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核心素养评价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今日所讲,专为现在有职业及现在正做职业上预备的人——学生——说法,告诉他们对于自己现有的职业应采何种态度。
B.我生平最受用的有两句话:一是“责任心”,二是“趣味”。
C.苏轼曾自叹:“秋禾不满眼,宿麦种亦稀。永愧此邦人,芒刺在肌肤。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讥”。
D.“唉!”作家叹道,“人海茫茫,要找出个不知姓名的陌生人来,这不是大海捞针吗?”
2.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对灾区人民,政府急需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然后组织他们搞生产自救。
B.在新居,我把你赠送的电子台历摆在了天天面面相觑的写字台上。
C.2010年,我国西南部遭遇了历史上一场罕见的旱灾,只要你设身处地,到抗灾救灾的第一线去,你就不能不为我们广大的党员干部那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所感动。
D.旁边的那匹野马微微昂着头,表现出一种轻捷的神情,这种神情又与它颈部的美相得益彰。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剪影 繁衍 月冷风青 随心所欲
B.制裁 密诀 发愤忘食 金戈铁马
C.恍若 灰烬 自惭形秽 言不及义
D.积攒 怜悯 断章取义 抽丝剥蚕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一回到家,她就迫不及待地急着想去洗个脸。
B.面对错综复杂的局面,我们一定要认真调查,仔细研究,切不可掉以轻心。
C.多读多写是正确提高写作水平的途径。
D.这次事件发生的原因是我们没有关注细节造成的。
二、现代文阅读
儒雅之风
①《法言·君子》中说:“通天地之人曰儒。”儒雅,既是生活的积累,更是人生的态度。当今社会,尤需儒雅之风。
②儒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曾经的最高赞赏。读书人,多儒雅。才高八斗、出口成章的曹子建,潇洒飘逸、斗酒诗百篇的李太白,才思敏捷、风流倜傥的苏东坡,都曾让人无限神往。军旅战将,同时饱学诗书,则称儒将。古有秉烛夜读《春秋》的关云长,“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周公瑾;今有“弯弓射日到江南,终夜喧呼敌胆寒”的陈毅元帅,“自信挥戈能退日,河山依旧战旗红”的朱总司令等等。学识不凡的老板,称儒商。海尔集团的老总张瑞敏,就是其中翘楚,他把海尔集团打造成了一个既有丰厚利润,又有浓郁文化氛围的现代化大企业。演艺圈里也有不少儒雅的演员,喜欢读书,学养深厚,称“儒伶”,诸如梅兰芳、孙道临、于是之……
③现今,在这激荡时代有些失重的国人身上,儒雅显得愈加稀缺。人们总说,中国是“衣冠上国”“礼仪之邦”。其实,有不少人举止失当,而且这种失当已经到了令人熟视无睹的地步。随地吐痰、不讲秩序,无视公德、大声喧哗……
④官员儒雅似应正常,但在现实生活当中,好像儒雅的公仆还不太多。温家宝在2004年人大记者招待会上的儒雅风度,堪称楷模。温家宝面对各国记者,引经据典,侃侃而谈,诗词典故,信手拈来,妙语连珠,风度儒雅,令人倾倒。温家宝为什么有这样的渊博学识和儒雅风度?答案其实很简单,正如他在接受美国《华盛顿邮报》总编采访时说的那样:“我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读书伴随着我的整个生活。”
⑤看来,那些钦佩温家宝儒雅风度的官员,那些举止失当的国人,要想使自己也变得儒雅起来,唯一的办法就是多多读书。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这个道理。儒雅之人,能把传统文化中的诗词、典故、格言,巧妙运用于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当中,素养之深厚,情感之细腻,爱心之深沉,听者为之动心,为之魂牵,让升腾的美好情愫迅速撞击听者的心灵,让感动的涟漪缓缓扩散。儒雅的表达方式,已经被看作是有文化有礼仪的表现,是做人的高境界。
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一个社会,如果全民酷爱阅读,就会儒雅之风盛行,这对于提高文明程度,净化社会风气,都是大有裨益的。
(摘自《做人与处世》有改动)
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6.请为文章的第③段补写一个事实论据。
7.“要想使自己也变得儒雅起来,唯一的办法就是多多读书。”作为一名中学生,请你为“推行全民阅读,盛行儒雅之风”,提出几条合理化建议。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刚才用过两个字,微笑,我说一下。微笑,就是伏尔泰。
