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题无效
高一语文答题卡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题无效
第8题(4分)
第16题(6分)
班
级
条形码粘贴处
雅考证号
■■
缺考、违纪标记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
考生禁填:由监考
注2,请将准考证条形码粘贴在条形码粘贴处]的方框内。
正确填涂
负责用黑色字迹的
3.选择题必须月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篇色
字笔填。
意
字迹的签字笔填写,字体工整,
涂
事
样
错误填涂
缺考
4.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的答恩区域内作答,超出范围的答案
项无效,在草纸、试卷上答无效。
例边 O
违纪
第9题(6分)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
第17题(6分)
(须用2B铅笔填涂)
(1)
1[A][B][C][D
10[A]CB[C][D]
19[A][B][C1tD1
2[A][B][C][D]
11[A][B][C][D
21[A」[B1[C][D]
3[A1[B][C1[D]
12 CA]CB]CC][D]
(2)
6 CA]CB]CC]CD]
15 [A]CB][C]ID]
7 CAJ CB][CJ CD]
18 EA][B]CC]rD]
(3)
(须用0.5毫米的黑色字迹签字笔书写)
第13题(8分)
第4题(6分)
第20题(5分)
(1)(4分)
(2)(4分)
第14题(3分)
第5题(4分)
第22题(6分)
①
②
③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题无效
请在各题月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题无效
请在各题日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题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题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题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题无效
23.写作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题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题无效
请在各题日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题无效学
校
穿越时空,解码文字里的中国。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互联网也一定能为中国汉字文化的传
年班
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播提供更多可能性。让我们共同努力,探寻汉字起源,揭开数千年的文明“密码”,弘扬中华
高一语文
优秀传统文化,让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一中国汉字在新时代迸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考号
(摘编自章艾威《探寻汉字起源,让中华传统文化“火”起来》,光明网2023年2月24日)
注意事项:
材料二:
1.本试卷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150分。
汉字是保留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载体。汉字是一面镜子,其独特的造字方式,映射出
姓名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古人认识世界、表达意愿的途径和方法。汉字的创造和使用,承载了中华民族独特而严谨的思
O装
3.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维方式和基因密码。
装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题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相
我们可以从其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两个角度揭示先民造字与用字的特点。一个汉字可以用一
应区域内,超出答题区域或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幅图画表示,或源于日常生活,或源于自然山水,也可以源于人体自身。透过这幅“画”,我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订
们可以窥探其中的深意。这里以“夺”字为例,说说它的造字理据,由此看古人是如何通过具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体画面来表达抽象含义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5题。
从字形看“夺”(套)的造字之义:“叠”表示鸟展翅欲飞,“寸”就是右手,整体表示
材料一:
手里抓着的一只大鸟一下子飞走了。其蕴含的特征义是“失落,离开”,“夺”的所有词义都
○线
汉字赓续着厚重的历史文脉,是中华民族文明智慈的结晶和世界文化宝库中独具魅力的瑰
由此展开。校勘学术语“夺文”指文字脱落:“泪水夺眶而出”,指泪水离开眼眶;“夺目”
宝。2月17日至22日,“写意中国一探寻汉字起源”网上主题宣传活动在河南举行,全国
指目光离开原来所视之物,即目光转移。失去与夺走这两者本质上是一体两面。使一方失去的
网络蝶体与广大网友共同探寻文字起源,活动历时六天,登上微博热搜榜,阅读量突破3亿,
手段,便是另一方进行逼迫或夺取。李密《陈情表》“舅夺母志”是说,舅舅让母亲失掉了不
在互联网上掀起中国汉字热潮。记载和凝聚着中华民族历史风采的古老文宇,跨越历史长河,
再嫁人的志向(想法),换言之就是逼迫母亲改嫁。夺走对方的东西,也就意味着使对方丧失
○内
在网络世界闪烁着璀璨光芒,等待着人们的品阅。
原有的东西。“失落一丧失(使失落)—夺取(使对方丧失而自己获得)”,这就是古人
出土于中国河南的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成文古典文献遗产,传承着中国基因,是中国文
思考的线索。
订
化自信的底气所在。正如网友们在活动互动区的评论所说,“古老的汉字萌发新潮魅力!”借
(摘编自王云路《汉字蕴含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基因》,《光明日报》2023年02月26日)
O不
助“写意中国一探寻汉字起源”网上主题宣传活动,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汉字独有的形式之美
1.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3分)
和厚重的历史沉淀,让人感受到中华文化永恒的魅力。
A.文章开头两段介绍“写意中国一一探寻汉字起源”网上主题宣传活动的盛况以及活动的
“一片甲骨惊天下”,在中国文字博物馆里,通过专题陈列可以看到甲骨文发展演进以及
组织者、活动地点和时长,评论这次活动的意义。
发掘、研究的全过程;在“网红打卡地”安阳殷墟考古文旅小镇,独具风韵的殷墟文明与现代
B.文章第三、四段记述在这次活动中,广大网友通过网络,在中国文字博物馆、安阳殷墟考
○要
化数字多蝶体科技碰撞出“独特花火”;作为中国首部字典的《说文解字》共收录了多少字?
