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核心素养评价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结合语境,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让全体人民和谐相处,大家各尽其能、各得其所。
B.小刚同学是浓溪小学赫赫有名的“小画家”,在这次学校组织的“我爱我的家乡” 绘画比赛中勇夺冠军,真是喜出望外。
C.学校组织的辩论会上,金兰同学辩论时咄咄逼人、妙语连珠,同学们不得不佩服他的口才。
D.登上“将军台”,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映山红,姹紫嫣红、美不胜收。
2.下列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
B.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C.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D.是亲情给了我们站起来的勇气,是亲情把我们送进了校园,是亲情让我们在成功时更快乐……
3.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B.爸爸的声音一直很平静,不过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
C.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D.一只在树上乐不可支欢唱歌谣的蝉,其歌声中蕴含着生命的意义。
4.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它之所以被千古传诵,靠的就是一种梅花精神,所谓“梅魂”是也。
②有人做过不完全统计,在所有咏花、画花的作品中,梅花几乎占到一半,是其他花卉作品的总和。
③两千多年文化积淀的诗词、绘画、美术等各种花卉文化的载体中,有关梅花的作品数量高居榜首。
④梅花没有牡丹那样雍容华贵,没有兰花那样香气袭人,也没有郁金香那样硕大艳丽。
⑤梅花位居我国十大传统名花之首。
A.⑤③②④① B.④①③②⑤ C.⑤②③①④ D.④③①②⑤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秋天的树
赵丽宏
①A秋风在大地上游荡。夏日的酷暑像一群惊惶失措的野兽,在悄然而至的秋风里一哄而散,逃遁得不知去向。
②秋天是我最喜欢的季节。年轻时代生活在乡村的那几年,我真正理解了成熟和收获与秋天的关系。在高旷澄澈的蓝天下,等待收割的稻田金浪起伏,长江边的芦花银波荡漾,迁徙的雁群排着整齐的队伍飞向远方,天地之间回荡着它们的鸣唱……这是无比美妙的景象。在城市里,看不到成熟的秋林和原野,也闻不到成熟的果实和稻谷的清香,你只能从气温的变化中感觉秋天。高楼大厦一年四季以不变的姿态屹立在你的视野里,它们决不会因季节的变化而有所动。
③好在城市里有树。树,向城里的人们报告着秋天的消息。
④从我书房的那扇西窗中望出去,能看到三棵树,一棵樟树,一棵月桂,还有一棵枇杷树。也许,在一年四季中,吸引我的目光时间最多的是这几棵树。在休息的时候,在思索的时候,我总是凝视着窗外,欣赏它们婀娜多姿的绿色身影。它们向我展现着生命轮回的过程,向我昭示着自然和兴衰起伏的生机,使我联想起我在大自然中曾经有过的种种美妙经历。
⑤春天,它们最早把清新的绿色送入我的眼帘,使我感受到生命的蓬勃和多彩。夏天,它们用浓浓的绿阴遮挡炎阳,在酷暑中带来些许清凉。这三棵树,引来了很多飞鸟,每天早晨,都能听到鸟在树阴中快乐地唱歌。此刻,那棵月桂树上已经蓓蕾满枝,再过些日子,空气中就会飘漾起桂花的清芬。空气中如果有树的气息,世界也会变得清新亲切。
⑥我知道,随着秋风的加剧,随着气温的下降,很多大树的绿叶会枯黄,会从枝头脱落。
⑦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衰亡和没落。冬天,那些常青的树木依然用绿色证明着它们的存在。而那些脱尽了树叶的树木,同样使我感觉到生命的顽强。B在寒风和霜雪中,光秃秃的枝杈就像无数伸向天空的手臂,它们似乎是想拥抱什么,召唤什么。凝望这些冬天的树,我的心里不会有枯萎的联想,冬天是无法消灭这些树木的,等春风一来,它们马上会萌芽长叶,把绿色的春消息传遍人间。苏东坡说:“寒暑不能移,岁月不能败者,惟松柏为然。”我想,这松柏,应该是所有树木的代称。
