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酒泉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PDF版不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甘肃省酒泉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PDF版不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10 21:56: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酒泉市普通高中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为教”。但韩非的“以吏为师”中还包含着一层意思:理想的国家与社会是不需要许多人来从事
文化,知识和教有工作的,这样的人一多,就会破环社会秩序。妥善的做法就是“以更为师”。这
样,韩非就更强调了法的救有,而否定了知识救有及其实苑者,走向了极瑞。
高一语文
材料二:
偏家认为教有与玫治生活,经济基础窑不可分,高度重视教有在社会发展和回家治理中的
作用。据《论语·子路0记栽:“子通卫,冉有仆。子日:‘庶(众多)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
考生注意:
加焉?'曰:富之。’日:‘既窝之,又何加焉?'曰:‘救之。”这段话明确表达了“底”“富“救”三者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的关系。,一方面,经济基偏制釣着救育的发展:另一方面,救育的发展对社会经济具有促进作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答字笔将密封线内项日填写清楚。
用。“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整且格,”(保论语·为政)意思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途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
应题日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
是说用政治手段治理他们,用刑册整颜他们,百姓只求免于犯罪,不会有康耻之心:用道德表说
题区城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服他们,用礼数来规训他们,百姓不但会有廉耻之心,而且还会民心归顺。孔子认为任何政令和
利律都不加教有(化)有效果,强调了救育(化)活动对于杜会生活的重大作用。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材料三: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道家以顺应自然为最高救育理念。“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连法自然。”自然是连的景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本,最高级、最本质的本性。在教育领域内
“道法自然”就是一切按恶教育规律办事,唯教育规
材料一:
律是从。《淮南子说,道法自然,绝非“漠然
,“听其自流”,而是“猜理而举事,因资而主
“以法为数”“以变为师”是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提出的教有主张,其首得者则是商鞅。韩非认
功”。《吕氏春秋说“凡举事无逆天数,
必板其时,乃顺其类”,即顺应本性。
为:“故明主之回无书简之大,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就是法家教育思想和教育实
老子认为尊重教育对象的自主意识,不波外在的强制指范和方式,草重其客观规撑,要“希

践的一个基本概括。
言自然”,顺共本性,顺其自然,“顺势”去“善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这种主张要求

韩非提出“以法为教”是对商秩“落诗书而明法令”的发展。商漱认为:“法令者,民之命也,
数育网人的自然本性相一致,能适时而言,适时而行,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学
为治之本也。”药非后来解释说:“以袁示目,以鼓语耳,以法教心。”法足一种依据或准则,有了
生要在教者的引导下去规察,去体悟,去分析,按着本性去充分发展,从而完成散育的目的。
法,就使人行为有规矩可循。百姓知法、守法,社会就安定:官吏知加法、执法,就不会残客百姓。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
因此,不论吏民,都要找其知法、是法、守法,这样闾家就没有不强盛的。
A材料中,秦国“以法为教”,普途开展法治教育,对其走向强大发挥了很大作用。
法家主张将法令文书公之于众,并使家喻户晚,由此实现法治教育。秦国“以法为救”顿为
B.韩非子认为,理想的因家和社会不需要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妥菩做法是“以吏为师”。
成功。当商换失势仓皇出走时,竟然找不到一个躲身之处。因为商轶曾规定:留人住宿而所留
C《论语·子路的记载证明,经济基础和数育发展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
者无身份证,要罪及舍主人。所以,秦国的张大与普遍的法治教有有很大关系。
D,《准南子》“循理而举事”的思想强调“道法自然”,但绝不是完全被动地遵从规律。
如采说“以法为教”主要表达了法家推行法治教有的内容,那么“以吏为师”则主要表达了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治教育的实现手段。
A.韩非子认为,从君主到百姓,只要每个人都知法、守法,社会就会安定,国家就会强盛。
尽管“以吏为师”古已有之,但这仅是形式上近似。实质上,法家捉出的“以吏为师”,其者眼
B.法家提出的“以吏为师”重视官员榜样作用,认为官吏对法律的宜传比法律内容更重要。
点不在“师”而在“吏”,或者说是在“法”而不在“教”,即为了实行法治,选择那些知法的官吏来担
C孔子认为,政令、刑罚不会让人产生廉耻之心,必须要用道德教化、礼教规劝来改变他们。
任法令的解释者和宣传者,仪此而已,因此,法家所谓“师”并非教师意义上的“师”。
D道家教育观强调常外在的强制措施和方式,而不重视靠教育对象自主去完成教有目的。
韩非发展了商换设置吏师的主张和实践,明骑把这种制度表述为“以吏为师”,以保证“以法
【高一期末考试·语文第1页(共8页)】
【高一期末考试·语文第2页(共8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