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核心素养评价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1)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似乎觉得老百姓们所讲的话是真的。不过他自己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________。
(2)有一天,大神女娲行走在这片莽莽榛榛的原野上,看看周围的________,感到非常孤独。
(3)这样,人类就世世代代________下来,并且一天比一天加多了。
(4)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________些。
A.神情 景致 延续 敬重 B.神气 景色 延续 敬重
C.神色 景象 绵延 看重 D.神气 景象 绵延 尊重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日寇在南京制造的骇人听闻的大屠杀,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B.中国外交部发言人严正指出,美方有些人老是拿航行自由说事,不是杞人忧天,就是挑拨离间,另有所图。
C.他经常迟到,被老师多次批评也不改,真是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
D.经过几代人的奋斗,不毛之地变成了绿洲,戈壁也长出了瓜果蔬菜。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他上课经常早退,老师批评了好几回还是改不了,已经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
B.大家认为他提出的这条建议很有价值,都随声附和表示赞成。
C.这些伪劣药品造成的危害骇人听闻,药品市场非整顿不可。
D.科学工作者们在会上高谈阔论,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你再执迷不悟下去就会变成一个不可救药的人。
B.这些伪劣药品造成的危害骇人听闻,药品市场非整顿不可。
C.大家认为他提出的这条建议很有价值,都随声附和表示赞成。
D.她吃得心满意足,看得母亲眉开眼笑,笑容从心里流淌到脸上。
二、现代文阅读
耳朵出逃
①婷婷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的两只耳朵在说话。然后,它们从婷婷的黑发下面飞起。婷婷赶紧去追它们,可是怎么也追不上。
②婷婷吓得睁开眼,太阳已经升得老高。四周格外的静。婷婷感觉两腮后上方凉飕飕的,她恐惧地把手伸过去,两只耳朵真的不知道上哪儿玩去了!
③“妈妈……”婷婷吓得哭了起来,但是妈妈没有进来。婷婷打开门,爸爸妈妈在客厅的沙发上对坐着,愁眉苦脸。 婷婷一看,唉呀,爸爸、妈妈的耳朵也不见了。
④海拉市所有市民的耳朵都不见了。
⑤原来,城市实在太闹了,耳朵们忍无可忍,集体出逃了。
⑥耳朵们都往森林飞去了,它们在森林边的小溪里痛痛快快地洗了个澡,将城市里的污浊洗了个一干二净,以便去欣赏原汁原味的大自然的声音。
⑦没有耳朵,海拉市的市民变得极不方便。人们出门之前必须准备纸笔,所有的交谈都是笔谈。
⑧最苦恼的是海拉市市长狮皮龙。狮皮龙天生嗜好演讲,他的破锣嗓子比飞机产生的噪声还高一百分贝。耳朵出逃使他的演讲才能没有了用武之地。他要传达自己的意思只能靠手写,偏偏他的书法极糟,作文很烂。他一怒之下签署了一项命令:所有的耳朵(包括市长个人的耳朵)通通抓回来!
⑨军队、警察、全体市民全部行动起来了。耳朵们被一步一步逼到了森林边的一个火山口上,它们紧紧相拥在一起。
⑩“开火!”狮皮龙下了命令。没有一支枪的枪口射出子弹,谁愿意伤害自己的耳朵啊?