⑧是的,此刻,我想为树,为这些人类的朋友说几句感激的话。它们默默地屹立在我们身边,给我们绿,给我们宁静,给我们清新的空气,却从来不会要人类回报它们。在这个世界上,树是人类最重要最可靠的朋友,我们理应对它们满怀感激之心。在我们这个城市里,有不少年龄比我们上一代的老人们还要老的大树,它们目睹这座城市的沧桑变迁,也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了这座城市。它们不但没有使我们的城市变得衰老,还使一代又一代人从它们身上感受到生命的活力。我们的城市因为它们而显得年轻。树是沉默的,面对自然,它们坚韧顽强,生机勃勃。然而面对人类的摧残,它们却无可奈何,只能逆来顺受。很多年前,我曾写过文章,为城市里的那些大树担忧。我曾经担心我们这个城市最终将会变成一片没有绿色的水泥森林。现在,人们终于认识到树的重要,体会到树的可亲可近和可敬。这些年,上海到处出现新的绿地,大树和高楼一起生长着。这是令人欣慰的事情。
⑨很久以前,读过一位四川诗人的诗集,书名是《伐木声声》,诗人用一种豪迈骄傲的态度对砍伐大树、毁灭森林的行动大唱赞歌。长江流域的森林,就是在这样的赞歌声中消失的。这样的诗,现在再读,当然是触目惊心了。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的书桌上也有一本旧诗集,作者是19世纪的法国人拉科姆。其中有一首诗,题为《栽树》,我忍不住要把它抄在这里:
⑩谁栽下了树,谁就栽下了希望。正如人的生命,必须扎根于时间的泥土才能爬向上帝的天堂。小树啊,谁能预料长大后,它们将会多么壮观。
5.文章第②段写了乡村秋天的哪些自然景象?请简要概括。
6.书房的窗外只有三棵树,但在一年四季中却能吸引“我”的目光时间最多,这是为什么?
7.通过生动形象的修辞以增强表达效果,是散文作品描写景物的常用手法。下面是《济南的冬天》中运用这种写法的句子,请你对此句作出自己的赏析,然后再从文中画线A、B语句中任选一句,从修辞的角度简要赏析。
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8.本文的作者对城市里的树情有独钟,感慨良多,从中获得了许多人生感悟。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迪?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父爱的尊严是一种痛
①同学从家乡的县城来看我,我差点儿认不出他。几年不见,头发已经白了一半。对他来说,这是沧桑生活的见证。他从贫苦的农村家庭走出来,中专毕业,娶了个多病的妻子,妻子病刚好,又要为随之而来的孩子操心。等家庭的一切都有了好转的迹象,自己却下岗了,一切又得从头开始。
②终于,同学想办法摆了一个地摊,卖儿童玩具、零食之类的小杂货,诚实和热情,为他赢得了很好的生意。他很高兴,我们也替他高兴。可是现在我猜不出他的生活究竟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③同学苦笑了一下,才说出了原因。原来,不知不觉他儿子已到了入学的年龄,小学就在他摆摊的500米外。一开始倒没有什么,后来班里的同学都知道了儿子的父亲是个摆地摊的人,就开始嘲笑他。头儿次,儿子忍住了,后几次,他就忍不住偷偷地哭。经多次追问,儿子道出了实情。
④为此,他每天走很多路,绕开小学的门口,推着小车沿街叫卖,生意已大不如前。他极力躲闪着放学的孩子,躲闪着儿子和儿子的同学。
⑤这又是何苦呢?我试探着说,你可以和儿子说清楚,他会理解的。同学说,他希望儿子不理解,儿子若是理解了,就过早地承受了一份本不属于他这个年龄的生活压力。为什么要用生活的沉重来代替他童年的无忧无虑呢?我无话可说,只是想着他推着车子串街走巷的样子,有点儿崇高,也有点儿悲怆。生活的困顿,不该剥夺做父亲的尊严,这是他精神的最后一块领地,凛然不可侵犯。
⑥我想,可能这世上任何矮小的男人都是高大的父亲。父亲的尊严是男人精神的高度,是荣誉、权威、自尊、傲岸的代名词,它赐予任何一个普通男人被尊重、被崇拜的陶醉和满足。然而,为了捍卫这种神圣的高度,却需要一个男人付出辛酸的代价。
⑦我想起我在读大学时遇到的一名校园清洁工。他负责打扫学生公寓的楼道和厕所。50岁的模样,头发花白,脸像松树皮一样黝黑且皴裂开来。他每天的活儿又脏又累,而且被世俗的眼光所轻视。但奇怪的是,每次下班后他都精心地打扮自己。抹些自来水,用梳子将花白的头发梳得平平整整,一丝不苟,换上洁白、干净的衬衫,而且还会扣上封领扣,并滑稽地戴上一副眼镜。这时的表情慈爱而庄严,与平时判若两人。后来他觉察出我们的好奇,就解释说,他有个女儿在初中读书,他每天下班后都去接她回家,女儿只知道他在大学工作,而不知道他具体干什么……
⑧所以,在见到女儿的一刹那,他要把自己打扮得接近于教授:山一般伟岸的身躯,海一般渊博的学识,沉默如幽谷博大深沉,言辞如江河滔滔不绝,嘴角表露着自信、仁慈、悲悯的微笑,眼神流露出太阳神阿波罗般智慧的光芒。这是天下儿女心目中理想的父亲形象。
