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检测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检测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11 09:12: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检测卷(100卷)
(总分:100分)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20分)
1.下列加点字的拼音全对的一项是( )
A.桑梓(zǐ) 嗔怒(zhēn) 怨怅(chàng) 不省人事(xǐng)
B.着意(zhuó) 恁的(rèn) 诺诺连声(nuò) 剜(wān)
C.聒噪(guō) 腆着(tiǎn) 星宿(xiù) 攥(zuàn)
D.民殷国富(yīn) 拜谒(yè) 纶巾(guān) 筵席(yàn)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通过这次升学考试,使我认识到了学习语文要立足课本的重要性。
B.舞台上的表演精彩纷呈,我饶有兴趣地袖手旁观着。
C.教育部门多次再三强调,各个学校要坚决防止避免学生私自下河游泳。
D.根治中小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的“顽症”,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之一。
3.依据语境,选择恰当的选项。(只填序号)(4分)
经典名著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让我们过目不忘:赤壁之战中,东吴都督周瑜巧
施连环计,令 (A.黄盖 B.黄忠)诈降,火烧曹营;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武艺超群,因 (A.醉打蒋门神 B.误入白虎堂)被刺配沧州;孙悟空神通广大,却因为 (A.大闹天宫 B.偷吃人参果)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在仙台学医的鲁迅,因受 (A.匿名信 B.看电影)事件的影响,毅然决定弃医从文……一个个生动传神的故事给我们呈现了一个个异彩纷呈的艺术世界。
4.古诗词名句默写。(6分)
(1) ,山雨欲来风满楼。 (《咸阳城东楼》许浑)
(2)春蚕到死丝方尽, 。 (《无题》李商隐)
(3)倚东风, 。 (《行香子》秦观)
(4)爱上层楼, 。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
(5) ,玉盘珍羞直万钱。 (《行路难(其一)》李白)
(6) ,到乡翻似烂柯人。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白居易)
5.综合性学习。(6分)
央视的《大国工匠》节目,一经播出就引起热议。某校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系列活
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各题。
【提信息】(1)以下是学生收集到的三则相关材料,请从中提取至少两条信息。(2分)
材料一 提到优质制造,人们立刻想到:控制误差不超毫秒的瑞士钟表匠,仅拧各种螺丝就要学习几个月的德国工人,捏寿司都要捏成极致艺术品的日本手艺人……但对于更多的中国制造来说,我们仍然缺乏响当当的“中国名片”,如手机、冰箱甚至是前段时间引发抢购风潮的马桶盖等。
材料二 在今年的两会上,李克强总理曾说:“我们要用大批的技术人才作为支撑,让享誉全球的‘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
材料三 我国数千年历史中,出现过鲁班这样的大师级工匠,也有修造出故宫这种世界奇观建筑的工匠,这说明中华民族的基因里,的确有工匠精神。《大国工匠》讲述的8个工匠,正是传承了中华民族的工匠精神,才缔造了工匠的神话:錾刻师孟剑锋为北京APEC会议创作国礼“和美”纯银丝巾,焊工高凤林为火箭焊“心脏”,钳工顾秋亮为“蛟龙号”装配载人深潜器……
【品对联】(2)某校邀请大国工匠孟剑锋来校做演讲,书法社结合孟剑锋的事迹拟写了一