这时,远方飘来悠扬的笛声。那笛声是一种天籁的声音,耳朵们听着听着,忘了眼前的险境,情不自禁地跳起舞来。“扑啦啦——”所有的耳朵在阳光下飞翔起来,飞向了海拉市。是城市里一个盲姑娘的笛声吸引了它们。
盲姑娘是一个流浪艺人。一年前,她爷爷因为忍受不了城市嘈杂的声音,心脏病突发离开人世。她因为思念爷爷,所以吹起了笛子。耳朵们里三层外三层围住了盲姑娘。盲姑娘对此一无所知,依然动情地吹着,一脸圣洁。返回城市的人们望着这一切,无不震惊。
一位音乐出版商将盲姑娘的笛声录下来,制成精美的音乐带,取名《盲姑娘的梦》,出售给全市的市民。从此,海拉市的每一个角落,都能听见盲姑娘悠扬的笛声。耳朵们和他的主人们和好了。
海拉市的噪音在此之后降低到了最低限度,甚至连汽车的喇叭声,都是优美动听的萨克斯小调。市长狮皮龙还专门请人为他的嗓子动了手术,换了副歌唱家的金嗓子。
最近,我又问婷婷海拉市的情况。婷婷说大街小巷到处贴满了不堪入目的广告。据有关人士预测,海拉市市民的眼睛最近可能要策划一场出逃。
5.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这篇童话的主要内容。
6.第②段画线语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7.耳朵们为什么集体出逃?逃到哪里了?通读全文,用自己的话概括。
8.第 段画线语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一块价值连城的翡翠
①千年的原始森林连绵数千里,古木参天,荆棘布道,偶尔的狼嚎猿啼给人阴森森的感觉。
②张郎执枪佩刀,带着干粮,在森林里日复一日地穿行。
③入林的第五天,张郎就见到了一副白森森的人骨,张郎有些迟疑,怎样遇害的呢?旁边有刀也有枪,而且从刀的重量来估,其人也是个习武之人,狼?虎?或狮?张郎不得究竟,自顾上路,一路提醒自己要更加小心才是。
④偏偏不几天,张郎又遇白骨,还是人体,而且是两具。从过医的张郎蹲下身细细察看,两具骨骼都是男人,还留着拼命搏斗过的痕迹。张郎就更觉得奇怪了,什么深仇大恨让人追到这渺无人烟的地方动了杀心?功与名,财与利?
⑤继续前行。
⑥怪事再度发生。这天,张郎刚吃完一只烤熟的山雀,正准备起身上路,前面不远处的地方一团蓝光炫着他的眼。张郎揉揉眼睛再看,绿幽幽的,张郎抑制不住自己的兴奋,立马想到老人家常说的天然翡翠。
⑦张郎一步一停地上前,他怕是什么特大动物的眼睛,近了,果然是两人合抱大的玉石,而且,玉石下面还有一个人,用绳附着,看衣服和肉体颜色,刚才死去才不久的样子。
⑧张郎在旁边捡一块石头,使劲往自己认为是翡翠的玉石上砸,玉石丝毫没损,凑近看,暗纹都没一丝,再凑近些看,整块石头里一点气泡也找不着。张郎兴奋得快要窒息,确认这是翡翠不说,而且是上等的翡翠。张郎眯上眼,感觉华室在招手,山珍野味已压桌,骑马坐辔,穿金戴银,妻妾成群,成为郡主富甲一方。
⑨张郎睁开眼,将死者身上的荆条解下,将玉石系往自己身上。好沉啊,张郎每走一步腿都在打颤,但背上是一座城池,越重城越大,再重也心甘。
⑩脚起泡背流血,张郎感到体力不支,准备歇下给肚进食时,张郎听到有人的声音朝他这边传来,立马用树枝和深草将玉做了掩饰,自己也藏在蔽处,两手紧紧握住枪。
声音近了,更近了,看得明白,是人。张郎的心一软,刚放下枪,突觉玉石易主、华室崩塌、妻妾逃逸、丰餐消隐,于是一咬牙,重新端起枪。
就在食指穿进扳机孔的一瞬间,张郎明白了前面遇到的三具白骨到底是怎么回事了,第一具会武功的人是背着这玉累死的,第二具和第三具是为争抢这玉而搏死的,第四具也是累死的……
张郎放下枪,打了个哈哈,从丛里露出来,亲切地说:“乡亲﹣﹣恭喜你啊﹣﹣”
张郎说,路遇横财,见者有份哟。张郎把藏好的翡翠指给对方看。
对方姓李,李郎说,张兄,你先见,归你。
三说二说,两人就抱成了一团,割指为血,插枝为香,结为兄弟。
砍一棵拳头粗的树,两人抬着玉石在森林里穿行。
行途中,张郎病了,俩人就歇下来,李郎去找草药,打野禽诚心诚意地伺候着张郎;李郎病了,张郎就去找草药,打野禽诚心诚信地伺候李郎。
日复一日缓慢穿行,经历七七四十九天的磨难,俩人终于走出了千年的原始森林进去村庄。
“哇﹣﹣啧啧﹣﹣”
(21)“啧啧﹣﹣哇﹣﹣”
(22)村人的眼睛个个像灯泡,惊羡,狡诡还有贪婪……
(23)一位见多识广的老人绕石走了三圈,环视众人,掷地有声地宣布:一块价值连城的翡翠。
(24)玉石旁边高出众人一个头的族长捋捋将垂至前胸的白胡子,歪头看了眼李郎,再歪头看了眼张郎,更为高声地说:“不,是两颗——”
9.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故事内容。
10.第⑧段划线句子最主要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11.第 段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12.张郎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13.族长的话作为小说的结尾,耐人寻味,请说说其作用。
