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核心素养评价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核心素养评价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10 23:19: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核心素养评价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选出下列加点字音、形、义正确的一项( )
A.妖娆(ráo):娇艳美好。 折腰:鞠躬,倾倒。 留滞:即滞留,停留不流通。 襁褓 (qiǎnɡ bǎo)
B.田圃(fǔ):田地。 禁锢:束缚,强力限制。 丝缕(lǚ):丝线。 凝望(nínɡ wànɡ)
C.成吉思汗(hán):元太祖铁木真。 喧嚷(xuán):大声喊。 冻僵(jián) 风流人物:这里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D.颤抖(zhàn dǒu) 干枯:枯黄焦黄。 微漾(yànɡ):微波荡漾。 唯余莽莽: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
2.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折腰(zhé) 冠冕(miǎn) 枉然(wǎng) 惟余莽莽(mǎng)
B.风骚(shāo) 呢喃(nán) 飘逸(yì) 红装素裹(guǒ)
C.嘶哑(sī) 鲜妍(yán) 摇曳(yè) 成吉思汗(hàn)
D.娉婷(pìng) 滔滔(tāo) 妖娆(ráo) 还看今朝(zhāo)
3.依次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
研究《校车安全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可以发现,校车安全问题首次在国务院条例层面系统地从制度、措施上得到梳理: ,强化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校车安全管理责任; ,从源头上保障校车安全; ,确保校车使用安全; ,严格责任追究。
①强调建立健全校车安全标准体系
②明确了法律责任
③明确对校车使用实行许可制度
④明确了校车安全管理体制
A.④①③② B.①③②④ C.④②①③ D.①③④②
4.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今朝(zhāo) 风骚(sāo) 摇曳(yè) 成吉思汗(hàn)
B.丰润(rùn) 娉婷(pīn) 分(fèn)外 鲜妍(yán)
C.吹刮(ɡuā) 呢喃(ne) 枉然(wǎnɡ) 顿失滔滔(tāo)
D.谐奏(zòu) 凝望(níng) 折腰(zhé) 忧戚(qī)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朗读者》的成功是人文精神的回归
江德斌
①文化类节目在近期制造了个小高潮。《中国诗词大会》之后,董卿以制作人、主持人双重身份推出的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开播。嘉宾们念诗,读散文和家书,分享曾经打动过、甚至改变过自己生命轨迹的文字。首期节目以“遇见”为主题,有知名演员濮存昕、企业家柳传志、世界小姐张梓琳、96岁高龄的翻译家许渊冲,也有从四川成都鲜花山谷里走来的普通夫妇等。
②一段文、一首诗歌、一封信、一个故事……《朗读者》并没有复杂的情节,也没有故意设置的煽情,只是由朗读者简单地回顾人生片段,以及打动或改变自己命运的文字,并给观众当众朗读一遍。《朗读者》的首播收视率和口碑双丰收,可谓获得了巨大成功,乃是继《中国诗词大会》之后,又一个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现象级文化类节目。
③《朗读者》给观众带来的并非视觉冲击、戏剧化情节,而是在平静的阅读氛围里,将这些感人的文字,传递给荧屏内外的广大观众,为大家在浮躁的繁华世俗里,搭建起一座沉淀心灵的人文殿堂。朗读是很多人在学生时代都经历过的,但大多会忘却,有些人则会爱上朗读,并保持这种习惯,在生活里、工作之余,朗读自己喜爱的文字。