各位先生,我们要这样说,因为,平静是这位哲学家伟大的一面,平衡的心态在伏尔泰身上最终总会重新确立。不论他正义的愤怒多大,总会过去,恼羞成怒的伏尔泰总会让位于心平气和的伏尔泰。于是,从这深邃的双目里露出了微笑。
这是睿智的微笑。这微笑,我再说一遍,就是伏尔泰。这微笑有时变成放声大笑,但是,其中蕴涵有哲理的忧伤。对于强者,他是嘲笑者;对于弱者,他是安抚者。他使压迫者不安,使被压迫者安心。以嘲笑对付权贵:以怜悯安抚百姓。啊!我们应为这微笑感动。这微笑里含有黎明的曙光。它照亮真理,正义,仁慈和诚实;它把迷信的内部照得透亮,这样的丑恶看看是有好处的,它让丑恶显示出来。它有光,有催生的能力。新的社会,平等、让步的欲望和这叫做宽容的博爱的开始,相互的善意,给人以相称的权利,承认理智是最高的准则,取消偏见和成见,心灵的安详,宽厚和宽恕的精神,和谐,和平,这些都是从这伟大的微笑中出来的。
8.请概括这三段文字所表达的主题。
9.伏尔泰的微笑表现了他哪三个方面的特点?
10.“我们应为这微笑感动。这微笑里含有黎明的曙光。”作者为什么这么说?根据文意,说说你的理解。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小港渡者(节选)
周容
庚寅①冬,予自小港欲入蛟川②城,命小奚③以木简④束书从。时西日沉山,晚烟萦树,望城二里许,因问渡者:“尚可得南门开否?”渡者孰视⑤小奚,应曰:“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⑥。”予愠为戏。趋行及半,小奚仆,束断书崩,啼未及起,理书就束,而前门已牡⑦下矣。
(选自《春酒堂诗文集》)
【注】①庚寅:1650年(顺治七年)。②蛟川:地名,指今浙江宁波镇海县城。③小奚:童仆。④木简:这里指木板。⑤孰视:仔细看。⑥阖:合、关,关闭。⑦牡:门闩,锁簧。
11.如下四项为《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因”的一些释义。文中“因问渡者”中“因”的意思是( )
A.遵循 B.依照 C.于是 D.接续
12.文中,“我”和童仆尽管疾行,在城门上锁前仍然未能赶到的经历,使我们认识到做事情决不能( )
A.固执己见 B.优柔寡断 C.浅尝辄止 D.急躁冒进
四、句子默写
13.读古诗文,将空缺处的原句书写在横线上。
(1)__________,儿女共沾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2)__________,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3)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4)征蓬出汉塞,__________。(《使至塞上》王维)
(5)__________,白露未已。(《蒹葭》)
(6)__________,到乡翻似烂柯人。(《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7)人有悲欢离合,__________,此事古难全。(《水调歌头》)
(8)雾凇沆砀,__________,上下一白。(《湖心亭看雪》张岱)
(9)《行路难》(其一)中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踏莎行
[宋]晏殊
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凭栏总是销魂处。日高深院静无人,时时海燕双飞去。
带缓罗衣,香残蕙炷。天长不禁迢迢路。垂杨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
14.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写的是室外之景,下片写的是室内之景。
B.上片后两句是以环境为衬托,进一步写人的寂寥和孤独。
C.下片前两句写出了室内之人体胖和心绪的黯淡。
D.全词通过写景抒写离愁、思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慨叹和惋惜。
15.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端“细草愁烟,幽花怯露”表面上看只是景物的叙写,而内含的却是极锐敏的感受:愁、怯。
B.“凭栏总是销魂处”可起到收束前两个四字短句的作用,而“天长不禁迢迢路”却无此作用。
C.词的最后两句象征着作者对整个人生无可奈何的深刻感受,寄托有极深远的怀思怅惘之情。
D.这首词写得凄婉而温润,不为激言烈响的劲切之辞,却极富深微幽隐的感发。
六、名著阅读
16.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小题。
我等一百零八人,上应天星,生死一处。今者天子宽恩降诏,赦罪招安,大小众人,尽皆释其所犯。我等一百零八人,早晚朝京面圣,莫负天子洪恩。汝等军校,也有自来落草的,也有随众上山的,亦有军官失陷的,亦有掳掠来的。今次我等受了招安,俱赴朝廷。你等如愿去的,作速上名进发;如不愿去的,就这里报名相辞。我自赍发你等下山,任从生理。
