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新区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
语文学科 期末检测卷
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第I卷第1至5页,第II卷第5至10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36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随着网红经济的出现,短视频成为网红经济中重要的传播媒介。在中国的短视频市场上,快手、抖音、秒拍、火山、小咖秀________。这些新业态的涌现,不仅为企业带来了巨大商机,还“调剂”着大众的生活。更重要的是,互联网新业态________,恰可说明我国的互联网发展充满无限生机,孕育无限可能。但由于绝大多数用户并非专业人士,所以,制作的短视频趋于平庸化,这也________。但只要走向粗俗、甘于庸俗、沦为恶俗,就会挑战法律底线,违背公序良俗,所以值得警惕。
众所周知,目前有大量年轻人活跃在各大短视频平台,如果对“三俗”内容听之任之,对错误的价值观放任自流,那么,( )。因此,治理短视频乱象,监管部门重任在肩、________。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纷至沓来 风生水起 无可厚非 责无旁贷
B.络绎不绝 声名鹊起 无可非议 义不容辞
C.纷至沓来 声名鹊起 无可厚非 义不容辞
D.络绎不绝 风生水起 无可非议 责无旁贷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但只要走向粗俗、甘于庸俗、沦为恶俗,就会违背公序良俗,挑战法律底线,所以值得警惕。
B.但只要甘于庸俗、走向粗俗、沦为恶俗,就会违背公序良俗,挑战法律底线,所以值得警惕。
C.但如果走向粗俗、甘于庸俗、沦为恶俗,就会挑战法律底线,违背公序良俗,就值得警惕了。
D.但如果甘于庸俗、走向粗俗、沦为恶俗,乃至违背公序良俗,挑战法律底线,就值得警惕了。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三俗”内容泛滥,青少年的身心大受其害
B.就会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进而影响短视频行业的发展
C.不仅不利于短视频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更不利于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D.不仅不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更不利于短视频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4.下面所列作品与信息,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庖丁解牛》——道家学派——庄子——踌躇满志——常用寓言
B. 《雷雨》——话剧——梁思成——周朴园——生存还是毁灭
C.《谏太宗十思疏》——唐代——魏征——奏章——君主如何守成
D. 《祝福》——《彷徨》——鲁迅——祥林嫂——白描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音乐心理美学是一门对音乐进行哲学式思考的学问,是从音乐心理学角度上研究音乐审美的交叉学科。它的特点在于音乐学与心理学和美学的结合,从心理学的方向来研究音乐审美。
对我国音乐作品中的心理学要素进行梳理,不可避免从历时性的角度来挖掘古代音乐作品的思想根源。
中外哲人都曾阐明音乐与哲学间的互利关系,亚里士多德说:“诗是比历史更哲学的,那么音乐则比诗更哲学。”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地区的神话故事都伴随着音乐的搭配,音乐为古老的人类文明编织神话形成的集体记忆,唤起人们对家乡的向往与思念。作为现代视角下的音乐学研究者、欣赏音乐的认识活动不能囿于宗教信仰的神学笼罩,也不能停留在音律节奏的表象,而是关注“有关音乐本质属性、存在方式、展开状态的哲理运思”。
音乐作为一种高于自然的精神结构,其内涵于今日,则更加明晰深刻且具体:“天地万物都同音乐一样,是动态的、不可逆的、变化着的发展过程和蕴含着二元对立矛盾思想的有机整体。”正如米盖尔海夫纳所说,音乐,乃是“通向哲学的一条特殊道路”。
在中国人长达千年的对于“美”的描绘与求索历程中,素有以音乐之美及音乐审美规律为中心议题的价值论探讨——“乐道”,即用哲理运思的方法管窥音乐艺术的本质属性、存在方式和边缘延展。欣赏乐曲、参悟乐道,实则就是将音乐的结构规律与天地的运行法则相关联,古人常推崇“天人合一”,音乐自然而然地被当作沟通天、人之间的桥梁。明清之际伟大的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只有“志之所之、言之所发”,才符合“乐道”的规律,也唯有此,才能真正诱发创作者和欣赏者内心的深思与灵感,虚静与狂逸。
