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必修四第一单元《我思故我在》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时间:120分钟 分值:120分)
一、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繁芜(wú) 诅咒(zǔ) 磐石(pán) 应运而生(yìnɡ)
B.气馁(něi) 赎罪(dú) 藏匿(nì) 卓有成效(zhuó)
C.拓片(tuò) 端倪(ní) 砥砺(lì) 豁然开朗(hè)
D.憧憬(chōnɡ) 签署(qiān) 气氛(fèn) 量体裁衣(liànɡ)
解析 B.“赎”读“shú”。C.“拓”读“tà”,“豁”读“huò”。D.“氛”读“fēn”。
答案 A
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迥然 竞相 嘉宾 永保生机
B.污蔑 诽滂 侈谈 骇人听闻
C.头绪 伦理 兑现 义愤填膺
D.肤浅 蜕变 谒诚 安之若素
解析 A.保—葆。B.滂—谤。D.谒—竭。
答案 C
3.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浅尝辄(就)止 永垂(流传)不朽 创业维(语气词)艰
B.无济(有益)于事 不言而喻(明白) 应(顺应)运而生
C.百折不挠(屈服) 民不聊(依靠)生 息息(呼吸)相关
D.梦寐(睡)以求 死有余辜(辜负) 言简意赅(完备)
解析 “辜”是“罪”的意思。
答案 D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他们到底扶持起了多少畜牧企业没有人记得清,只记得他们所到之处,大量畜牧企业脱颖而出。
B.年轻的城市,更需要青春和活力,更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摧枯拉朽的创造力,更需要不断超越的勇气。
C.她扮演的众多角色尽管各不相同,但都有一种共同的东西,那就是舍我其谁的傲气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豪气。
D.这次来美国参加国际会议,要积极参加活动,这样既能向各国的同行学习,又能走马观花地感受美国的生活。
解析 A.“脱颖而出”比喻人的才能全部显示出来。与句意不符。B.“摧枯拉朽”比喻迅速摧毁腐朽势力。此处不能修饰“创造力”。C.“舍我其谁”意为除了我谁还能胜任。符合句意语境。D.“走马观花”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此处修饰“感受美国的生活”不当。
答案 C
5.下列论述,不属于对演讲词和演讲者的要求的一项是( )
A.应有一个明确的中心,一条主线贯穿首尾,注意以景结情,言有尽而意无穷;演讲者要有应变能力,如果环境发生意外变化,应及时调整听众的位置。
B.题目应与内容一致,既要有美感,也要吸引人,开头或结尾要注意点题;演讲者应该表达清楚,感情充沛,注意以情动人,以情感人。
C.所选择的材料要有明显的针对性,要有较强的时代感,符合听众心理;演讲者要注意听众的思维特点,消除交流中的障碍与干扰。
D.开场白要抓住人心,重点语句要调动语音因素予以突出,结束语应耐人回味;同时演讲者还要注意服饰仪态,穿着要庄重、整齐,适合演讲的环境。
解析 “以景结情,言有尽而意无穷”不当。
答案 A
二、阅读鉴赏(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9题。(19分)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节选)
