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文化在汉代的渐渐式微还因为它和汉代的统治思想之间存在矛盾。汉文化在前期重黄老,
鄢陵县职业教育中心 2022-2023 学年第二学期升学班 21 级期末考试试卷
武帝后重用儒术,杂以刑名。黄老崇尚质朴,反对华饰,儒术重礼制、经术和诗教。作为楚文化
语 文 的代表,楚辞在汉代初期,还受到贾谊、司马迁和刘安为代表的一部分人的爱好,给了很高的评
价。后来由于儒家诗教和政治伦理观念的强化,到东汉时期,屈原的作品虽然在艺术上还可以得
时间:150 分钟 总分:150 分 命题
到肯定,但在思想倾向和表现的方式风格上就屡屡遭到批评。同时,楚辞也渐渐地不能为一般人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所了解,能为楚辞便是才能的表现。所以,吴人朱买臣等人因为能讲楚辞受到重用。从这里就可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7 分)
以明确地看到楚国的文艺在汉代的统治思想和文化趋向中衰变的命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摘编自李俊《论汉乐府诗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材料一:
材料二:
乐府诗的地域性质是复杂的,表现在不同的层面。它们的音乐来自民间地方音乐的收集和改
汉乐府中有关山水的描写大都体现了社会动乱带来的人物情感和人生感悟。如《巫山高》中
造,带有原生地的民间特性。汉乐府的文学形式不同程度地显示着地域特色,如楚辞体就明显地
“巫山高,高以大;淮水深,难以逝”,将征夫的无奈展现得淋漓尽致。巫山位于西南,在古代算
属于楚国的文学样式,从秦汉时期的文献来看,五言和杂言的诗歌,主要流行于北方。汉乐府诗
偏远地带,来这里的文人多为贬官之人,背井离乡,诗歌中难免会带有凄凉苦楚的意味。北方与
在本原上都萌发于一些地方文化,而汉王朝又在乐府制度和乐府制作中采其所用,杂而和之,专
西南不同,北方盛行祭祀礼仪,当地的百姓对于生命、死亡有着超乎其他地域的认知,其中北邙
门的人员参与创作,渐渐混淆和瓦解它们的地方性。但是另一方面,汉代的政治文化区域也不平
山和泰山就是北方丧葬之地的代表,在乐府诗中常暗示着生命的结束。《步出夏门行》从魂归北邝
衡,而汉乐府诗的发展和流传运用是要依靠朝廷的礼乐活动、社会民间的娱乐环境,这样,它们
的角度来慨叹人生,表达人世兴衰和生命消亡之悲。《怨诗行》中“人间乐未央,忽然归东岳”告
又形成了新的地域性特色。
诫人们人生苦短,当及时行乐。北方诗歌带有南方诗歌不具备的超脱和人生感悟。
乐府诗歌艺术的源头是民歌,而民歌则是极具地域差异的一种文化现象。汉代的乐歌从其发
乐府中关于风物的描写更多是映射劳动人民的生活以及情感的寄托。作为南方乐府的代表,
生的本源上来看,是极其广博的。《汉书-艺文志》中所记载的乐府诗歌遍布吴、楚、齐、郑、关
《江南》中“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描写了鱼儿在莲叶间游戏穿梭的欢快景象,暗含青年男
陇、河朔的广大的范围。但是,这些丰富的地方性音乐资源在其自然状态下的发展是缓慢而又有
女追求爱情的意思。南方多山水,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宜人,造就了南方人细腻、温婉、活泼的
局限性的,其发展和推广往往要经过一种政治手段的选择和统治者个人好尚的提倡。西汉初年,
性格。相比于南方的欢愉氛围,北方的诗歌带有沉郁悲苦的气息,《豫章行》中写道:“身在洛阳
政治制度延承秦制,统治思想废刑名而重黄老,不兴不作,于民休息。朝廷和社会对音乐的需求
宫,根在豫章山。……何意万人巧,使我离根株。”洛阳作为北方城市的代表,大兴宫殿,大肆伐
并不十分强烈,所以,在秦旧乐的格局上,配合少量的楚风,就可以满足。这种状况到汉武帝时
木,无形中透露出洛阳的政治面貌。根株分离隐喻亲人分离、众人落井下石的现象,暗示着北方
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武帝时任用儒生和方士,大兴郊祀之礼,与此相应,音乐之事也受到极大的
沉闷的社会氛围,奠定了北方沉郁的诗风。
重视。原来掌管雅乐的机构——乐府,在职能上得以扩大和调整。张骞通西域得胡乐,李延年因
东汉初期,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政治清明,民风淳朴,汉乐府的创作也多以歌功颂德为主。
之更造《新声二十八解》为武乐。武帝本人又经常游猎宴享,乐府在掌管郊祀之乐以外,也为皇
在杂歌谣辞中,《京师为袁成谚》《京师为张盘语》等都是称赞洛阳人物有勇有谋、为官清廉。到
家的娱乐服务。此外,音乐的性质也有所变化,以秦、赵、代之音为中心的北方音乐和以楚乐为
了东汉中后期,随着经济的繁荣,儒学式微,浮华之气日盛。如《古歌》“上金殿,著玉樽。延贵
中心的南方音乐为主要成分,又参酌其他域外曲调的汉代音乐体系在渐渐地形成。
客,入金门”,佳肴美酒、所奏的宴会舞曲都是极为稀有的,展示了一场场奢华的享乐盛宴。同一
但是,各种音乐成分在交互融合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所占的比重似乎是不平衡的。《汉