⑨我的一位朋友跟我很痛心地谈到这样一件事。他一直崇拜他的父亲,他父亲对此也了然于心。在父亲生命的晚期,病痛折磨得他不堪其苦。可是,他每次回家,父亲总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对他报以顽强的笑容。这时他便肃然起敬地欣赏父亲。有一次父亲伸手去拿一只茶杯,茶杯却中途落到了地上。父亲离去了,那只半空中颤抖的手却一直凝固在他的记忆中。他觉得这便是他对父亲最大的错处,正是他崇拜的眼神怂恿了父亲对病痛的忍耐,让生命最后时刻的父亲,也不能自然地、人性地通过呻吟来宣泄痛苦........
⑩看来,对父亲形象的光辉歌颂,只能怂恿男人在生活中做鱼死网破的挣扎。让父亲做一个很平常、很自然的男人吧!他既有可能是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雄浑;也有可能是轻舟淡月小桥流水的纤细。真正爱父亲就要学会接纳父亲的卑微和渺小。
9.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什么是“父亲的尊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中一共写了哪三位父亲?他们为了“父亲的尊严”分别做了什么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章第⑥段,作者为什么说“这世上任何矮小的男人都是高大的父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中第⑨段画线句“他对父亲最大的错处”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外阅读
陈元方年十一岁时,候①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④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候,拜访,问候。②履行,实践,做。③绥,安,安抚。④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
13.“法”字在古汉语字典里有如下解释:①法令,制度;②方法,做法;③效法,仿效;④标准,法则。你认为“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中的“法”的意思是:________(只写序号)。
14.文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B.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C.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D.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15.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的句子。
16.请分析陈元方第二次答语的巧妙之处。
四、句子默写
17.古诗积累
(1)根据课本,给下列古诗文补写出上句或下句。
①________,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________。(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②商女不知亡国恨,_______。(杜牧《泊秦淮》)
③为人谋而不忠乎?_______?传不习乎?(《论语》)
④________,_______,是知也。(《论语》)
⑤________,不亦君子乎?(《论语》)
⑥________,一山放出一山拦。(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2)根据课文,下列古诗文默写正确的两项是( )
A.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B.兴尽完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C.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D.似曾相识燕归来,无可奈何花落去。
E.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F.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五、诗歌鉴赏
18.阅读诗歌,完成题目。
秋思
陆游
乌桕微丹菊渐开,天高风送雁声哀。
诗情也似并刀快,剪得秋光入卷来。
【注】乌桕:落叶乔木、秋天树叶经霜变红。并刀:并州出产的剪刀,以锋利著称。
(1)诗中的哪些景物体现了秋天的特点?