雨 果
一百年前的今天,一颗巨星陨落了。但他是永生的。他走的时候有长寿的岁月,有等身的著作,还挑起过最荣耀的、也是最艰巨的责任,即培育良知,教化人类。他受到诅咒、受到祝福地走了:受到过去的诅咒,受到未来的祝福。先生们,这是荣誉的两种美好的形式。伏尔泰不仅是一个人,他是一个世纪。他行使过一个职能,他完成过一项使命。很显然,他生来就被选定从事这件借助他在命运的法则和自然的法则中最高尚的愿望所完成的事业。
伏尔泰直接面对这种轻薄无聊而又凄惨忧郁的社会,独自一人,眼前是各种力量的联合,宫廷、贵族、金融界;这支不自觉的力量,是盲目的一大群人;这批无恶不作的法官,他们媚上欺下,俯伏于国王之前,凌驾于人民之上;这批虚伪、狂热、阴险兼而有之的神职人员,伏尔泰,我再说一遍,独自一人对这个社会一切丑恶力量的大联合,对这个茫茫的恐怖世界宣战,他接受战斗。他的武器是什么?这武器轻如和风,猛如雷电——一枝笔。
他用这武器战斗,他用这武器战胜敌人。
伏尔泰战胜了敌人。他孤军奋战,打了响当当的一仗。这是一场伟大的战争,是思想反对物质的战争,理智反对偏见的战争,正义反对非正义的战争,被压迫者反对压迫者的战争,是仁慈的战争,温柔的战争。伏尔泰具有女性的温情和英雄的怒火,他具有伟大的头脑和浩瀚无际的心胸。
他战胜了古老的法典、陈旧的教条。他战胜了封建的君主、中世纪式的法官、罗马天主教式的神甫。他把人的尊严赋予黎民百姓。他教导人,安抚人,教化人。他为西尔旺和蒙巴伊斗争,如同他为卡拉斯和拉巴尔斗争;他承受了一切威胁,一切侮辱,一切迫害,污蔑,流亡。他不屈不挠,坚定不移。他以微笑战胜暴力,以嘲笑战胜专制,以讥讽战胜宗教的自以为是,以坚毅战胜顽固,以真理战胜愚昧。
我刚才用过两个字,微笑。我说一下,微笑,就是伏尔泰。
各位先生,我们要这样说,因为,平静是这位哲学家伟大的一面,平衡的心态在伏尔泰身上最终总会重新确立。不论他正义的愤怒多大,总会过去,恼羞成怒的伏尔泰总会让位于心平气和的伏尔泰。于是,从这深邃的目光里露出了微笑。
这是睿智的微笑。这微笑,我再说一遍,就是伏尔泰。这微笑有时变成放声大笑,但是,其中蕴涵有哲理的忧伤。对于强者,他是嘲笑者;对于弱者,他是安抚者。他使压迫者不安,使被压迫者安心。以嘲笑对付权贵;以怜悯安抚百姓。啊!我们应为这微笑感动。这微笑里含有黎明的曙光。它照亮真理,正义,仁慈和诚实;它把迷信的内部照得透亮,这样的丑恶看看是有好处的,它让丑恶显示出来。它有光,有催生的能力。新的社会,平等、让步的欲望和这叫做宽容的博爱的开始,相互的善意,给人以相称的权利,承认理智是最高的准则,取消偏见和成见,心灵的安详,宽厚和宽恕的精神,和谐,和平,这些都是从这伟大的微笑中出来的。
各位先生,只有希腊、意大利和法兰西享有以人物来命名时代的特权,这是文明最高的标志。在伏尔泰之前,只有以某些国家领袖的名字来命名时代的先例;伏尔泰比国家领袖更重要,他是思想的领袖。到伏尔泰,一个新的纪元开始了。我们感到,从今以后人类最高的统治权力将是思想。文明过去曾服从武力,文明以后将服从思想。权杖和刀剑已经折断,光明将取而代之,也就是说权威变成自由。再也没有别的最高权力,人民只有法律,个人只有良心。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进步的两个方面很清楚地显示出来,这就是:做一个人,我们要行使自己的权力;做一个公民,我们要恪尽职守。
让我们转身望着这个死者,这个生命,这个伟大的精神。让我们在这令人肃然起敬的墓前鞠躬。让我们向这个人讨教,他有益于人类的生命在一百年前已经熄灭,但他的作品是不朽的。我们的先驱哲学家们是真理的倡导者,让我们乞求这些杰出的亡灵;让他们面对策划战争的君主王朝,公开宣布人的生命权,良心的自由权,理性的最高权威,劳动的神圣性,和平的仁慈性。既然黑夜出自王座,就让光明从坟墓里出来!