个地区,因为不同思想文化的指引,社会风气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从淳朴到享乐,变的不单单是
书·艺文志》的记载明显反映出,以关陇、河朔之地为中心的北方音乐形式占有更高的比重。这
民风,更是民风背后的生活习性和地域文化。
其实也反映了汉代统一以后南方楚文化和北方文化交融的具体形态。在秦的统一战争之中,楚国
(摘编自刘芯阳《文学地理学视域下汉乐府的研究》)
的文化遭到严重的破坏。而汉高祖虽然是楚人,好楚声,但是他的文化程度并不高,对于楚乐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修养也不能和楚国强盛时期的贵族相比。跟随他的沛县旧部,也都是些出身较低的人,似乎并没
A.汉乐府诗的文学形式具有地域特色,这使得它们的音乐带有原生地的民间特性。
有表现出对楚风的特殊爱好。其次,汉代虽然也采用楚声来创作郊祀和宗庙之乐,但是,这些祭
B.乐府诗的发展虽然有其自身的规律,而实际上与统治者的好尚与导向也有关系。
祀和礼制方式是依靠秦的旧制度和齐鲁文化的基础形成的,所以,在艺术的形式和性质上就对原
C.汉代的乐府主要服务于朝廷祭祀和皇家娱乐等活动,但客观上也为诗歌的发展作出贡献。
来的楚乐有所改变。唐山夫人所创作的《房中祠乐》是用楚乐的,但是,在文字的形式上看不出
D.从内容上看,汉乐府诗歌既体现地域文化差异,也能反映出不同时代的民风变化。
在屈原《九歌》中所反应的楚辞风格,而变为四言为主、歌功颂德的典重文字。
2.根据两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21 级语文试卷 第 1页 共 8页 21 级语文试卷 第 2页 共 8页
{#{QQABKYQAogAIAAAAAQBCQwmwCkMQkhACAAgOBAAcsEAAiRFABCA=}#}
A.汉代乐府对民歌是“杂而和之”的,进行了加工创作,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其原生的地 车旋成器,这就是中国的古式的车床,——其原理倒是和铁制车床是一样的。
方性。 靠里的车床是一张大的,那还是戴车匠的父亲留下的。老一辈人打东西不怕费料,总是超过
B.如果汉王朝一直延续汉初的政治制度和统治思想,地方性乐歌则可能会因缺少统治者的大 需要的粗壮。这张老车床用了两代人,坐板已经磨得很光润,所有的榫头都还是牢牢实实的,没
力推广而发展缓慢。 有一点活动。戴车匠嫌它过于笨重,就自己另打了一张新的。除了做特别沉重的东西,一般都使
C.材料一中两次提到《汉书·艺文志》的记载,说明了汉代民间乐歌分布广泛,且不同地域 用外边较小的这一张。戴车匠起得很早。在别家店铺才卸下铺板的时候,戴车匠已经吃了早饭,
之间发展不平衡。 选好了材料,看看图样,坐到车床的坐板上了。一个人走进他的工作,是叫人感动的。他这就和
D.汉乐府中有关山水和风物的描写,不是客观自然的简单再现,而是借以表达社会动乱下百 这张床子成了一体,一刻不停地做起活来了。看到戴车匠坐在床子上,让人想起古人说的:“百工
姓生活的悲苦。 居于肆,以成其器。”中国的工匠,都是很勤快的。好吃懒做的工匠,大概没有,——很少。
3.下列对汉乐府诗作的分析,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 车匠的木料都是坚实细致的,檀木——白檀、紫檀、红木、黄杨、枣木、梨木,最次的也是
A.《驱车上东门行》中“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万岁更相送,贤圣莫能度”几句,表 榆木的。戴车匠踩动踏板,执刀就料,旋刀轻轻地吟叫着,吐出细细的木花。木花如书带草,如
明圣贤也不能超越生死规律,这是在以超脱心态思考生命的归宿问题。 韭菜叶,如番瓜瓤,有白的、浅黄的、粉红的、淡紫的,落在地面上,落在戴车匠的脚上,很好
B.《十五从军征》中以“松柏”“旅谷”“旅葵”“兔”“雉”等物象,描写老兵返乡时所见家 看。住在这条街上的孩子多爱上戴车匠家看戴车匠做活,一个一个,小傻子似的,聚精会神,一
中荒凉景象,传达出动乱时代普通民众的不幸遭遇和惨痛心情。 看看半天。
C.《孔雀东南飞》以刘兰芝、焦仲卿爱情的悲欢离合为主线,个性化的对话鲜明地表现了人 孩子们愿意上戴车匠家来,还因为他养着一窝洋老鼠——白耗子,装在一个一面有玻璃的长
物的性格特征,富有文采的铺叙则起到调节气氛和变换叙事节奏的作用。 方木箱里,挂在东面的墙上。洋老鼠在里面踩车、推磨、上楼、下楼,整天不闲着,——无事忙。
D.《西门行》一诗蕴含了生命短暂:长生不可得的慨叹,“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敦促人 戴车匠这么大的人了,对洋老鼠并无多大兴趣,养来是给他的独儿子玩的。
们及时行乐,带有浓烈的颓废思想,反映了东汉时期的社会风气。 一到快过清明节,大街小巷的孩子就都惦记起戴车匠来。
4.请依据材料简要概括楚文化在汉代走向衰微的具体表现。(4分) 这里的风俗,清明那天吃螺蛳,家家如此。孩子们除了吃,还可以玩,——用螺狮做弓把,
5.在人文科学研究中,研究对象相同时,研究的重点也会因研究视角不同而有所不同。请就 戴车匠每年照例要给他的儿子做一张特号的大弓,所有的孩子看了都羡慕。
两则材料作简要分析。(4 分) 戴车匠眯缝着眼睛看着他的儿子坐在门坎上吃螺蛳,把螺蛳壳用力地射到对面一家倒闭了的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8 分) 钱庄的屋顶上,若有所思。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题。 他在想什么呢?
