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市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检测
高一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共10页,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
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题不回收。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在叙事上采用了曲折复义的表达方式,明确说小说故李是假语
存(贾雨村)、真李隐(甄士隐),在真假、有无、虚实之间,《红楼梦》中有大量的艺术空白点,也就是
丁“不写之写”。
“不写之写”应该主要从美学修辞学上来理解,而不是从索隐或随意联想的角度来理解。遗感
的是,“不写之写”大多数情况被属于历史学范陈的考证派或非文学立场的索隐派所笼罩。一部艺
术作品,所能写到的东西相对于无始无终、波澜壮闲的生活来讲总是有限的。也就是说,“不写之
写”在“写”和“不写”之间有一个辩证关系。对于作家来说,“写”什么是值得反复思量和推敲的,
“写”是主要的,是呈现给广大读者和观众的,是他们能够直接感知和认知的,是直接诉诸读者直觉
经验的。至于“不写”,则属于并不完全由作家掌控的部分,由“写”唤起人们对“不写”感知、认知,
这对作家来说不是一个轻而易举的技能,对阅读来说不是轻易能获符的效果。
那么作家和作品中的“不写之写”究竞该怎么理解?作家的“不写之写”,应该是服务于其艺术
目的的或者一定的艺术目的的。作家通过作品写出来的东西,虽然是局部的,但可以意识到它的整
体,这才是“不写之写”。换言之,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而并不是所
有的空白、笔触不到的都叫“不写之写”,不是在阅读过程中随意生发、随意联想到的内容都是“不
写之写”。
咸阳市高一语文期末试题-1-(共10页)
从《红楼梦》的文本举例,如第三十五回宝玉与薛宝钗丫鬟莺儿的对话。莺儿笑道:“你还不知
道,我们姑娘有几样世上的人没有的好处呢,模样儿还在次。”宝玉见莺儿娇愍婉转,语笑如痴,早
不胜其情了,那更提起宝钗来!便问道:“好处在哪里?好姐姐,细细告诉我听。”莺儿笑道:“我告
诉你,你可不许又告诉地去。”宝玉笑道:“这个自然的。”正说着,只听外头说道:“怎么这样静悄悄
的!”二人回头看时,不是别人,正是宝钗来了。既然这个秘密是莺儿不能告诉宝钗的,此时在莺儿
和宝玉对话时当事人宝钗闻了进来,莺儿当然不能当着宝钗的面给宝玉说了,况且是秘密呢。薛宝
钗究竞有什么别人都没有的好处,读者也就无法知道了。这个“不写之写”,是永无直接答案的。
不是宝玉以后没有机会再向莺儿求证求解,而是作者“不写”了。
“不写”使文本具有了开放性,使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经脸来丰富和确认,在阅读理解中让薛
宝钗的性格丰富起来。而《红楼梦》的叙述又是具有文本的自足性、自洽性的,作家“写”了很多,
“写”又限定了我们的理解和联想。薛宝钗有世上人少有的好处,作家为了让你关注、揣摩他的艺
术描写,从设置悬念和激发阅读动力与兴趣来说,也是不会轻易直接告诉你的。急于求解问题的答
案有,也没有,营儿接下来要说的成为了文本的“空白点”,这就是“不写之写”的妙处。
这样的“不写之写”,构成了文本理解的不确定性,但具有理解的合理性。因为这些不写之写,
是读者可以根据上下文,根据对人物一贯的性格、行为逻辑、情感取向推测到的,但又不能完全说明
白,不能完全“意于言表”,从而使艺术具有含蓄隽永、味之无穷的韵致和品格。
(摘编自孙伟科《〈红楼梦》中的“不写之写”》)
材料二:
空白是中国画构图中处理黑白关系的主要手段。在《红楼梦》的画家笔法中,空白是被经常运
用的一种。曹雪芹曾通过裤宝钗之口表达了他对绘画创作的见解。但作为一个精通绘画的作家,
曹雪芹“自党引进绘画技法”来进行《红楼梦》的创作,从而使其“不仅绘景、状物在妙合画理,而且
写人、叙事也往往默运画学神髓,融入丹青技法”。他在作品中就特别注意这种空白手法的运用,
不时在《红楼梦》中留有空白。
《红楼梦》中制造空白的手法,除了语言、情节的省略及“不写之写”等以外,还利用“矛盾”制
造空白,创造出朦胧、模糊的艺术意境,从而增强了小说的空灵之美。例如:宝玉酒醉后要撵李奶
妈,但被袭人劝住了,并没有撵,而李奶妈却说宝玉撵了茜雪。这看起来相矛盾,但实际是另起了头
绪,是将茜雪“出去”的一段情节通过“矛盾”制造了空白,使读者可任意驰骋自己的想象去推想这
其中的缘由。张爱玲就认为茜雪是“负气走的”,对此,倒是脂砚斋颇能理解作者的原意,他说:“照
应前文,又用一‘撵”字,屈杀宝玉。然在李姐心中口中毕肖。”可见,作者笔法真是高炒,既塑造了
茜雪形象,又刻画了李奶妈形象,可谓“一石二乌”。