④总体而言,朗读是一个小众化的领域,与歌舞、真人秀、小品等娱乐节目相比,《朗读者》乃是一股清流,显得平淡恬静,似乎很难吸引到观众。然而,《朗读者》节目唤起了大众对朗读的回忆,带领大家沉浸在文字的意境里,享受人文艺术之美。在荧屏到处都是喧闹的娱乐节目之际,观众逐渐产生观赏疲劳,希望看到不同的节目类型,这就给《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创造了空间。
⑤经过多年的社会经济发展,我们在物质财富方面,已经越来越充裕,但在精神方面,却仍然寥落荒芜。社会文化整体呈现出低俗化、碎片化、快餐化等状态,很多人感觉精神过于紧张,心理压力太大,社会太浮躁,希望节奏能够慢一点,大家都能心平气和一些。而这恰恰需要文化方面的熏陶,这也是《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的意义所在。
⑥事实上,很多电视台也都有读书节目,只是偏重于介绍图书和作者、时代背景等,传递内容局限于知识,并没有延伸到情怀方面,也就容易走高冷化,受众面相对狭小。而《朗读者》比较贴地气,将朗读者的个人经历与文字连接在一起,更容易触动观众的同理心,抵达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⑦诸如《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的兴起,并受到广大好评,不仅是人文的复苏,也反映出时代潮流的嬗变。在经历多年的娱乐节目轰炸后,观众也开始分化,部分人希望在忙碌烦琐的生活里,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回归人文精神。《朗读者》做到了这一点,让观众感受到心灵的宁静,优美文字对精神的陶冶,从而喜欢上朗读,重新拾起书本,轻声朗读起来。
(选自《中国青年网》,有改动)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作者观念的一项是( )
A.《朗读者》的成功,说明不依靠视觉冲击力一样可以办好文化类节目。
B.《朗读者》唤起大众对朗读的记忆,给浮躁的世界带来一股清流。
C.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财富的充裕必将导致精神世界的空虚。
D.文中的“人文精神”包含人们对文化艺术之美的追求和心灵宁静的渴望。
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7.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8.第⑦段中加点字“这”指什么?
雪之梦
毛志成
①每年入冬后,我就格外盼雪,盼那纷纷扬扬、弥天漫地的飘雪,盼那厚厚实实、清清白白的积雪,盼那花花点点、扑朔迷离的残雪。
②中国缺雪已有经年,北京尤甚,好像那雪只飘落在人们的回忆中,消融在人们的遐想里。
③下雪了!窗幔上的微光告诉了我,街上的喊声告诉了我,孩子们跳下床、冲出门的脚步声告诉了我。
④我那颗一下子复活了稚气、复活了回忆的心,似乎顿时浸润在琼花中,净化在玉屑里。
⑤冲出房门,冲上街头,我不禁索然了。
⑥这算得上雪吗?灰蒙蒙的天懒懒散散地洒下几粒近乎尘埃、近乎细沙般的东西,扭扭捏捏地登上楼顶,娇娇滴滴地落在路面,似乎对路旁的枯树、两侧的民宅不屑一顾。它们写在路面上的,也只是一首闪烁其词的晦涩诗,貌似博大而实际浅薄。它们赶不上步履匆匆的行人脚步,更挂不上他们的头顶,染不上他们的眉梢,只在那涂着脂粉的脸上骚动了几下,在那施过铅黛的瘦眉上悬了几星儿。
⑦这哪里是我梦中的雪!
⑧我梦中的雪,纷纷扬扬,铺天盖地,创造着地球上最伟大的宏观美。漫宇琼瑶,满天寒凛,以世上第一流的平等气度博施于山,普赠于涧,广铺于野,慨惠于林。泼辣辣地洒下来,登华厦,覆寒宅,染眉头,醉心间。不弃枯木朽株,不漏病妪衰叟,不能把寒门少女的俭朴衣装染艳,但能把她们的双颊染红。
⑨而眼前的雪,是奢华而悭吝的雪,是徒有虚名的雪。淡淡的、薄薄的、灰灰的,远看有色而近观无形,经不住行人的步履,徒在万千足迹后面遗下了泥泞。好奇的中学生为了验证书上的话“雪花都是六角形的”,伸出他们的手承接良久,手心里也只是积存了几滴冷露。
⑩雪停了,几乎用不着太阳的帮忙,只需几缕小风,楼顶、屋顶、街头、枝头上的薄粉顿消,路面上那一层薄薄的浊水化而为冰,像是推出了一张古板的脸。
这哪里是我记忆中的雪后!