古文旅小镇等各处了解和传扬甲骨文之美。
又是如何架起古老文字与后世文字沟通的桥梁?在河南漯河许慎文化园“宇圣”故里,你能找
C.文章第五段进一步指出本次活动是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到答素:走进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实验室,让甲骨学研究进入智能化时代,插上了智
根基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
○答
能化“翅膀”。
D.文章最后一段指出:通过这次活动,广大网友“穿越时空”,探寻汉字起源,发现了中华
“了不起的中国汉字”系列海报、创意视频、VI g、深度专访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网络
文明数千年的“密码”。
蝶体报道带着鲜活的温度,在网络空间掀起了“最潮中国范儿”。在“甲骨文里的24节气”专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字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文明智慧的结品和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因为它具有独有的
O题
栏里,网友们可以了解节气字形的来龙去脉。在“晒出我的中国字”微博话题中,创作者们用
书法、篆刻等形式共同参与传扬汉字之美。广大网友沿着历史长河溯源,如同“打卡”一场汉
形式之美和厚重历史沉淀。
B.“写意中国一一探寻汉字起源”网上主题宜传活动掀起了中国古汉字热潮,人们从中感
字寻根之旅。
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
而作为传统文化的根脉,汉字的源头,甲骨文正在悄然走进我们的生活。“写意中国一探寻
C.记载和凝聚着中华民族历史风采的古老文字甲骨文,承载了中华民族独特而严谨的思维方
式和基因密码。
汉字起源”网上主题宣传活动,正是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
D.透过源于日常生活、自然山水或人体自身的汉字的一幅幅“画”,可以窥探其中的深意,
基的重要举措,作为全国开年六个重点项目之一,让网友们沉浸式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
了解先人的思维方式。
魅力,在中华文字之美中不断增强文化自信。
高一语文试卷第1页(共8页)
高一语文试卷第2页(共8页)2022-2023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1. C【解析】本题考查梳理文本内容的能力。A.“以及活动的组织者”错误,无中生有,文章第一段介绍
了汉字的作用,“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活动的事件、时长、活动效果等;第二段写了评论这次活动
的意义,没有介绍“活动组织者”。B.“了解和传扬甲骨文之美”错误,曲解文意,由第三段“在中国文字
博物馆里,通过专题陈列可以看到甲骨文发展演进以及发掘、研究的全过程”可知,网友们了解的只是甲
骨文信息而非甲骨文之美,且结合第四段“‘了不起的中国汉字’系列海报、创意视频、Vlog、深度专访……
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网络媒体报道带着鲜活的温度,在网络空间掀起了‘最潮中国范儿’……共同参与传扬
汉字之美”可知,网友传扬的是汉字之美。D.“发现了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密码’”错误,变未然为已然,
由最后一段“让我们共同努力,探寻汉字起源,揭开数千年的文明‘密码’”可知,“探寻汉字起源,揭开
数千年的文明‘密码’”并非已经完成的事情。(3 分)
2. 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本观点态度的能力。A.“是因为它具有独有的形式之美和厚重历史沉淀”
错误,强加因果,由原文“汉字赓续着厚重的历史文脉,是中华民族文明智慧的结晶和世界文化宝库中独
具魅力的瑰宝”以及“网上主题宣传活动,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汉字独有的形式之美和厚重的历史沉淀”可
知,两者并无因果联系。B.“掀起了中国古汉字热潮”错误,缩小范围,由“活动历时六天,登上微博热