在古人看来,“德音”才能称之为“乐”。音乐对行为与性格的作用效能集中体现在人们对“乐教”的追求中,因此成为我国古代先哲最早认识并不断加以论证的音乐心理美学命题之一。
儒家诸贤已然意识到了音乐在性格塑造中的成人之用。孔子认为,音乐才是超越诗教、礼教的限制,形成君子人格的最后阶段,能够在心理上塑造、规劝人的行为,陶铸为完美人格并使其由衷地认同这种秩序和情感,形成习惯性自律。孟子强调了蕴含仁爱思想的音乐——仁声在感化人心方面的优越性。可见乐教所具有的能够浸造人的心脾、对人的性格形成如沐春风般塑造功用的举证在儒家诸贤的思想中不乏其例。
《乐记 乐本》有关于“乐”通过声音产生、表达情绪的记载,认为“乐”是人内心的情绪抒发。音乐是人的情绪到达某一特定程度后有感而发的,也便因此拥有记录情绪的功能,能够引起听者某种情绪的共鸣。英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音乐哲学家贝里尼通过测量人的情绪体验,正式提出了诱发理论。在现阶段有关音乐诱发情绪研究成果中,有七种机制被证实具有解释音乐如何引起听众情绪的作用和能力。认知神经科学的引入为音乐情绪方向的心理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为音乐诱发情绪理论在中国古代音乐的分析与探索中打开了一条道路。
(摘编自李海燕《中国古代音乐的心理美学研究》)
5. 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音乐是古老的人类文明编织神话形成的集体记忆,因此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地区的神话故事都搭配着音乐。
B. 现代视角下的音乐学研究者不应关注音律节奏的表象,而应关注其本质属性、存在方式等的哲理运思。
C. 作为一门结合了音乐学、心理学和美学的交叉学科,音乐心理美学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音乐审美。
D. 七种机制的证实、认知神经科学的引入为音乐诱发情绪理论在中国古代音乐的分析与探索提供了新的途径。
6.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采用了总分的论证结构,开篇引出话题,然后从几个方面论述,结构清晰严谨。
B. 文章引用亚里士多德和米盖尔海夫纳的话,论证音乐产生于哲学却高于哲学的观点。
C. 文章用孔子、孟子的观点,佐证了儒家诸贤已然意识到音乐在性格塑造中的重要作用。
D. 文章论证的逻辑性、概括性极强,观点鲜明,论据兼具古今中外,使论证更为严密。
7.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为对我国音乐作品中的心理学要素进行必要的梳理,本文从历时性的角度挖掘了古代音乐作品的思想根源。
B. 高于自然的精神结构的音乐是动态的、不可逆的、变化着的发展过程和蕴含着二元对立矛盾思想的有机整体。
C. 古人推崇“天人合一”,把音乐当作沟通天、人之间的桥梁,因此音乐的结构规律与天地的运行法则相关联。
D. 《乐记 乐本》认为,音乐能引起听众的某种共鸣,而贝里尼诱发理论就是研究音乐如何诱发听众的情绪的。
三、(每小题3分,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鸿门宴》语段阅读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8.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张良出,要项伯 B.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D.沛公奉卮酒为寿
9.从用法特点的角度看,下列加横线字与“吾得兄事之”中的“兄”不同的一项是
??A.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B.常以身翼蔽沛公
??C.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 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10.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B. 以待大王来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C. 拔剑切而啖之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D. 因招樊哙出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B.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C.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D.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12.对两段文字的内容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刘邦审时度势,善于用人,采纳了张良的建议,拉拢项伯为自己辩解。项伯的立场变化了,替刘邦考虑,这就直接引出了“鸿门宴”事件。