我记忆中的雪后,是壮丽冬景的最佳镜头,是一幅圣洁绘画的定稿。纯洁、晶莹、清寒的美学元素在大地上铺下了旷远的情怀,铺下了博大胸襟,铺下了冷凝的火焰。步履声声,韵律浑朴,深深浅浅的足迹伸向高山,伸向田野,伸向一切历史车轮在转动的地方。
即使春天的帷幕已经拉开,造物主已经着手打扫冬景的遗迹,舞台上出现的也不是一片空白,而是人们那即将储存在心中的深情回忆。旷野中的雪已经花花点点、斑驳陆离了,但松枝上还有,远山上还有,大道的车迹里还有。远山大道上有雪迹,人的胸襟就会扩展;翠柏苍松上有雪迹,人的情思就会延伸。
梦中的雪,我多么愿意它变成雪中的梦。
请造物主飘落一场真正有气魄的雪吧,借以成为我展开新梦的襁褓……
9.对全文来说,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10.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盼那纷纷扬扬、弥天漫地的飘雪,盼那厚厚实实、清清白白的积雪,盼那花花点点、扑朔迷离的残雪。
(2)灰蒙蒙的天懒懒散散地洒下几粒近乎尘埃、近乎细沙般的东西,扭扭捏捏地登上楼顶,娇娇滴滴地落在路面,似乎对路旁的枯树、两侧的民宅不屑一顾。
11.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说说眼前的雪和“我”梦中的雪各有什么特点。
12.文章花了不少的篇幅写记忆中雪和记忆中雪后的美景,这样写有必要吗?请分别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三、课外阅读
与长子受之
朱 熹
盖汝好学,在家足可读书作文,讲明义理①,不待远离膝下②,千里从师。汝既不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学,已无可望之理。然今遣汝者,恐汝在家汩③于俗务,不得专意。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及无朋友闻见④,故令汝一行。汝若到彼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不然,则徒劳费。只与在家一般,他日归来,又只是伎俩⑤人物,不知汝将何面目,归见父母亲戚乡党⑥故旧耶。念之!念之!“夙兴夜寐,无忝⑦尔所生!”在此一行,千万努力。
【注】①义理:指讲求经义、探究名理的学问。②膝下:借指父母。③汩(ɡǔ):搅乱,扰乱。④闻见:这里指相互探讨,增长见识。⑤伎俩:原指不正当的手段,这里是不务正业的意思。⑥乡党:乡里、家乡的人。⑦无忝(tiǎn):不要辱没。忝,辱。
13.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盖汝好学____________ (2)力改故习____________
(3)不然,则徒劳费____________ (4)夙兴夜寐____________
14.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汝 若 到 彼 能 奋 然 勇 为 力 改 故 习 一 味 勤 谨 则 吾 犹 可 望。
1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待远离膝下,千里从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恐汝在家汩于俗务,不得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用自己的话说说朱熹让儿子离家千里从师的原因。
四、句子默写
17.古诗文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_,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其一)]
(2)云横秦岭家何在?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3)现在人们常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对好友的深情厚谊。
(4)明月千里寄相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明月送去了李白对远方朋友的担忧和牵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调歌头》),明月寄托了苏轼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祝福。
五、诗歌鉴赏
长沙过贾谊宅
唐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 ,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18.依现代汉语来看,这首律诗不押韵;但按唐代的读音,此诗是合乎律诗规范的。推测一下,本诗的“悲”“崖”和_____、_____、_______是押韵的。
19.下列对作品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贾谊被贬长沙三年,有志不伸,心境悲凉,奠定了全诗抑郁沉重的感情基调。
B.颔联写诗人步入贾谊故宅所见之景,渲染了寂寥的氛围,为下文抒发感慨做了铺垫。