(1878年5月30日)
6.第一段作者说道:“伏尔泰不仅是一个人,他是一个世纪。他行使过一个职能,他完成过一项使命。”这句话应如何理解?(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答案 “一个世纪”指他所处的那个风云变幻的法国18世纪,见证了这个伟大人物。伏尔泰行使的职能和使命就是“培育良知,教化人类”,他战斗过,他得胜了。这句话高度评价了伏尔泰是思想领袖、时代巨人。
7.伏尔泰与黑暗势力作斗争的武器是什么?伏尔泰为人类文明作了哪些贡献?(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答案 伏尔泰用“笔”作武器。这轻如和风、猛如雷电的“笔”实际是指伏尔泰著书立说,从事文学创作。伏尔泰对人类的贡献可归纳为两大部分:一是通过著书立说和文学创作,进行思想启蒙,“培育良知,教化人类”;二是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责任感,为那个时代的弱势人群争取人权,勇敢斗争。
8.伏尔泰的微笑表现了他哪三个方面的特点?作者为什么要突出谈到伏尔泰的微笑?(5分)
答: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答案 (1)对权贵和压迫者的嘲笑,表现了他面对敌人不屈不挠、坚定不移的优秀品质;对弱者和被压迫者的微笑,表现了他善良、仁慈、博爱的宽广胸怀;微笑体现了伏尔泰讽刺幽默的战斗风格。
(2)作者突出谈到伏尔泰的微笑,着重体现了伏尔泰的非凡人格,表现出他不仅勇于战斗,同时善于战斗,从容不迫,游刃有余。
9.雨果为什么把伏尔泰生活的时代看作是“一个新的纪元”的开始?(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答案 因为从那时起,“人类最高的统治权力将是思想”。思想取代了武力,一切都要放到“理性”法官面前受审,人们再也不会盲目地臣服于权威和专制,人间的最高律令将是基于正义和平等的法律,以及真理和良心。
(二)阅读下文,完成10~12题。(18分)
世界以痛吻我
张丽钧
世界以痛吻我,要我回报以歌。这凝重的诗句,是泰戈尔的。
我不知道这两句诗的原文是怎样写的,但却觉得翻译得妙。有一回,我的一个学生发来短信,说她被至爱的人辜负得很惨,她写道:“我恨他,因为他让我恨了这世界!”我慌忙把泰戈尔的这两句诗发给她,并解释说,那所有以痛吻我们的,都是要我们回报以歌的;如果我们以痛报痛、以恨报恨,甚至无休止地复制、扩大那痛与恨,那我们可就蚀本了。她痛苦不堪地回复我说:“可是老师,我真的无歌可唱啊!”
是呢,世界不由分说地将那撕心裂肺的痛强加于我,我脆弱的生命,被“痛”的火舌舔舐得体无完肤了,连同我的喉咙——那歌声的通道——也即将被舔舐得焦糊了啊!这时候,你却隔岸观火般地要我“回报以歌”,我哪里有歌可唱?
回望来路,我不也有过许多“无歌可唱”的时刻吗?
我曾经是个不会消化痛苦的人。何止是不会消化,简直就是个痛苦的“放大器”。那一年,生活给了我一滴海水,我却以为整个海洋都被打翻了。于是,我的世界也被打翻了,我浑身战栗,却哭不出来,仿佛是,泪已让恨烘干;后来,生活又给了我一瓢海水,我哭了,却没有生出整个海洋被打翻的错觉;再后来,生活兜头泼过来一盆海水,我打了个寒战,转而告诉自己,这不过是一盆海水,再凶狂,也淹没不了岸;终于有一天,生活打翻了海洋给我看,我悲苦地承受着,却没有忘了从这悲苦中抬起头来,对惦念我的人说:“我没事儿,真的——”
任何人,都不可能侥幸获得“痛吻”的豁免权。“痛吻”,是生活强行赠予我们的一件狰狞礼物,要也得要,不要也得要。只是,当我站在今天的风中,回忆起那一滴被我解读成海洋的海水的时候,禁不住发出了哼笑。好为当年那个浑身战栗的自己难为情啊!如果可能,真想将自己送回岁月深处,让自己怡然倚在那个“一滴海水”事件上洒脱地唱上几首歌。
唱歌的心情是这样姗姗来迟。虽则滞后,但毕竟有来的理由啊,我更担忧的是,当“理由”被砍伐尽净的时候,我们的歌喉,将以怎样的方式颤动?