B.樊哙听说项庄想借舞剑之机杀掉沛公,奋不顾身,冲进室内要与项庄、项羽拼命,反映了他勇猛无比的性格。
C.项王“按剑而跽”是一种戒备的姿态。他对樊哙的话无言以对,体现了他不善随机应变的缺点。
D.对樊哙的描写可谓绘声绘色。先描写其言语,反映其心情;再写他冲撞卫士和直面项王的神态和言行。
第Ⅱ卷( 共114分)
四、(26分)
13.翻译句子。(8分)
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3分)
②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5分。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14.有人说,鸿门宴上樊哙也是作者极力刻画的英雄人物,只不过是屠夫式的勇猛罢了。你认同吗?说说你的认识。(4分)
15.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8分)
念奴娇·过洞庭
【南宋】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1)下列关于本诗的赏析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念奴娇》开篇便点出了时间与地点,写的是接近中秋的一个夜晚。他把自己放在湖光月色之中,觉得自己同大自然融为一体了。
B. “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湖面三万顷,阔大的湖面安置了词人的的一叶扁舟,有力地衬托出词人的渺小,写出了词人被罢官后内心的凄凉。
C. “短发萧骚襟袖冷”,因为夜气清冷,所以词人觉得头发稀疏、衣衫单薄,况且如今被免职了,心里一时不免带有几分萧条与冷落。
D.张孝祥的词上承苏轼,下启辛弃疾,是南宋词坛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这首词通篇景中见情,笔势雄奇,境界空阔。
(2)概括上下片分别写了什么?(2分)
(3)“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怀抱?(3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浴乎沂,_______________,咏而归。 (《论语》)
(2)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_______________,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杜牧《阿房宫赋》)
(3)_______________,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阿房宫赋》)
(4)以地事秦, _______________,薪不尽,火不灭。 (苏洵《六国论》)
(5)苟以天下之大,_______________,是又在六国下矣。 (苏洵《六国论》)
(6)戎马关山北,_______________。 (杜甫《登岳阳楼》)
五、(23分)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7~21题。
看戏 侯发山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事情发生在1951年的秋天。故事的主人公是我的老乡,所以我清楚事情的来垄去脉,绝对没有添油加醋的成分。
听说郑州有唱大戏的,三个孩子嚷嚷着要去看戏。小玉不到7岁,小香5岁,嘉康3岁。看着这三个不谙世事的孩子,老张愁死了,甚至后悔把他们从西安的幼儿所接回来。
老张重重叹了口气,无奈地说:“孩子们,咱这里到郑州七八十里,远着呢,咋去?”嘉康扬着脸,天真地说:“姥爷,咱坐妈妈的汽车去。”
小玉嘟囔道:“咱妈把汽车卖了。”说到这里,小玉的小嘴撅得能拴头驴。
小香歪着小脑袋想了想,说:“姥爷,咱坐火车去。”
那时,巩县有到郑州的火车,基本上都是货车,老百姓去外地,没钱坐客车,都是扒火车。铁路就从家门口过,每次路过的火车的车厢上,全都坐满了人,好像车厢是个磁铁,把他们牢牢地吸在上面。有一次,小玉问姥爷:“姥爷,火车跑来跑去,都去哪里啊?”老张说:“往东到郑州,往西到洛阳。”“姥爷,哪里是东啊?”“日头出来的地方就是东。落山的地方就是西。”
现在听说小香要扒火车出门,老张说:“就你们小屁孩?甭想。”
那一年老张的娘病了,老张到郑州买药,结果,车到许昌才停。几天后等老张把药拿回来,娘已经死了。邻居老周哥,从郑州回来,车到巩县不停,跳车时,一条大腿给摔断了,因没钱医治至今还瘸着。
忽然,小香“哇”地一声哭了。
老张忙拉过小香:“小香,好好的,哭啥呢?不看戏就不看戏呗?有恁委屈?”
