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古诗三首 第2课时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7 古诗三首 第2课时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11 08:31: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7课 古诗三首(第2课时)
1.有感情地朗读《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并背诵两首诗。
2.能借助注释,大致理解《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能借助注释,大致理解《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能借助注释,大致理解《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新课导入
教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领略了长江和天门山的雄奇秀丽,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如诗如画的西湖和安宁静谧的洞庭湖。
探究新知
合作探究
(一)探究一:理解《饮湖上初晴后雨》的重点字词,理解诗意,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1.理解诗题。
教师:题目是古诗的诗眼,通过题目,你读懂了什么?
预设:
学生1:“饮湖上”是在西湖上饮酒。
学生2:“初晴后雨”是刚开始天晴后又转为下雨。
教师:同学们说得真好!从这个题目中,我们就可以知道,诗人在哪里,在干什么,当时的天气是怎样的。诗人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时,非常喜欢西湖。这一天,他和朋友乘坐游船荡漾在西湖上,一边饮酒聊天,一边欣赏西湖美景,起初阳光明媚,后来忽然下起雨来。在这种情境下,苏轼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千古流传的美妙诗篇。
2.读准读顺。
教师:同学们快读一读这首诗,注意带拼音的生字要多读两遍,读正确。
(学生朗读,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3.读准节奏。
教师:除了读准读顺,还要读准诗句的节奏,谁来尝试有节奏地读一读?
(学生读,教师相机指导停顿。教师范读,并出示节奏划分。)
出示: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 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4.想象画面,理解古诗大意。
教师:我们已经学了很多理解诗句的方法,比如,借助注释、图片,查资料,联系生活经验等。下面我们试着用这些方法理解这首古诗,不懂的地方可以小组讨论一下。
(小组讨论交流,借助注释等说说古诗的大意。)
教师:谁来说说这首古诗的大意呢?
学生:晴天时,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的照耀下,水面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突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5.赏西湖美景,感诗人情怀。
(1)晴天的西湖。
教师:晴天的西湖是怎样的?用诗句中的一个词来形容。
学生:潋滟。
(教师出示西湖晴天的图片,让学生感受西湖晴天的美。)
教师:面对如此美景,诗人用了哪个字来表达对此美景的赞美之情?
学生:好。
(让学生边想象画面,边朗读诗句。)
(2)雨天的西湖。
教师:天下起了雨,诗人望向远方,他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学生:山色空蒙。
(出示雨中西湖和群山的图片,感受空蒙的样子。)
教师:面对雨中西湖的美景,诗人用了哪个字来抒发心中的感受?
学生:奇。
(3)赞美西湖。
教师:晴天的西湖水光潋滟美妙,雨中的西湖朦胧奇妙,这样的西湖怎能让人不爱呢?诗人是怎么夸西湖的呢?
学生: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教师简单介绍西施:西施,又称“西子”,春秋时期越国人,以貌美著称。)
教师:“西湖”“西施”,除了名字相似外,她们还有哪些地方相似呢?
(小组讨论,教师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西湖和西施都很美,两者都具有天然美。西施无论浓妆艳抹还是淡扫蛾眉,总是风姿绰约;西湖不管雨天还是晴天,都美妙无比。
教师:苏轼一天之中就领略了西湖晴天、雨天不同的美,他的心情怎样?
学生:高兴、激动。
教师:让我们带上这样的心情,把这首诗再美美地读一读吧。
(学生齐声朗读古诗。)
教师:边读古诗边想象画面,看看谁能最快把这首诗背诵下来。
(指名让学生背诵,背不下来没关系,教师提示学生想象画面,引导学生背下来即可。)
(二)探究二:利用前面学习古诗的方法,继续学习《望洞庭》。
教师:欣赏了西湖的美景,我们再来跟着唐代诗人刘禹锡看看洞庭湖的美景吧。可以通过“解诗题”“划节奏”“理解诗歌大意”这几个环节,以小组自学的方式来学习。
(小组自学,教师和学生一同交流展示。)
1.解诗题。
望洞庭:远远地看洞庭湖。
2.划节奏。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3.理解诗歌大意。
通过结合注释等方法了解古诗大意,指名学生说说古诗的大意。
学生:秋月映照下的洞庭湖,湖面风平浪静,犹如一面尚未打磨的镜子。远远望去,洞庭湖如同白银盘,盛放着像青螺一样的君山。
4.共同赏析。
教师:诗人先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也可以用诗句来说)
学生:水月交融、湖平如镜的景色。
教师:这是属于近景还是远景?
学生:近景。
教师:诗人后面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色?
学生:山水青翠、君山如青螺的景色。
教师:这是近景还是远景?
学生:远景。
教师:诗人由近及远欣赏着洞庭湖的景色。
(1)近景。
教师:“和”是什么意思?
学生:和谐。
(出示湖光秋月的图片,引导学生体会“和”写出了月光和湖光交融在一起非常和谐的情景。)
教师:月光和湖光交融在一起,是一种怎样的画面?
学生:天水一色的和谐画面。
教师:“无风”的水面像什么呢?用诗句来说。
学生:镜未磨。
教师:古代用的是铜镜。没有打磨过的铜镜,照出的影像是朦胧的。这和诗人看到的水面的样子很相似。所以诗人用“镜未磨”来形容湖面平静又朦胧的景象。
(2)远景。
教师:看到了这样的湖水,诗人抬眼远望,看到了怎样的洞庭山水?
学生:翠。
教师:看着这样的山水,诗人又想到了什么?
学生:白银盘、青螺。
教师:广阔的洞庭湖在月光和湖光的映衬下,像一个白银盘,湖中的君山青青葱葱,就像一个在白银盘里的小青螺。这样美丽的洞庭湖真是惹人喜爱!
(教师指导学生想象画面,背诵古诗。)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两首诗的生字词,了解了两首诗的大意,欣赏了诗人笔下的西湖和洞庭湖的美景,感受到了诗人对祖国山水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布置作业
1.背诵本课的三首诗,默写《望天门山》。
2.预习《富饶的西沙群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