(1)文段中的“我”是_____________。
(2)从上面文字中可知,梁山好汉一百零八将上梁山的具体原因各不相同,可以分为下列三种类型。请举出每种类型的一个代表人物。
①官逼民反型,代表人物是:_____________等。
②战败投降型,代表人物是:______________等。
③自愿上山型,代表人物是:_______________等。
七、综合性学习
17.语文实践活动
这几年,一台以传统文化为核心资源的原创节目——《中国成语大会》在中央电视台开播。请你参加以“传承文化,走进成语”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阅读下面三则材料,然后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一:成语是中国独有的语言资源,大量成语出自传统经典著作,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丰富和厚重的人文内涵,极具文化价值,堪称中华文化的“活化石”。
材料二 :如今,成语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被忽视,除了个别爱好成语接龙、成语印章的人以外,很少有人爱好积累成语。
材料三 :《中国成语大会》总导演关文正认为:成语就是走进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钥匙,我们有义务去学习和推广成语。
①概括以上三则材料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仿照例句写话。
成语是民间口语的浓缩,是文学经典的传承,是历史故事的再现。它像一幅画,用彩笔描绘着自然的花红柳绿;它像一首诗,用文字吟诵着人生的悲欢离合;它像_________,_______;它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作文
18.家是一只船,载满成长的故事;国是浩瀚的海,托起点点的帆。家,展露了国的文明与荣耀;国,汇集了家的幸福与期盼。
请以“家与国”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围绕话题自拟题目;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等;③不少于500字。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了解与辨识能力。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它帮助人们确切地表达思想感情和理解书面语言。要做到结合语境,准确规范的使用标点。C项句末的“句号”应放在“引号”内。
2.A
【详解】试题分析:判断成语使用是否恰当,不仅要知道其含义,还要了解其用法和情感色彩,要根据语境从这三个方面判断正误。使用排除法,D句中“燃眉之急”形容事情非常急迫,不符合句意;B句中“面面相觑”形容人们因惊惧或无可奈何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不符合句意;C句中“设身处地”指站在别人的处境替别人着想,不符合句意,答案为A。
考点:正确使用成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3.C
【详解】A.“青”应为“清”;
B.“密”应为“秘”;
D.“委”应为“茧”;
故选C。
4.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及修改能力。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可以从内容角度、词义角度分析病因,也可从语法角度分析病因,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A项语义重复,删去“迫不及待地”或“急着”;C语序不当,将“正确”放到“途径”前面;D项句式杂糅,删去“的原因”或“造成的”。
5.当今社会,尤需儒雅之风。 6.示例:(1)有人上公交车不排队,往前挤。别人批评他:“不要挤嘛,讲一点儿社会公德。”他嬉皮笑脸地回答:“我这是发扬雷锋的钉子精神,一要有钻劲,二要有挤劲。”
(2)最近某市儿童乐园举行了盛大的开园活动。活动当天,游人如织,但游客离去,园内工作人员发现,一些刚刚种好的植物被游人随意践踏,采摘。 7.(1)设置流动图书角 (2)开办24小时书店 (3)举行大型读书活动 (4)建立社区阅览室
【分析】5.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论点的掌握。议论文的论点一般是题目或含在第一段中、最后一段中。是一句话的形式呈现的。仔细分析本文,结合题目,可知,本文的论点是:当今社会,尤需儒雅之风。
考点: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6.试题分析:首先要了解议论文有哪些论证方法及它们的特征,论证方法除了举例论证外,在讲道理方面还有比喻证论、引用证论、类比论证以及正反论证等。根据具体内容判断。所示文段中举例论证是明显的,其证明的问题即是本段段首的分论点。