C.颈联写贾谊当年在湘水凭吊屈原,如今,诗人又来到长沙凭吊贾谊;此乃万古同悲。
D.尾联感叹唐王朝风雨飘摇时却贬谪无罪的“我”,以直抒胸臆手法发出了愤怒的质问。
20.选一角度,简要赏析本诗表现手法上的特点。
六、名著阅读
21.结合名著内容,简述《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斯诺对彭德怀的印象。
七、综合性学习
22.综合性学习。
材料一2015《中国谜语大会》再度来袭,3月2日到4日,中央电视台在黄金时段连续三天热播。激烈紧张的赛程、原汁原味的中国元素、传统的历史文化,2015第二季《中国谜语大会》再度掀起了全民猜谜时尚风潮,春节的热闹在猜谜中得以延续,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这场盛宴中得以继承。
材料二 赛场明星“出谜”,选手“猜谜”,专家“评谜”。场外观众通过下载手机客户端央视悦动,参与猜谜赢“话费”活动,通过发送短信参与有奖猜谜,还通过扫描屏幕上的二维码,直接参与有奖猜谜活动。
材料三 谜语的雏形叫“曲折隐喻”, 它来源于古代民间,是劳动人民智慧的表现。一般由谜面、谜目和谜底三部分组成。分两大类,一类叫事物谜,就是常说的谜语;另一类叫文义谜,也就是常说的灯谜。风格大致可分主流、民间、典雅和通俗四种类型。
①材料一是一则新闻,请用一句话概括它的主要内容。
②“诗谜,是谜语的一种,以诗为谜面。”请你猜出下面任意两个诗谜的谜底。
A.谜面:《沁园春 雪》中“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打一字 )
B.谜面:远上寒山“水”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 打一成语 )
C.谜面:化作春泥更护花(打二字英国哲学家)
③ 有专家认为,两季谜语大会和前面的汉字书写大赛、成语大赛的成功举办,影响不可小觑,请你简要说出至少两点影响。(50字以内)
八、作文
23.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作文。
一只麻雀总是嫌自己的屋子住不了多长时间就有一股难闻的味道,于是就不停地换窝。年长而又聪明的麻雀告诉它:“那味道恰恰是你自己身上散发出来的。”
一只乌鸦向鸽子抱怨:“这个地方的居民很难相处,我只好飞到别处去。”鸽子好心地告诉乌鸦:“你如果不改变自己的声音,飞到哪里也是白费力气。”
要求:①选取一个角度构思作文,600字以上。②立意自定,文体不限(诗歌除外),题目自拟。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字义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区分形近字、多音字,解释词语要结合具体的语境。B项有误,应为田圃(pǔ);C项有误,应为喧嚷(xuān),冻僵(jiāng);D项有误,应为颤抖(chàn),“惟余莽莽”。故选A。
2.A
【详解】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B风骚(sāo)。C成吉思汗(hán)。D娉婷(pīng)。
3.A
【详解】本题考查衔接和排序。根据下文语境分析。
第一空根据下文“校车安全管理责任”可知,应填:④明确了校车安全管理体制;
第二空:根据下文“从源头上保障校车安全”的“源头”分析可知,应填:①强调建立健全校车安全标准体系;
第三空:根据下文“确保校车使用安全”的“使用安全”分析可知,应填:③明确对校车使用实行许可制度;
第四空:根据下文“严格责任追究”可知,应填:②明确了法律责任。
排序为:④①③②。
故选A。
4.D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做注音题,要熟悉汉语拼音规则,同时可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来推断它的读音。A项有误,“汗”应读hán;B项有误,“娉”应读pīng;C项有误,“呢”应读ní。故选D。
5.C 6.《朗读者》的成功是人文精神的回归。 7.对比论证。将《朗读者》与其他电视台读书节目相比较,强调“《朗读者》贴地气”“触动观众的同理心”是其成功的主要原因。 8.部分人希望在忙碌烦琐的生活里,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回归人文精神。
【解析】5.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此题,需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要点,在此基础上,结合全文内容,抓住各项的表述要点,逐项分析判断。结合文本分析可知,C项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作者观念。“必将导致”太绝对。故选C。
6.此题考查学生对论点的概括能力。论点应满足三点:作者的观点、明确的判断、完整的句子。议论文的论点位置有三处:题目、开头、结尾,论点的出现在文中往往有标志性词语,如:“可见”、“所以”、“总之”、“我觉得”、“我认为”等。有些还需要根据文章内容去概括。本文题目就是中心论点:《朗读者》的成功是人文精神的回归。标题就是论点。标题是读者接触议论文的第一信息,对读者是否注意、选择该议论文来阅读具有重要的意义。标题就是论点好处就是直截了当,开宗明义。通篇阅读后再作答。
