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3张PPT。劝 学 哲思短章
善待生命中的缺点
天下没有十全十美的事。人生有点微小的缺点显得真实也才显得珍贵。
当我们接受事物美好的部分时,也要接受它缺点的那一部分。如果没有了缺点,反而显示不出美来,所以,有缺点的美显得更加真实。正因为有了微小的缺点,才使得事物显得生动而不虚假,好比人们都希望得到幸福而不想要烦恼,但是如果没了烦恼,我们反而不知道幸福应该是个什么样子了。所以,我们承受的痛苦越大,克服了困难以后所得到的幸福也就越大。同样,没有了幸福,我们也同样不知道痛苦的滋味如何。嗨!在我们的一生中,总有一些不尽如意之处,有些是无法逆转的,对于这些,我们明知摆脱不掉,倘若依然耿耿于怀,就会更加痛苦不堪。
人生就应该像一个五味瓶,盛满着酸、甜、苦、辣、咸。倘若里面装的只是糖,那么人生就太过单调乏味了。
人生没有挫折与失败,没有难过与悲伤,就像探险家到动物园里看囚禁在笼子里的老虎一样,枯燥无味。真正的幸福,其实不是让我们冒着背负终身之憾的危险,刻意去剔除自己或他人身上那一点点微不足道的缺点,而是要我们把握好自己平日里的那一颗实实在在的真诚。学会包容与珍惜。然后,才能从彼此心灵的和弦里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让我们善待生命中的缺点,以宽容之心看自己,以豁达之心微笑面对生活,我们便会与欢乐相伴,与幸福相随。微小的缺点也是美的。修身名句·交友
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
——《礼记·表记》
赏读:君子交朋友平淡如水,小人交朋友像甜酒那样(浓烈甜蜜)。君子之交,彼此没有图名求利、互相利用,所以显得平淡自然,因而能够长久;小人之交,彼此都怀有获利之心、利用之意,所以免不了虚情假意,矫揉造作,甜言蜜语,因而难以持久。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荡》
赏读:别人送我个桃子,我报答他个李子。对方给我多大好处,我也应该以相应的好处回报他。人与人之间要礼尚往来。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孟子·尽心上》
赏读:仰起头来看看觉得自己对天无愧,低下头去想想觉得自己不愧于别人。做人要光明磊落,问心无愧,坦坦荡荡。知识卡片
1.作家作品
荀子(约前313—前238),战国末期思想
家、教育家。名况,又称荀卿。齐威、宣
时,游学稷下。齐襄王时,荀卿前后三居
列大夫之位。后至楚,春申君让他做了兰
陵令。春申君死,荀卿废,遂家于兰陵,
著书数万言而卒,并葬于兰陵。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学派的代表,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治”,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荀子是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比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学术论辩等方面的问题。2.写作背景
战国晚期,儒家内部分化,儒分为八。荀卿之儒与孟轲之儒在思想上有许多显著的不同。如在政治主张上,尊王道,举贤能,与孟子同;兼称霸力,法后王,与孟子异。荀子能从民心的向背看问题,比孟子进步。他的《天论》指出“天行有常”本是一种自然规律,说“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不迷信天命鬼神,而强调人事的重要性,有唯物主义观点。在人性问题上,针对孟子的“性善论”提出“性恶论”。他特别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反对“生而知之”的先验论。 他认为人的知识品德,不是天赋的,是后天经过礼义教化、学习改造得来的。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努力学习,“积善成德”,成为有知识有修养的人。“劝学”之“学”并不仅指学习文化知识,而且包括礼仪道德等系统知识。《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其余各篇为《修身》、《不苟》、《荣辱》、《非相》、《非十二子》、《仲尼》、《儒效》、《王制》、《富国》、《王霸》、《君道》、《臣道》、《致士》、《议兵》、《强国》、《天论》、《正论》、《礼论》、《乐论》、《解蔽》、《正名》、《性恶》、《君子》、《成相》、《赋》、《大略》、《宥坐》、《子道》、《法行》、《哀公》、《尧问》。3.审美视窗
“学不可以已”
中国思想史上关于人性善恶问题的讨论,大概是从孟子和荀子的争论开始的。在荀子看来,人的本性是恶的,需要经过后天的努力学习,“化性起伪”,才能变得善良。因而,学习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对人性“恶”的“改造”是否成功。在荀子的学问中,劝导人们学习就成为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劝学》一开篇就指出了学习的重要性:“君子曰:学不可以已。”但是,学习为何不能停止呢?因为学习可以使人改变自身,超越自己。荀子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显然是一个比喻。意即经过学习而成就的才华,远远超越了他的本性(本性是“恶”的)。有意思的是,其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来还成为人们激励或者赞誉后生努力进取超越老师的法言。荀子认为在纷纭复杂的社会中,人一旦受到外界不良习气的干扰,走向邪恶,就不容易变好了。正如一根木料,受到熏烤变得弯曲,要想再将它扳直就十分困难。但是,如果用一条墨线在这块弯曲了的木料上弹划校正,就可以使其中的一部分变直。学习正如这条墨线不但可以使人增强免疫力,免受外界不良习气的干扰,还能使人保持新鲜活力。因而,一个本性贪欲的人,在面对充满诱惑的复杂社会时,仍想保持见识高明、行为无过,就更需要雕琢,需要学习了。这就像刀剑,要想锋利无比,就必须经过能工巧匠们艰辛的打磨。所以,如果要想使自己远离邪恶,在学业上有所成就,就要一辈子不断地处在学习当中。当然,荀子这里的“学”是在广泛意义上说的。答案 (1)gǎo (2)hāo (3)kuǐ (4)guī (5)qiè
(6)qì (7)nú (8)yù (9)cān (10)cēn (11)zhòng (12)zhōng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 以为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有槁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君子生非异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通“煣”,使……弯曲。(2)有,通“又”。