考点:分析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要求学生首先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在具体语境中从表达效果方面分析其含义。“而且”表递进,用在这里突出了现今人们举止失当现象的严重性,进而强调了论证儒雅的必要性。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4】试题分析: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可根据文中“儒雅,既是生活的积累,更是人生的态度”这句话的内容,结合如何使自己变得儒雅阐述即可。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8.突出描写伏尔泰“睿智的微笑”,歌颂他伟大的人格。 9.对权贵和压迫者的嘲笑,表现了他面对敌人不屈不挠、坚定不移的优秀品质;对弱者和被压迫者的微笑,表现他善良、仁慈、博爱的宽广胸怀;微笑体现了伏尔泰讽刺幽默的战斗风格。 10.因为从这“微笑”中可以看出伏尔泰的度量、睿智,伏尔泰的思想给人们带来光明和战胜黑暗的勇气。
【分析】试题分析:
8.这类题的答题思路是:快速读懂原文,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跳出文章,整体把握内容(文章涉及哪些方面的问题)→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内容→按题目要求归纳主题。
9.首先明确本题考查的实质是分析人物形象或性格特点。分析人物形象要注意抓住文中对人物的描写,发现人物与众不同的个性,从而做出正确的评价。另外,要注意此题的题干要求,须以伏尔泰的微笑为立足点进行分析。
10.根据文意,谈谈对句子的理解,需要从整体上把握文章中心,以对全文的理解作为理解句子的依托。通览全文,整体感悟,是正确解答这类题目的基础。
11.C 12.D
【解析】11.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因问渡者”此句的意思是“于是问那摆渡的人”,故选C。
12.这是一篇杂记散文,短短不到二百字,通过一件小事,说明一个大道理。这种小中见大的手法是非常高明的。作者选择的事件表面看来似乎是不合逻辑的,但实际上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古人说:“欲速则不达。”凡事操之过急,后果往往是适得其反。故选D。
【点睛】附参考译文:顺治七年冬天,我从小港想要进入镇海县城,吩咐小书僮用木板夹好捆扎了一大沓书跟随着。当时西边的太阳已经落山,傍晚的烟雾萦绕在树头上,望着县城还有约摸两里路。于是问那摆渡的人:“(我们)到南门时它还开着吗?”那摆渡的人仔细打量了小书僮,回答说:“慢慢地走,城门还会开着;急忙赶路城门就会关上了。”我听了有些动气,认为他在戏弄人。快步前进刚到半路上,小书僮摔了一跤,捆扎的绳子断了,书也散乱了,小书僮哭着,没有马上站起来。等到把书理齐捆好,前方的城门已经上了锁了。
13. (1)无为在歧路 (2)气蒸云梦泽 (3)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4)归雁入胡天 (5)蒹葭采采 (6)怀旧空吟闻笛赋 (7)月有阴晴圆缺 (8)天与云与山与水 (9)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羞直万钱
【详解】默写古诗文。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解题时一定要在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的基础上,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本诗默写要重点注意“歧、庇、俱、雁、蒹葭、赋、樽、直”这些字词不要写错。
【点睛】古诗文的背诵、默写。能熟练的背诵并准确的默写,不出现错别字。对于一些理解性的背诵默写的诗句要理解原句,还要知道句子的象征意义,延伸意义,知道用于哪种意境之中。
14.C 15.B
【解析】14.考查对词句内容的理解。C“写出了室内之人体胖”说法有误。“带缓罗衣”是以衣服宽大来衬托人的消瘦。
15.B对词的赏析不正确。“天长不禁迢迢路”和“凭栏总是销魂处”一样,都对前两个四字短句起收束作用。
16. (1)宋江(宋公明)。 (2)①官逼民反型,代表人物是:林冲(秦明)等。 ②战败投降型,代表人物是:卢俊义(关胜、呼延灼、董平、张清)等。 ③自愿上山型,代表人物是:武松(鲁智深、吴用、公孙胜、花荣)等。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掌握情况,对名著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大语文观。以考促读。做这种题,熟读原作品,记住重点情节及人物的特征。阅读名著除了识记文学常识,还要对涉及主要人物的精彩片段反复阅读,从而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死记硬背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的名字。此题考查的是与《水浒传》有关的重要人物。