(2)从炼字炼句角度,分析“诗情也似并刀快,剪得秋光入卷来”的妙处。
六、名著阅读
19.名著阅读。
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1)这首诗的作者是冰心,诗中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2)“心中的风雨”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综合性学习
20.综合性学习。
班内决定举行以“朋友”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1)【解读“朋友”内涵】“友”字的甲骨文看起来像两只同时伸出来的右手,两手相交表示握手。大家都伸出右手紧紧相握,以表达亲密友好之意。所以“友”字的本义是______,“朋”字的甲骨文看起来像并列的两串贝壳,这种并列的关系表达了“朋”字______的内涵。
(2)【展示“朋友”形象】请根据下面的提示,向大家介绍你的一位朋友。
我的朋友是一个______的人,在我______的时候,他______。
八、作文
21.作文
家,多么温馨的名字,每个人都有父母,都来自不同的家。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我组成了一个家庭。这是一个充满关爱、充满亲情的家,家中乐趣多多。
请以《家庭趣事》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要有真情实感;②不少于500字。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A.“各得其所”指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安置。符合语意;
B.“喜出望外”是指由于没有想到的好事而高兴,小刚实力雄厚,在学校勇夺冠军是意料中的事,不能说喜出望外;
C.“咄咄逼人”是一个贬义词,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不能用来指口才;
D.“姹紫嫣红”是用来形容各种颜色的花卉艳丽、好看。只有一种花怒放,不能用“姹紫嫣红”来形容;
故选A。
2.A
【详解】考查对标点符号的辨析。“喊着”后边的冒号改为逗号。
3.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判断能力。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对偶、对比等,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掌握常见修辞的定义及其标志,做题时注意仔细区分。A项运用了比喻,B项没有运用修辞手法,C项运用了比喻和反问,D项运用了拟人。故选B。
4.A
【详解】此题考查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一般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逻辑推理顺序等。⑤句为总领句;②句是对③中“有关梅花的作品数量高居榜首”的具体说明,所以②应该放在③后;①为总结句,应该放在最后。故选A。
5.稻谷成熟,芦花盛放,雁群迁徙。 6.它们向“我”展现着生命轮回的过程,昭示着自然兴衰起伏的生机,使“我”联想起在大自然中曾经有过的种种美妙经历,使“我”感受到生命的蓬勃和多彩,使“我”感觉到生命的顽强。 7.①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雪色与草色相间的美景比作花衣,把想象中春天满山花草覆盖的景象比作国美的山的肌肤,而肌肤、穿花衣又具有人的情态,将济南冬天雪后小山的美景表现得生动形象。
②示例一:A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酷暑比作野兽,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酷暑被秋风驱散的情状,把季节的更替表现得具体可感。
示例二:B句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光秃秃的枝杈比作伸向天空的手臂,赋予枝杈以人的情态,生动地展现出了枝杈生命的顽强。 8.要有树一样的奉献精神,且不求回报;要像树一样面对痛苦挫折,要坚韧顽强;要像树一样善良、顽强和宽容。
【解析】5.此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从“在高旷澄澈的蓝天下,等待收割的稻田金浪起伏,长江边的芦花银波荡漾,迁徙的雁群排着整齐的队伍飞向远方,天地之间回荡着它们的鸣唱”可以提炼出问题的答案,语言要简洁。