7.此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及作用的分析能力。论结合文本内容可知,第⑥段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朗读者》与其他电视台读书节目形成对比,对比是为了突出一个方面,即强调“《朗读者》贴地气”,“触动观众同理心”是其成功的主要原因。在答作用时一定要找到文段中的观点句。论证方法就是为证明观点和中心论点服务的。
8.此题考查学生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仔细阅读全文,从文章中找出与题干要求相关的内容,锁定某些段落,或从文中找到原句,也可用自己的语言回答,意思对即可。阅读词语在文中的前后内容即可解答。结合文本,第⑦段中加横线字“这”指的是上文的“部分人希望在忙碌烦琐的生活里,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回归人文精神”。首先要先找到问题在文章中的位置,因为答案往往就在问题处,此题也不例外。
【点睛】论证方法是指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要求掌握的有以下四种论证方法及作用:举例论证法(例证法)。作用:通过……事例,具体地证明了……(观点),使论述更真实可信,更有说服力;引用论证法(引证法)。作用:引用……名言来证明……(观点),使说理更充分、更深刻,更具有权威性;比喻论证法(喻证法)。作用:把……比作…… ,生动形象地论证了xx(观点);对比论证法。把……和……进行对比,突出地论证了xx(观点)。
9.第①段为全文定下了感情基调,表达了作者爱雪、盼雪的急切心情。 10.(1)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不仅写出了雪的特点,而且体现出“我”对雪的喜爱和强烈的盼望之情。 (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雪花之细小和稀少的特点,表现出“我”的失望之情。 11.眼前的雪:雪花只有几粒,近乎尘埃和细沙;雪后的地面是淡淡的、薄薄的、灰灰的,地面的雪很快就融化了;让人扫兴。梦中的雪:纷纷扬扬,铺天盖地;纯洁、晶莹、清寒;激发人的情思。 12.有必要。结构上,写记忆中的雪和雪后美景,既是对以往那些大雪的追忆、钟情,又很自然地引出作者对当今气候变暖、空气污染的忧虑。内容上,将记忆中的雪和雪后的美景与现实中的缺雪进行对比,从而深化了文章主旨。
【解析】9.此题考查开头与段的作用。其作用有:总领全文,点明主旨;为下文作铺垫;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奠定全文感情基调。有的开头就是设置悬念的单一作用,有的和上述结合在一块。由“格外盼雪”可知,第一段为全文定下了对雪的赞美的感情基调,表达了作者爱雪、盼雪的急切心情。
10.此题考查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的内容,从修辞、作者情感、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1)此句连用三个“盼那……”,这是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雪的特点,表达了“我”对雪的喜爱和盼望之情。(2) 此句用“娇娇滴滴”“不屑一顾”来形容雪花,这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雪花的细小和稀少,写出了“我”的失望之情。
11.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取信息并概括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相关段落来分析。根据第六段和第九段的内容,可概括眼前的雪的特点,围绕“雪花只有几粒,地面的雪很快就融化,让人失望”来回答。根据第八段和第十二段的内容可概括梦中的雪的特点。围绕“纷纷扬扬、纯洁,能激发人的情感”来回答。
12.此题考查的是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解答时要认真阅读短文,分析其主要内容,再结合文章的上下文和主旨来回答。写记忆中雪和记忆中雪后的美景,在结构上引出下文对当今气候变暖、空气污染的忧虑;内容上,与现实中的缺雪形成对比,深化了文章主旨。
13. 喜爱 旧的 这样 早晨 14.汝若到彼/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 15. 用不着远离父母,千里迢迢地去跟从老师学习。 担心你在家里被俗务缠身,不能专心读书学习。 16.①担心儿子在家里被俗务缠身,不能专心读书;②不希望日夜督促责备儿子,影响父子关系;③担心儿子在家里没有同学朋友一起探讨,增长见识。
【解析】1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如果你努力学习。好:喜爱。
(2)句意:用心改去以前的不好的习惯。故:旧的。
(3)句意:若不是这样,则是徒劳费力。然:这样。
(4)句意:早起晚睡,勤奋学习。夙:早晨。
1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句意和句子结构来分析断句。
