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试题卷(2023.6)
一、现代文阅读(28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
跨媒介叙事的沉浸性和可提取性原则表明:跨媒介叙事通过多平台的传播,几乎出现在用户生活的方方面面,时刻让他们沉浸在故事世界中,受众通过参与互动交流、游戏等方式享受故事;同时,科技的进步允许受众摘取他们想要的信息,制作自己的文本。
受众的沉浸式参与在“弹幕”文化中有所体现,受众在观看电视剧或电影的同时,可以发送弹幕进行互动,解析剧中所呈现的故事情节之外的背景等。
跨媒介叙事的用户表现行为原则表明:跨媒介叙事鼓励受众成为生产型的消费者,他们既可以为喜爱的故事去消费,又能根据现有的故事创造出新的内容,拓展原有的故事情节。
现象级电视剧《花千骨》的大热,引发了粉丝撰写花千骨同人文的热情。他们的撰写和改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原来故事的情节和人物性格等,是“花千骨”IP跨媒介叙事的重要动力。“花千骨”是从网络小说到电视剧开发的IP,在进行的跨媒介叙事中受众不再只是单一的信息接收者,更是生产型的消费者,他们在消费花千骨故事的同时,又根据已有的故事创造出新的内容,拓展了原有的故事情节,形成花千骨同人文。
受众的沉浸式参与和用户表现行为是互联网IP跨媒介叙事的内在动力。体现群体智慧的同人文续写和体现互动热情的弹幕发送,使故事可以超越原本的意义和内容,在不同媒介平台上继续保持有效的传播。
由于网络环境的复杂性,同人群体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异化,同人文也呈现出碎片化特征。但是基于同好,同人文化却是对受众由纯粹的受者转向传者的有力诠释。同人因为同好而形成群体,又通过对IP的个性解读和创作实现身份的重构,其中的解读不乏对抗式的解读。受众通过对抗式解读实现身份的重构,而身份的重构为实现其对内容文本的重构提供基础。
通过多样化的媒介平台和终端,受众可以依靠技术进步来分享故事、交流故事,从而获得自我身份的重构和群体身份的认同,并在同好的群体基础上,从摘取的信息中进行自我创作,实现跨媒介叙事的沉浸式参与。
(摘编自《媒介融合语境下跨媒介叙事研究》)
材料二
跨媒介是一种媒介向另一种或多种媒介的转换,是利用口语、文字、摄影、动画、影视、互联网等多重媒介的交融、互动、协调,把故事成分编织在一起的手段。跨媒介打破过去单一介质对内容生产的限制,创造了媒介融合时代故事生产与延展的新空间。除了媒介形式之间的延展、叙事的跨界跨层外,跨媒介叙事还可以通过对小说、音乐、舞蹈、戏剧、游戏、VR/AR等多种体裁的运用,对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渠道的运用,实现元话语跨媒介、多模态叙事构建。
当前,跨媒介叙事引起学术界越来越多关注。作为媒介融合、万物皆媒时代的新兴叙事形式,跨媒介叙事远远超越了传统文学叙事范畴,成为新闻传播领域的焦点论题。跨媒介叙事指的是一种力图使多种文本有机整合、多种媒介融合呈现、多元主体参与意义生产的新型话语实践。我们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故事传播力,需构建跨媒介、多模态话语。
故事世界延展需要充分考虑媒介、体裁、渠道在符号编码、传递信息、交流互动等层面的不同特性,使故事内容与媒介、体裁、渠道等形式达到水乳交融、和合共生的状态。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多种故事形态的演绎、延展和创生,使故事世界、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更加鲜活生动,进而增强叙事吸引力与传播力。虽然小说《西游记》通过跨媒介改编,初步实现了故事世界的“侵袭性生长”,但是《西游记》所衍生的连环画、舞台剧等故事形态,只不过是视觉渠道的延伸,未能打开听觉、触觉等渠道,未能创造逼真的场景化叙事空间和交互性强的体裁,因此没有实现“故事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自由切换,无法激发出《西游记》故事的艺术感染力和社会传播力。
(摘编自《以跨媒介叙事能力提升中国故事影响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受众的沉浸式参与体现在观看电视剧或电影时发送弹幕进行互动的“弹幕”文化上。
B.同人因为相同喜好以及对IP的相同或相近解读而形成了群体,实现了身份的重构。
C.多样化的媒介平台和终端在技术上为受众沉浸式参与、多样化互动交流提供了可能。
D.跨媒介是媒介之间的转换,跨媒介叙事超越传统文学叙事范畴是学术研究的新成果。
2.下列对材料一中花千骨同人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花千骨同人文创作显示出用户表现行为的重要动力。
B.花千骨同人文创作使受众从受者变为生产型消费者。
C.花千骨同人文创作体现了花千骨粉丝们的群体智慧。
D.花千骨同人文是在已有故事基础上拓展创造而成的。
