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4张PPT)
部编版八年级第一学期
1《消息两则》
毛泽东
一、学习目标与学习要素
(一)学习目标
1.把握两则新闻的要素,了解渡江战役状况,体会新闻的时效性。
2.品读称谓、修饰用词、句间逻辑关系,感受作者鲜明的情感与立场。
(二)学习要素
1.两则消息新闻要素中的时间关联、作战进程体现了新闻的时效性、客观性。
2.敌我称谓、修饰用词及句间逻辑关系所表现出的鲜明倾向性。
二、文本解读
(一)本文两则消息均属于狭义的新闻。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一则消息,由标题、电头、正文构成。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构成了消息的正文,后两部分不是一定会出现,有时暗含在主体中。正文往往按照重要性递减的原则安排内容,即“倒金字塔结构”。
二、文本解读
(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则消息中,作者通过富有情感的笔调,简明扼要地报道了渡江战斗的进程,赞扬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勇往直前的英雄行为,也从侧面反映出国民党军队军心涣散、毫无斗志的状况。阅读标题,是获取信息的首要途径,本则消息的标题简明扼要,点明了“何人”——我三十万大军,“何地”——长江,“何事”——南渡长江。电头包含了发布新闻单位(新华社)、发布地点(长江前线)、时间(二十二日二时),体现了消息的真实性和及时性。导语是一篇新闻的精髓,提供了更为详尽的信息,将“何人”——人民解放军,“何时”——二十一日,“何地”——长江,“何事”——渡过长江,一—交代得清楚明了。后面的主体部分,先补充了导语内容,其次介绍了具体战况,然后通过展现战场情景交代了当前的战斗形势,最后以人民解放军的战斗风格和战斗目标对整个战役结果作出了预判。
二、文本解读
(三)《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则消息的电头点明了消息发布时间为“二十二日二十二时”,和前一则消息联系起来,只相隔了二十个小时,不仅表现了消息的及时性,而且体现了战况近一天来快速推进的状态。该消息选择在渡江战役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刻,及时报道人民解放军三路大军横渡长江的时间、地点和战况,点明了此次战役的全局发展趋势,分析了敌军无心作战、土崩瓦解的原因,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摩的英雄气概。特别是主体部分,层次分明,详略得当,叙议结合,语言精练,感情充沛,气度恢宏。
二、文本解读
(四)学习这两则消息,利用课文中提供的旁批,可快速准确地掌握消息的主要结构组成:标题、电头、导语、主体。其次,作为实用文之一的新闻具有实用文“劝说”的特性,两篇消息依托具体情境,立场明确。1949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毛泽东接连撰写了《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两篇消息及时报道战况,给全国民众、全军将士以极大鼓舞,其在瓦解敌军士气、鼓舞我军斗志上的效果显而易见。所以,学习这两则新闻,除了把握新闻主要的体式特征、获取主要信息外,还应该关注新闻语言在相关语境中采用的具体表达方式,感受其对社会现实产生的直接影响或巨大效果。
三、教学过程
▲活动设计一:消息压缩机
同学们,如果请你担任某报纸的编辑,但今天新闻众多,版面有限,刊发这两则消息还需要加以压缩,请完成以下任务:
1.如果每则消息只允许保留一句话,你将保留哪一句?
2.如果每则消息保留一段话,应该是哪一段?请说说你的理由。
三、教学过程
▲活动设计一:消息压缩机
同学们,如果请你担任某报纸的编辑,但今天新闻众多,版面有限,刊发这两则消息还需要加以压缩,请完成以下任务:
1.如果每则消息只允许保留一句话,你将保留哪一句?
2.如果每则消息保留一段话,应该是哪一段?请说说你的理由。
如果保留一句话,就保留两则消息的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两个标题均概括了新闻的主要内容,让人一读就能明白事件的主要信息。如果保留一段话,就保留两则消息的导语部分(包括电头):“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电头交代了电讯稿发出的单位、地点、时间,表明新闻来源,体现了客观性、时效性;两个导语则以简要的文字呈现了消息最重要的事实,使读者能够快速全面地了解事件概况。当然,一则消息还包含主体部分,其主要负责具体充分地报道事件,使读者对事件有更为完整确切的了解。所以,快速获取新闻的主要信息,首先要读标题,消息的标题(或副标题)一般概括了新闻的主要内容。当今时代的新闻为了增加趣味性,会选择较为独特的视角设置标题,不能完全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阅读导语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
▲活动设计二:新闻我来读,地图你来标
1.请一位学生播报新闻。
新闻报道的是客观事实,播报语调宜平稳自然,讲究客观冷静,节奏明快舒畅,体现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让学生以播报新闻的形式来朗读两则消息,能够直观地感受新闻报道这一特点。
2.请其他同学边听新闻播报,边在课本第4页的地图上标出解放军渡江的时间、路线及人数。
3.比较三路大军的空间顺序与新闻中的叙述顺序,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会如此安排?