三、课外阅读
文言文阅读。
钓道
宓子贱①为单父②宰,过于阳昼,曰:“子亦有以送仆乎?”阳昼曰:“吾少也贱,不知治民之术,有钓道二焉,请以送子。”子贱曰:“钓道奈何?”阳昼曰:“夫扱③纶错饵,迎而吸之者,‘阳桥’也;其为鱼,薄而不美。若存若亡,若食若不食者也;其为鱼也,博而厚味。”宓子贱曰:“善!”
未至单父,冠盖迎之者交接于道。子贱曰:“车驱之,车驱之!夫阳昼之所谓‘阳桥’者至矣。”
于是至单父,请其耆④老尊贤者而与之共治单父。
【注】①宓子贱:人名。②单父(shàn fǔ);古县名,今山东单县。③扱(chà):举。④耆(qí):古称六十岁为耆,泛指老年人。
1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宓子贱为单父宰,过于阳昼(过:拜访)
B.吾少也贱,不知治民之术(贱:卑鄙,人品不好)
C.其为鱼,薄而不美(美:指味道鲜美)
D.夫扱纶错饵(错:同“措”,放置)
15.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迎而吸之者论
A.温故而知新(《〈论语〉十二章》)
B.博学而笃志(《〈论语〉十二章》)
C.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十二章》)
D.学而不思则罔(《〈论语〉十二章》)
16.下列句子,与“夫扱纶错饵,迎而吸之者,‘阳桥’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二章》)
B.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咏雪》)
C.撒盐空中差可拟(《咏雪》)
D.闻之于宋君(《穿井得一人》)
17.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亦有以送仆乎?”写宓子贱去单父赴任前拜访朋友阳昼,虚心求教,广纳为政良言,表明他有正直清廉的思想。
B.“宓子贱日:‘善!’”一个“善”字表明宓子贱从朋友阳昼钓鱼的经验里领会了治理百姓的道理,深切赞同朋友的看法并流露出由衷感激之情。
C.面对夹道欢迎的达官显贵,宓子贱说:“车驱之,车驱之!夫阳昼之所谓‘阳桥’者至矣。”表明宓子贱是一个低调的人,不喜张扬,洁身自好,不愿与一般人结交。
D.“于是至单父,请其耆老尊贤者而与之共治单父”,写宓子贱重视发挥当地德高望重的贤德之士在治理百姓上的作用,这是他对阳昼钓鱼经验的活学活用。
18.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扱纶错饵,迎而吸之者,‘阳桥’也。
(2)未至单父,冠盖迎之者交接于道。
四、句子默写
19.诗文默写。
(1)____________,崔九堂前几度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我言秋日胜春朝。
(3)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写亲人盼询归期,从而抒写诗人与亲人互相思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中以梦抒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诗歌鉴赏
诗词理解。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0.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寄北”是因为当时诗人在巴蜀,妻子在长安。
B.“涨”字富有动态形象,既写出了巴山水注入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了诗人的愁思之绵绵。
C.“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两句是虚写,它所创设的是一个与妻子团聚的欢乐情景。
D.这首七言律诗通过对归期的问与答,抒发了诗人漂泊他乡时对亲友的思念之情。
21.本诗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请作简要分析。
六、名著阅读
22.品读下面一则寓言,回答问题。
马和驴
某人有一匹马和一头驴。在旅途中,驴对马说:“你如果肯救我一命,请分担一点我的负担。”马不听。驴精疲力竭,倒下死了。主人把所有的货物,连同那张驴皮,都放在马背上。马哭着说:“真倒霉!我怎么这样不幸?我不肯分担一点点负担,却驮上了这全部的货物,还加上这张皮!”
