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必修四写作规划:高考作文怎样才“有创新”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版必修四写作规划:高考作文怎样才“有创新”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0-24 21:25: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2张PPT。单 元 写 作 规 划高考作文怎样才“有创新”写 作 指 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的这首《论诗》说明了诗歌贵在创新。哪怕是诗仙诗圣,也不能永远垄断诗坛。诗歌如此,文章亦然。古人云:“文章切忌随人后。”又道是:“文若春华贵出新。”作文的本质就是创新。只有创新,才有生气,才有活力,才能动人,才能洗人耳目。所以语文考试大纲写作要求“发展等级”中列出了一条“有创新”。
高考作文“有创新”的考点要求是: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特征。 (一)怎样才能使见解新颖呢
1.逆向思维,开拓新意。在写作过程中提炼观点的时候,从某一固定的要领(或意义)的相反方向去思索、分析,以求得新的判断与认识。如由“班门弄斧”想到应“弄斧必到班门”,由“忠言逆耳”想到应“让忠言顺耳”等等。
2.纵向开掘,探究新意。比如“打假”,是从商品领域开始的,但若把眼光放开一些,就会发现众多领域都有“假”可打、有“假”该打,于是,《校园也要打假》、《科技领域莫忘打假》的文章也就产生了。纵向开掘要求逐层深入思考,透过现象深入本质,使立意深刻透彻。3.多向思维,悟出新意。邯郸学步者,历来是反面的教材,这是从“学步不成反失其本”这个“结果”的角度去观察的。如果换个角度,从他的学习热情看,不是也可尊敬吗?“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人偏要说这是一种“责任”的体现。做和尚的职责就在于撞钟,每一个人都应该撞好自己的“钟”,做好本职工作。如此道来,确也有一些新鲜感。选择新鲜的角度往往是见解新颖的关键。
4.聚合思维,提炼新意。聚合思维,就是把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意见综合起来考虑,吸取各方面的合理之处,进而形成一种更合理、更完善的见解。 (二)怎样选择新鲜的材料呢
1.关注社会热点。社会热点是指某一时期为人们所普遍关注的人或事。它们一般都能反映时代精神,代表时代潮流。如抗震救灾、构建和谐社会、企业自主创新、两岸和平统一等等,也可以是发生在人们周围的日常生活琐事,如食品安全问题、房价问题、人民币增值问题等等。
2.捕捉社会亮点。新鲜的材料往往是社会亮点的折射,它是生活的精彩之处,是人生的闪光之点,是生活中令人钦佩、叫人赞颂的人或事,是存在于人们周围的真、善、美。如果我们能不断发现生活中的美,并能以此为材料来构思写作,一定会使文章更具时代特征,更具现实意义。3.体现生活变化。只有反映不断变化的生活的文章,才会有时代感,才会有新鲜感。所以,作文选材要善于抓住这种变化了的人、事、物。这样,文章才能有厚重的现实感,也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三)构思新巧,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巧设悬念法。悬念,是引起读者急切期待心理的一种艺术手段,运用这种方法,往往是把正在发展的主要情节或尖锐的矛盾冲突阻遏一下,暂时不把情节发展的结局告诉读者,让读者产生强烈的期待心理,使读者产生追根究底的阅读冲动,收到“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神奇的构思效果。
2.名著拓展法。是借助于文学名著的意境或形象来表现新的主题的写作方法。可以是借原有的形象作出新的评价,可以是借熟悉的人物演绎新的故事,也可以是借用原来的某种情节或某种环境塑造新的人物形象。3.抑扬相生法。在一篇文章中,褒与贬先后出现在同一人物或同一事物上,以此强化感情,造成文笔起伏,突出人物形象。“抑”是压低、贬损,“扬”是抬高、褒扬;“相生”是说文章要有“扬”有“抑”,相互生发,富于变化。其中常见的是“欲扬先抑”,即对人欲表扬而先批评,对事欲说对而先说错,对物欲说好而先说坏。当然“抑”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更充分的“扬”。4.镜头组合法。在写作过程中,借用电影的蒙太奇手法,将有关材料按一定的内容或顺序分解为一组组、一个个镜头,然后将它们有机地组接起来,用连续的画面来表现一定的主题。这种构思方法,可以用鲜明的画面代替繁琐的叙述和议论,能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给人造成强烈的印象,文学色彩更为浓郁,取舍比较自由灵活。5.特征比较法。将两种相对、相反的事物、情况、人物加以对照,相互比较,描绘出来,以便鲜明地展示特征、深刻地表现主题。具体操作可抓住事物的总体特征或个体特点,分清优劣,褒贬抑扬,在鲜明的对照中,显示文笔的灵活,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四)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主要有下面几种