(3)知,通“智”,智慧。(4)生,通“性”,资质,禀赋。3.找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金就砺则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蚓无爪牙之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金:古义,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一般指黄金。(2)君子:古义,指有学问的修养高的人;今义,人格高尚的人。博学:古义,为状中结构短语,广泛地学习;今义,学识渊博。(3)爪牙:古义,指动物的爪子和牙齿;今义,坏人的党羽和帮凶。(4)寄托:古义,指寄放,托身;今义,托付寄寓。4.找出下列句中的有活用现象的词,并解释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日,名词用作状语,每天。(2)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3)上、下,均为名词用作状语,向上、向下。
5.写出下列句子的句式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状语后置。(2)定语后置。答案 ①动词,横渡/动词,隔断/动词,终止/副词,非常/副词,达到极点 ②介词,利用,凭借/动词,假装/动词,借
③形容词,清楚/动词,明显/动词,表扬 ④动词,专一/动词,统一/副词,一概/副词,一旦/数词,第一次 ⑤急剧而猛烈,这里指声音宏大/名词,小病/动词,疼痛/动词,痛恨
⑥动词,向远处看/动词,盼望/名词,名望/名词,指农历每月十五日 ⑦形容词,强健/副词,勉强/副词,有余答案 ①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递进,并且/连词,表假设,就/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并列,可不译 ②兼词,相当于“于之”,从这里/句末语气助词 ③代词,代青/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结构图示
劝学(节选)学习方法
和态度 主旨归纳
本文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运用大量比喻,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重点突破
课文是如何论证中心论点的?
提示 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第一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作者在这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它们是对后面推论的有力衬托。综上所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第二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来阐说,接着又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综上所述,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第三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下面又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这是本段第二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最后一个层次,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后面两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的两点保证,两者缺一不可。综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个层次,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
提示 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设喻特点: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2)设喻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③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②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三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1.文本审美
(1)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既充实了文章内容,又使论证深入浅出,明白晓畅,使文章既具说服力又有感染力。
(2)大量运用整句和正反对比。整句既富于论辩色彩,又富有文学韵味,甚或有一种音乐的节奏感流动其中。第四段不仅有正句铺排,还有正反对比,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反衬,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2.写作迁移
【角度】 在《劝学》一文中,荀子运用大量的比喻来劝勉人们要学习,并且在文章开头便提出“学不可以已”的观点,让人深为叹服。请选取有关学习的一个侧面,如学习意识、方法、效率等,写一段文字论证其重要性。【示例】
学习的重要性
现代作家贾平凹由衷地说:“能识天地之大,能晓人生之难,有自知之明,有预料之先,不为苦而悲,不受宠而欢,寂寞时不寂寞,孤独时不孤独,所以绝权欲,弃浮华,潇洒达观,于嚣烦尘世而自尊自重自强自立,不卑不畏不俗不谄。”
现实的环境是有限的,而精神的广度却可绵延千里,达于无限。一苇可渡,学习就是送我们到达灵魂伊甸园的扁舟。学而达礼,文德相长,方是智者之学。于是有荀子的心得:“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不断地学习的人生,才是充实而幸福的人生。不愿求知的人,即使是拥有香车豪宅,即使是权可倾国,在他的内心深处充满的也只有不尽的空虚和孤独,就如一个制作精美的陶器,其外表的华美永远都无法掩盖它内心的空洞。先贤孔子在回顾自己的毕生经历时,曾发感慨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圣人尚且毕生求学,我们岂不更需要悬梁刺股、囊萤偷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