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市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终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涂)在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对答
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上“准考证号、姓名”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单项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聚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非选择题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
书写作答,若在试题上作答,则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教师将答题卡收回」
4.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因而沿用的惯
例,成了法式。在中国,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之间,个别建筑
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建筑上的
“文法”。至如梁、柱、厢房、游廊、庭院、夹道等等,那就是我们建筑上的“词汇”,
是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
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
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
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
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
一轩、一楼。
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
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
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它们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它们不是
一人一时的创作,而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我们若想用我们自
己建筑上的优良传统来建造适合于今天我们新中国的建筑,我们就必须首先熟悉自己建
筑上的“文法”和“词汇”,否则我们是不可能写出一篇中国“文章”的。
(摘编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
材料二:
古代中国在色彩应用上有着严格的制度体系,甚至以彩度色域来区分不同阶层。
“五行、五方、五色、四象”这些词语指明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规划和装饰方向,同时还
赋予了其深刻的文化内涵。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道“左青龙(木)、右白虎
(金)、前朱雀(火)、后玄武(水)、中央后土”,这里阐述了早期的五行及五象之间的
关系。《周书·洪范》篇中进一步确定了五行排序即水、火、木、金、土,这里的五行
所对应的色彩为黑、赤、青、白、黄。“凡帝王者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黄帝
之时,天先见大蛾大蝼。黄帝曰土气胜。土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
中国的传统用色源于古人对于色彩精神性的归钠与尊崇,这是一种从认知传递到感
觉的系統,与西方建立的色彩体系互相补充,完成了从色彩技术到色彩富意的文化阐
述。古建筑中的传统施色并不是从一而终、一成不变的,这种变化以朝代的更迭,古人
提炼色彩、色料的技术为支撑。
一方面,原始的中国建筑提侣“茅茨土阶”,主要表现出来的色彩为材料的原色。
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增强,视觉与防护建筑上开始出现红土、白土及蚌壳灰的涂料装
高一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