3.本学期有《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任务,有些同学对《红楼梦》不感兴趣,很难进入“红楼”的世界。根据两则材料,谈谈在媒介融合、万物皆媒时代,如何运用跨媒介叙事激发同学们的阅读兴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4~7题,
话说当日林冲正闲走间,忽然背后人叫。回头看时,却认得是酒生儿李小二。当初在东京时,多得林冲看顾;后来不合偷了店主人家钱财,被捉住了,要送官司问罪,又得林冲主张陪话,救了他免送官司,又与他陪了些钱财,方得脱免;京中安不得身,又亏林冲赍发他盘缠,于路投奔人。不想今日却在这里撞见。林冲道:“小二哥!你如何也在这里?李小二便拜道:“自从得恩人救济,赍发小人,一地里投奔人不着,迤逦不想来到沧州,投托一个酒店主人,姓王,留小人在店中做过卖。因见小人勤谨,安排的好菜蔬,调和的好汁水,来吃的人都喝采,以此买卖顺当,主人家有个女儿,就招了小人做女婿。如今丈人丈母都死了,只剩得小人夫妻两个,权在营前开了个茶酒店。因讨钱过来,遇见恩人。恩人不知为何事在这里?”林冲指着脸上道:“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刺配到这里。如今叫我管天王堂,未知久后如何。不想今日在此见你。”李小二就请林冲到家里坐定,叫妻子出来拜了恩人。两口儿欢喜道:“我夫妻二人正没个亲眷,今日得恩人到来,便是从天降下。”林冲道:“我是罪囚,恐怕玷辱你夫妻两个。”李小二道:“谁不知恩人大名,休恁地说。但有衣服,便拿来家里浆洗缝补。”当时管待林冲酒食,至夜送回天王堂。次日又来相请。自此林冲得店小二家来往,不时间送汤送水来营里与林冲吃。林冲因见他两口儿恭勤孝顺,常把些银两与他做本钱。
且把闲话休题,只说正话。光阴迅速,却早冬来。林冲的棉衣裙袄都是李小二浑家整治缝补。忽一日,李小二正在门前安排菜蔬下饭,只见一个人闪将进来,酒店里坐下;随后又一人闪入来。看时,前面那个人是军官打扮,后面这个走卒模样,跟着也来坐下。李小二入来问道:“可要吃酒?”只见那个人将出一两银子与李小二道:“且收放柜上,取三四瓶好酒来。客到时,果品酒馔只顾将来,不必要问。”李小二道:“官人请甚客?”那人道:“烦你与我去营里请管营、差拨两个来说话。问时,你只说:‘有个官人请说话,商议些事务,专等,专等。’”李小二应承了,来到牢城里,先请了差拨;同到管营家里,请了管营,都到酒店里,只见那个官人和管营、差拨两个讲了礼。管营道:“素不相识,动问官人高姓大名?”那人道:“有书在此,少刻便知。且取酒来。”李小二连忙开了酒,一面铺下菜蔬果品酒馔。那人叫讨副劝盘来,把了盏,相让坐了。小二独自一个撺梭也似扶侍不暇。那跟来的人讨了汤桶,自行烫酒。约计吃过十数杯,再讨了按酒铺放桌上。只见那人说道:“我自有伴当烫酒。不叫,你休来。我等自要说话。”
李小二应了,自来门首叫老婆道:“大姐!这两个人来得不尴尬。”老婆道:“怎么的不尴尬?”小二道:“这两个人,语言声音是东京人,初时又不认得管营,向后我将按酒入去,只听得差拨口里吶出一句‘高太尉’三个字来。这人莫不与林教头身上有些干碍?我自在门前理会,你且去阁子背后听说甚么。”老婆道:“你去营中寻林教头来,认他一认。”李小二道:“你不省得,林教头是个性急的人,摸不着便要杀人放火。倘或叫得他来看了,正是前日说的甚么陆虞候,他肯便罢?做出亭来,须连累了我和你。你只去听一听再理会。”老婆道:“说的是。”便入去听了一个时辰,出来说道:“他那三四个交头接耳说话,正不听得说甚么。只见那一个军官模样的人去伴当怀里取出一帕子物事递与管营和差拔。帕子里面的莫不是金银?只听差拨口里说道:‘都在我身上,好歹要结果了他性命。’……”正说之间,阁子里叫:“将汤来!”李小二急去里面换汤时,看见管营手里拿着--封书。小二换了汤,添些下饭。又吃了半个时辰,算还了酒钱。管营、差拨先去了。次后,那两个低着头也去了。
……
只说林冲就床上放了包裹被卧,就坐下生些焰火起来。屋后有一堆柴炭,拿几块来,生在地炉里。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放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适:“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二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酒来吃?”便去包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
当时林冲便拿了花枪,却待开门来救火,只听得外面有人说将话来。林冲就伏门边听时,是三个人脚步响,且奔庙里来;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再也推不开。三人在庙檐下立地看火。数内一个道:“这条计好幺?”一个应道:“端的亏管营、差拨两位用心!回到京师,禀过太尉,都保你二位做大官。这番张教头没得推故了!”一个道:“林冲今番直吃我们对付了!高衙内这病必然好了!”又一个道:“张教头那厮,三回五次托人情去说‘你的女婿没了’,张教头越不肯应承,因此衙内病患看看重了。太尉特使俺两个央浼二位干这件事。不想而今完备了。”又一个道:“小人直爬入墙里去,四下草堆上点了十来个火把,待走那里去!”那一个道:“这早晚烧个八分过了。”又听一个道:“便逃得性命时,烧了大军草料场,也得个死罪!”又一个道:“我们回城去罢。”一个道:“再看一看,拾得他一两块骨头回京,府里见太尉和衙内时,也道我们也能会干事。”