搜榜,阅读量突破 3亿,在互联网上掀起中国汉字热潮”可知,是“中国汉字热潮”。C.“甲骨文,承载了
中华民族独特而严谨的思维方式和基因密码”错误,张冠李戴,原文是“汉字的创造和使用,承载了中华
民族独特而严谨的思维方式和基因密码”。(3 分)
3. 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本信息的能力。C.“日”字没有表示抽象含义。其他三项都有表达抽象含义。
(3 分)
4. ①“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网上主题宣传活动,让广大网友了解了甲骨文;②甲骨文在网络文化
语境下,通过新技术、新手段得以传播和普及;③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网络媒体报道,使甲骨文成为“最潮
中国范儿”。 (6 分,各 2 分,意思接近即可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题干要求筛选“甲骨文正在悄然走进我们的生活”的依据,可以根据宣传活动、网络技术、媒体报道等进
行分析。由“出土于中国河南的甲骨文……借助‘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网上主题宣传活动,让我
们看到了中国汉字独有的形式之美和厚重的历史沉淀,让人感受到中华文化永恒的魅力”等可知,“写意中
国——探寻汉字起源”网上主题宣传活动,让广大网友了解了甲骨文;
{#{QQABKYYAogiIAABAAAACQwHyCAKQkhCCACgOxAAQsEAASQFABCA=}#}
由“‘一片甲骨惊天下’,在中国文字博物馆里,通过专题陈列可以看到甲骨文发展演进以及发掘、研究的
全过程”“走进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实验室,让甲骨学研究进入智能化时代,插上了智能化‘翅膀’”
等可知,甲骨文在网络文化语境下,通过新技术、新手段得以传播和普及;
由“‘了不起的中国汉字’系列海报、创意视频、Vlog、深度专访……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网络媒体报道带着
鲜活的温度,在网络空间掀起了‘最潮中国范儿’”可知,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网络媒体报道,使甲骨文成为
“最潮中国范儿”。
5. ①探寻汉字的源头甲骨文,了解甲骨文。②利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为甲骨学插上智能的“翅膀”。③
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更好地传播汉字文化,从而让人们更好地认识汉字文化。④通过分析古人是如何
通过具体的画面来表达抽象含义,来探究其独特而严谨的思维方式和基因密码。(4 分,每点 1分,意思接
近即可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题干要求概括分析探寻汉字蕴含的文化基因的方法,可以从甲骨文的源头、网络、技术等角度进行分析。
由标题《探寻汉字起源,让中华传统文化“火”起来》以及“全国网络媒体与广大网友共同探寻文字起源”
“让我们共同努力,探寻汉字起源,揭开数千年的文明‘密码’”等可知,我们应当探寻汉字的源头即甲骨
文,了解甲骨文。
由“走进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实验室,让甲骨学研究进入智能化时代,插上了智能化‘翅膀’”可
知,我们应当利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为甲骨学插上智能的“翅膀”。
由“‘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网上主题宣传活动在河南举行,全国网络媒体与广大网友共同探寻文字
起源,活动历时六天,登上微博热搜榜,阅读量突破 3 亿,在互联网上掀起中国汉字热潮”“穿越时空,解
码文字里的中国。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互联网也一定能为中国汉字文化的传播提供更多可能性”等可知,
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更好地传播汉字文化,从而让人们更好地认识汉字文化。
由“汉字是一面镜子,其独特的造字方式,映射出古人认识世界、表达意愿的途径和方法。汉字的创造和