小香止住哭泣,说:“姥爷,我,我想回家。”
老张没好气地说:“你妈把房子都卖了,哪还有家?”闺女真憨,好不容易在西安买了一套房子,却把房子卖了。
小香不知道姥爷为什么生气了,哼唧道:“姥爷,我,我想妈妈。”
小香这一说不当紧,嘉康的嘴一咧:“姥爷, 我也想妈。”说罢,咧着小嘴哭起来。几乎是同时,小香和小玉也哭起来。
一时间,老张束手无策。说实话,他也想闺女。可是,闺女在哪里,他也不知道。不过,道听途说了不少消息,今天这个说在新乡,明天那个说在广州,还有的说在武汉。你说说,一个女娃,三十岁不到,出去疯啥呢?就你中,就你能?看着三个孩子一个个哭得跟没娘孩子似的,老张眼角的泪也止不住流起来。
老张这么一哭,三个孩子倒吸溜着鼻子,不哭了。
小玉到底年龄大一些,说:“姥爷, 俺不想妈了,俺也不去郑州看戏了。”
小香说:“姥爷,您不哭,俺不坐火车了。”说罢,小香哭得更厉害了。
第二天早上,老张一觉醒来,忽然发现三个孩子不见了!他回过神来,才明白他们离家出走了。老张急忙起来寻找,先是在村里,后来到县城……那时候,没有交通工具,没有通讯工具,可以想象寻人的艰难。老张用脚步丈量着巩县的每一寸土地,见人就打听,遇到水井就趴在井口看……
就在老张在巩县疯一般找三个孩子的时候,他们已经到了郑州的街头。头天晚上老张扯起呼噜后,三个孩子就溜出了家门。他们不敢扒火车,害怕迷路,顺着铁路走。小香说:“姐,到郑州能找到妈妈吗?”小玉说:“只要有唱戏的,找不到,也能打听到。”
天黑漆漆的,路边的秋虫此起彼伏,还有不知名的夜鸟,冷不丁地怪叫一声,小香带着哭腔说道:“姐,我害怕。”嘉康“哇”地一声哭起来。小玉也害怕,但谁让她是姐姐呢,她说:“不怕,小香,咱唱吧。”
“中。”小香哽咽道。
嘉康记不住词,跟着两个姐姐也哼起来:“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不如男,男子打仗到边关,女子纺织在家园……”
妈妈在家的时候,三个孩子经常听她唱这一段。
这一走,就是一个晚上。他们的鞋子已经全都磨烂了,脚趾头都从里面露出来。脸上花花搭搭的,是汗水、泪水和尘土的混合物。小玉背着嘉康,小香搀扶着小玉,一步一趔趄。好心人还是多。以为他们是叫花子,有的给块馍,有的给碗水……
在路人的指点下,他们来到了演出的地方。幸好,小孩子是免票的。他们挤过人群,站在观众席的最前边。台上演出的是豫剧《花木兰》:“为从军比古人我好说好讲,为从军设妙计女扮男妆,为从军与爹爹俺比剑较量,胆量好,武艺强,喜坏了高堂,他二老因此上才把心来放……”
三个孩子看傻了,高兴得跟着现场观众一起拍巴掌。
掌声未息,唱花木兰的演员快步走下台,上前抱住了三个孩子,一下子泪眼婆娑——那是他们的妈妈,常香玉。
后来的新闻是这样报道的:1951 年8月,常香玉把房子和汽车都卖了,把孩子送到托儿所,然后带领剧社人员从西安出发,先后在开封、郑州、新乡、武汉、广州、长沙6个城市进行了半年的巡回义演,演出170多场,义演捐款达到15.2亿元旧币(相当于现在的4000多万元人民币)。常香玉和香玉剧社终于实现了为志愿军捐献一架飞机的愿望,飞机被命名为“香玉剧社号”。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驾驶着“香玉剧社号”战斗机在朝鲜上空穿云破雾,同美军搏击,打击侵略者。
(选自《小说月刊》2019年第4期,有删改)
17.原文中出现的下列字词中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A. 不谙(yīn)世事 道听途说 来垄去脉
B. 丈量(liáng) 添油加醋 此起彼伏
C. 捐献 扒(pá)火车 女扮男妆
D. 婆娑 混(hún)合物 穿云破雾
18.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开头,交代“我”和主人公的关系等,以新闻报道内容结尾,赋予这篇小说很强的纪实性。
B.“老百姓去外地,没钱坐客车,都是扒火车”这个细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同时也委婉批评了他们觉悟低、爱占小便宜。
C.小说中小玉问姥爷火车去哪里的这一情节,看似闲笔,实际不闲,是为后文写三个孩子沿着铁路去郑州找妈妈做了铺垫和伏笔。
D.提到女儿卖房,老张“没好气”,不知女儿在哪,埋怨女儿“就你中?就你能?”,体现出老张觉悟不如女儿高。
19.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设计了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是三个孩子找妈妈,暗线是常香玉带领剧团四处义演募捐,完成捐献飞机愿望,支援抗美援朝。