6.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此类题型一般可以从句子所在的前后文找到答案。作者在点明自己喜爱这三棵树后,交代了喜爱的原因。从“它们向我展现着生命轮回的过程,向我昭示着自然和兴衰起伏的生机,使我联想起我在大自然中曾经有过的种种美妙经历”“春天,它们最早把清新的绿色送入我的眼帘,使我感受到生命的蓬勃和多彩。夏天,它们用浓浓的绿阴遮挡炎阳,在酷暑中带来些许清凉”“冬天,那些常青的树木依然用绿色证明着它们的存在。而那些脱尽了树叶的树木,同样使我感觉到生命的顽强”可以明确问题的答案,注意分条进行概括。
7.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赏析能力。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运用了拟人的修辞,突出了雪后小山的美丽。A句中“夏日的酷暑像一群惊惶失措的野兽”运用了比喻,突出酷暑消散之快。B句中“光秃秃的枝杈就像无数伸向天空的手臂”运用了比喻,“拥抱什么,召唤什么”运用了拟人,形象地写出了树杈的外形特点,突出其顽强的生命力。
8.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理解及阅读感悟的表达,解答此题可结合文章中的抒情议论句去分析揣摩。作者写出了树值得赞美的地方:树将生命奉献给了城市,但不求回报。面对自然与人类的摧残,它们只是坚忍而顽强地活着,这正是作者写这篇文章要表达的情感。
点睛:本题考查阅读感悟与启示。完成阅读感悟启示题,要善于提炼,要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结合具体的语境,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注意表述流畅。语言要简洁明了,最好能做到有创意的表达,言之成理即可。
9.父亲的尊严是男人精神的高度,是荣誉、权威、自尊、傲岸的代名词,它赐予任何一个普通男人被尊重、被崇拜的陶醉和满足。 10.第一位是“我”摆地摊的同学,他为了儿子的面子,推着小车沿街叫卖,躲闪着儿子和儿子的同学。第二位是“我”在读大学时遇到的一名校园清洁工,他为了维护在女儿心目中理想的父亲形象,总要把自己打扮得接近于教授,去接自己读初中的女儿放学。第三位是“我”的一位朋友的父亲,在生命的晚期,当病痛折磨得他不堪其苦时,他却总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对儿子报以顽强的笑容。 11.“矮小”说的是外形,“高大”指的是精神的高度,因为父亲为了捍卫自己的尊严,甘心为儿女忍受屈辱,付出了常人所不能付出的代价,所以说“这世上任何矮小的男人都是高大的父亲” 12.是他崇拜的眼神怂恿了父亲对病痛的忍耐,让生命最后时刻的父亲,也不能自然地、人性地通过呻吟来宣泄痛苦。
【解析】9.此题考查的是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解答此类型的题目时,要结合文章的上下文和主旨来回答。根据第六段“父亲的尊严是男人精神的高度,是荣誉、权威、自尊、傲岸的代名词,它赐予任何一个普通男人被尊重、被崇拜的陶醉和满足。”即可解答此题。
10.此题考查梳理文章故事情节。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并从前向后精读各部分文章,根据故事情节的发概括出切题的答案。第一至五段写的是“我”摆地摊的同学,他为了儿子的面子,推着小车沿街叫卖,躲闪着儿子和儿子的同学。第七、八段写的是“我”在读大学时遇到的一名校园清洁工,他为了维护在女儿心目中理想的父亲形象,总要把自己打扮得接近于教授,去接自己读初中的女儿放学。第九段写的是“我”的一位朋友的父亲,在生命的晚期,当病痛折磨得他不堪其苦时,他却总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对儿子报以顽强的笑容。
11.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的理解。句子深层含义的把握,应从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入手,结合中心思想来分析。“矮小”说的是外形,“高大”指的是精神的高度,因为父亲为了捍卫自己的尊严,甘心为儿女忍受屈辱,付出了常人所不能付出的代价,所以说“这世上任何矮小的男人都是高大的父亲”。
12.此题考查的是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解答此类型的题目时,要结合文章的上下文和主旨来回答。根据第九段“他觉得这便是他对父亲最大的错处,正是他崇拜的眼神怂恿了父亲对病痛的忍耐,让生命最后时刻的父亲,也不能自然地、人性地通过呻吟来宣泄痛苦”,即可解答此题。
13.③ 14.D 15.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 16.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不卑不亢落落大方,不损人也不损己。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意思,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分析,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同时,平时要做好词语的积累。“不知卿家君法孤”句意为:不知是令尊学我。法:效仿,效法;注意“法”是词类活用。故选③。
