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鞍山市协作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鞍山市协作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10 22:42:37

文档简介

高二语文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7分)
1、(3分)C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而不愿意进行历史思考与现实批判”错误,属于无中生有。结合材料二第三段"然而,我们也因此被表象轰炸得眩晕,而无法接近世界的本质。图像的局限性在于无法将人的心理变化过程一层层地揭示出来"可知,原文并没有此意。故选 C 。
2、(3分)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这说明语言使图像产生了多义性”错误,曲解文意。材料二第三段"罗中立的《父亲》如果去掉标题,画面中的老者不过是中国几亿农民肖像的典型。只因标题的点睛,‘父亲'脸上的皱纹才更显沧桑,其画作才更具撼人心魄的力度。它不只是一个被看到的对象,也是内涵深刻、需要解读的意义载体,而语言帮助人们清除理解的障碍",据此可知是说"语言帮助人们清除理解的障碍"。故选 D 。
3、(3分)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由“我们要有勇气去挖掘并强调文学功能的异质性,即它在图像时代不同于以往时代、也不同于其他艺术的特有功能”,材料二观点是强调的是文学功能的异质性。
A ."《洛神赋图》是东晋画家顾恺之依照曹植的名篇《洛神赋》而创作出来的绝世精品"是指依照文学作品创作出绘画,强调图像的作用。
B ."观赏仇英的名画《兰亭修楔图》时,想起学过的课文《兰亭集序》,更觉画作情韵悠长",是指看到图画联想到文学的艺术魅力,强调的是文学的作用,符合材料二观点。
C ."诗与画是分离的,题画诗也并非题在画内,虽然画作本身已经不知所踪,但诗歌依然流传至今"是强调文学和图像的分离。
D ."公众离开了图像几乎寸步难行"是强调图像的作用。故选 B 。
4.(4分)①相似点:锤子具有冲击力,而图像具有视觉冲击力;锤子能使钉子深入木板,而图像能使广告语深入脑海。②事理:图像在唤起知性、强化记忆方面具有强势作用。[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4分)①文学借鉴图像的叙事策略,同样能带给读者强烈的在场体验和具象的画面感。②文学在揭示心理、洞察本质方面优势明显,在阅读原著之后再观看电视剧,能获得更深的理解和更美妙的体验。[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6.(3分)C(“张二昆家气派的大门”并未体现见乡亲们物质生活的改变)
7.(3分)B(“寄寓了作者对中国农村社会变迁的思考”错误,壁虎意象在小说中是平面式呈现的,带有一定的寓意,但是并未呈现变化过程)
8.(6分)(1)“金无足赤,白璧微瑕”是说人无完人。张二昆作为村干部有诸多优点,同时也有缺点。(2分)(2)优点是:有正义感,有担当,有责任感感;百姓拥护,有群众基础;(1分)勇于变革,敢作敢为;有工作能力,不拘泥。(1分)缺点是:做事冲动,行为粗鲁;有匪气,流里流气。(2分)
9.(6分)忠厚:写作要怀有时代责任,关注普通民众,寄寓时代思考。(2分)
(1)关注时代。揭示了特定时代背景下下农材普通民众的生存境况和心灵世界。如农民进城务工背景下,留守儿童的孤独。
(2)关注普通民众。小说直面当代农村普通民众的心灵世界,有留守儿童的孤独与无聊、村民的自私与从众,也隐含着背井离乡打工人的无奈。
(3)表达了时代变革中的隐忧。如乡乡村变革过于关注物质建设,缺少心灵建设等。
(总说2分;分说每点2分,答出两点给4分,多答不多给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给分。只答“乡村改变(变迁)”的给1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3分)FIM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原文:悉赵兵涉河关,指博关,虽欲事秦,不可得也。"指"通"直",直接。"涉河关""指博关"均为动宾结构,结构对称,故在"涉河关""指博关"后断句。(选对一处给1分,选四处及以上不给分)
11.(3分)A("是苏秦提出的外交策略"错误。连横,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出自"诸子百家"中的纵横家,与"合纵"对应,也作连衡。它是张仪提出的外交策略,也用来泛指结盟。合纵,起源于战国时代,本指苏秦游说六国诸侯联合拒秦的联盟战略。秦国在西方,六国在东方并呈南北方向分布,故称合纵。)
