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纪念白求恩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运用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
(1)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ài( )的沟渠,驶向无限广阔的海洋。
(2)这家店铺生意特别好,是因为有热chén( )周到的服务。
(3)这对于鄙薄( )技术工作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4)中国政府派遣( )代表团参加了这次国际会议。
2.依次填入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他在交通指挥岗位上不幸以身 。
②我们进行了合理的分工, ,建立了岗位责任制。
③由于这些条件的吸引, 收费惊人,许多家长却依然趋之若鹜。
A.殉职 从而 不管 B.殉难 进而 尽管
C.殉职 进而 尽管 D.殉难 从而 不管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老舍先生对每一篇文章,甚至每个句子,都要千锤百炼,精益求精。
B.李明成天只考虑自己的事情,对班集体的事漠不关心。
C.一个人从小就要养成认真负责的习惯,拈轻怕重是不正确的。
D.欣赏丹江水的浩渺,便想武当山的灵秀;探寻野人谷的神秘,就思五龙河的清幽。十堰风光美如画,怎能不让人见异思迁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5月的东营,鲜花盛开,绿树成荫,充满了生机,是适合游玩的好季节。
B.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应用、推广与研究,他为世界粮食供给做出了杰出贡献。
C.这些文章无一不体现出淳朴的社会风气,字里行间自有一番震撼人心的力量。
D.我市开展的“光耀百年·书香传承”答题活动,累计吸引约2万余人参与答题。
5.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高度赞扬了白求恩同志伟大的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精神,表达了对白求恩的沉痛悼念之情。
B.本文叙议结合,以议论为主,文中的记叙内容成了本文的事实论据。
C.本文四个段落的内容层层深入,高度赞扬了白求恩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D.本文多处使用成语,如“拈轻怕重”“精益求精”等,具有言简意赅的表达效果。
6.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设问)
B.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夸张)
C.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反问)
D.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排比)
7.下列句子的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唯有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他才有可能自觉地选择和承担起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
②相反,一个不爱生命的人怎么会爱他人和事业
③正如歌德所说:“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
④因为这种爱,所以负责本身就成了生命意义的一种实现,就能从中获得心灵的满足。
⑤对自己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
A.⑤①②④③ B.⑤①③④② C.⑤②①③④ D.⑤③①②④
8.学校团委欲向广大师生发出“向李兰娟院士学习”的倡议。请你结合下面的摘记内容,任选角度,按示例形式,代表团委发起倡议。
[摘记一]李兰娟出生在浙江省绍兴市夏履桥村。父亲因眼疾无法劳作,全家靠母亲卖山货维持生活。初二那年,正逢困难时期,母亲决定让她辍学。正当李兰娟准备离开学校的时候,班主任突然叫住了她,问:“你自己要不要读书 ”13岁的李兰娟哽咽了:“我很想读书。”班主任没让她把行李拿回家,只是给她批了一个月的假回家帮忙。母亲拿倔强的李兰娟没有办法。一个月后,性格坚毅的李兰娟又回到学校,读完了初中。