这正是空白的妙处。因为像这样的情节若实写了,不但容易使笔墨轻重不均,冲淡主调色彩,
而且还使情节受到了限制,显得死板不活。而这里运用以虚写实、计白当黑的空白艺术手法,则使
有限的画面中生出无限烟波,创造了烟云模糊的意境,增强了小说的空灵之美。若通部中万万件细
微之事俱备,《石头记》真亦太觉死板矣。
(摘编自曹金钟《“矛盾”与<红楼梦>中意境的创造手法》)
成阳市高一语文期末试题-2-(共10页)咸阳市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检测
高一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1.(3分)B(A项,“·写’得越少,文本的开放性越强,读者联想空间就越大”错误。原文说“由‘写’唤起人们对
‘不写感知、认知,…”,文本指出由“写”唤起人们对“不写”的感知、认知,不是写得越少联想的空间就
越大。C项,“借以体现作品真假相依、有无相生、虚实相合的故事特点”错误,逻辑混乱。由原文“《红楼梦》
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在叙事上采用了曲折复义的表达方式,明确说小说故事是假语存(贾雨村)、真事隐(甄
土隐),在其假、有无、虚实之间,《红楼梦》中有大量的艺术空白点,也就是·不写之写’”可知,选项前半部分
的艺术空白点,并不是后半部分作品真假相依、有无相生、虚实相合的故事特点产生的条件。D项,“而以机
械的方式理解其中的虚实空白艺术”错误,于文无据。原文只说“在其假、有无、虚实之间,《红楼梦》中有大
量的艺术空白点,也就是‘不写之写”,并未涉及“机械的方式”。)
2.(3分)D(D项,“对这种不确定性的合理解读,不是作者所能影响的,主要取决于读者的理解能力”错误。原
文为“至于·不写’,则属于并不完全由作家掌控的部分”,原文是说“不完全由作家掌控”。)
3.(3分)B(B项,“傅家两个嬷嬤受差遣看望挨打的宝玉时私下谈论他‘连一点刚性也没有’…却不再对嬷
嬷作其他描写”中傅家两个嬷嬷并不是作者所要描述的对象,作者只是借她们之口点出世人对宝玉的评价,
所以后面自然也就不会写她们了,所以不属于“不写之写”手法。)
4.(4分)①采用引证法。材料一谈的是“《红楼梦》中的艺术空白点,也就是·不写之写'”,文中引用了《红楼
梦》中宝玉与莺儿的一次对话,来分析论证自己的观点,既使晦涩的道理显得浅显易懂,也增强了文章的论
证力量。②论述层次清楚。文章从三个层次展开论证:“不写之写”应从美学修辞学上来分析“写”与“不
写”的辩证关系:作家的“不写之写"的妙处:读者因作家的“不写之写”受到的限制与生发的联想。这三个
层次前后关联,逐次推进,论证有条理。(每点2分)
5.(4分)[示例一]第一处“哦”:这个下人好像知道点内情,她说“不敢说”,不是“不知道”。她究竞是谁?她
对当年的事了解多少?
[示例二]第二处“哦”:事情有点不对,她居然认识梅侍萍,她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她所知道的会不会损害
我的名誉?
[示例三]第三处“哦”:这件事是我内心的疮疤,我只是要让待萍安静离开,没想到结果会这么惨烈。我的
心里也不好受啊!
效果:①设置种种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引发读者的联想与想象,使其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合理
想象补充2分,效果2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6.(3分)C(C项,“‘且看七大人说谁不错’…可见爱姑刚见七大人时心存幻想”错误。爱姑说“且看七大人
说谁不错”时,还未见到七大人。)
7.(3分)B(B项,“可见她们对爱姑的同情、关心”错误。两个老女人应是一种“看客”心理,“同情、关心”体现
不明显。)
8.(6分)①第一处:爱姑严词控诉,大家意见不同,导致对话难以为继而“静痕”,凸显人物形象:②第二处:在
船上人安慰之下,爱姑对七大人抱着很大的希望,而庄木三感到了不安。“静寂”反衬出人物心理的不平静:
③第三处:“宏大的念佛声”和船行的“静寂”形成鲜明对比,暗示爱姑最后的失败,与夫家激烈的矛盾归于
平和。(每点2分)
9.(6分)①相同点:都具有一定的反抗意识,但都以失败告终。面对不忠的丈夫和不公正的判决,爱姑大胆说
出自己的想法,希望讨个公道,但最终又迫于威势,选择妥协:祥林嫂在丈夫死后被迫改嫁时反抗了,但还是
被她的婆婆压倒。(2分)②不同点:爱姑性格中还有泼辣、强悍、粗鲁的一面,她宣称要“闹得他们家败人
亡”,直接称呼丈夫、公公为“小畜生”“老畜生”。祥林嫂则具有中国传统妇女的勤劳、质朴、坚强的品性,处
于受剥削、压迫地位。她“打柴摘茶养蚕都来得”,经历丧夫丧子打击仍千辛万苦积钱捐门槛。(4分)
咸阳市高一语文期末试题-答案-1(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