林冲听那三个人时,一个是差拨,一个是陆虞候,一个是富安。自思道:“天可怜见林冲!若不是倒了草厅,我准定被这厮们烧死了!”轻轻把石头掇开,挺着花枪,左手拽开庙门,大喝一声:“泼贼那里去!”三个人急都要走时,惊得呆了,正走不动。
(节选自《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4.下列对林冲人物形象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酒店来客时,李小二拒绝老婆叫林冲来认人的建议表现了林冲冲动急躁的一面。
B.到草料场后,“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的打算,可见林冲不思进取的心理。
C.林冲去沽酒前“将火炭盖了”“把草厅门拽上”,表现他谨小慎微、尽职尽责。
D.听闻陆谦等密谋,林冲“左手拽开庙门,大喝一声”,完成了由忍到狠的转变。
5.对文中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风雪的描写推动了情节发展,正是因为漫天风雪,林冲才去沽酒以驱寒,草屋才会被压垮,林冲才躲过此劫;风雪也与林冲命运相连,有较强的象征和暗示性。
B.小说中多处巧合的情节,如林冲巧遇李小二、陆虞候恰巧来李小二的酒店谈事、草料场的草屋恰巧被大雪压倒等,使故事陡生波澜,并增强了故事的传奇色彩。
C.“花枪”是作者精心设置的道具,如草料场林冲去沽酒“花枪挑着葫芦”、山神庙“挺着花枪”,花枪反复出现既映射出林冲的英雄气,也代表了他的隐忍精神。
D.山神庙外三人的对话描写非常精彩,小说虽没有直接点明各人身份,但即使后文不加交代,读者仍可以通过极具个性化的语言和对话的内容辨别出他们的身份。
6.选文中写了两次偷听,分析两次偷听的特点和妙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概括选文第一段的内容,并分析此段“闲话”的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整本书阅读(本题共2小题,7分)
8.《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写到了“占花名”游戏。游戏规则是将签筒摇一摇,从中掣出一根签,签上画有一种花,题有四字,又镌有一句诗。根据全书内容,每个人抽取的花名签正是其自身命运的写照。根据表格,选出人物与其他信息相对应的一项( )(3分)
人物 花名 花名签 诗句
① 芙蓉 风露清愁 莫曰东风当自嗟
② 海棠 香梦沉酣 只恐夜深花睡去
③ 牡丹 艳冠群芳 任是无情也动人
④ 桃花 武陵别景 桃红又是一年春
A.①林黛玉 ②史湘云 ③薛宝钗 ④袭人
B.①史湘云 ②薛宝钗 ③林黛玉 ④袭人
C.①史湘云 ②薛宝钗 ③袭人 ④林黛玉
D.①林黛玉 ②史湘云 ③袭人 ④薛宝钗
9.《红楼梦》第三回《西江月》二词,作者用似贬实褒的手法展现贾宝玉的人物形象。结合西线部分,分析人物形象,各举出原著中的一个情节加以印证。(4分)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①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②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西江月》其一)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0~13题,
甲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着,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节选自《谏太宗十思疏》)
乙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节选自《答司马谏议琉》)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和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能克终者盖寡”一句中的“克”,与《曹刿论战》中“彼竭我盈,故克之”的“克”,意思相同。
B.三驱,此处指田猎有度,设网三面,留一面不设,以示好生之德,今仍有“网开一面”之说。
C.某,第一人称自指,文言中用作第一人称的词还有余、予、仆、妾、愚、孤、寡人、鄙人等。
D.有司,古代主管有关部门的官吏,与《出师表》中“宜付有司论其刑赏”的“有司”意思相同。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莫不殷忧而道着 则群聚而笑之
B.虽董之以严刑 则思知止以安人
C.为天下理财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D.盘庚之迁 千乘之国