[摘记二]2003年,“非典”(SARS)暴发,李兰娟迅速行动,有效控制浙江的疫情;2020年1月18日,她向国家相关部门提出武汉必须严格“封城”的重要建议;2020年的春节,73岁的李兰娟再次临危受命,参与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疫情防控工作;2020年1月28日,李兰娟的实验室分离出新型冠状病毒的毒株。
示例:从“2020年的春节,73岁的李兰娟再次临危受命,参与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疫情防控工作”角度,发起“爱国敬业,勇于担责”的倡议。
课内精读
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9.两个加点的“极端”在文中有何作用
10.选文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有什么作用
11.“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这句话中的“没有一个不”能不能改为“每一个都” 为什么
三、类文迁移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①
曾 散
①长江浩荡,暮霭沉沉。夜色一点一点漫了过来,笼罩在武汉上空。
②月亮仿佛也戴上了口罩,只露出小半张脸,注视着这里的街市。四处霓虹闪烁,却鲜有人语——入夜的武汉,本是一座人声鼎沸、红透天际的不夜城啊。
③郑能量长得高瘦,戴副眼镜。这个“90后”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斯文,但也显得老成持重,让人放心。我边采访他,边跟着他做志愿者。
④现在是晚上7点多了,爱心人士赞助的一百五十份盒饭,刚刚装上车,郑能量的电话铃声就响起了。“您好!请问是郑大哥吗 ”是个怯怯的女孩声音。“是的。我是郑能量,请问您有什么需要 ”这是他接电话的标准答复,有求必应,铿锵有力。“听说您那里有饭提供是吧 能否送一点给我 谢谢您!”“没问题,我的手机号就是微信号,你加我微信发送定位,马上给你送过来。”
⑤一口气开到约定地点,见面聊了才知道,打电话的小张是名大学生,放了寒假,告别父母来武汉陪外婆过年。小张告诉我,她外婆平时都是一个人独居,这次被确诊为新冠肺炎患者,正在住院治疗。
⑥“那你就是密切接触者,你的身体怎么样 ”我一边从车上给她拿盒饭一边问。“我被隔离观察了十四天,没有症状就回家了,可回到外婆的房子里就犯了难,我在武汉没有熟人,家里吃的都耗尽了,我又不熟悉环境,不敢随便出门。刚刚在网上看到郑能量发布的信息,就马上打电话求助了。”小张很有礼貌,语气也很平静,但我听出了她的无奈。
⑦郑能量说:“一定保护好自己,以后有什么困难就给我打电话,我会帮你想办法的,我电话二十四小时在线。”小张连声道谢,我们看着她单薄的身影消失在楼道的转角。
⑧郑能量的手机还在不断响起。晚上8点多,还有很多人没吃饭,有些是跟郑能量一样的志愿
者,一直忙着没空吃饭,有些像小张这样的,家里面没有存粮了。
⑨送完盒饭,又要赶往南京路上的武汉市中心医院,送一批爱心物资。还有下午刚接收的四千箱羊奶——河南商会爱心企业捐助的,近期都要送达各个医院和社区。郑能量要计划一下接下来的物资发放工作。
⑩电话骤然响起,果然有人求助。已经是半夜12点。郑能量发车启动、导航设置一气呵成。雨后的街道格外沉默,冷凄凄,湿漉漉,空荡荡。
求助者说,她九十岁的奶奶低烧,她的父亲叫李在轩,带着奶奶去医院做进一步检查。等检查完,天已经很晚了,两个老人在医院门口等了很久,始终打不到车回家。
赶到医院,果然见到两位老人。见我们来了,李在轩立即声明,小伙子请放心,我们都没有感染新冠肺炎。“没事的,大爷,我来接你们回家!”郑能量搀扶着老太太上车。看着颤颤巍巍的老人,我的内心无法平静,在这个雨夜的武汉,我看见了人类面对病魔的顽强,也感受到驱散寒冷的温暖。李在轩千恩万谢的话语洒满了他回家的路。
“大爷,没事的。”郑能量说得风轻云淡。
平安抵达。李在轩扶着母亲下车,临走时将几百元钱卷成卷,丢在车座椅上。郑能量迅速将钱拿起来,塞到老人手里,说:“我们志愿者是不收钱的,收钱的话那还出来做志愿者干什么 ”“小伙子,好人一生平安!”老人频频拱手作揖。或许在他心里,再多感谢的话都显得无力,只能用这种传统的礼仪表达谢意。
郑能量是一位逆行者,他和那几万驰援湖北的白衣战士一样,从外省逆行而来,顶着风和雨,带着光和热。一个人的能量即使再大,在这场疫情面前都是那么微不足道,谁说“无衣”,大家“同袍”就能战胜困难。疫情下的武汉人民并不孤单,并不是在单打独斗,有那么多同胞与他们同在,互助互爱,是彼此最坚实的后盾。