戴车匠 他的儿子已经八岁了。他该不会是想:这孩子将来干什么?是让他也学车匠,还是另学一门
汪曾棋 手艺?世事变化很快,他隐隐约约觉得,车匠这一行恐怕不能永远延续下去。
戴车匠是东街一景。 一九八一年,我回乡了一次(我去乡已四十余年)。东街已经完全变样,戴家车匠店已经没有
车匠是一种很古老的行业了。中国什么时候开始有车匠,无可考。想来这是很久远的事了。 痕迹了。——侯家银匠店,杨家香店,也都没有了。
所谓车匠,就是在木制的车床上用旋刀车旋小件圆形木器的那种人。从我记事的时候,全城似只 也许这是最后一个车匠了。
有这一个车匠,一家车匠店。车匠店离草巷口不远,坐南朝北。左邻是侯家银匠店,右邻是杨家 一九八五年七月
香店。戴家车匠店夹在两家之间。门面很小,只有一间,地势却颇高。跨进门坎,得上五层台阶。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因此,车匠店有点像个小戏台(戴车匠就好像在台上演戏)。店里正面是一堵板壁。板壁上有一副 A.小说开头“戴车匠是东街一景”,表达出了作者对戴车匠技艺高超的赞美之情,从而引起了作
一尺多长、四寸来宽的小小的朱红对子,写的是: 者的回忆。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B.朱红对子: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与《祝福》中鲁迅先生对鲁四老爷书房中的对联一样都
不知这是哪位读书人的手笔。但是看来戴车匠很喜欢这副对子。板壁后面,是住家。前面, 使用了映衬的表现手法,都凸显了人物积极向上的感彩。
是作坊。作坊靠西墙,放着两张车床。这所谓的车床和现代的铁制车床是完全不同的。就像一张 C.本文前后都写到了“侯家银匠店,杨家香店”,除了结构上的首尾呼应外,它们的具体内涵所
狭长的小床,木制的,有一个四框,当中有一个车轴,轴上安小块木料,轴下有皮条,皮条钉在 指有所不同,感情亦不同。
踏板上。双脚上下踏动踏板,皮条牵动车轴,木料来回转动,车匠坐在坐板上,两手执定旋刀, D.“若有所思”,“也许这是最后一个车匠了”,这些句子都表现了戴车匠的辛酸和对传统工艺消失
21 级语文试卷 第 3页 共 8页 21 级语文试卷 第 4页 共 8页
{#{QQABKYQAogAIAAAAAQBCQwmwCkMQkhACAAgOBAAcsEAAiRFABCA=}#}
的忧虑之情。 莫之知也。”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节选自《论语·宪问》)
A.散文化小说家都不约而同地将小说叙事归结为“回忆”,循着回忆性叙事展开小说,本文开头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的写法即符合这一特点。 A.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B.本文通过记叙戴车匠对往事的回忆,表现了戴车匠诚实、勤奋、技艺高超等优秀品质,塑造出 B.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一个典型人物形象,很好地表达了本文主题。 C.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C.在散文化小说中,环境的描写总具备一定的情韵,主要表现在气氛之中。本文对戴车匠的位置, D.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特别介绍其左邻右舍的情况,以及孩子们看他表演等,都充满着浓浓的传统气息。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D.“散文化小说”的主旨往往比较含蓄,较多的是通过作者的情感、情绪的自然流露,也包括自 A.“萧何且死”与“臣死且不避”(《鸿门宴》)两句中的“且”字含义不同。
然风光、民情风俗、生存状态等来表现的。本文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征。 B.“色不绝于目”与“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两句中的“绝”字含义不同。
8.小说中的画线句子在表达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 分) C.“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与“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两句中的“微”字含义相
9.4月 27 日,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在京开幕,时代重新呼唤“工匠精神”。你从戴车匠身 同。