B.小说以白话口语为主,又夹杂方言,这样的语言带有地域特色,充满生活气息。祖孙之间的对话,既符合人物的身份,又凸显了浓浓祖孙情。
C.小说中唯一的一段景物描写”天黑漆漆的……冷不丁地怪叫一声”,渲染了阴森恐怖的气氛,有力地辅助了人物性格的塑造。
D.小说结尾一段是补叙,补充交代常香玉卖车卖房,自己在外奔波的原因,丰富了常香玉的形象,增添了故事的真实性。
20.老张对女儿的情感有哪些?请简要分析。(6分)
21.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这种手法在小说中也多见运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8分)
六、(5分)
22. 请指出下面三则材料描写的是大观园中哪座院落,其主人是谁?结合环境描写,分析此人物的形象特点。要求100字左右。(5分)
(1) “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众人都道:“好个所在!”于是大家进入,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两三间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椅案。从里面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儿盘旋而出。”
(《红楼梦》第十七回)
(2)“一进门,只见两边翠竹夹路,土地下苍苔布满,中间羊肠一条石子漫的路。……刘姥姥因见窗下案上设着笔砚,又见书架上放着满满的书,刘姥姥道:“这必定是那位哥儿的书房了。”
(《红楼梦》第四十回)
(3)“满地下竹景参差,苔痕淡淡。”
(《红楼梦》第三十五回)
七、作文(60分)
23.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习近平
②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马克思
③重庆脚夫冉光辉十年扛出一套房,他的成功,得益于自己付出的汗水,也得益于简单、纯粹的生活。
④2020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沈忠芳,我国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统总指挥,是航天事业的重要参与者、组织者和见证者。他的名字在过去60年里一直是绝密,一直到2022年才得以解密。淞沪会战中,他曾目睹日军轰炸家园,于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他报考飞机设计专业,渴望自己设计的飞机能够保卫祖国的领空;毕业后,他投身导弹研制,从此隐姓埋名60余载。60年间,他参与了地空导弹的研制,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反复试验,克服各种困难,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再也不怕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他说:“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为人民的幸福奋斗。”
“人生规划”是一个人对自己各阶段发展道路的科学设计和规划过程。高中时期是一个人由青少年向成年过渡的关键时期,是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期,也是开始人生规划教育的最好时期。请结合上述材料内容,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项完成写作。
(1)以学生代表身份写一篇国旗下讲话的演讲稿,表达你对未来的思考及畅想。
(2)以学生“杨中华”的身份给长辈写一封信,谈谈你人生规划的方向和理由。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700字。
滨海新区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语文学科期末检测卷 参考答案
一、(12分。每小题3分)
1.A 2.D 3.C 4. B.
