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3张PPT。哈姆莱特(选场) 哲思短章
生活再苦也要笑一笑
现在,有很多人活得很累,过得很不快乐。其实,人只要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会有很多烦恼。痛苦或是快乐,取决于你的内心。人不是战胜痛苦的强者,便是向痛苦屈服的弱者。再重的担子,笑着也是挑,哭着也是挑。再不顺的生活,微笑着撑过去了,就是胜利。
有很多烦恼和痛苦是很容易解决的,有些事只要你肯换种角度、换个心态,你就会有另外一番光景。所以,当我们遇到苦难挫折时,不妨把暂时的困难当作黎明前的黑暗。只要以积极的心态去观察、去思考,就会发现,事实远没有想像中的那样糟糕。换个角度去观察,世界会更美!
生活的快乐与否,完全决定于个人对人、事、物的看法如何。你的态度决定了你一生的高度。你认为自己贫穷,并且无可救药,那么你的一生将会在穷困潦倒中度过;你认为贫穷是可以改变的,你将会积极、主动地面对贫困。心态决定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心态,就有什么样的人生。
面对人生的烦恼与挫折,最重要的是摆正自己的心态,积极面对一切。再苦再累,也要保持微笑。笑一笑,你的人生会更美好!若没有苦难,我们会骄傲;没有挫折,成功不再有喜悦;没有沧桑,我们不会有同情心。因此,不要幻想生活总是那么圆满,生活的四季不可能只有春天。每个人的一生都注定要经历沟沟坎坎,品尝苦涩与无奈,经历挫折与失意。
因此,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生活如果都是两点一线般的顺利,就会如同白开水一样平淡无味。只有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才是生活的全部,只有悲喜哀痛七情六欲全部经历才算是完整的人生……所以,你要从现在开始,微笑着面对生活,不要抱怨生活给了你太多的磨难,不要抱怨生活中有太多的曲折,不要抱怨生活中存在的不公。当你走过世间的繁华与喧嚣,阅尽世事,你会幡然明白:人生不会太圆满,再苦也要笑一笑!修身名句·勤奋
人一能之,己百能之;人十能之,己千能之。
——《礼记·中庸》
赏读:(如果自己不如别人聪明,那么)别人花一分力气就能学好的,自己就花百分的力气学好它;人家花十分的力气能学好的,自己就花千分的力气学好它。这句话说明人要自强,不甘落后。有了自强的心态,必然会勤奋,“勤能补拙”,原本不够聪明的人也会聪明起来了。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孟子·告子上》
赏读:成语“一暴十寒”出自这句话。即使有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凉它十天,没有能够长大的。比喻做事一日勤,十日怠,没有恒心,是不会成功的。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涯不枯。
——《荀子·劝学》
赏读:宝玉藏在山中,连山上的草木也显得滋润;珍珠产在深渊里,连涯岸也显得不干枯。学问、韬略藏于胸中,自然会行为举止不俗,气魄风格不凡。若无内才,即使有漂亮的外表,也只是个凡夫俗子。知识卡片
1.作家作品
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著名戏剧
家和诗人。是16世纪后半叶到17世纪初
英国最著名的作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
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1564年
生于英国斯特拉福镇的一个商人家庭。
他从小就对戏剧产生了强烈的爱好。
20岁后他来到伦敦,先在剧院当勤杂工、马夫,后在剧团做演员、导演、编剧,晚年回到故乡,1616年逝世。莎士比亚勤奋好学,他接触了古代文化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并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这些都为他的戏剧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他一生共写了37个剧本,两首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他的主要成就是戏剧创作,代表作有历史剧《亨利四世》、《理查三世》等,喜剧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悲剧有“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佩斯》(也译为《麦克白》)、《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马克思称莎士比亚为“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之一”。恩格斯盛赞其作品的现实主义精神与情节的生动性、丰富性。莎氏的作品几乎被翻译成世界各种文字。1919年后被介绍到中国,现已有中文的《莎士比亚全集》。2.写作背景