句意:你如果到了那里,能奋发努力有所作为,用心改去以前的不好的习惯,一心勤奋谨慎,那么我对你还有希望。“汝若到彼”是前提条件;“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是三种并列的做法,句式基本相同,中间要有停顿;“则吾犹可望”是结果,“我”的期望。据此断句为:汝若到彼/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
15.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待,用;膝下,父母跟前;从,跟随。
(2)重点词:恐,担心;汩,耽误;意,心。
1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词句,读懂主要内容。“恐你在家汩于俗务”是担心儿子在家里被俗务缠身,不能专心读书;“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是不希望日夜督促责备儿子,影响父子关系;“及无朋友闻见”是担心儿子在家里没有朋友一起探讨,增长见识。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点睛】译文
如果你努力学习,在家里也可以读书写文章,弄明白言论或文章的内容和道理,用不着远离父母,千里迢迢地去跟从老师学习。你既然不能这样,就是自己不好学,也不能指望你懂得这个道理。但是现在让你出外从师的原因,是担心你在家里为俗务所缠身,不能专心读书学习。同时,父子之间,我也不希望日夜督促责备你。在家里也没有朋友和你一起探讨,增长见识,所以要让你出去走一走。你要到了那里,能奋发努力有所作为,用心改去以前的不好的习惯,一心勤奋谨慎,那么我对你还有希望。若不是这样,则是徒劳费力,和在家里没有两样,以后回来,又仅仅是以前那样的小人物,不知道你准备用什么样的面目来见你的父母亲戚同乡和老朋友呢?记住!记住!“早起晚睡,勤奋学习,不要愧对了父母!”这一次行程,要千万努力呀!
17. (1)长风破浪会有时 (2)雪拥蓝关马不前 (3)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4)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古诗文的能力。此类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古诗文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涯”“郎”“婵娟”都是易错字,注意和形似字、同音字的辨析。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要求学生默写出指定的文句。这类题目要求学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避免作答时出现错别字。
18. 迟、 时、 知 19.D 20.运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 刘诗借贾谊屈原的被贬暗示自己的遭遇;
【解析】18.该题考查的是对诗歌语言的鉴赏。押韵就是同韵母的字在相同位置上重复出现。在相同位置上重复出现的同韵的字母被称为韵脚。该诗歌押的是“i”韵,据此可知,应填写的字是“迟”“时”“知”。
19.这是一道诗歌内容赏析题。这种题型要求赏析时应在充分理解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前提下,然后再结合问题选项进行作答。末句 “君”,既指代贾谊,也指代刘长卿自己;“怜君”,不仅是怜人,更是怜己,诗人含蓄蕴藉的把自己的身世际遇、悲愁感兴,巧妙地结合到诗歌的形象中去,于曲折处微露讽世之意,而并非直抒胸臆。故D项有误。
20.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这首怀古诗表面上咏的是古人古事,实际上还是着眼于今人今事,字里行间处处有诗人的自我在,把自己的身世际遇、悲愁感兴,巧妙地结合到诗歌的形象中去,给人以警醒的感觉。所以,本诗最大的写作特点是借古讽今。
【点睛】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等,难以尽述。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比较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用典、衬托、对比、渲染、托物言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卒章显志(也叫篇末点题)、欲扬先抑、联想、想像、语序倒置、象征、借古讽今等。要把这些表现手法了然于胸,在答题时才会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有的放矢的应对。
21.①具有乐观、豁达、勇敢的精神品质。②彭德怀大公无私,他唯一的一件个人衣服,就是这件用缴获的降落伞做成的背心。他为这件战利品而孩子气地得意,表现了他率真的个性,作者是很欣赏的。③“兔子一般蹿了出去”,抢先到达山顶,不仅表现彭德怀身体健康、动作敏捷,还体现了他作为一名统率大军的指挥员不失活泼、天真的个性。