上,看到哪些可贵的“工匠精神”?请结合具体情节回答。(6 分) D.“管仲相桓公”与“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两句中的“相”字含义相同。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20分) A.苏文中第一段概言管仲生前强齐之功和死后齐乱之祸。认为管仲生前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使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反叛;但是管仲死后齐国陷入祸乱。
一、 B.苏洵认为,齐国之乱,祸由管仲。桓公固然有责,但由于管仲临终未能荐贤,齐桓公后来任用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叛。管仲死,竖习、易牙、开方用, 竖刁、易牙、开方而导致国家祸乱。
桓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 C.苏文强调要选贤举能防止奸佞当国。援引春秋卫国大夫史 和汉丞相萧何临殁举荐贤才为例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 说明大臣能否荐贤,关系国家兴亡。
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习、易牙、开方三 D.子贡认为管仲没有以身殉主,不能算是行仁义的人。孔子批评了他,认为管仲不是死守小节,
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 而是辅佐桓公建功立业,使百姓受益。
相。当是时也,吾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可近而已。 (1)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4分)
呜呼!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 (2)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4 分)
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 14.文本中苏洵认为管仲的过失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分)
死之言可以絷桓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天下岂少三子之徒?虽桓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5~16 题。
不知本者矣!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①(节选)
吾观史 ,以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 陶渊明
用心,固宜如此也。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 叩枻②新秋月,临流别友生。
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凉风起将夕,夜景湛虚明。
(节选自苏洵《管仲论》) 怀役不遑寐,中宵尚孤征。
二、 商歌③非吾事,依依在耦耕④。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 投冠旋旧墟,不为好爵萦。
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 养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
21 级语文试卷 第 5页 共 8页 21 级语文试卷 第 6页 共 8页
{#{QQABKYQAogAIAAAAAQBCQwmwCkMQkhACAAgOBAAcsEAAiRFABCA=}#}
【注】①陶渊明此时在荆州刺史桓玄幕府任职,江陵为桓玄的治所。赴假:销假赴官。②叩 20.请根据材料中相关描述,为“亮相”下定义。(4分)
枻:叩击船舷。③商歌:指自荐求官。春秋时宁戚穷困,因行商于齐,桓公夜出,宁戚方饭牛,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9 分)
叩角而商歌,桓公闻之知其贤,用为客卿。④《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长沮、桀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是两位隐士。 人们经常被告诫食物要多样化。毋庸置疑,自然界中,没有任何一种食物①______。不同的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食物含有不同种类和量的营养素,它们包含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热能、维生素、无机
A.孟秋时节,诗人假期已满,于是叩舷别友,在返回江陵赴职的途中写下这首诗。 盐、膳食纤维、水等八大营养素,都是维持人体健康所必需的供给。那么,食物多样化能解决营
B.三、四两句描写旅途景象,凉风微起,景色空明,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派美好意境。 养问题吗?