莎士比亚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使欧洲进入了“人”的觉醒的时代,人们对上帝的信仰开始动摇。在“个性解放”的旗帜下“为所欲为”,这是当时的一种时代风尚。这一方面是思想的大解放,从而推动了社会文明的大发展,欧洲的封建社会正往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另一方面,尤其是到了文艺复兴的晚期,随之产生的是私欲的泛滥和社会的混乱。面对这样一个热情而又混乱的时代,时值中年的莎士比亚,已不像早期那样沉湎于人文主义的理想给人带来的乐观与浪漫,而表现出对理想与进步背后的隐患的深入思考。 哈姆莱特是丹麦古代的王子。莎士比亚故意以超越时代的误差将哈姆莱特搬到伊丽莎白统治末年的英国现实中来。此时的英国,社会矛盾激化,宫廷生活挥霍浪费,社会动乱不堪,王室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莎士比亚借哈姆莱特之口,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平,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3.审美视窗
《哈姆莱特》全剧简介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有名的四大悲剧之一。悲剧主人公哈姆莱特是一位丹麦王子,他本来在德国威登堡大学念书,回国时他父王已经暴死,母后乔特鲁德已经改嫁给他的叔父,即新王克罗迪斯。国内谣诼纷纭,哈姆莱特对父亲的暴死与母亲的匆促改嫁也感到非常悲愤,又看到到处都是恶事败行,因此一直郁郁不乐。正在这时,父亲的鬼魂在他面前显现,详细告诉他克罗迪斯谋杀自己的罪行,并命他为自己复仇。哈姆莱特把这一复仇的任务理解为反对一般罪恶斗争的任务,这就使他心烦意乱,犹豫不决。 他开始装疯,但他的装疯引起了叔父的怀疑,克罗迪斯派了许多人——两位廷臣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甚至哈姆莱特的情人奥菲利娅——来试探哈姆莱特,想由此猜出王子的心事。在敌人重重包围之下,哈姆莱特又利用一个戏班子进宫演出的机会,把《贡扎古谋杀案》稍加改编,以此试探国王。演出尚未终场,克罗迪斯便仓皇离去,这样就进一步证实了他的罪行。在克罗迪斯的指使下,乔特鲁德召儿子到她房中谈话,哈姆莱特发现有人在帷幕后面偷听,误以为那人就是克罗迪斯,便拔剑把他刺死。不料隐藏在那里的不是他叔父,而是他情人奥菲利娅的父亲、御前大臣波洛涅斯。奥菲利娅因此而发疯,终于惨死。 克罗迪斯知道自己的罪恶阴谋已被哈姆莱特识破,就设法打发王子出使英国,并写密信给英王要他把哈姆莱特处死。幸而哈姆莱特在半途脱险逃回,克罗迪斯的阴谋未能得逞。于是克罗迪斯又设下毒计,让哈姆莱特和波洛涅斯的儿子雷欧提斯比剑,准备了毒剑和毒酒,一定要结果哈姆莱特的性命。在比剑过程中,母后乔特鲁德误饮了毒酒,毒发身亡。雷欧提斯用毒剑刺伤了哈姆莱特,但哈姆莱特后来也用夺过来的毒剑刺伤了雷欧提斯。在临死之前,雷欧提斯揭发了克罗迪斯的罪恶阴谋,哈姆莱特便用毒剑、毒酒把克罗迪斯给杀了。答案 (1)wǎng (2)jiǒng (3)dàng (4)tà (5)hū (6)zǒnɡ (7)lù (9)lòu (9)mǒ (10)mò
(11)chuāng (12)chuàng (13)hèng (14)héng
(15)wěn (16)lìn (17)tà (18)lián答案 (1)忏 纤 歼 迁 (2)诽 悱 绯 蜚 (3)陨
殒 倨 踞 (4)懦 儒 蠕 濡3.近义辨析
(1)接受·接收 接受:着眼于思想活动,强调从思想上容纳,不拒绝。除了用于具体的东西,还常用于抽象的事物。接收:着眼于具体行动。一般用于具体的东西,如礼物、来信、来稿、订货、光、电、声等信号。
例句1:伟大的艺术家不但________历代的优良传统的教养,实际上也还受着同时代广大群众的培育。
例句2:人们组织了办事处,________贺礼,散发请帖。
答案 接受 接收(2)掩饰·掩盖 掩饰:着重指用粉饰等手段加以掩盖。多带贬义,对象较窄。掩盖:泛指直接遮蔽起来,不使显露。
例句1:四行树枝叶交叉,把苏堤笼成一条绿荫________的巷子。
例句2:刚才,在和海员们的谈话中,有什么搅动了我的心,为了________我的泪水,我才离开船舱。
答案 掩盖 掩饰4.词语解释
(1)婉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紊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虔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匍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涂脂抹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烟视媚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甜言蜜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延宕未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也作宛转,本文指温和而曲折地(表达意思)。(2)杂乱、纷乱。(3)指恭敬而有诚意。(4)爬着走。(5)搽胭脂和粉,比喻粉饰美化外表。(6)微张着眼睛慢慢地走。原形容新婚妇女举止安详,后专指女子行为轻佻放荡。(7)为了讨人喜欢或哄骗人而说的好听的话。(8)拖延不接受。结构图示主旨归纳
悲剧《哈姆莱特》又名《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全部创作乃至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创作的巅峰。这个剧本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想与现实的矛盾,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节选部分主要写国王利用哈姆莱特的情人奥菲利娅试探哈姆莱特是否真的发疯,却被哈姆莱特识破的情节。重点突破
节选的这场戏的矛盾冲突是什么?