12,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魏征给唐太宗的奏章,劝谏皇帝居安思危、善始善终,把国家治乱与民心向背联系起来,提出了“十思”建议。
B.王安石给司马光的回信,逐一反驳对方所加的罪名,面对他人怨恨诽谤不屑一顾,表明了自己推动变法的决心。
C.甲文引古以论今,提出了“积德义”的具体做法;乙文为自己的改革正名,并分析了改革遭遇抵制的深层原因。
D.两文均体现了作者直面社会问题的责任担当,甲文强调如何帮助君主“除弊”,乙文侧重建议君主如何“守成”。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了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断句(3分)
14.给文中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东方先生喟然长息曰:“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岂可同哉!夫苏秦张仪之时周室大坏诸侯不朝力政争权得士者强失士者亡故说得行焉。今则不然:圣帝德流,天下震慑,诸侯宾服,动发举事,犹运之掌。
A.夫苏秦张仪之时/周室大坏诸侯/不朝力政争权/得士者强/失士者亡/故说得行焉
B.夫苏秦张仪之时/周室大坏/诸侯不朝/力政争权/得士者强/失士者亡/故说得行焉
C.夫苏秦张仪之时/周室大坏诸侯/不朝力政争权/得士者强/失士者亡故/说得行焉
D.夫苏秦张仪之时/周室大坏/诸侯不朝/力政争权/得士者强/失士者亡故/说得行焉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诗词,完成第15~16题。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念奴娇·过洞庭
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15.下列对两首诗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杜诗首联虚实交错,在“普”与“今”的鲜明对比中,扩大了时空领域,给读者创造了想象与回味的空间。
B.杜诗尾联诗人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前途联系在一起,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襟怀,其中的“戎马”借指战争。
C.张词“近中秋”一句,既交代了节令时间,又引出下文的“素月分辉”,并与下阙“孤光自照”形成呼应。
D.张诃“尽挹西江”以下三句是全词的高潮,用北斗七星作器勺,来舀尽长江水,细斟浅酌,颇有婉约之态。
16.两首诗词中都提到“舟”这一意象,简析两者内涵的异同点(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哂笑子路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于荆轲刺秦王,历史上虽有颜多赞语,亦有不少非议,如苏洵在《六国论》中就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评论此事。
(3)古诗词常摹色写景,请写出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色彩的诗句,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8~20题。
作为成熟的类型剧,悬疑剧已经形成相对稳定的审美范式。这对悬疑剧的取景地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而在气质契合这一点上,无论是重庆还是东北小城都具有 ① 的自然优势。
重庆桥梁密集,建筑 ② 。重庆更是一座山城。山中有城,城中有山,地形复杂,道路难辨,就像个迷宫。地理环境以外,重庆的气候环境颇具特色。重庆也被称为雾都,空气中水汽含量大,常年湿润,在冬春季节水蒸气易凝结成雾。又因其坐落在四川盆地的东南部,四面大山环绕,云雾一旦产生,往往滞留在此地,不易散开。迷雾笼罩既是一种诗学隐喻,也是一种现实,营造出一种低沉、阴郁的意境,悬疑剧的气质十分契合。
与东三省有关的悬疑作品,故事大多发生在东北小城,那些落魄的工业基地。并且,故事大都发生在冰天雪地之时,阴暗的天空、苍茫的雪原、挑战人体极限的寒冷,让试图寻找案件突破口的主人公 ③ ,每一步都如履薄冰。生理性的煎熬与不适很容易转变为心理上的无助无望――这样的情绪可以迅速将观众拉入悬疑剧的语境。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分别概括重庆、东北小城与悬疑剧契合的城市气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用新鲜水果和蔬菜做成的果蔬干零食口感酥脆,加之不少商家宣称它们“更营养更健康”,就成了很多年轻人喜欢的解馋“零嘴儿”。那么, ① ?
