解决措施
砍柴伐薪、破坏植被
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
▋沙漠化(荒漠化)
沙漠化的防治
过度开垦
过度放牧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
沙区边缘
退耕还林、
退耕还牧
▋沙漠化(荒漠化)
沙漠化的防治
▋沙漠化(荒漠化)
沙漠化的防治
人为因素从根本上说是人口激增的压力和人类活动不当
▋冻融荒漠化
冻融荒漠化是由于在昼夜或季节性温差较大的地区,岩体或土壤由于剧烈的热胀冷缩而造成结构的破坏或质量的退化。
①气候因素:区域气候暖干化,影响局地地温上升,导致多年冻土发生退化。
②高原鼠兔的活动:高原鼠兔挖掘密集的洞道,既破坏了土壤结构,提高了浅层地温,使多年冻土上限下移,又破坏了致密的草根层,使地表植被根茎遭到破坏,加速了冻融荒漠化过程。
③人类活动:草地过牧和不合理的开发工程使地温升高,冻土退化,土壤干燥化,造成山地、缓坡、漫岗地带的地表破碎化、裸露化。
▋冻融荒漠化
冻融荒漠化是由于在昼夜或季节性温差较大的地区,岩体或土壤由于剧烈的热胀冷缩而造成结构的破坏或质量的退化。
减轻草场压力、恢复草地植被,
加强鼠害防治
合理布局开发工程、采用工程与生物措施等。
分布:海拔高、纬度高地区。如我国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地区。
湿地的意义
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
社会效益
提供粮食、农副产品、药
材、工业原料、矿产等
航运
众多鸟类的栖息地
提供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
涵养水源,调蓄洪水
调节气候,美化环境
净化水中污染物质
旅游观光
教育与科研价值
▋湿地的意义
(1)干旱地区防护林:防风固沙,调节气候。
(2)山区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
(3)城市森林:美化环境,吸烟滞尘(净化空气),降低噪声。
(4)沿海防护林:防御台风和风暴潮, 防止海岸侵蚀, 维护生物多样性
森林资源的保护
加强管理与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设立保护基金,鼓励保护性开发。
▋森林的作用
板书设计
生态脆弱区
北方农牧交错带
自然特征
原 因
治理措施
概念
分布
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