1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题要先解析句意,再划分朗读节奏,注意应符合古人朗读习惯。
本句句意为: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任太丘长,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根据句意,其节奏应划分为: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故选D。
15.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文言文翻译通常以直译为主,就是从词语到语法结构直接对译,将原文词句落到实处,准确、晓畅地进行翻译。翻译时还要注意特殊句式、词类活用等现象。本题中应注意:以:用。
16.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需要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再做具体分析。元方的言外之意是:家君没有效法袁公,袁公也没有效法家君。妙处:既照顾了对方的尊严,又保存了自己的体面,不卑不亢,落落大方,表现出年方十一的陈元方机灵善辩的才能。
【点睛】参考译文:
陈元方(即陈纪)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任太丘长,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元方说:“家父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袁公说:“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不知是令尊学我,还是我学令尊?”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
17. 清晨入古寺 禅房花木深 隔江犹唱后庭花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人不知而不愠 政入万山圈子里 A. F
【详解】(1)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首先要选准诗句,生僻字平时要多写几遍。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考背诵,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似字。近几年总出理解性默写题目,这种题目的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根据诗歌内容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要注意“禅”“庭”“愠”等字词的书写。
(2)B.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C.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D.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E.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故选AF。
18.(1)示例:以富有代表性的典型景物,如乌桕、菊花、鸿雁、高天等,生动明快地描绘出一幅有声有色、形象鲜艳的秋景图。(2)作者以“并刀”比喻“诗情”的敏锐,新颖别致,给人以清新的感觉;一个“剪”字,锤炼精当,化无形为有形,形象逼真,充分表现了诗人构思的敏捷和技巧的娴熟。
【详解】(1)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内容、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这类题型,读懂诗歌内容,理解诗句意思,抓住诗句中描绘的主要景物,分析其特点。答题时,既要答出诗句所绘具体景象,又要概括出景物特征。前两句写乌桕上面的树叶渐渐变成红色,秋天的菊花次第开放。天气晴朗,风声传送来大雁阵阵哀鸣。乌桕、菊花、鸿雁、高天等景物,体现了秋天的特点。
(2)此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名句的能力。赏析诗歌名句的答题步骤:找准赏析的切入点,或修辞、或写景、或含有表现力的词语等;结合具体的语境,回答该句表达的意思;最后指出其蕴涵的哲理(意境),或表达的情感。“诗情也似并刀快,剪得秋光入卷来”以“并刀”比喻“诗情”,一个“剪”字,锤炼精当,充分表现了诗人构思的敏捷和技巧的娴熟,也表达了诗人对大好秋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9. (1)比喻 (2)精神上受到的打击、挫折等。