(选自《伊索寓言》)
(1)《伊索寓言》往往篇幅短小,而寓意深刻,特别是动物寓言部分广泛采用__________的修辞方法,表现动物各自的特性,刻画栩栩如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
(3)《伊索寓言》是世界文学史上流传最广的寓言故事集之一,深受各国人民尤其是青少年的喜爱。请你谈谈从某则《伊索寓言》中得到的启示。
七、综合性学习
23.诚信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也是公民道德的基本规范。我市实验中学开展了“人无信不立”的主题活动,请你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问题。
材料一:李苦禅是我国当代著名画家,他为人爽直,凡答应给人作画,从不食言。有一次,有位老朋友请他作一幅画,李苦禅因有事在身,未能及时完成。不久,当他接到老友病故的讣告后,面有愧色,即趋作画,画了幅“百莲图”,并郑重其事地题上老友的名字,盖上印章,随即携至后院,将画烧毁。事后,他对儿子说:“今后再有老友要画,及时催我,不可失信啊!”
材料二:近日,上海某白领打车,答应下车后用手机付款,但司机一直未收到36元车费。司机找到该白领所在单位,单位因此将其开除。36元给了白领一个警示,也给大家拉响了“警钟”。
材料三:成都一家卤味店采用自主售卖形式,购买者自行选响,自觉付费。营业两天,顾客的自助付款额还不足商品总价值的百分之三十。人们没有意识到“信”的重要性,而把占便宜当成了自然的事。
(1)根据上述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前形势下如何营造“信”的社会风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作文
24.生活中时常可见互让、礼让、谦让、忍让、避让、退让等情景。让,是待人接物的素养;让,是宽宏大量的胸襟;让,是聪明睿智的取舍。
请以“让”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不少于600字;②文中不得出现与考生有关的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信息。③除诗歌,文体不限;④禁抄袭。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神情:面部显露出来的感情、情绪;神气:谓神情、神态。也指得意或骄傲的样子等;根据“骄傲的”,可排除AC;景色:指景物和色彩;景象:状况;现象;根据句意“荒凉的状况”,可排除B。故选D。
2.C
【详解】C.有误。“不可救药”是指人或事已经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不合语境。故选C。
3.C
【详解】A.“不可救药”:病已重到无法用药医治的程度。比喻已经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应改为“屡教不改”;
B.“随声附和”:自己没有主见,别人怎么说,就跟着怎么说。贬义。应改为“异口同声”;
C.骇人听闻:意思是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使用正确;
D.“高谈阔论”:多指不着边际地大发议论。贬义。应改为“各抒己见”;
故选C。
4.C
【详解】试题分析:考查成语的理解和使用。随声附和:指自己无主见,别人怎么说,自己也跟着怎么说,含贬义。与使用的语境不符。故答案为C。
点睛:解答成语使用类试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来分辨,做出判断。重点从是否望文生义、褒贬误用、张冠李戴、不合语境、重复累赘等几个方面去分析。
5.因为城市里充满噪音,海拉市所有市民的耳朵集体出逃;后来人们觉悟了,他们作出了正确的选择,城市里的噪音降到了最低,人们重新过上了和谐的生活。 6.心理描写、动作描写。形象地写出婷婷梦醒后,发现耳朵没有后的恐惧心情,为下文耳朵的集体出逃情节作铺垫。 7.示例:城市实在太闹了,噪音污染太严重了。耳朵们飞到洁净的森林里,去欣赏原汁原味的大自然的声音。 8.拟人。形象地写出盲姑娘的笛声的悠扬悦耳,反映了耳朵们对噪音的痛恨,对优美动听声音的向往,使人感到十分亲切。
【解析】5.试题分析: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梳理情节,以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来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海拉市所有市民的耳朵因为城市里充满噪音集体出逃;后来人们觉悟了,他们作出了正确的选择,城市里的噪音降到了最低,人们重新过上了和谐的生活。一定要把故事叙述完整。
6.试题分析:考查描写的类型及其表达效果。“两只耳朵真的不知道上哪儿玩去了”这是心理描写。“把手伸过去”这是动作描写。形象地写出婷婷梦醒后,发现耳朵没有后的恐惧心情,为下文耳朵的集体出逃情节作铺垫。答作用不能离开人物形象和人物心情。
7.试题分析:考查对情节内容的把握和对情节的概括。情节是:城市实在太闹了,噪音污染太严重了。耳朵们飞到洁净的森林里,去欣赏原汁原味的大自然的声音。情节概括题,要通篇阅读,全盘把握,分出层次,根据要求找出要点内容,找到关键词,并用自己的语言简洁概括。