相关专家表示,果蔬零食不一定健康,更不能代替新鲜果蔬。特别是采用低温油浴法进行脱水的果蔬干, ② ,还会给原来的新鲜食材带来额外的健康负担。采用低温油浴法进行脱水的果蔬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实是泡在油里加工出来的,比如用红薯、紫薯、南瓜、香菇、豆角等加工的果蔬干,脂肪含量大都在30%左右,比大家认为“不健康”的饼干、曲奇、辣条都高,而一些被宣称“更健康”的混合果蔬,脂肪含量甚至超过40%。这样的果蔬干,只吃2两,其提供的能量就大约相当于一顿正餐了。
再来看用真空冷冻干燥工艺加工的果蔬干,真空冷冻干燥是利用冰的升华现象,冰不融化就直接变成蒸汽流失,可较好地保存果蔬的营养、色泽和味道,果蔬变成疏松海绵状,口感酥脆。真空冷冻干燥果蔬的脂肪含量低得多,但碳水化合物多数在80%左右,其中多数是糖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的成人每天半斤水果所含的糖分,大致相当于1两苹果脆的糖分。所以,用冷冻工艺加工的水果脆片虽然是不错的营养来源, ③ 。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22.材料体现了科普类文章语言准确性的特点,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五一假期,高一学生小杨放假在家。父亲老杨对小杨说:“今天我们去亲戚家喝喜酒。”小杨说:“我不去了,我要和好朋友聚会。”父亲有点生气地说:“像你这样,连喜酒都不去喝,亲戚都要断了。”小杨说:“断就断呗,反正也不熟悉,平时也不往来。”父亲说:“亲戚往来是必须的礼节。万一哪天有事,我们还要靠亲戚帮忙呢!”小杨说:“这种礼节最烦了,有事我找朋友。”父子俩不欢而散。
生活中不乏与材料相类似的现象。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①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③不得套作抄袭。④不少于800字。
嘉兴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参考答案(2023.6)
1.C【解析】A.原句是“在弹幕文化中有所体现”,与“体现在弹幕文化上”,语意不同;B.“相同或相近解读”错误,原文有对抗式解读;D.“新成果”一说无中生有。)
2.B【解析】原文是“不再只是单一……,更是……”,所以“受者变为生产型消费者”理解有误。
3.①借助多样化的媒介平台,让同学们参与到《红楼梦》故事的互动中,开展同人文写作等相关活动;②利用多种媒介以各种体裁通过多架道改编《红楼梦》,延展《红楼梦》的故事世界,增强《红楼梦》故事的艺术感染力和社会传播力,吸引同学。(每点2分。)
4.B【解析】表现了林冲随遇而安、安分守己的心理。
5.C【解析】“花枪”代表的是林冲的反抗精神,此处的“隐忍精神”有误。
6.(1)前一次偷听是李小二夫妻酒店听密谋,听得不清楚(1分);造成了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推动了情节的发展。(1分)
(2)后一次偷听是林冲夜宿山神庙时听到了敌人加害自己的真相,听得清楚(1分);揭开了谜底,把情节推向高潮。(1分)
(3)两次偷听的内容前后呼应,使文章情节更加完整(1分),也使人物形象更为鲜明丰满。(1分)
7.本段主要写了三方面的内容:①林冲与李小二相交的过往;②林冲对刺配沧州原因和目前处境的认识;③二人重新建立了紧密联系。(2分,意思对即可,写出一点得1分,写出3点得2分)
作用:
(1)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写出了林冲的善良仗义与安分隐忍。(2分)
(2)情节结构上,巧设伏笔,为后文林冲知晓陆虞候等陷害他的情节做铺垫。(2分)
(3)凸显了小说思想主旨,蕴含着《水浒传》官逼民反、崇尚忠义的主题。(2分)
(4分。每点2分,写出2点即可得4分。)
8.A
9.①表面上讽刺贾宝玉无能,实则褒扬他才华横溢、博学多才。
例1:“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中贾宝玉佳句脱口而出,用词典雅,不落俗套,可见其博览群书,才华出众。
例2:贾宝玉为天亡的晴雯写了祭文《芙蓉女儿诔》,感情真挚,文采卓越,堪称佳作。
例3:贾政让宝玉、贾环、贾兰各作一首《姽婳词》,贾宝玉的古体长诗,无论词句意境还是文采风格,都略胜一筹,受到众人夸赞。