【详解】(1)一空,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中外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死记硬背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的名字。此题考查的是与冰心有关的文学常识。二问,运用形象的比喻,用鸟巢喻母亲的怀抱,自然的风雨来临时,鸟儿躲到母亲搭建的巢里,而当人生的风雨来的时候,我只有到母亲的怀抱中去寻求安慰,从中可让读者感受到那浓浓的母爱。(2)“心中的风雨”指的是人生的风雨,也就是指精神上生活上受到的打击、挫折等。
20. (1)友好 平等 (2)示例:乐于助人 遇到困难 竭尽全力地帮助我
【详解】(1)考查“友”字的本义。要根据题干的提示去分析。从题干“甲骨文看起来像两只同时伸出来的右手,两手相交表示握手。大家都伸出右手紧紧相握,以表达亲密友好之意”一句理解,“友”字的本义是“友好”之意。从题干“像并列的两串贝壳,这种并列的关系”一句来分析,“朋”字表达了“平等”的内涵。做这种题,一定要审好题干。
(2)向大家介绍你的一位朋友。可以介绍你的这位朋友的长相、性格、行为及与自己的亲密关系。最重要的是根据题干所给的提示来介绍。比如一空,可以填性格;二空,可以填自己遇到难处等,三空,可以填他对你的帮助与影响。
21.【范文】
家庭趣事
同学们,看到过为了一桌好菜而你争我夺,拼个你死我活吗?今天就在我家上演了这一折好戏。
今天,放学后,我回到家中,一阵诱人的香味向我扑鼻而来,馋得我口水欲滴。我赶忙跑进厨房,只见妈妈正将一盘软炸猪肝端上了桌。在5点5时5分55秒时,妈妈在一道道美味佳肴下累得直哼哼.只听妈妈大喊一声:“开饭咯!”我和老爸早已饿得奄奄一息。听到这动听的声音,我们两只饿扁了肚子的鸭子立刻伸长了脖子。一进厨房,十几种菜香味向我们“袭击”而来,哟!菜还真不少,有红烧鲤鱼、油焖大虾、鳝段粉丝……但我最喜欢的还是那盘让人着迷、香气四溢,令人胃口大开的蒜香鱿鱼。
我用眼扫了一下四周,飞快地把位置移动到蒜香鱿鱼面前。正当我心里暗暗高兴,要把这盘菜独吞时,一个黑影出现在我的身后,定眼一看,原来是老爸。他明目张胆地对我说:“请你让一下,这个位置是我的。”我头也不抬,不服气地回答:“凭什么?”“就凭我是你爸!”他语气加重的说。没办法,要尊老爱幼,我只好依依不舍的让了位。我一走,爸爸立刻坐了下来,两眼直勾勾地盯着蒜香鱿鱼,灰沉沉的脸一下变得红光满面,只见他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完全忽视了我的存在。
好啊!原来让我走开,就是要让自己一人享受美味,居然还肆无忌惮地让我让位,真是“我知尊老,他不知爱幼”。看到这种情形,我气极了,竟想起《水浒传》中的插曲:“该出手时就出手。”迅速地伸手去夺,爸爸知道了我的举动,一个“降龙十八掌”把我打出一米远,我飞跑过去,抱住爸爸的手臂,他想把我扔出去,我用脚勾住饭桌,不走!俩人拔起河来,爷爷在旁看热闹:“加油,加油!”妈妈无动于衷,默默地在一旁准备好了创口贴……最后,我俩都没吃到,因为它被妈妈一网打尽,只有残羹剩渍,一桌子的好菜也被爷爷奶奶一扫而空。我和爸爸只好泡了两包方便面,吃时,爸爸对我说:“千真万确,民以食为天。”“哈哈!”我苦笑到。
有趣的事,往往是一些小事。享受生活,快乐每一天!
【详解】“家庭趣事”,题目告诉我们要写的是“事”,只能写家庭里的事。如果有几件事,要安排好顺序,分清详略。通过写“事”,重点表现“趣”。家庭成员会做傻事、蠢事,闹出种种笑话,这种“傻趣”也往往最能反映家庭里的欢乐。将你回忆的趣事列出来,选择最有趣的来写。有详有略的叙述,突出“趣”。采用六要素写出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突出中心。要写出这件事情给你的影响。需把事情发生的环境写清楚。因为任何事情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发生发展的。环境写好了,才能渲染气氛,表达感情,使文章更生动。一定要把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写细致写逼真。从题目看,因为写“事”,所以要写记叙文。
【点睛】命题作文的审题通常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一要抓住题目中的“题眼”,即标题中的关键词,这是最为重要的一环。二要注意题目中的前缀或后缀,即标题中的限制词和修饰语。三要深入分析题目中的“言外之意”,理解题目语言中所包含的象征义、比喻义、引申义。四是要审准材料选择的切入口。命题作文比话题作文的审题要求高,命题作文动笔前,把握题意、找准切入口十分重要。五是指审题时把题中有些关键词的语法意义作一番自我诠释,体会清楚后,再用来指导构思立意。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