【解析】
1.本题考查成语的辨析和正确运用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成语的含义,从成语的使用对象、范围、感彩等方面区别近义成语,然后分析成语所在的语境,从中选择一个最合乎语境的成语。
本题,①纷至沓来: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可用于人和事物,使用正确。②络绎不绝:(人、马、车、船等)前后相接,连续不断。此语境没有行人车马,不合语境。③风生水起:风从水面吹过,水面掀起波澜。形容事情做得有生气,蓬勃兴旺。使用正确。④声名鹊起:形容知名度迅速提高。不合语境。⑤无可厚非:不可过分指摘,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理解或原谅。使用正确。⑥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不合语境。⑦责无旁贷: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是职责所在,使用正确。⑧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此处不是讲道义的时候,使用错误。故选A。
2.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本题,画线句子存在两种语病: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和语序不当。首先,此句条件关系不成立,应改为假设关系。其次,语序上,应先思想上“甘于”,经“走向”,最后“沦为”;“挑战法律底线”程度更重,应放在“违背公序良俗”之后。故选D。
3.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这是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的角度选取。此题注意语意的衔接。
本题,根据前语境,“三俗”在前,“价值观”在后,且B、D两项递进关系不成立,故排除;而A项没能扣住语段中心“短视频”,叙述内容不够全面,故排除;这段文字谈短视频影响是针对青年人的,所以选C项。故选C。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4. B 【解析】曹禺。“生存还是毁灭”,哈姆莱特。
二、(9分。每小题3分)
5. C 6. B 7. C
【解析】【5题】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因此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地区的神话故事都搭配着音乐”强加因果,根据材料“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地区的神话故事都伴随着音乐的搭配,音乐为古老的人类文明编织神话形成的集体记忆,唤起人们对家乡的向往与思念”可知,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地区的神话故事搭配音乐的行为与“音乐为古老的人类文明编织神话形成的集体记忆”不构成因果关系。B.“不应关注音律节奏的表象”错误,根据材料“不能停留在音律节奏的表象”可知,“音律节奏的表象”也是应当注意的,只是不能仅仅这里。D.“七种机制的证实……为音乐诱发情绪理论在中国古代音乐的分析与探索提供了新的途径”错误,由末段“认知神经科学的引入……为音乐诱发情绪理论在中国古代音乐的分析与探索中打开了一条通路”可知,为音乐诱发情绪理论在中国古代音乐的分析与探索中打开了一条通路的,是认知神经科学的引入,不包括七种机制的证实。故选C。
【6题】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论证音乐产生于哲学却高于哲学的观点”错误,文章引用亚里士多德和米盖尔海夫纳的话,是为了论述音乐和哲学之间的关系。故选B。
【7题】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因此音乐的结构规律与天地的运行法则相关联”错误,选项强加因果,原文只是说“古人常推崇‘天人合一’,音乐自然而然地被当作沟通天、人之间的桥梁”,跟“音乐的结构规律与天地的运行法则相关联”没有关系。故选C。
三、(15分。每小题3分)
8.D 9.C 10.A 11.D 12.B
【解析】
8.邀;背;早。
9.名词作状语。 膏泽,施恩惠,动词。
10.A,结构助词,的。 B,表目的;表原因。C,顺承关系;转折关系。D, 趁机;依靠 。
12.B,“冲进室内要与项庄、项羽拼命”错。
四、(26分)
13.(8分)
①派遣将士守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事故。
???或:之所以派遣将士守关,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事故。
(所以、非常、判断句各1分。3分)
②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对国君来说便没有大事烦扰,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得像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寿,皇上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说什么,天下人就会被教化了。
(“驰”“尽”“养”“鸣琴垂拱”“化”各1分。5分)
14. 樊哙不仅勇敢,而且有智谋,他为刘邦的辩护和对项羽的指责,体现了他的智慧。
(4分。答出两点即可)
15.