1.由果溯因法。把例子看作果,用分析文字探求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即从因果关系上把论据联结起来的方法。
2.逆向设想法。就是运用逆向思维对论据作反向假设,推测在这种虚拟的条件下可能产生的某种结果,从反面论证论点的方法。
3.对比评析法。即举出正反两个例子从而构成鲜明的对比,然后用比较对照得出的结论来联系论点的方法。4.本质评述法。这是对事例进行深层挖掘,揭示其本质属性,从而阐发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关系,把两者联结起来的方法。
5.创造想象法。即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在头脑里独立地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五)怎样做到有个性特征呢
1.健全人格,表达有个性的情思。有个性,就要解放思想,冲破俗套,充分体现健康、独立的人格。有个性,就要大胆袒露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心灵世界,宣泄发自内心的情感。有个性,就要善于挖掘心灵深处的独特宝藏,做到老生常谈我不谈,人云亦云我不云。
2.广泛积累,选择有个性的材料。广泛积累,就能增广见闻,提高认识,增强语言修养。这样,写作文时就会下笔如有神,创新也就有了厚实的基础,个性的凸现就有了可靠的保障。3.走进自己,抒写有个性的真我。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作文中没有“我”,就没有真生活,没有真感情,没有真灵魂。作文要张扬个性,就是要理直气壮地表现“自我”。
4.大胆创新,进行有个性的表现。写作时能追求独特的创造性的表现,充分显露个性化的表现形式。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文章结构能打破常规框式,不受一般开头、过渡、衔接、照应、结尾等常规所限制,文章结构完全按表达需要而灵活变通。另一方面是指采用的文章体式与众不同,或侧重某一方面的突出,如语言个性化、结构个性化、技巧个性化、立意个性化等。“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是多么清爽。”史铁生如是说。
人生漫漫长途中,有多少次,我们置身其中却往往忽略其所在!友情、亲情,还有我们这儿的万千日子,无不在忽略中远离。远离了,才看清它的珍贵。②示 之 以 范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① ①以诗句作为标题,颇有新意。 ②以友情、亲情和“万千日子”作为评说对象,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是总揽全文的三个关键词,匠心独运。仍记得老狼《同桌的你》中一句残酷的歌词:都说毕业遥遥无期,转眼间各奔东西。③三年高中生活转瞬即逝,离别不期而至。回首往事,才忽然记起:有多少次,你为生病的我盖上你的被子;有多少次,你悄无声息地塞给刚打完球的我一片手帕纸;有多少次,你悄声唤起睡眼惺忪的我,告诉我现在上哪一章哪一节……不记得有多少个“多少次”,只想起自己对你的不冷不热、不闻不问,为一件小事发脾气,觉得你“一脸的谄媚”……要毕业了,终于开始后悔。不,不后悔,来日方长。④ ③歌词引用的很恰当。 ④后悔是正常的,而“不后悔”就有新意,引人深思。真的来日方长么,妈妈?鬓角斑白的您早已失去昔日的风采,您念叨着:“老了,真的老了。”您的辛酸、您的无奈,我真的懂了。“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满文军深情的歌声唱出了您的伟大,唱出了我的无知。您老了,我大了,一天天远离您,您却永远记挂着我。我不想您的馄饨,不想您精心绣出的荷包,不想您每晚那一杯热气腾腾的牛奶。我不想,虽然远离,这一切都将永远握在掌心。⑤ ⑤远离了母爱,应该是思念的,但作者却说不想,为什么不想,作者是要将这一切“永远握在掌心”。观点新颖,紧紧围绕主题。同学散了,亲人老了,七千多个日子也一去不复返了。我坐在这里,听风吹过树叶沙沙的响声,突然感觉到岁月不再的沧桑。我们日复一日地过着,青春是我们的资本,没有人意识到,我们的青春也在随那一轮落日渐渐隐没,等待蓦然回首,才像朱自清一般感叹:“八千多个日子,都去了哪里?”⑥ ⑥引用朱自清的话,简要点明本段的主旨。平庸是可怕的,无知更令人痛心。为什么一定要在失去后才知道珍惜?置身近处更要领悟到这实际存在的爱与真情。⑦
明天,我们要这样感叹: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⑧ ⑦提出置身近处要善于发现爱的观点,很新颖。 ⑧诗句深化主题,呼应题目。 点评 本文最大的亮点在于构思。友情、亲情、万千日子是作者关注的重点,因为“远离了,才看清它的珍贵”与结尾“置身近处”遥相呼应,很好地诠释了远与近的关系。“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标题与结尾互相衬托,给读者以启发。文章内容贴近生活,选取生活细节去诉说对生活的感悟,同学的关心、母亲的记挂历历在心头,并提醒我们“置身近处更要领悟到这实际存在的爱与真情”,见解新颖独特。【文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数学家高斯18岁时解开了一个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悬案!多年后,高斯回忆说:如果导师告诉我那是一道两千多年没有解开的难题,我不可能在一个晚上就把它解答出来。