三、教学过程
▲活动设计二:新闻我来读,地图你来标
1.请一位学生播报新闻。
新闻报道的是客观事实,播报语调宜平稳自然,讲究客观冷静,节奏明快舒畅,体现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让学生以播报新闻的形式来朗读两则消息,能够直观地感受新闻报道这一特点。
2.请其他同学边听新闻播报,边在课本第4页的地图上标出解放军渡江的时间、路线及人数。
3.比较三路大军的空间顺序与新闻中的叙述顺序,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会如此安排?
消息中并没有按照东路军中路军——西路军这样的空间顺序来介绍渡江情况,而是按照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来安排,这主要和渡江时间有关。中路军是最先渡江的队伍且已基本渡完,所以放在第一个。再者,西路军和东路军同时发动渡江,但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相似,比较微弱,而东路军所遇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明显与前两者不同。将西路军放在中路军后面进行介绍,这样能够节省笔墨,使文章显得结构紧致,语言精炼。
三、教学过程
▲活动设计三:新闻标题找异同
解放军横渡长江,这是举国关注的大事,国共双方对此均有报道。有同学从老报纸上找到了国民党报道此事的一个标题,大家可以比较一下。
《消息二则》的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1949年4月22日《申报》:中共悍然下令总攻荻港附近共军登陆芜湖至铜陵间展开大战
1.阅读与比较:阅读以上标题,指出国共双方均提及的客观事实及不同之处。
2.探究与发现:《消息二则》中哪些语句体现了作者的情感立场?作者的情感立场是通过什么方式来体现的?
三、教学过程
▲活动设计三:新闻标题找异同
解放军横渡长江,这是举国关注的大事,国共双方对此均有报道。有同学从老报纸上找到了国民党报道此事的一个标题,大家可以比较一下。
《消息二则》的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1949年4月22日《申报》:中共悍然下令总攻荻港附近共军登陆芜湖至铜陵间展开大战
1.阅读与比较:阅读以上标题,指出国共双方均提及的客观事实及不同之处。
2.探究与发现:《消息二则》中哪些语句体现了作者的情感立场?作者的情感立场是通过什么方式来体现的?
《消息二则》中作者的情感立场可以从敌我双方的称谓、修饰词的运用、句子间的逻辑关系等角度来加以体会。 称谓:如“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我三十万大军”“我西路军”“国民党反对派”“战犯汤恩伯”等,对人民解放军主要采用第一人称的称谓,鲜明地体现了作者是站在中国共产党的立场写下了这两则消息。修饰词:“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中的“英勇”“英雄式”等修饰词,不仅隐含了作者的立场,还体现了作者对人民解放军的讴歌与赞美。句子间的关系:“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两句话间用“不料”一词形成转折关系,既是对国民党自以为是的嘲讽,也再一次赞颂了人民解放军的锐不可当、所向披摩,所持立场和感情倾向非常明显。
四、重点语段阅读
从理论上来说,新闻只是向读者提供最新的事实,必须是中立客观的,不带有个人感彩和价值判断。但这样的新闻严格来说是不可能存在的,好的新闻文本能够把个人情感和价值观渗透在事实的叙述之中,表现出鲜明的立场。
《消息二则》作为动态消息,迅速及时地报道了新近发生事实的相关变动信息,新闻要素交代齐备,文字简洁,语言凝练。例如:
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以上两句中的加点词语,从作战人数、战线长度、作战力度等方面真实准确地报道了我军的实时战况,用词准确,客观明了。
除此之外,两则消息字里行间还表明了作者的立场和感情倾向,如描述人民解放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我三十万大军”,国民党“军无斗志,纷纷溃退”“战犯汤恩伯”“都很泄气”“不想再打了”等用词或短语,则鲜明地表明了作者身为人民解放军最高统帅的鲜明立场,体现了瓦解敌军士气、鼓舞我军乃至全国人民斗志的意图。这些用词或短语有的是四字短语,铿锵有力,气势宏大;有的带有文言色彩,简明扼要,有的则是口语表达,通俗平直。它们汇聚在一起,形成一股巨大的合力,读来令人激动兴奋,回肠荡气。细读这两则消息,可以充分体会到看似平实的语言中显示出宏大的气势和坚定的信念,其重要性、及时性令人称道,不失为新闻写作的典范。
1.选择并浏览近期的一份报纸,了解本期报纸报道新闻的主要信息。
2.选择其中最感兴趣的一则消息,了解其新闻事实,以旁批的形式进行简要评论。
四、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