夜色浓重。深夜两点,在这座英雄辈出的城市街头,我与郑能量道别,看着他的车渐行渐远。那尾灯一点一点变得模糊,最终融进整片暖黄的路灯中。
(《人民日报》2020年03月25日)
注:①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出自先秦《诗经·秦风》,意思是说,谁说没有战衣 与君同穿战袍。
12、通读全文,梳理文章情节,完成下面表格。
时间 郑能量的工作
晚上七点多 A
送完盒饭 送爱心物资, 计划物资的发放
半夜12点 B
13.品味语言,回答下面问题。
(1)结合语境,赏析第④段中加点的词。
没问题,我的手机号就是微信号,你加我微信发送定位,马上给你送过来。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⑩段中画线的句子。
雨后的街道格外沉默,冷凄凄,湿漉漉,空荡荡。
14.请结合文章内容,谈一谈你对第段画线句子“一个人的能量即使再大,在这场疫情面前都是那么微不足道,谁说‘无衣’,大家‘同袍’就能战胜困难”的理解。
15.本文运用了对比的写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作用。
答案
(1)隘 (2)忱 (3)bǐ bó (4)pài qiǎn
C 3、D 4、C 5、C 6、B 7、B
8、(示例)①从“李兰娟少年求学经历”角度,发起“面对困难,要有永不放弃的精神”的倡议;②从“李兰娟少年时‘很想读书’,后来事业有成”角度,发起“立志苦读,早日成才”的倡议;③从“性格坚毅的李兰娟又回到学校,读完了初中”角度,发起“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提高抗挫折能力”的倡议;④从“‘非典’(SARS)暴发,李兰娟迅速行动,有效控制浙江的疫情”角度,发起“勇挑重担,敢于担当”的倡议;⑤从“李兰娟的实验室分离出新型冠状病毒的毒株”等科学贡献角度,发起“努力学习,用知识报国”的倡议。(任选其一)
9、两个“极端”强调了白求恩对工作的负责和对同志对人民的热忱达到了极点,加深了人们对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精神的认识,表明了作者对这种精神的高度赞扬。
10、运用了对比。将“不少的人”与白求恩进行对比,突出了白求恩同志的高贵品质,说明了学习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必要性。
11、不能。这两个双重否定排除了一切例外,语气极为肯定,强调说明白求恩在前线巡回医疗范围之广,工作影响之深,赢得了所有人的敬佩,这正好与段首的两个“极端”相照应,表达了作者对白求恩的无限崇敬和无限怀念之情。若改为“每一个都”,感情就不如原文强烈,失去了原文所表现出来的强烈感染效果与震撼力量。
12、A:给大学生小张送饭
B;送去医院检查的老人回家
13、(1)“马上”是“立即、立刻”的意思,在这里指郑能量在接到女孩的求助后第一时间向女孩提供帮助。仅一个“马上”,就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郑能量有求必应,无私助人的品质。
(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街道拟人化,同时用三个ABB式的词语形容街道状况,构成排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疫情之后的武汉街道的冷清和空荡,反映出疫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也反映出就是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仍然有着像“郑能量”一样的逆行者为社会、为人们带来温暖。
14、在疫情面前,一个人的力量总是弱小的,但千千万万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困难总会被战胜。在这场疫情中郑能量的力量虽微不足道,但像郑能量一样的逆行者有无数,千千万万的“郑能量”为社会、为人民带来了温暖与希望,众志成城必能共克时艰。
15、(示例一)文中把疫情中空荡、冷清的武汉和以前人声鼎沸、红透天际的“不夜城”武汉进行对比,突出疫情对武汉的影响之大。
(示例二)文中疫情中武汉的街道无比冷清和空荡,人们的生活受到极大的影响。但尽管如此,依然有很多如郑能量一样的志愿者奔波在武汉的街头,给人们提供及时的帮助,给人们带来温暖和感动。环境的凄清与志愿者火热的心灵形成了对比,表现了作者对志愿者们崇高品质的赞美与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