17. (1)成语是中华文化的“活化石“,我们有义务去学习和推广成语。(抓住“有价值”“值得学习和推广”两方面即可) (2)示例:它像一支歌, 用旋律演奏着青春的喜怒哀乐; 它像一本书, 用纸墨叙写着生活的起起落落。
【详解】(1)本题考查材料的理解与概括。材料一讲的是成语堪称中华文化的“活化石”;材料二讲的是成语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被忽视;材料三讲的是我们有义务去学习和推广成语。综合起来可概括为:成语是中华文化的“活化石”,但正被人们逐渐忽视,我们有义务去学习和推广成语。
(2)本题考查仿写,仿写时注意使用比喻的修辞,句式和例句保持一致。
示例:它像一本书,用文字记载着人间悲欢离合;它像一道菜,用味道展现着生活的酸甜苦辣。
18.例文
有国才有家
每当看到爸爸身着藏青色的警服,头顶国徽,那样的英俊又威武,我就特为我有一个做警察的爸爸自豪。身边的同学和小伙伴也因为我有一个警察爸爸向我投来羡慕的目光,每每这时,我就感到特有安全感,特骄傲。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我的警察爸爸总是很忙,每逢节假日,总是我和妈妈在家陪着爷爷奶奶。从我记事起,每个除夕夜都是爸爸在值班。放假的时候身边的小朋友都有爸爸陪着,去学游泳,去旅游,而我却在等待中迎来开学。那时我的心里总是空荡荡,很孤独很失落。警察带给我的自豪感,正在慢慢减少。听妈妈说,在我还未出生前,爸爸在追捕逃犯时,被穷凶极恶的亡命徒咬伤了左眼,现在爸爸的眼睛是一只大一只小,受伤的左眼角一直下垂着。想到这些我总是倒吸一口凉气,对爸爸除了担忧还是担忧。
直到有一天我无意中听到了成龙唱的一首名叫《国家》的歌:“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国是荣誉的毅力,家是幸福的洋溢……”那一刻我才深深地理解了爸爸和他的工作,才知道爸爸肩上的责任与担当,就像爸爸把我抱他的怀里说的一样:“正是因为爸爸每天加班抓坏人,你和你的小伙伴们才能有快乐学习、幸福生活的环境啊!孩子不要忘了:有国才有家!”是啊,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
现在,我觉得更应该好好学习,学会独立,为爸爸排除后顾之忧,让爸爸安心工作,为我们大家能在安定和谐的环境下生活学习而努力。我想我将来也要做一名光荣的人民警察,向爸爸学习,无私奉献,忠于职守,为人民、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详解】这是一篇话题作文。审题:“家与国”是关系型话题,具有明显的思辨色彩,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同时贴近时事热点。首先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国与家密不可分,水乳交融。据此可以写由家见证国的变迁,也可以写由国引领家的发展……只要围绕二者之间的关系,写出真情实感即可。立意:家的幸福展现国的安康。选材:家的幸福与国的安康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现如今越来越多的电视媒体讲述着家庭中的琐事,不仅仅代表着家庭的美满,还展现着国家的安康。
【点睛】关系型作文,重在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故构思作文之前,最重要的是要用辩证思维的方法,辨清构成话题的词和词、短语和短语之间的特定关系。我们认为,关系型作文话题要素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1.对立统一关系:就是各要素单一来看是对立矛盾的,但实质上它们又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和谐统一。也可称之为无此无彼式。2.是非取舍关系:即指关系型话题的诸要素之间是一是一非、一对一错的关系,对它们只能有所取舍选择。也可称之为有此无彼式。3.并非绝对关系:即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但这种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可称之为有此未必有彼式。4.并列共存关系:即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一种平等并列的关系,几个要素可以同时共存。也可称之为有此有彼式。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