从不消化痛苦到消化痛苦,这一个比一个更深的悲戚足迹,记录一个人真正长大的过程。
世界以痛吻我,要我回报以歌。说这话的人是个被上帝亲吻过歌喉的伟大歌者。它以自己的灵魂歌唱。而拙于歌唱的我们,愿不愿意活在自己如歌的心情之中呢?——不因“痛吻”的狰狞而贬抑了整个世界;学会将那个精神的自我送到一个更高的楼台上去俯瞰今天那个被负面事件包围了的自我;不虐待自我,始终对自我保持深度好感;相信歌声的力量,相信明快的音符里住着主宰明天的神;试着教自己说:拿出勇气去改变那能够改变的,拿出胸怀去接受那不能改变的,拿出智慧去区分这两者。
不仅仅是如歌的心情,我们甚至还可以奉上自己的“行为艺术”啊!永记那年夏天,我和妹妹外出遇到冰雹,我们慌忙学着别人的样子脱掉外衣,却不约而同地往对方头上遮挡——盼着自己能够说:世界以痛吻我,我要(而非“要我”)回报以歌!
天气多好哇!连花儿都想唱歌了呀!真想问问远方那个说自己“无歌可唱”的女孩:宝贝,今天可有唱歌的心情?
10.如何理解“不仅仅是如歌的心情,我们甚至还可以奉上自己的‘行为艺术’啊”一句?(6分)
答: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答案 我们不仅应以歌声回报世界给予自己的“痛吻”,而且还应该以歌声来分解世界给予别人的“痛吻”。
11.文章末尾写到“无歌可唱”的女孩,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答案 ①与篇首女孩的短信和“我”的回复,形成首尾呼应的效果,使文章结构更加绵密。②以“宝贝,今天可有唱歌的心情”回应了篇首的“我真的无歌可唱啊”,深化了“以歌声回报世界的痛吻”的主旨。
12.为什么既写女孩的“无歌可唱”,又写“我”也有过许多“无歌可唱”的时刻?(6分)
答: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答案 写女孩,是说明女孩不懂得如何正确面对“世界的痛吻”。而写“我”,则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女孩:不要因“痛吻”的狰狞而贬抑了整个世界,而应该相信歌声里住着主宰明天的神,应该学会拿出勇气去改变那能够改变的“痛吻”,拿出胸怀去接受那不能改变的“痛吻”。
(三)阅读下文,完成13~15题。(18分)
不需注释的生命
祝 勇
①曾经觉得,注释是那般重要。红尘素居,碌碌诸事中,有的时候,我们是那么地需要一些注释,不论是注释自己,还是注释周围的人、注释整个世界。
②孩提时我们总是缠着妈妈问十万个为什么,就是在寻求着世界的注释。而当妈妈坐在我们的睡榻旁,安详地为我们一一作了解答,我们才能心满意足地带着一丝微笑睡去。
③诗人以“离人心上秋”来释“愁”,以“黄鸡紫蟹堪携酒,红树青山好放船”来注释“乐”,以“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来注释“思”,以“一叫千回首,天高不为闻”来注释“痛”,而我们在一个春天芳香的夜晚开始伏案写下的日记,亦是对自己生命的注释啊!