使用,承载了中华民族独特而严谨的思维方式和基因密码”“我们可以从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两个角度揭示
先民造字与用字的特点”等可知,通过分析古人是如何通过具体的画面来表达抽象含义,来探究其独特而
严谨的思维方式和基因密码。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6.D【解析】 “人与故乡难以分离却不得不分离的悲凉之感”曲解文意。根据“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
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如果有来生,做一棵树吧,生长在岁月的永恒长河里,生长在故乡的老宅
里,沉默而骄傲”可知,此处主要表达作者对故乡深厚的眷恋,“悲凉之感”曲解文意。(3分)
{#{QQABKYYAogiIAABAAAACQwHyCAKQkhCCACgOxAAQsEAASQFABCA=}#}
7. A【解析】“父亲不顾儿子反对”错误。由“大山深处书信往返一趟就要二三十天,收到父亲下一封来
信时,我的椿树早已倒在了砍树人的斧锯之下”可知,因信件往来时间长,导致父亲没有看到儿子劝父亲
留下椿树的信,并非“不顾儿子反对”。(3 分)
8.要点:①内容上,以抒情的笔调表现了椿树的生机以及作者内心的喜悦。(2分)
②结构上,承上启下,既呼应了前文椿树的生长,又引出下文对用椿芽做菜的描写。(2分)
(共 4 分。答对 1 个要点给 2 分,意思接近即可酌情给分。)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从内容上看,由原文“在一个春天的早晨,这棵树似乎突然长大了,枝条上爆出了绿茸茸的叶芽,它
伸展枝叶,吐露芬芳,散着幽幽的清香。我看到那点点绿叶开始疯一般的舒展腰身,小小的幼芽,让我的
心里萌生着微微的喜悦”可知,画线句以抒情的笔调赞美了椿树在春天发芽充满生机的景象,字里行间透
露出作者的喜悦。
从结构上来看,由原文“母亲说,椿树在初春吐出的幼芽是鲜嫩嫩的,可以用来做菜”“母亲告诉我,
一次不要摘得太多,够做一道菜就行”可知,划线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呼应了上文椿树的长大,也引出
下文用椿芽做菜的内容。
9. ①引用三毛的《如果有来生》的内容使文章的内涵更为丰富。
②使作者在前文中所表达的对椿树的情感和对树的认知得到升华。
③深化主题,椿树这一象征符号寄托对故乡的依恋与怀念。
(共 6分,每点 2 分,意思接近即可酌情给分。)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先从内容入手,由“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非常沉默,非常骄傲”可知,三毛所表
达的内容和作者表达的“生长在岁月的永恒长河里,生长在故乡的老宅里,沉默而骄傲”等内容十分契合,
引其入文,可使文章内容更丰富、生动。
再分析情感,文末的“做一棵树吧”“生长在故乡的老宅里,沉默而骄微”不仅和三毛《如果有来生》
一文中“要做一颗树”“非常沉默,非常骄傲”呼应,同时呼应了全文对于树的描写和情感寄托,对树的
认知得到升华。
最后从文章主题,结合文中“有时想,乡愁在哪里?或许也藏在椿芽里吧”“久而久之,树会像这个
院子里生活的每个人一样,融入一个家族的历史”可知,深化主题,表达了对故乡的依恋与怀念。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20 分)
10. B(3 分)
{#{QQABKYYAogiIAABAAAACQwHyCAKQkhCCACgOxAAQsEAASQFABCA=}#}
11.D(3 分)【解析】此处的“幸”指皇帝亲临,根据语境可解释为巡视。
12.A(3 分)【解析】“在平定陇、蜀之后,便不再谈论军事”错误,原文是“非警急,未尝复言军旅”。
13.
(1)硃祜等举荐贾复,认为他适宜做宰相,而刘秀正责成三公整顿官吏制度,所以一律不任用功臣。
(荐,举荐;宜,意动用法;责,责成;并,一律,都;各 1 分,共 4 分)
(2)桓荣辨析和阐述经典的精义,每每以礼让的态度使人折服,不以言辞锋利压倒对方,其他儒家学者都
赶不上他。(辩明,均为动词,辨析和阐述;相厌,“相”用在动词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施为,此处应
解释为压制对方,根据语境意译为使对方折服;辞,言辞;莫之及,宾语前置,各 1分,共 4分)
14.