海伦·凯勒说:我没有见过这个世界,所以我可以描绘出更加美丽的世界。
一位中国作家也说:不知者无畏。
请以“不知者无畏”为标题,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写一篇文章,自定文体,不少于800个字(含标点符号)。 即 学 即 练 【立意点拨】
首先,我们要仔细阅读材料,弄清楚材料提供给我们的有效信息。
1.18岁的高斯——不知数学难题2000多年无解——结果一个晚上就将其解出。
2.盲人作家海伦·凯勒——没有看过世界——可以描绘出更加美丽的世界。3.中国作家:不知者无畏。
在仔细读题之后,我们应该注意:
第一:不知≠无知。不知是指不知道真相、实情,属于中性词,而无知往往是指没有知识、不明事理、缺乏知识和重要常识(有时指对象对于相关领域),是属于贬义词。
第二:不知≠未知。我们所认为的不知是对现有的、既成的事实或真相的不知。而对于未来的不知道,不适宜作为材料来写。比如有同学写道:韩信因为不知道将来刘邦会杀他,所以他才能够在战场上无畏杀敌;司马迁不知道自己将来能够成为一代史学大家,所以才无畏接受了宫刑。第三:“畏”字,应该怎样理解:畏惧?害怕?敬畏?题目应该理解为:因为“不知”,所以才可以无所顾忌、无所畏惧。而不受太多的拘束、限制,敢于去想,敢于去做,敢于去冒险。
第四:“不知”与“无畏”的关系。我们认为两者之间是因果关系。
①因为不知,所以好奇、善良、有创新;
②因为无畏,所以充满自信、敢于尝试;
③因为有了一颗无畏的心,所以才更显得不知,才能够将不知变成有知;
④因为不知,所以能无所顾忌地冲破教条与权威,大胆探索;⑤因为不知,所以有勇气坚持自己的信念,敢于追求自己的梦想;
⑥为人处事要有自信、不断激发自身潜能、要有良好的心态、要敢于尝试、要充满联想;
根据这样的理解,我们推断哪些材料合适,哪些不合适,就看它是否符合因果关系。例如:我们高三的学生并不是因为对于将来的大学生活不知,才无畏地去追求。李启铭并不是因为不知道撞人的后果,才无畏地开车以致于撞了人。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做如下立意:①因不知艰险,故无畏探索;②因鲁莽无知,常酿成大祸;③有知而无畏,是大智大勇;④因知而有畏,不敢越雷池。
第五:如将题目写成了论信心、潜能(无畏激发潜能)、论心态的重要性、要敢于尝试,就完全跑题了。【佳作展示】
不知者无畏
人贵有志。不知者因有志而无畏,不沉沦不自弃不渺小,然后事乃成。
不知者无畏于困难,因抱有执著追求之志。
聪明人嗤笑愚公之愚、精卫之痴,以为人单力薄岂能移去巍峨大山?颗粒之石焉可填满汪洋大海?真不知天高地厚啊。可愚公自有他的追求,子孙无穷乏,而山不增,又哪有不能移之理?且山夷平地出,为子孙开疆辟土,造福万代。精卫亦自有她的执著,怀一颗孝心,抱一丝希望,日复一日地含石填海,以救身陷火海的父亲,证明一种精诚。胆怯者面对赫然屹立不倒的困难,越害怕便越退缩,望而却步,或者不敢越雷池半步,只能把梦想扼杀在摇篮中。不知者无畏于艰辛,因怀有坚韧不拔之志。
《史记·刺客列传》中的豫让为智伯刺杀赵襄子,变姓名为刑人入宫涂厕,漆身为厉吞炭为哑掩人耳目,皆未能接近赵襄子刺杀成功。不知不成功便成仁,不知智伯乃无德小人之辈,冒然为他人两肋插刀,屈身自残历尽艰辛而不顾,若非有坚忍不拔之志,早已是赵襄子的阶下囚、扯线傀儡。其行可敬。庸碌者一年到头默而无闻,不是智力难达,而是视艰辛如畏途,想着青春易老,付出可能白费,熬不过别人的质疑,敌不过内心的挣扎,错过了打拼的岁月。
不知者无畏于厄运,因负有匡世救国之志。匡世救国之士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事,奋不顾身,谁都不知何时即会大祸临头,生杀予夺,他们无畏于奸佞弄臣把权操纵所带来的厄运,无畏于触龙须冒死面刺所招致的厄运,危言直行,竭智尽忠。乱世中的历史,即如近世所知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等不乏其人,他们有着蚂蚁撼大树的神勇,祈望一点星星之火烧成燎原之势。就算在伪政府统治之下的粉饰过的太平,学生运动中也不乏有名教授饱学之士不知反动派手段的残忍和肆意的杀戮,就毅然地碰那对准性命的枪口。偷生者宁天下人负我,在大义凛然的、清廉不阿的人面前总缩小到一粒米的体积,或卖国求荣,或背信弃义,或甘为棋子,记载入卑污龌龊的历史的一页。志主人灵魂,系功利于事业者,虽难料得失,专心致志而不怨;系命运于国家者,虽难测成败,粉身碎骨而不怕。
不知者无畏亦无惧。点评 此文最大的特点是对于历史材料如数家珍,非常善于从材料中提炼观点,证明论点。此文不是将题目拆开为“不知”与“无畏“来写,而是将“不知者无畏”当做一个整体来写,重点分析了不知者无畏是因为有“志”:执著追求之志、坚韧不拔之志、匡世救国之志。立意深刻,境界高远,称之为佳作实为当之无愧。【实战练笔】
题目: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