C.商歌和耦耕代表两条截然不同的生活道路,作者通过用典表明了自己的人生选择。 事实上,食物多样化并不代表膳食平衡。食物具有两面性,吃少了营养素缺乏,②______。
D.诗人思乡心切,意欲投冠归隐,表示即使家中旧宅已化为废墟,也要回乡生活。 生活中胖人比比皆是,③______,可见不能以胖瘦来判断其营养是过剩还是缺乏。长寿之乡的百
16.同为陶渊明笔下的水路行舟,本诗与《归去来兮辞》中“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岁老年人,不少是生活在条件有限的地区,常常饮食单调,饭菜品种相对较少。虽然摄入食物品
所表达的旅途情绪为何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种不多,但每种食物都富含众多营养素,且营养素互补,因而避免了看似食物多样化,而实际上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营养素缺乏及不平衡的情况发生。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1)黄庭坚作诗善于锻炼熔造前任诗句,《登快阁》中化用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 处不超过 15 个字。(6分)
江滚滚来”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22.下面对画波浪线部分的逻辑关系及内容表达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2)《陈情表》中,李密讲述了在朝廷多次征召之下自己进退两难的处境:自己想要奉诏赴 A.句子整体上是因果关系,意思是他们摄入的食物品种不多,导致其出现营养素相对缺乏且
任,“______”;想要姑且迁就私情,“______”。 不平衡的情况。
(3《临安春雨初霁》中最能反映诗人孤寂心境以及聊以自遣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B.句子整体上是转折关系,意思是他们摄人的食物品种不多,然而其食物的营养素种类众多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而且互补。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11 分) C.句子整体上是转折关系,意思是他们饮食的品种单调,由此却避免了食物多样化带来的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养不良问题。
著名戏曲史论家苏育生,说的是一口地道的陕西话,心心念念的是秦腔。面对采访,苏育生 D.句子整体上是因果关系,意思是他们摄入的食物的营养素众多且互补,因而避免了营养素
说道:“小时候,父亲曾领我看过几次秦腔,看的什么戏早已不记得了。但有的戏的场面却印象很 缺乏及不平衡问题。
深,像大花脸挂着长须,扎着大靠,身后摇动四面小旗,有时还‘哇呀呀’的大笑,确有一种① 四、写作(60 分)
______的气象。还有,两方元帅举起武器交叉一起,然后两方军士蜂拥而过,接着一场厮杀,突 23.阅读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然间锣鼓声猛然一停,都摆出互相照应的姿态来,观众中也是②______地齐声喊‘好’,后来才知 屈原在《离骚》中说:“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他拒绝渔父“随其流而扬其波”
道这叫‘亮相’。就是这花脸的装扮和‘亮相’,长久地在我脑海中③______,让我对秦腔有了极 的规劝,为着理想与热爱,坚持正道直行,九死不悔。陶渊明青年时代胸怀大济苍生之志,但是
大的兴趣。”苏育生从此沉浸在了秦腔的世界里。 现实让他明白,“质性自然”的自己不宜留在官场,醒悟到“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毅
和秦腔打了一辈子交道,苏育生认为,秦腔的剧本通俗易懂,故事情节生动有趣,所以为 然辞官归田,人生从此转了个弯。
广大群众乐于接受。在三秦大地上,历代秦腔艺人演出创作了数以千计的剧目,这些剧目向人们 对于“直行”与“转弯”,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
揭露了历代仁人义士的奋斗精神、人民群众以及广大妇女生活中的悲欢离合。“人们看秦腔,固然 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
是在看戏,其实不也是在看被搬上舞台的自己周围的生活吗?戏中人物的悲痛与欢喜,不也和自 少于 800 字。
己的爱与恨息息相关吗?”苏育生感慨地说。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4分)
21 级语文试卷 第 7页 共 8页 21 级语文试卷 第 8页 共 8页
{#{QQABKYQAogAIAAAAAQBCQwmwCkMQkhACAAgOBAAcsEAAiRFAB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