(1)B(3分)有力地烘托出词人的豪迈气概。
(2)上片写洞庭湖月下景色,突出洞庭湖澄澈;下片重抒情,写自己内心澄澈。(2分)
(3)表现了作者自信豪迈、胸襟洒落,超脱世俗的高洁忠贞人格。(3分)
16.(6分)
(1)风乎舞雩 (2)弃掷逦迤 (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4)犹抱薪救火 (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6)凭轩涕泗流
(每句1分。错字不给分)
五、(23分)
17. B (3分)
18.B
【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B项,“委婉批评了他们觉悟低、爱占小便宜”是错误的。这一细节描写说明当时百姓生活困难。(3分)
19. C
【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能力。C项,“有力地辅助了人物性格的塑造”是错误的。这一处环境描写渲染了阴森恐怖的气氛,有力烘托了孩子们路上的艰难。(3分)
20.①对常香玉出去巡演和卖房的不理解和埋怨。②有对闺女卖了房子没地方住的担心和心疼。③长时间不见女儿,不知道女儿在哪里的想念和牵挂。(6分,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情感的把握能力。由原文“老张没好气地说:‘你妈把房子都卖了,哪还有家?’闺女真憨,好不容易在西安买了一套房子,却把房子卖了”可知,通过对老张的神态、语言和心理描写可以看出老张对常香玉出去巡演和卖房的不理解和埋怨,同时也有对闺女卖了房子没地方住的担心和心疼。由原文“说实话,他也想闺女。可是,闺女在哪里,他也不知道。不过,道听途说了不少消息,今天这个说在新乡,明天那个说在广州,还有的说在武汉。你说说,一个女娃,三十岁不到,出去疯啥呢?就你中,就你能?看着三个孩子一个个哭得跟没娘孩子似的,老张眼角的泪也止不住流起来”可知,老张长时间不见女儿,不知道女儿在哪里的想念和牵挂。
21.①这种手法叫烘托;(2分)(答衬托或映衬也可以)②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常香玉,但大部分不从正面写,而是通过与之相关的人和事来表现她舍小家、顾大家的精神;(2分)③小说中起到烘托作用的具体有下面几个方面:通过父亲的埋怨烘托她深明大义;通过几个孩子对她的思念表现她的慈爱;通过她父亲的口吻和补叙新闻的方式表现她的豪情壮志。(4分,举出一个例子即可得2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艺术手法的分析的能力。 “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先理解这句话里包含的手法,写山用烟霞,写春写草树,这是烘托手法,即通过侧面来反映事物。本文主要刻画的人物其实是常香玉,但最后一段才出现对她事迹的陈述,这一段用新闻报道说出,是侧面烘托;原文“小香不知道姥爷为什么生气了,哼唧道:‘姥爷,我,我想妈妈’”“小香这一说不当紧,嘉康的嘴一咧:‘姥爷,我也想妈。’说罢,咧着小嘴哭起来。几乎是同时,小香和小玉也哭起来”“小香说:‘姐,到郑州能找到妈妈吗?’小玉说:‘只要有唱戏的,找不到,也能打听到’”,通过孩子们想念她,去找她烘托她对孩子们的爱;原文“老张没好气地说:‘你妈把房子都卖了,哪还有家?’闺女真憨,好不容易在西安买了一套房子,却把房子卖了”“你说说,一个女娃,三十岁不到,出去疯啥呢?就你中,就你能”,可知老张对她的不理解、抱怨,侧面烘托出她义演募捐,为国出力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
六、(5分)
22.(5分)
【参考示例】潇湘馆(1分) 林黛玉(1分)潇湘馆翠竹掩映,青竹绿苔,幽静清雅,饱含书香墨香,衬托了林黛玉清高孤傲,才情出众的(2分);潇湘馆的竹子,暗含湘妃泪的典故,与林黛玉常常流泪的性格相符,体现了人物的命运结局(1分)。
七、作文(60 分)
23. (60 分)评分要求与写作指导:
(1)按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评分。
等级 类别 一等 (20~17分) 二等 (16~12分) 三等 (11~7分) 四等 (6~0分)
内容(20分)
表达(20分)
特征(20分)
无标题扣2分;错别字3个字扣1分,不重复扣分;字数少50字扣1分。
(2)建议一类文50分以上,二类文41-49,三类文36-40,四类文36以下。
(3)文体不符合,30分左右。
(4)补充说明:未完篇的作文(不足400字),总分不得高于30分。
高一年级语文 第7页(共8页) 高一年级语文 第8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