12.(3分)D("张仪的舍人冯喜先到齐国,再找个借口出使楚国"翻译错误,应为"张仪的舍人冯喜先到楚国,借用楚国使者的名义前往齐国";"秦王却厚待抬举张仪"主语错误,应为"大王十分憎恨张仪,即使这样,大王却在秦王面前厚待抬举张仪"。)
13.(8分)(1)替国家社稷考虑,东方诸国将要发生大的变乱,这样以后大王可以趁机更多地割取(别国的)土地。("计",考虑,1分;"割地",割取土地,1分;整体句意2分。)
(2)当齐国、魏国的军队在大梁城下(彼此)牵连,不能互相离开,大王趁着这个间隙讨伐韩国。("连",牵连,牵累,1分;"去",离开,1分;整体句意2分。)
14.(3分)①张仪先通过鲁国亡国的例子说明战胜的虚名不重要,重要的是国家的实力;进而指出齐国不与秦国联盟的后果。
②冯喜指出齐王攻打魏国是中了张仪的计,而且是在秦王面前抬举张仪。(第①点写出"齐国不与秦国联盟的后果"即可得分。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3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文本一:
张仪为秦国的连横政策而去游说齐宣王说:"天下的强国没有超过齐国的,大臣及宗室贵族都富足安乐,没有超过齐国的。可是为大王谋划的人,都空谈一时的安逸,却不考虑千秋万代的利益。主张合纵联盟的人都互相结党,没有人不认为合纵政策可以。我听说,齐、鲁交战三次,鲁国三战三胜,鲁国因此(陷入)危机,亡国紧随其后。虽然有战胜的虚名却又陷入危亡的境地,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齐国大而鲁国小。(假如)大王不侍奉秦国,秦国就会驱使韩、魏攻打齐国南部,全部的赵兵渡过河关,长驱直入向博关,到那时您即使想侍奉秦国,(也是)不能够的了。因此希望大王仔细地考虑这件事!"
齐宣王说:"齐国处在边远偏僻的地方,依靠于东海之上,未曾知道国家的长远利益。所幸现在有贵客前来指教,请让我献上国家来侍奉秦国。"(于是齐国)向秦国献出了出产鱼盐的土地三百里。
文本二:
张仪侍奉秦惠王,惠王死,武王即位。武王的左右近臣诽谤张仪。张仪听闻这些,对武王说:"我有一条愚笨的计谋,希望献给大王。"武王说:"是什么样的计谋?"张仪说:"替国家社稷考虑,东方诸国将要发生大的变乱,这样以后大王可以趁机更多地割取(别国的)土地。如今齐王十分憎恨我,我张仪所在的地方,齐王必定发兵攻打那里。所以我愿意请求用不才之身前往魏都大梁,齐王必定出兵攻打魏国。当齐国、魏国的军队在大梁城下(彼此)牵连,不能互相离开,大王趁着这个间隙讨伐韩国,入侵三川之地,出兵函谷关却畅通无阻,靠近周王的地界,天子祭器必定献出。挟持天子,掌握地图户籍,这就是帝王基业啊!"武王说:"好。"于是准备了兵车三十辆,(把张仪)交给魏都大梁。
齐王果然发兵讨伐魏都大梁。魏王十分恐惧。张仪说:"大王不要担心,我可以令齐国退兵。"于是派他的舍人冯喜到楚国,借用楚国使者的名义前往齐国。齐国、楚国的事务处理完毕,趁机对齐王说:"大王十分憎恨张仪,即使这样,大王却在秦王面前厚待抬举张仪。"齐王说:"寡人十分憎恨张仪,张仪在哪里,寡人必定攻打哪里,凭什么抬举张仪呢?"回答说:"这正是大王抬举张仪之处。张仪离开秦国,趁机与秦王约定说:齐王十分憎恨我,我张仪所在的地方,必定发兵攻打那里。所以我愿意乞求用不才之身前往魏都大梁,齐王必定出兵攻打魏国。'齐国果然讨伐魏国,这样大王对内使民众疲弊对外与邻国交战,在邻国间广树仇敌却自己陷于孤立,而使张仪得到秦王的信任。这就是我所说的抬举张仪。"齐王说:"好。"于是停止(进攻魏国)。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3分)B(没有野人的辛劳,也没有对比。)
16.(6分)示例:“江亭晚望”这个题目更好。①“晚”蕴涵丰富,既可指时节“晚秋”,也可指时间“傍晚”、人生“晚年”;②“望”包含诗人的动作,能统摄全诗,不仅写所望之景,而且暗含所望之感。而“晚秋”只指明时节。
评分建议:观点1分,理由4分,比较1分;意思对即可。如说“江亭晚秋”,只要言之成理亦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6分)(1)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2)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3)示例: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评分建议:每空1分;有错字、别字,该句不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18.(3分) ①不绝于耳(宛转悠扬) ②日出而作 ③来之不易