8.试题分析:考查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表达效果。“耳朵们听着听着,忘了眼前的险境,情不自禁地跳起舞来。‘扑啦啦——’所有的耳朵在阳光下飞翔起来,飞向了海拉市”运用了典型的拟人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盲姑娘的笛声的悠扬悦耳,反映了耳朵们对噪音的痛恨,对优美动听声音的向往。答作用时要紧密结合文章的主题。
9.张郎在穿越原始森林的过程中意外获得别人没能带出森林的巨大玉石,他认清自己的力量与后来的李郎一起互相帮助共同将玉石带出原始森林。 10.心理描写,具体生动地表现张郎当时内心的兴奋,引出下文带着玉石艰难的向前行进的情节。 11.不能,第十分段具体表现二人的关系亲密与团结,为后文老人赞美他们的心如无价的翡翠作铺垫。 12.张郎是一个善于观察、思考的人,他在一个人无法带出玉石的情况下,懂得冷静思考,找到对策;张郎是一个讲信用,善良的人,他和李郎结为兄弟,并能共患难,同甘苦,真诚对待李郎。 13.族长的话没有说完,他认为有两颗玉石,其实是将张郎与李郎真诚的心比作无价的玉石。这样留白式的结尾,既能给读者留下想象与思考的空间,又点明主旨,使小说的意义更加深刻。
【解析】9.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一般形式为: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注意表述的简洁通顺。本文内容可概括为:张郎意外获得别人没能带出森林的巨大玉石,他认清自己的力量与后来的李郎一起互相帮助共同将玉石带出原始森林。
【考点定位】概括故事情节。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0.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掌握描写的种类及其作用效果:人物描写包括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神态、侧面描写等。然后根据具体的语句做出判断,并结合所处文段加以理解,分析出描写的效果。结合内容来分析,这句话是张郎在得到玉石后内心的感受,属于心理描写,表现其喜悦与兴奋的心理,并引出下文情节。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描写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1.试题分析:解答此题一般从结构与内容两方面分析。首先明确观点:不能删去。理由:从内容上看,这一段主要表现二人的友好程度;从结构上看,为后文老人赞美作铺垫。
【考点定位】分析文章结构构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2.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尤其应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和相关事件,然后结合这些内容来分析。从文中内容分析,张郎在得到玉石后,没有被喜悦冲昏头脑,而是冷静思考,发现前几个人死去的原因,明确自己应怎么做,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善于观察、思考的人;张郎李郎结为兄弟,能互相之间真诚相待,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讲信用、善良的人。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3.试题分析: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结合全文故事内容分析理解。结尾部分的文字一般来说,结构上有总结、照应前文的作用,使文章的结构严谨。内容上有突出主旨,抒发情感的作用。根据具体文章判断即可。如果是特殊的结尾形式,还有引发读者的想象。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作答即可。
【考点定位】分析文章结构构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4.B 15.A 16.B 17.C 18.(1)举起钓丝,安好钓饵,迎上来吞食钓饵的是阳桥这种鱼。
(2)宓子贱还未到达单父,前来迎接他的达官贵人在路上络绎不绝。
【解析】14.本题考查辨析文言实词。B.有误。贱:地位地下。
15.本题考查辨析文言虚词。文言虚词是文言文学习的基本内容,要特别注意重点虚词的用法。作答本题时,首先要把握“而”的基本用法,然后结合语境来分析。例句和A项中的“而”,表示承接关系;B 项中的“而”,表示并列关系;C项和D项中的“而”,表示转折关系。故选A。
16.本题考查文言句式。文言文有四种特殊句式: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和被动句。例句和B句,都是判断句;A句是省略句,C句是倒装句,D句是被动句。故选B。
17.C.有误。在宓子贱看来,半路上迎接他的那些官员就如阳昼所说的“阳桥鱼’,“薄而不美”,即他们趋炎附势,浅薄无能。“车驱之,车驱之!夫阳昼之所谓‘阳桥’者至矣。”写出宓子贱不愿与这种人结交。
18.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然后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两句中重点的词有:
(1)扱纶错饵,举起钓丝,安好钓饵;吸,吞食。
(2)至,到达;冠盖,古代官吏的帽子和车盖,借指官吏;道,道路。
参考译文:
宓子贱要做单父县的县令了,他去拜访阳昼说:“您有什么经验可以告诉我吗 ”阳昼说:“我从小地位低下,不懂得治理人民的办法。但是我有两条钓鱼的经验,用来送给您。”子贱说:“你钓鱼的经验是什么 ”阳昼说:“钓鱼时,垂下钓丝,安好钓饵,马上迎上来吞食的便是‘阳桥垒’,这种鱼肉薄而味不美;还有一种鱼,绕着钓饵游来游去、欲食又止的便是鲂鱼,此鱼才是肉肥味又美的鱼。”宓子贱领悟了其中的道理,说“妙!”
宓子贱去上任,还没走到单父县,那些官员纷纷赶来在半路上迎接他。宓子贱催促手下人说:‘快赶路,快赶路!这些人便是阳昼所说的‘阳桥鱼’来了。”
到了单父县,他去请出那些年高德重又有才能的人与他共同治理单父县。
19. 岐王宅里寻常见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自古逢秋悲寂寥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成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重点字:“岐”“君”“寥”“池”“阑”。
20.D 21.作者运用想象的手法想象着来日重逢,剪烛夜话的欢乐情景,以此来反衬今夜的孤寂。
【解析】20.D.有误。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而非七言律诗。
21.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赏析诗句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品味富于表现力的关键词;二、剖析诗词的思想内容;三、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四、体会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五、揭示其蕴含的哲理。“何当”(何时能够)表示愿望, “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是运用想象的手法描写来日重逢,剪烛夜话的欢乐情景,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未来的欢聚,自然反衬出今夜的孤寂,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22.(1)拟人
(2)助人者自助。(意思相近即可)
(3)示例一:《农夫与蛇》告诫人们,对恶人千万不能心慈手软。
示例二:《狐狸和山羊》警示人们,做好事也要看对象,以免上当受骗。
【分析】《伊索寓言》大多是动物故事,其中的一部分(如《狼与小羊》《狮子与野驴》等)用豺狼、狮子等凶恶的动物比喻人间的权贵,揭露他们的专横、残暴,虐害弱小,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乌龟与兔》《牧人与野山羊》等,则总结了人们的生活经验,教人处世和做人的道理。
【详解】(1)本题考查的是寓言的特点。《伊索寓言》大多是动物故事,这类动物寓言将动物人格化,所以大多采用拟人的写法。
(2)本题考查对寓言寓意的概括。阅读短文可知,马没有帮助驴,结果最后自己受累,据此可以概括寓意,意思对即可。如: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
(3)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广泛阅读的能力。首先指出寓言的名字,然后说说启示,言之成理即可。例如:《乌龟与兔》告诫人们: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23. (1)人言即信,我们每个人都要自觉遵守承诺;守信的人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失信的人会丧失一切。 (2)①多进行自我反省,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信”的标准;②要加强“信”的宣传教育,让人们意识到诚信的重要性;③社会要对不诚信的行为予以谴责并作出相应惩罚。
【详解】(1)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探究能力。解答此题首先归纳出每则材料的内容,将它们的共同点表述出来即可。材料一,讲述的是画家李苦禅感悟到诚信的重要性,材料二,以白领被开除的事,表现“诚信”的重要性;材料三,反映的是现代人诚信的缺失。可见三则材料都以“诚信”为中心,表现的是我们应遵守诚信的做人原则,守信是为人之本。
(2)本题考查社会问题的解决能力。根据文中三则材料中的不同人物“失信”原因的分析,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即可得出答案。如:李苦禅是因为一时的疏忽而忘了自己答应别人的事,由此可见我们平进要多自我反省,回顾自己有没有“失信”行为;材料二中的白领,失信只为了省钱,却丢了“大”钱,可见要从人们的利益权衡角度来分析,加大对“诚信”价值的宣传等。
24.例文
让
“让”,也许注定饱含智慧,寥寥数笔,却能勾勒一个人的道德品性,有时,“让”是一种宽容,一种和谐,一种待人接物时必需的美好品质;但有时,“让”是一种懦弱,一种妥协,一种面对强权时的俯首称臣,这样的“让”,我们还要吗?还能“让”吗?