提示 课文可以分三部分理解。第一部分,主要是国王与身边的侍臣及王后之间的对白。写心怀鬼胎、惊疑不定的国王与侍臣密谋商量试探是否“因失恋而疯狂”的哈姆莱特。第二部分,主要是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的对白。写的是奥菲利娅被狡猾的国王和父亲利用,前来试探装疯卖傻的哈姆莱特。第三部分,主要是国王与波洛涅斯的对白。写的是他们试探后的密谋。全剧的冲突是哈姆莱特与国王克罗迪斯之间的冲突,课文节选的这场戏,也将哈姆莱特与国王之间的冲突放在主要冲突的位置上。戏中奥菲利娅与哈姆莱特之间因无法沟通产生误解后的冲突及哈姆莱特内心生存还是毁灭的矛盾,都是围绕这一主要冲突展开的。 这些冲突实际上都是当时现实矛盾的真实反映。在当时来讲,这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是社会过渡时期新、旧两种社会力量的较量。从表面看来,冲突是在一对恋人之间展开,但表现的却是对人生的思索。通过冲突塑造了人物,通过人物,展示了当时波澜壮阔的历史图画,深刻地反映了先进的人文主义理想与英国黑暗现实尖锐复杂的矛盾。 这一场戏中,哈姆莱特对生命意义作了哪些思索?
提示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这段内心独白脍炙人口,它深刻地表现了人文主义者哈姆莱特在进行个人复仇和探索社会变革过程中的心路历程。他剖析自己,“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 “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这段独白人们常常拿它同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第66首相比,这是一首富于揭露性和哲理性的好诗,作家借哈姆莱特之口,深刻而具体地揭露了当时的黑暗与不平,充分表现了他人文主义的思想。这也是我们理解主人公性格的一把重要的钥匙。 哈姆莱特的性格为什么这么复杂?
提示 因为他身遭变故,理想破灭,他奉命复仇,然而任务是如此艰巨,对手是如此强大,他主观上反对暴力却又脱离群众,造成他在积极行动之中常常产生力不从心和难免失败的感觉,因而他的内心充满矛盾。通过这段独白,我们看到了他对人生的思索,他的烦恼和失望、苦闷和彷徨以及他对周围现实的深刻揭露和批判。在这里,哈姆莱特不是一个理想的说教者,不是一个时代精神的传声筒,他是反映时代共性的典型的“这一个”,他有着丰富复杂、矛盾统一的性格内涵。1.文本审美
(1)个性化的内心独白
莎士比亚善于运用长篇内心独白来揭示人物复杂而隐秘的内心世界,如哈姆莱特那段著名的独白,就展示了他复仇过程中痛苦的心灵冲撞。莎土比亚语言深沉含蓄,极富于哲理性,对刻画人物独特的个性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2)比喻修辞的运用
莎士比亚还善于运用比喻、隐喻等形象化的语言,有效地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感情的变化。如奥菲利娅在谈到哈姆莱特的变化时,就用了一连串的比喻句,她说:“我是一切妇女中间最伤心而不幸的,我曾经从他音乐一般的盟誓中吮吸芬芳的甘蜜,现在却眼看着他的高贵无上的理智,像一串美妙的银铃失去了谐和的音调,无比的青春美貌,在疯狂中凋谢!”这段语言就极富抒情性和形象性。例子很多,同学们可在阅读欣赏中注意品味。2.写作迁移
【角度】 《哈姆莱特》大量运用比喻修辞格,使剧本具有了像诗一样的语言。请同学们也运用比喻写一段话,和莎翁一比高下。
【示例】 宽容是一种生存的智慧,是看透社会人生以后获得的那份从容;宽容是一种生活的艺术,是理解别人以后获得的那份超然;宽容是一种做人的道理,是经历风雨以后获得的那份自信;宽容是打碎杯子后你的不介意,宽容是我伤害你之后你的遗忘,宽容是一个无底洞,收起我们之间的干戈,然后散发出互助的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