副“宝剑锋从磨砺出,和美精自细琢来”的对联。请结合材料三分析这副对联的妙处。
(答出两点即可,2分)
【言心声】(3)听了孟剑锋的演讲后,李文同学产生了学一门技艺的想法,但他的父母极力反对。假如你支持李文,你会如何劝说他的父母 请写出你要说的话。(2分)
二、阅读(40分)
(一)(22分)
生命最后时光里的求知欲
①三年前,没上过一天学的外公,被肺心病折磨了八年后,自己在医院里拔掉鼻管,不理在床边跪成一排的三个舅舅的哀求,强行要求出院。
②救护车把他送回家后,他在自己亲手做的那张帆布椅上,平静地交代完后事,把我叫到身旁说:不同,这个肺心病到底是什么病啊?好几年了,也没搞明白。我摸出手机搜了一下肺心病,告诉他这病的全名叫什么,有哪些症状。我每说一个症状,他就嘿嘿笑着说,对对对,一点儿都没错。
③我念完后,他又问:那这病最后把人“弄死”是因为什么?我鼻子一酸,不忍再念。外公看着我说,孩子念啊,这有什么关系。
④我犹豫了一会儿说:多器官衰竭。外公闻言点了点头,喃喃说了句,听起来好像很厉害。沉默了一会儿,他眯着眼睛看了看对门门框上贴的春联对我说:你们年轻人现在还写对联吗?我点点头说,也有人写。外公扭头看我一眼,伸手叫我把他扶起来,然后叫外婆拿来眼镜和纸笔。一屋子人见状围了上来,还有人连忙搬来一张小桌子。
⑤外公没有理会他们,戴上眼镜弓着背,把本子放在自己的膝盖上,颤抖着手,一笔一画写了一副对联——
阴阳两隔哀思能抵
人间疾苦天府可消
⑥我看了后说:外公,这好像是……葬礼上才会用的。外公取掉眼镜笑着说:对啊,这就是我给自己写的挽联。
⑦一屋子人传阅这副对联时,外公又对我说:你看这个“消”字是用三点水的好还是用金字旁的“销”好?我还没说话,他突然兴奋起来,叫外婆帮他把那本已经翻烂的新华字典拿来。拿到字典后,他先是用力地咳嗽了一下,吐出一口痰,然后扶了扶眼镜,右手食指在舌头上蘸了点口水,一页一页地翻开字典,郑重的样子像一个第一次查字典的小学生。
⑧他查了十分钟。查到结果后他把纸拿回去,在“消”字上打了个叉,在旁边写了个“销”字。写完后,他端详了一会儿,然后笑着说,嗯,这就对了。
⑨半小时后,他坐不住了,躺到了床上。一个小时后,他喝了一小碗粥。两小时后,他开始胡言乱语。四个小时后,说了几个简单的音节,他的嘴轻轻合上,脑袋微歪,安详离世。享年八十一岁。
⑩那天,我看着行将就木的外公坐在灰暗的光线下,弓着背,眯着眼,像完成一个仪式一样,虔诚地去搞清楚两汉字之间的区别时,我忘记了悲伤,忘记了去想如何在他人生最后的时间里取悦他、安抚他。我只觉得全身的毛孔豁然张开,心里暖流涌动。
那一刻我没觉得他是我的亲人、我的长辈,我只庆幸自己能看到一个面对死亡毫无畏惧、毫无恐慌,在人生的终点还充满求知欲的生命。我也不知道自己算不算是努力学习,但至少此时此刻,我还对未知的一切有着充足的兴趣,对那些不顾一切去探寻未知的人充满敬意和向往。
在可预见的未来,人类都不可能参透生死和永恒。但终归,我还是想多知道一点,多看一点,把世事里灰色区域面积,尽量多挤压一点,使之变得黑白分明,是非可见。
如果死亡是一面镜子,那我希望有朝一日,在面对镜子里的自己时,我也能够像外公一样,不羞不愧,不怨不恼。如此才算对得起自己曾经做出的每一个选择,说过的每一句话,爱过的每一个人。
6.“生命最后时光里的求知欲”在文中指什么 请简要概括。(4分)
7.品读文章,分别回答下列问题。(5分)
(1)请赏析第⑦段中的画线句。
(2)请简析第⑨段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8.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4分)
9.根据文章第⑨段至第 段的文字,梳理出“我”的情感变化过程。(3分)
、感动、 、 、
10.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外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6分)
【二】(18分)
拾荒
①深秋的凌晨,天气已经转凉,离天亮还有一个多小时,大街上冷冷清清的,昏黄的路灯把王婆婆孤单的身影拉得又细又长,她沿街仔细翻找着每一个垃圾箱,将凡是能卖钱的东西统统装进那用了多年的破旧编织袋。
②她有些吃力地拖着那个鼓鼓囊囊沉重的袋子,从垃圾桶旁直起佝偻的身躯,用一只手握成拳头用力地捶打着酸痛的腰。这时隐隐约约听到一阵断断续续、细小而无力的哭声,她循着声音,目光不由自主地瞄到了不远处路灯杆下的一个小纸箱,以及被几件旧衣物包裹着只露出一个头的婴儿,环顾四周,除了阴冷的风吹着地上的落叶到处乱跑,鬼影子都没有一个。她小心翼翼地抱起来,发现婴儿脸色青紫,气若游丝,柔弱得像一只筋疲力尽的流浪猫。