④我们已经习惯于给自己的生命一个解释。我们汲取知识,是因为我们需要聪慧的大脑;我们锻炼身体,是因为世界等着我们去创造;我们种花莳草,是因为它们的枝脉可以染绿我们的心灵;我们夜夜做梦,是因为我们瑰丽的幻想在夜晚也要接力奔跑……
⑤而每当做错一件事情,我们又总是百般地想给对方一个解释,通过对自己行为的注解来赢得一点点的谅解,以及内心的安宁。
⑥可是啊,我亲爱的朋友,有的时候,我们是不需要注释,不论是我们的思想,还是我们的行为。沉默中,心有灵犀的人自能心领神会,心律不同者即便你费尽口舌他仍会恍然不知。
⑦相传世尊一日在灵山会上,以一枝金婆罗花示众。众皆默然,不得其要领,只有迦叶尊者破颜而笑,于是佛祖便将其“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传给了迦叶。禅宗《无门关》第六则记载的这段“拈花一笑”的著名公案,是那么的令人心动。而目不识丁的六祖慧能一听无尽藏比丘尼诵念《大涅槃经》便知其中妙义的故事,亦是那样传神。
⑧禅宗讲求“不立文字”、“以心传心”,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不需彼此注释而“心有灵犀一点通”,该是一个多么动人的境界啊!
⑨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没必要诠释自己;管仲割席与友断交,亦毋须多言一句。最钦佩古时话本里那些特立独行、从不多言的英雄。大漠孤烟,夜黑风高,他们或杀身取义,或拔刀助友,绝不多说一句,从来不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加上一段长长的注解。待血迹擦干,宝剑入鞘,是朋友,自会相视一笑。好汉武松本可不上景阳岗的,可他偏向虎山行;刺配二千里外的孟州,一路上本有机会逃跑,可他宁肯将松下的木枷重新戴上,把封皮贴上,一步步自投孟州而来……不解者,百思不解;知其心者,自会竖起拇指,由衷地叫一声:“好!”
⑩还有爱情,自古以来就令人“辗转反侧,寤寐思服”的爱情,更是不需要注释,也没有注解的。就像一首歌中唱的:“爱,不需注解的。就像你,注定跟我走。”我读书时,曾结识一位从意大利米兰来中国留学的小姐,她在意大利学习了四年中国历史,又到中国研究古典文学,能写精美的绝句,曾令我惊叹不已。多年以后,我看电视,知道她嫁给了大学的一位锅炉工,我就觉得这是一个愚蠢的问题。没有为什么,“不要问,不要说,一切尽在不言中”。屏幕上,她为专心读书的丈夫扇扇子的情景,令我万分感慨。想起征婚广告中那么多比工程设计还要精确的择偶要求,我真的怀疑这样是否可以寻到真正的爱情。
?言传是必要的,可意会却是更高的境界。当我们温柔相爱,让我们什么都别说,因为一切的解释,一切的评说,都有可能使我们之间的那汪意境褪色……
13.作者述说“不需注释的生命”,为什么要从“我们是那么地需要一些注释”写起?(6分)
答: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答案 领起②至⑤段内容;从人们“需要注释”的日常生活现象说起,为下文的转折作铺垫;这样写入题自然,体现思辨色彩。
14.结合原文,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6分)
(1)我们在一个春天芳香的夜晚开始伏案写下的日记,亦是对自己生命的注释啊!(3分)
答: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2)我们已经习惯于给自己的生命一个解释。(3分)
答: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答案 (1)日记记载了自我灵魂的轨迹,是对自我生命行为的真情诠释。(2)因为人们已经习惯于为自己的任何行为找出一个理由,说出一个“为什么”。
15.从全文看,本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你同意这种生活态度吗?为什么?(6分)
答: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答案 文章表现了作者这样的生活态度:人和人之间的交往重要的是心灵的相通、意会,是比言传更高一层的境界,生命不需要注释。
示例一:同意。不需要注释的生命倡导的是生命和艺术的更高境界,这是在艺术精神层面上的深思;言有尽而意无穷,以有限去表达无限,永远也不可能“言尽意”。其实,生活和艺术都需要更多的只可意会的境界。
示例二:同意。我认为这个“注释”指的是世俗对生命的粉饰或者压力,“不需要注释的生命”指的应该就是生命是纯粹的,不需要任何的粉饰,这体现了作者淡泊名利,只要做好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就好了,我们的精神不要受世俗社会的左右,要有崇高的精神境界,淡泊名利。