①核心思想是修文德,敦儒学。(政治上主张礼乐教化+课业上学习儒家经典)(1 分)
②言传身教。太子向他请教打仗的事,他拒绝了,希望太子能学会礼乐教化。(1 分)
③择师教子。命阴识和阴新辅佐太子,命桓荣教授太子儒家经典,令钟兴教太子读春秋。(1 分)
(共 3分,每点 1 分,意思接近即可给分。)
【参考译文】
刘秀在军旅中时间很长,厌倦战争,而且知道天下百姓疲惫贫困,渴望休息。自从陇、蜀平定之
后,除非有危险紧急的情况,未曾再谈论军事。皇太子曾向他请教打仗的事,刘秀说:“从前卫灵公
请教战争的事,孔子不肯答复。这不是你应该问的。”邓禹、贾复知道刘秀决定放下武器,用礼乐教
化进行统治,不愿功臣们身在洛阳而拥有重兵,于是二人交出军权,潜心研究儒家经典。刘秀也考虑
到功臣们今后的去向,想保全他们的爵位和封地,不让他们因为职务而有过失,于是撤销左将军、右
将军的官职。耿等也交出大将军、将军的印信绶带,全都以侯爵的身份离开朝廷,回到自己的宅第。
他们被加以特进之衔,定期参加朝会。邓禹性格敦厚,有十三个儿子,让他们各自研习一种技能。他
治家的严谨,对子孙的教育,都可以作为后世效法的榜样。家里的开支取自封地的收入,不从其他产
业营利。贾复刚毅正直,有大节。回到宅第以后,关起门来修身养性。硃祜等举荐贾复,认为他适宜
做宰相,而刘秀正责成三公整顿官吏制度,所以一律不任用功臣。这时,侯爵中只有高密侯邓禹、固
始侯李通、胶东侯贾复三人和三公九卿一起议论国家大事,恩宠特别深厚。刘秀虽然控制功臣,但往
往能维护包容他们,原谅他们的小过失。远方进贡珍味美食,一定先赏赐所有诸侯,而太官都没有多
余的,因此功臣全都保持他们的爵位财产,没有被诛杀或谴退的。
……
刘秀任命皇太子刘庄的舅父阴识代理执金吾,任命另一位舅父阴兴当卫尉,一齐辅导太子。阴识
天性忠厚,在朝廷中虽然直言正谏,但等到和宾客们一起谈话时,从不涉及国事。刘秀敬重他,常常
指着他告诫皇亲贵戚,勉励左右仿效。阴兴虽然礼贤下士,乐于助人,但宾客中没有豪杰侠客。他和
同郡人张宗、上谷人鲜于衰关系不好,但知道他们对国家有用,仍然称赞其长处推荐他们做官。友人
张汜、杜禽,和阴兴交往很深,阴兴认为他们华而不实,都只在钱财上帮助他们,始终不替他们说话,
所以世人称赞他对国家的忠诚。刘秀任命沛国人桓荣当议郎,命他教授太子儒家经典。刘秀亲自到太
{#{QQABKYYAogiIAABAAAACQwHyCAKQkhCCACgOxAAQsEAASQFABCA=}#}
学,召集众博士在他面前讨论问题,提出质疑。桓荣辩析和阐述经典的精义,每每以礼让的态度使人
折服,不以言辞锋利压倒对方,其他儒家学者都赶不上他。刘秀对他特加赏赐。刘秀又命学生们一面
击磬,一面唱儒家的雅歌。一整天才结束。刘秀让左右郎将汝南人钟兴教授皇太子和宗室诸侯爵读《春
秋》,封钟兴为关内侯。钟兴以自己没有功劳而推辞。刘秀说:“你教训太子和亲王侯爵,不是大功
劳吗 ”钟兴说:“我是从师于少府丁恭。”刘秀于是又封丁恭为关内侯。而钟兴则坚决推辞,没有接
受。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15.C【解析】 “透露出诗人清醒达观的心态”错误。“岚烟湿”“海气浮”描绘了一副烟波缥缈虚无的景
象,透露出诗人对命运前途无法把握的沉浮之感。(3 分)
16. ①尾联两句写诗人手持拐杖,年迈登高,希望能驰目千里、穷尽望眼,可惜已无法看到中原故土。
②表达了诗人重整河山、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也流露出韶华不在,壮志难酬的无奈、辛酸与痛苦。
(共 6分,每点 3 分,意思接近即可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
由尾联“杖藜”可知诗人此时已经年迈,“穷望眼”刻画了一个登高、远望,希望自己能驰目千里、
穷尽望眼的老者形象。“何处认神州”用问句的形式表达了虽然极目远眺,但可惜已无法看到中原故土。
依据“真转毂”“付虚舟”“岚烟湿”“海气浮”“何处认神州”等内容可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壮志难