③王婆婆解开自己的衣襟,把婴儿贴身捂在怀里,一股透心的凉从皮肤瞬间直达五脏六腑,她不禁打了一个寒战,内心涌起一丝悲凉。
④全家人的生活被这个从天而降的弃婴彻底打乱了,本来就过得十分拮据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不到一周,儿媳就给她下最后通牒:“这日子没法过了,要么你把婴儿扔了,要么我走,人家亲生父母都不愿养,你操哪门子心,说不定孩子有什么绝症。”
⑤“好歹也是一条命啊!”王婆婆叹息着,但面对争吵,最后还是不得不妥协,带着弃婴寄居到一个拾荒老乡那儿。
⑥好景不长,真应了儿媳的那句话,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得赶紧做手术。王婆婆摸了摸缝在贴身衣兜里的两千块钱,这可是她这些年来起早贪黑拾荒换来的棺材钱 啊!可一看到孩子那清澈的眼神,她心一横牙一咬,撕开了衣兜,双手颤抖着揭开一个用塑料布一层又一层包裹着的小袋子,就像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
⑦倾其所有,只够三天。第四天,医院通知续费,说手术费还差得多。王婆婆打电话给儿子,可还没说完,儿子就不耐烦地说:“我看你是吃饱了撑的,没事找事。”
⑧王婆婆抱着婴儿独自一人精神恍惚地坐在医院悠长的走廊上,不禁老泪纵横。一束阳光从窗户里斜射进来,像舞台上的追光灯,正好打在她蓬乱、花白的头发上。这一场景,引起了一个年轻人的注意,他悄悄举起相机,迎着走廊的侧逆光,按下了快门。
⑨第二天,当地晚报发出了一条《七旬拾荒老人拾弃婴身患疾病盼救助》的新闻 报道。随后,电台记者来了,电视台也扛着摄像机来了,越来越多的陌生人来了……铺天盖地的爱心向老人和这个弃婴涌来。短短一周,30多万元的爱心捐款就送到了王婆婆的手上。
⑩然而,这浓浓的爱心并没有挽留住孩子幼小的生命。一个月后,在付出10多万元 的医疗费之后,孩子还是走了。
在王婆婆心痛欲绝的时候,儿子儿媳来医院找到她,态度诚恳地向她承认错误,还把她接回了家,破天荒地做了一大桌丰盛的菜肴,并不停地往她碗里夹菜。饭后,儿媳向她诉起苦来:“妈,你看孩子们渐渐大了,长期租房也不是个事儿,听说下月房租又要涨了,我看不如我们直接买一套60平方米的房子吧,首付也就10多万元,你那儿不是还剩……”
王婆婆没有说话,苦笑了一下,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家门。
一年后,老家大山深处的那所乡村小学新教学楼落成,孩子们兴高采烈地从四面漏风的危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教室。王婆婆依然在这个陌生的城市,拖着一个破旧的编织袋,捡拾垃圾以及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的某些东西……
11.参照下面的表述,分别用两个四字短语将小说情节补充完整。(4分)
凌晨拾荒,捡养弃婴—①□□□□, □□□□—→为救弃婴,倾其所有—→无助之中,八方相助—→子辈相求,决然离去—→②□□□□, 。
12.小说第 段中写到“王婆婆没有说话,苦笑了一下,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家门”,请你描写此刻王婆婆的心理活动。(3分)
13.选择一个角度,赏析第⑥段画线的句子。(4分)
可一看到孩子那清澈的眼神,她心一横牙一咬,撕开了衣兜,双手颤抖着揭开一个用塑料布一层又一层包裹着的小袋子,就像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
14.小说②③段王婆婆捡弃婴的情节,时间很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述,第 段仅用 “一年后”三个字将这一年发生的事情一笔带过。作者为什么这样写?(3分)
15.小说最后一句写王婆婆“捡拾垃圾以及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的某些东西……”,结 合小说具体分析,文中的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了哪些不应该丢弃的东西?(4分)
三、写作(40分)
16.请你用上“伙伴”“困境”“成长”这三个词语,以“在幽深的峡谷里”为开头,发挥想象,写一篇故事。题目自拟。