②表面贬斥贾宝玉性情古怪、行为不合世俗,实则褒扬他鄙视功名利禄、崇尚真性情。
例1:贾宝玉常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这番言论惊世骇俗,被贾政认为是淫魔色鬼。
例2:贾宝玉非常怨恨让他去陪贾雨村之流,史湘云劝他去会会“为官做宰的人”“谈谈仕途经济”“将来应酬世务”,他立马赶人,
例3:第十九回袭人劝宝玉的话中得知,宝玉把读书上进的人称为“禄蠹”,认为除了《大学》外都是前人杜撰的。
(每条2分,共4分.分析形象1分,举出相关一例1分,)
10.A【解析】“能克终者盖寡”中的“克”意思是“能够”,“彼竭我盈,故克之”的“克”意思是“攻克”。
11.C【解析】“为”均为“替,给”、A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B项介词,用/连词,来,表目的;D项主谓问,取消句子独文性/结构助词,的。
12.D【解析】帮助君主“除弊”,建议君主如何“守成”,两个内容互换。
13.(1)怨恨不在于大小,可畏惧的是百姓心怀怨恨;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评分标准:一句1分)
(2)批驳不正确的言论,排斥巧辩的佞人,不是拒绝接受谏言。
(评分标准:“辟”“难”“壬人”各1分,语句通顺1分)
14.B【解析】“周室大坏”与“诸侯不朝”结构对称,“得士者强”“失士者亡”结构对称,“故”是“所以”的意思,放在句首。
翻译:东方先生叹息地说:此一时,彼一时也,岂能一概而论呢?想那苏秦张仪所处的时代,周室权势衰微,诸侯不来朝拜,争权夺利,兵革相战。得士者强,失士者亡,所以游说之风大行于世。如今则不同:圣主德泽流布,天下震慑,诸侯宾服。一举一动尽在掌握,贤与不贤如何区分呢?
15.D【解析】“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是全词的高潮所在,也是诗人感情的高潮所在。舀尽西去的长江水,用北斗七星作酒器,招待天地万物,这是何等气势,属于豪放之态。
16.同:两首诗词中的“舟”都极具象征性地表达了诗人当时的际遇。(2分)
异:杜诗的“孤舟”是王朝衰败动荡之时杜甫老病漂泊、孤苦无依生活的写照,(1分)饱含了诗人的凄苦伤痛之情。(1分)张词中的“一叶扁舟”写词人在明朗月色下荡舟于三万顷湖泊,(1分)饱含着词人的豪迈气概。(1分)
17.(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3)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潮水绿如蓝,/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18.①得天独厚 ②鳞次栉比 ③举步维艰(战战兢兢)
19.迷雾笼罩既是现实,也是一种诗学隐喻,营造出一种低沉、阴郁的意境,与悬疑剧的气质十分契合。
解析:①语序不当,“既是……也是……”对应内容互换;②成分残缺,应为“与悬疑剧的气质十分契合”,(改对一处得1分,改对两处得3分)
20.重庆:(1)山城,地形复杂;(2)雾都,迷雾笼罩。
东北小城:(1)工业基地,落魄萧瑟;(2)冰天雪地,极度严寒。(每点1分,共4分)
21.(1)果蔬干是一种健康零食吗
(2)因为油脂(脂肪)含量较高
(3)但食用也需要适可而止(每句2分,共6分)
22.①运用限制性词语来使表达准确,如“左右”“从某种程度上说”等;
②运用具体的数据来使表意明确,如“2两”“1两”“80%”等;
③运用关联词语来体现严密的逻辑性,如“但”“所以”等。(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23.【材料解读】
生活中存在着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割裂对立,材料即其中一种现象。
老杨:坚守传统的人际关系,维系血缘关系,代表传统的价值观;
小杨:主张新时代的新型人际关系,代表现代的价值观。
【参考立意】
作文可以从现象出发,就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任选一个角度来谈。
(1)在新时代坚守传统的重要性和意义;
(2)新时代打破传统建立新规则的价值和意义:
(3)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融合并存极具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