19. (4分)费孝通笔下的土地上,有着几千年来平凡中国人的真实生活:孩子,在土里玩耍;爸爸,在土里干活;爷爷,在土里守望。
20. (4分)①先以拟人手法写黄土地如何对待乡村人,再写乡村人如何对待土地,二者形成类比;(2分)
②使语意得以强化,更好地揭示出二者之间密切相关、相互依存的关系;(1分)
③使语句整齐匀称,给人以回环往复的意趣。(1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21.(3分) A
A.“我们”实指说话的人和听话的人。
B.“我们”实指听话的人,不包括说话的人,相当于“你们”。
C.“我们”包括说话的人、听话的人和其他人,意义虚化,在这里作句子主语。
D.“我们”包括说话的人、听话的人和其他人,意义虚化,在这里作句子定语,相当于“我们的”。故选A。
22. (6分)①我们或许缺乏的是精力管理能力
②情绪不佳的时候
③只有管理好这四种精力
四、写作(60分)
按高考标准,略2022一2023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
学校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出题范围:选择性必修下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
班级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村料一:
姓名
作为两种最主要、也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文学和图像之间既存在对立或相互竞争,也
存在合作或相互模仿。一方面,语诃的时间性使其在叔事上,具有图像叙事难以企及的关然优
劳,而图惊的直观性和知在场感,不可避免地给文学叙事带来冲击。另一方面,为了强化叙事效
学号
果,两者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彼方叙事策略的影响,进而突破自身蝶介的限制展开故事。比如,
当代小说受图像的影响,突破传统小说的因果线性逻挥和语词叙事的时间性,追求图像的直观
性和在场感,从而凸显故事的空间维度,达到不同以往的艺术境界。
文学受图像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对故事内容或题材的选取上。敏锐的现代作家往往会因某
幅图像带来的视觉震撼而产生创作冲动,借语词将图像内容部分或整体地转译、再现出来,形
成故事从田像到文字的同质异构转化。鲁远先生在《示众》中,用细致的语言对膏客们围观杀
头的情景进行反复刻画。相比语词解读的私人性,图像解读的公共性创造了一个主客体转换的
空间,受众由解读主体变成被解读与被言说的对象。正是在这个基于图像而创设的空间中,充
当看客的、愚锐麻木的同胞给鲁迅带来了强烈的心灵冲击,使他意识到国民劣根性的根深蒂固。
除了直接转译图像内容之外,文学家还注意到图像在唤起知性和强化记忆方面的强势作
用。劳拉里斯曾将宣传广告语比作“钉子",而将视觉形象比作"锤子",指出只有依靠"图像
之链"才能更准确有力地将"产品之钉"嵌入消荧者的大脑。文学创作对颜色、形状等造型艺术
的表现蝶介加以利用,从而引发受众视觉层面的联想。鲁迅的小说中有大量对于颜色的运用,
如《药》中"红红白白的“破灯笼映服下,老栓从"碧绿的"包中掏出“红黑的"人血慢头,一连
串额色的对比描写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受众如见其形、如临其境,凸显封建社会的黑暗及
人的麻木与愚昧。
此外,文学作品中借助语词来营造场景画面和故事三维空间,也可形成视党层面的”图像
之锤",使受众产生深刻的体悟和持久的印象。通过弱化或消隐故事发展的时间线函将多种意
象并置组合,从而形成类似"视觉锤"的空间画面感、在鲁迅的短离小说《伤逝》中,故事的
时间序列被消隐甚至切断,作者视线移动所形成的空间场景为读者绘制了一幅生动的图景。随
着“镜头“的缓慢移动,由外到内、由远及近,破窗、半枯的槐树、老紫藤、方桌、败壁、床
板等一系列意象被逐个呈现在受众眼前,故事的线性发展被中断,此刘会馆的况寂与破败强化
了"我"当下际遇的无望和艰难。故事场景的再现性描写及建构的空间带给读者强烈的在场体
验和具象的画面感,语词叙事达到空间立体化效果。
(摘编自李小君、龙迪勇《从图像到文学:中国现代小说的空间叙事》)
材种二:
我们一直强调图像对文学的冲击和遮蔽,却忽略丈学自身的特性。今天,我们要有勇气去挖
掘并强调文学功能的异质性,即它在图像时代不同于以往时代、也不同于其他艺术的特有功能。
首先,与二十世纪文学注重历史思考与现实批判不同,当下文学的功能越来越细致、切实,
高二语文第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