要求:①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作文纸上:②字数600一800;③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
或师生姓名。
第六单元检测卷参考答案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
1.C 2.D 3.A B A B
4.(1)溪云初起日沉阁(2)蜡炬成灰泪始干 (3)豪兴徜徉(4)为赋新词强说愁(5)金樽清酒斗十千(6)怀旧空吟闻笛赋
5.(1)①与国外相比,中国制造缺乏响当当的“中国名片”(优质产品)。(或:从目前我国缺乏优质产品的现状,可以看出我国还缺少技术人才。)②“优质制造”需要大批技术人才。(或:国家重视技术人才的培养。)③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工匠精神,只有传承工匠精神,才能缔造工匠神话。
(2)①化用古诗“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巧妙将工匠的名字“剑锋”和他所创作的国礼的名称“和美”嵌入(写人)对联。③蕴含着对孟剑锋大国工匠精神(吃苦耐劳、精益求精、锲而不舍)的赞美。
(3)示例:叔叔、阿姨:我觉得李文的想法是有道理的,我们应该尊重他的选择。学习技艺也有前途,如果你们让他去学技艺,也许他将来能成为一名出色的技师呢。
二、阅读
(一)6.外公被肺心病折磨八年,临终之际,向我询问,详细了解了肺心病的相关知识;为自己撰写挽联,并为选择“消”或“销”字认真查字典,力求弄清每一个字的意思。
7.(1)运用人物的动作描写(答细节描写也可),如“用力地咳嗽一下,吐出一口痰”,“扶了扶眼镜”,“蘸了点口水,一页一页地翻开”等,细腻地写出了外公为了挽联上的一个字不知如何选择时查阅字典的认真和郑重其事的态度,表现外公对知识的渴求,没有丝毫受病情的影响。
(2)加点词写出了外公去世前几个小时生命逐渐衰竭,突出外公离世之快,也表现“我”在外公临终前眼睁睁看着外公离开人世却毫无办法,内心所受的煎熬和无奈,凸显“我”的悲痛之情。
8.结构上:承上启下。由上文写外公临终前查字典一事引人下文中“我”由此产生的感受。内容上:描写了外公临终前查阅字典的场景、动作和神态,突出外公这种对知识的渴求和敬重的态度感染了“我”,使“我”深受感动。
9.悲伤 庆幸 充满敬意和向往
10.①重病在身,却主动拔出鼻管,强行出院;我念病的症状给他听时,他嘿嘿地笑;临终前给自己写挽联等,这些说明外公不惧死亡,豁达乐观。②出院回家后一定要弄清楚“肺心病”的症状和死因;对于对联上到底该用“消”还是“销”,郑重其事地查字典,这些说明外公有强烈的求知欲,对待学习认真、一丝不苟。
(二)11.①婆媳争吵,妥协寄居 ②捐建学校,拾荒依旧。(意思相近即可)
12.示例:这笔钱并不属于我们,我不能拿来给你们买房子;先前收养孩子时你们争吵阻挠,现在凭什么来要这笔钱;这笔钱我要用它来回报社会。(意思相近即可,如果以第三人称口吻作答只能给1分)
13.示例一:动作描写(1分)。通过对拿钱的一系列动作的描绘(“咬、撕、揭”等一系列动词的使用),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王婆婆救弃婴的决心以及对这笔钱的不舍,表现了王婆婆的善良仁爱(3分)。
示例二:细节描写(1分)。通过“咬牙”“颤抖”“一层又一层”等细节的描述, 表现了王婆婆这笔钱来之不易和对钱的珍视,表现了王婆婆的善良仁爱(3分)。
示例三:比喻(1分)。将揭开包裹钱的小袋子的过程比做“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王婆婆对这笔钱的不舍,表现了王婆婆的善良仁爱(3分)。
14.②③段描述弃婴的状况和王婆捡拾弃婴的过程,更能表现王婆婆的善心,故详写; 第 段中,新教学楼的修建过程对王婆婆形象的塑造和对全文主旨的表达作用不大,故一笔带过。
15.①王婆婆儿子儿媳拒绝收养弃婴,丢弃了善良,②王婆婆儿子儿媳想要用爱心款来买房,丢弃了淳朴(“正确的金钱观”、“纯真”),③王婆婆的儿子儿媳与王婆婆争吵,让王婆婆寄居别处,丢弃了孝顺。④婴儿的父母抛弃孩子,丢弃了责任。
(答对其中两个要点2分,结合内容分析2分)
三、写作
16.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