“我从天堂偷来圣火,可是人间惧怕光明;于是我把自己点燃,遥远的天际--凤凰涅槃 。”
他从山村走进北大,成为一个时代的奇迹,然而他面对的是非议、质疑、不理解,他用诗人的敏感捕捉到社会的斑点、孤独、诽谤、憔悴、绝望,生活对于他,就像一只大缸,灌满了各式各样的苦水,苦痛击碎了最后的幻影。
然而,他让吗?他屈服吗?他用依次悲壮的陨落宣告一场涅槃。站在金黄的麦地下,在这大地的中央,他手扶天梯,他知道,它通向天堂,这个渴望飞翔的人注定要死于大地,但谁能肯定这不是他的第二次飞翔。
为了摆脱漫长的黑夜,根深蒂固的灵魂之苦,海子,他用毫不退让的姿势,向世人展示一轮新生的太阳,来呼应黎明前弥赛亚洪亮的召唤。
当我们面对理想的无法实现,请不要退让,用坚定的信念守护信仰的绿荫,就算被骂作“白痴”,也要做一个有骨气而且虔诚的白痴。
当邪恶的黑手伸向神圣的奥运圣火,我们能“让”吗?美丽的金晶用微笑告诉世界,神圣不可侵犯。
当藏独分子,台独势力公然叫嚣,我们能“让”吗?为了祖国的主权,为了民族的尊严,我们坚决说“不”。
当“三聚氰胺“肆虐神州,毒奶粉,毒火腿,苏丹红,戕害多少无辜者的性命,我们能“让”吗?一次次道德的谴责,一份份生命对其他生命的责任,在我们心中敲响警钟,面对良心的拷问,我们不能逃避,我们要让世间的不公在正义的利剑下无处藏身。
在许许多多的时候,也许生死攸关,也许在挑战我们的原则,黑暗下,权威下,但为了生命的尊严,为了让正义凛然,为了让理想的光辉灿烂,请勇敢地说出:“不能让!”
【详解】此题属于独字类的命题作文。审题上,我们要尽可能地发散自己的思维,比如由“让”想到谦让、忍让、避让、让步、让贤等,甚或是由古今中外关于“让”的名言故事想到“让”的结果、“让”的原则、“让”与被让等;亦可反向立意不让,比如当仁不让、巾帼不让须眉等。写作时,选译自己最擅长的文体。如写议论文,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让是一种美德;让是一种胸怀;让是一种境界。论述时可运用学过的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孔融让梨的故事等来作论据,做到论证层次清楚,论据充分有力;如写成记叙文,可以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如小时候,奶奶告诉我,做人要懂得礼让;长大后,妈妈告诉我,做人要懂得谦让;而现在,爸爸告诉我,做人要懂得退让。从小到大,长辈们就是这样教导我,做人要懂得礼让、谦让、退让……以此为脉络,写出自己对“让”的认识与感悟。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