酬,岁月空流走的无奈、辛酸与痛苦。更是对收复中原腹地强烈愿望失落的无限感慨,传达出了诗人曾理
想重整河山、收复中原的伟大爱国抱负。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1)奉之弥繁 侵之愈急
(2)可使有勇 且知方也
(3)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或 归帆去棹残阳里 背西风(酒旗斜矗) (答此句写出前两句即可给分)
(6分,每句 1 分,错一字不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8.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天壤之别:指高天和平地的区别。极言差别之大。云泥之别:像天上的云和地上的泥那样高下不同。比
喻地位的高下相差极大。这里说落雪的情境书里书外差别很大,用“天壤之别”较恰当。
②怡心养性:谓修养身心,涵养天性。修身养性:通过自我反省体察,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这里描写
对象是红楼众儿女,用“怡心养性”更符合人物的特点。
③谈笑风生:指有说有笑,兴致高。形容谈话谈得高兴而有风趣。谈古论今:从古到今无所不谈,无不评
论。这里应强调宝玉与红楼女儿们谈话很高兴,用“谈笑风生”更恰当。
{#{QQABKYYAogiIAABAAAACQwHyCAKQkhCCACgOxAAQsEAASQFABCA=}#}
④让人心醉:令人陶醉。让人心动:令人动心。意思相近,但有程度之分。相较而言,这里用“让人心醉”
更能体现这种美给人的感受。(3 分)
19.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一是关联词使用不当,描述眼前之景不应用表假设关系的“即使……也……”,应用“虽
然……却……”;二是语序不当,修饰“景象”的两个定语,表领属性的“书里”应放在前面。
D.“即使……却”还存在关联词搭配不当的问题。(3 分)
20. 第一个省略号,表示列举的省略,即世间的美在大观园(红楼梦)里除了黛玉葬花、晴雯撕扇、宝钗
扑蝶之外还有很多,难以一一列举。第二个省略号,表示语意未尽,即大观园(红楼)里的女儿们不复存
在了,但她们的美还留给世人以无尽的遐思。(5 分,答对一个给 3分,答对两个给 5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第一个省略号,“如黛玉葬花、晴雯撕扇、宝钗扑蝶”这些都是作者所举的例子,因此省略号表示列举的
省略,即世间的美在大观园(红楼梦)里除了黛玉葬花、晴雯撕扇、宝钗扑蝶之外还有很多,难以一一列
举。
第二个省略号,“只是如今,园子还在,她们却香消玉殒,一个一个的都去了……”,这里的省略号代表
作者没有说出的感受,表示语意未尽,即大观园(红楼)里的女儿们不复存在了,但她们的美还留给世人
以无尽的遐思。
21. A(3 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文中画波浪线处的“接触”,意思是挨着,碰着;A.挨着,碰着;B.接近并交往;C.了解;D.了解。
22. ①留心出汗带来的身体不适 ②如果钾流失过多 ③锌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
(共 6分,每点 2 分。意思答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 1 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空,前文指出夏季出汗很有可能会影响到我们的身体健康,“特别”在此处是“尤其”的意思,
强调“健身一族、儿童、佩戴饰品者等人群”要注意出汗对身体的影响,故可填写“留心出汗带来的身体
不适”之类的句子。
第②空,根据后文“……就会四肢酸软,严重的还会感觉心悸、胸闷、恶心。日常饮食中,可多食用
含有丰富的钾的食物……”可知,此处强调钾元素对人体的重要性,故可填写“如果钾流失过多” “一旦
发生低血钾症”之类的句子。