【详解】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名著主要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积累。解答这道题时,一方面需准确把握文学名著的主要故事情节,另一方面需要对人物的性格有充分的了解,能够概括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名著的主要内容。此题可以围绕彭德怀卓越的指挥才能,幽默风趣的性格,乐观勇敢的革命精神等几个方面来回答,作答时要结合名著中的相关情节。
22.①《中国谜语大会》第二季再度掀起了全民猜谜时尚风潮。(意思对即可,1分)
②A奇B水落石出C 培根(每个1分,答出两个即可,共2分)
③答案示例: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全民素质;掀起学习传统文化的高潮。(符合题意即可,答出一点得1分,共2分)
【详解】试题分析:(1)概括新闻类题型,做题的关键在于明白新闻五要素,而新闻的主要内容往往在导语中得到体现,所以,对新闻导语加以概括总结,一般能概括出新闻主要内容。(2)此谜语其实是拆字,“大河上下”大在上,河在下,“顿失滔滔”就是“河”没有了“水”,是“奇”字;“化作春泥更护花”“春泥”作为肥料养护花朵,就是“培根”英国作家。(3)符合题意即可.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23.范文
成功从改变自己开始
你不能左右生命的长度,但你能改变生命的宽度;你不能左右恶劣的天气,但你能改变自己的心情;你不能改变自己的容貌,但你能改变自己的心灵。其实,我们每天都在改变自己、创造自己、超越自己。只 有改变自己,才能走向成功。
一只雏鹰起初胆小如鼠,当它改变自 己懦弱的习性后才能勇敢地飞向蔚蓝的天空。
一棵幼草起初孱弱无力,当它在风雨 中改变自己柔软的身躯后才能变得更加坚强,紧抓泥土不倒。
一条大河起初弯弯曲曲地在山区奔涌,当它改变自己的运动方向后才能自由地奔向浩瀚的大海。
雏鹰、幼草、大河无法改变蓝天、风雨和山地,但它们勇敢地改变了自己,走向辉煌。
人也一样,只有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惯 才能完善自己,赢得他人的信赖。我国古代有位青年叫周处,被当地人称作三害之一,“三害”即蚊龙、猛虎和周处。因为他总是欺负别人,人们厌恶他、恨他。周处不想再让别人把自己当成祸害,他决心战胜猛虎和蛟龙,为人民除害。后来,经过艰苦的努力,他终于成功地除掉了二患。最终赢得大家一致的赞扬,成了一个为百姓谋利益的好人。周处是勇敢的、明智的,他有勇气改变自己的顽劣之气,从而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改变自己的思想,可以更加自信、坚强。人生有很多事都是无法选择的,比如人的容貌和身材。我国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张越如今已是家喻户晓的名人。人们可曾知道她也有一段艰辛的心路历程。在上大学时,由于体态发胖、长相不佳,她很自闭,她紧紧地关上了心灵之窗,面对着身材姣好的女同学,她最怕看见穿在别人身上的那美丽的花裙子。这样一段时间的封闭后,她苏醒了。她决心改变自己的学识和德行。多年的努力奋斗以后,她变成了一个气质非凡的女记者。
改变一下自己的弱点,你会发现自己 的生活更丰富多彩;改变一下自己的想法,你会变得自信和坚强。外界的事物既然无法为自己所左右,何不着手改变一下自己呢?自己掌握自己,不也是一种快乐吗?请记住:成功从改变自己开始。
【详解】一、审题:这是一篇材料作文。材料中的重点概念有丰富的内涵,需要认真思考,理解题意。前面有段提示性的语段,我们写作的思路应在对话中寻找,“改变”一词需要重点理解,改变自己,改正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改正自身的缺陷,提高自己的才能,完善自己的人格,这是具有正能量的立意,从本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出两种立意,一个是不能只想着改变别人,只有改变自己才可以,另一个是进行自我反思和反省。人们只有认识自我,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创造出人生的辉煌。写作时围绕选定的立意组织材料,不脱离原材料。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经历,写出“完善自我”的过程与心理体验,注意以情动人。
二、文体:从体裁上说,因为作文给出的材料是三种鸟类的对话,我们可以效仿一下,写一篇童话或者小说,里面的主要人物可以是拟人化的动物或者植物;也可以写成记叙文,通过讲述事件来凸显中心;还可以写成议论文,比如题目“学会反省”,先讲“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道理,说明了人犯错误的根源,然后运用道理论证,来论证“人应该善于反省与反思”这个观点,紧接着摆出两个事实:邹忌的自我反省、先哲的反思,说出人们反思和反省的必要性,最后号召大家要善于反省自己。
三、题目参考:完善自我;学会反省;成功从改变自己开始;等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