示例三:不同意。人们在交际、交往中难免会产生误解,有了误解就需要解释,这样才能及时消解误会,赢得谅解以及求得内心的安宁。
示例四:不同意,因为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会受到世俗事物的左右,如果说“不需要注释”,这样的话就会把自己孤立于这个世界之外。
三、语言运用(10分)
16.下面是一幅漫画,请用简要的语句介绍画面的内容(不超过80字),并写出漫画的寓意(不超过20字)。(5分)
画面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寓意: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答案 画面内容:漫画的标题为“人墙”。太阳光下,胸前分别写有“各”“科”“家”“教”的四个人排成人墙,堵在右边。画面左边,草坪上正要踢球的小男孩一脸惊讶。
寓意:家教侵占了孩子的课余活动时间。
17.展开联想与想像,仿照下面的例句,从“赶、您、达、恩”中任选两个汉字联系人生写两个句子。(5分)
例句:众:喜欢坐轿的“人”,哪一个不是“人”抬“人”而被抬起来的。
伐:好动干“戈”的“人”,也必然常挨别人攻打。
答: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答案 赶:说“干”就干,必然“走”在别人前头。
您:大家都把“你”往“心”上放,证明你是一个受人尊敬的人。
达:迈开“大”步“走”,就能到达目的地。
恩:“因”为用心付出,所以才有恩情。
四、写作(40分)
18.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胡适先生曾撰写过这样一副题词:“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这段话蕴涵着许多深刻的道理。细品此言,你一定感触良多。请以“疑”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题目自拟;④诗歌除外,文体自选。
【写作指导】
“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是胡适先生在做人与做学问、道德与文章这两方面的至理名言。“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语源朱熹的“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子语类·读书法下》)胡适先生在一次演讲中曾说过:“疑古的态度,简要言之,就是‘宁可疑而错,不可信而错’十个字。……我们疑古的目的,是在得其‘真’,就是疑错了,亦没有什么要紧。”这句话,可作为对“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的诠释,同时,他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与此言亦可谓一脉相承。“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说的是在待人方面必须诚心相待,不作无端的猜疑嫌忌。回顾胡适坎坷而坦荡的一生,无论在学术上还是做人上,他都是忠实地践行着自己的这一人生信条的。
当然,这两句名言一向也是颇有争议的,因为“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极易滑向全盘否定式的虚无主义,而“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则极有可能落入轻信与盲从。而这也就给我们的考生留下了比较大的发挥空间,因为你可以完全站在胡适先生一边,赞同他的观点;也可以对这一观点作辨证分析,对其有所扬弃,汲取其合理成分,舍弃其不合理的因子;你甚至可以对胡适的观点完全否定,在驳论的基础上阐述自己的新观点。但不管你的观点如何,“疑”字一定要成为你文章的切入点和落脚处。离开了这一点进行论述,皆为偏题。
至于文章内容,是在“做学问”与“做人”这两方面平均用力,还是侧重一方,一方略谈,或者干脆抓住一点,不及其余,从话题就一个“疑”字来分析,这三种处理方法应当都是可以的。当然兼顾两方面会更工稳一些。古今中外的学人当中,“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的例子应当是俯拾皆是的,学问博大精深、待人赤子情怀的学人的事迹既可以成为我们议论文立论的依据,亦可作为我们写记叙文的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