第③空,根据后文“尤其与儿童生长发育、免疫功能密切相连。大量出汗会使锌丢失过多。儿童在正
常饮食和没有疾病的情况下,每天从膳食中摄取的锌基本能达到标准”可知,此处强调锌元素对人体的重
要性,故可填写“锌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之类的句子。
四、写作(60 分)
{#{QQABKYYAogiIAABAAAACQwHyCAKQkhCCACgOxAAQsEAASQFABCA=}#}
23.参照 2022 年高考评分标准。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本次作文由冲浪这一体育运动现象,引出人生思考。考生读完材料第一时间应该思考的是“冲浪”这
一现象的本身具有什么内涵,而根据材料中的关键句可知,要成功冲浪,有三个关键要素:一、海浪高且
大,且可控;二、冲浪板尺寸合适,能灵活操控;三、冲浪者有足够的勇气,良好的身体素质。这其中,
海浪和冲浪板是外在客观条件,冲浪者是内在主观条件。正如材料中所言,“冲浪者站在冲浪板上驾驭海
浪”“在惊涛骇浪之上翱翔”,海浪和冲浪板是成就这项精彩运动的外在条件,这些因素,天然可以成就,
人工可以形成;而冲浪超凡的勇气、高超的技能和过硬的身体则不是每个有都具备的。而在试题写作任务
中,第一句交待时代大背景,第二句给出写作任务,回答新时代我们如何做好一名冲浪者的问题。注意这
里有一个比喻句,“时代的浪潮”,时代是什么样的时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的关键时期”。“我们”是谁?从考生来看,当然是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文章要有“我”“我们青年”
的融入,要有时代、身份意识的明确体现。
对此,写作时,同样可以借用“冲浪者”这一比喻来展开写作,说明我们新时代青少年要顺应时代发
展潮流,勇担使命,冲锋突破,奋勇向前。对此可由冲浪运动引申说明,新时代青少年同样在时代之浪上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时代舞台广阔,机遇巨大,但挑战也巨大。时代
之浪够高够大,但是我们只要奋力拼搏,也是可以完全掌握的,“风浪越大,鱼越大”。我们要勇抓时代
机遇。对此,我们还要找到人生的“冲浪板”,就是寻到到适合自己的专业、领域、技能等,选择适合自
己的发展方向在时代发展中彰显自己的个人价值,演绎出自己的精彩人生。但最重要的,还是我们自己要
做好迎击时代浪潮的准备,要有迎接挑战,搏击时代风浪的勇气、担当、自信,有过硬的身体素质(含专
业技能、学识才华),积极修炼己身,锤炼勇毅品格,练就过硬本领。
【立意】
1.做一名有勇有谋的时代“冲浪者”。
2.站在时代的浪尖起舞。
3.练好“冲浪”本领,实现民族复兴。
4.修己身,借外物,抓机遇,实现复兴梦
【评分建议】
1.以 44 分为基准分上下浮动。
2.坚持激励性原则,对优秀作文要敢于打高分。(历次考试作文阅卷 50 分以上的作文偏少,望改变)。
{#{QQABKYYAogiIAABAAAACQwHyCAKQkhCCACgOxAAQsEAASQFABCA=}#}
3.关于字数:600 字以上的文章,按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少 50 个字扣 1 分);600 字以下的文
章,30 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400 字以下的文章,20 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200 字以下的文
章,10 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只写一两句话的或只写标题的,给 2 分;完全空白,评 0分。
{#{QQABKYYAogiIAABAAAACQwHyCAKQkhCCACgOxAAQsEAASQFAB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