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我与地坛》课件(共24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5.《我与地坛》课件(共24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11 07:00: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我与地坛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他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
(《哈姆雷特》)
人的生命异常脆弱,当病痛、残疾猝不及防地降临,命运残酷地捉弄,人的身体、心理、精神都陷入无尽的痛苦、无奈与无助之中。此时,我们是向困难妥协自己走向毁灭,还是向困难挑战迎来柳暗花明的又一村?
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是一样,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
——史铁生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授奖词:
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史铁生21岁时双腿残废,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走进了地坛,那荒芜冷落的古园,正是他悲苦命运的烘托,成了他“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古园所显示的沧桑感,让他感受到岁月流逝的无情、时间的永恒伟力、宇宙的浩渺和个人的渺小,因而感到生死也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自己的痛苦和坎坷就更加渺小了,从而获得了心灵的解脱。充满生机的小生命激发了作者热爱生活的激情,他用纸笔在报刊上闯出了一条人生之路。 《我与地坛》写于 1989年5月,主要写了作者——一个“狂妄”青年一下子跌人人生低谷之后,从不幸者的视角对人生的观察和思考。
写作背景: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我”与地坛的关系,着重写“我”在地坛中的思考,以及受到的启示。
1—4段:我与地坛的缘分。
5—7段:写我在地坛的人生感悟。
第二部分:着重写“我”的母亲,写了母亲的坚忍与伟大。
第8段:过渡段。
9-10段:母亲为“我”忍受巨大的痛苦, 塑造了一个坚韧而伟大的母亲形象。
11-16段:由一个作家联想到自己的创作
经历,回忆母亲多次到园中找“我”。
第17段:回忆结束,思念母亲。
作者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去的地坛?作者的心境如何?
在最狂妄的年龄双腿残废,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忽然什么都找不到了。
写出了作者那时的孤独忧郁、颓废迷惘、痛苦自伤的心境。
读第3、5、7段,思考:地坛具有怎样的特点?(三处景物描写)
衰败、荒芜、陈旧
宁静、生机勃勃
荒芜而不衰败
“我”与“地坛”间存在一种什么关系?二者有何相似点?
一座废弃的古园……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
被人遗弃的古园
被社会遗弃的人
同病相怜
荒芜冷落
失魂落魄
地坛
“我”
第一处景物描写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到自己的身影。
如何理解“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这句话
这句话描写了地坛四百多年里的变迁。运用了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地坛历尽沧桑后的衰败荒芜,但却因此而露出生命本真的模样,展示出真正自然而伟大的生命力。为下文写“我"进入园中以及地坛给“我”的启示做了铺垫。
获得启示:
地坛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以便让“我”看到人生的真相,又在“我”入园的时候,让“我”看到那亘古不变的夕阳,让“我”在满园沉静中看到时间,认识自己。
第二处景物描写
“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 ,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这句话写了什么内容 给了作者怎样的启示
这句话描写了清晨露水变化的情景,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来描写,并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自然界勃勃生机的特征,给作者以巨大的震撼和积极的启示:
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和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不管外界环境是怎样的恶劣,生命总是无法遭到破坏而发生改变的,只要按自己的方式顽强地活着,你就能坦然地体会到人生的味道。
两处景物描写各有何特点?
雕栏玉砌不复在
四壁朱颜改
残阳
废园
苍松翠 柏树幽
野草荒藤乐悠悠
正红
沉静
蜂飞 蚁动 瓢虫升空 金蝉脱壳 露珠滚动 满园草木竞相荣
古旧 荒芜
生生不息
荒芜但并不衰败
特点
虽然残疾,但不能一味消极地想到死,应豁达地面对死亡,以平静的心态看待死亡,从而获得顽强活下去的信心。
在园中景象的感召下
作者开始长时间地思考:
“我”该不该去死?
死,应该顺其自然。
“我”为什么要出生?
无须思考
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
地坛中的万物给他启示,
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战胜了消极颓废的思想。
“我”应该怎么活?
落日的灿烂
雨燕高歌
孩子的脚印
苍黑的古柏
草木泥土的气味
落叶的味道
充满生机、
镇静乐观
第三处景物描写
启示: 时间是永恒不变的,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要活出精彩,要热爱生活。
生命永恒、生活的信心。
这几句字面上是说古园形体被肆意雕琢,有些东西却不能改变,请联系作者经历、遭遇说说文句的含义是什么?
被肆意雕琢 不能改变
身残
志不残
古园成为精神乐园(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齐读六个“譬如”句(7段)
景物描写的作用
衬托人物心情
有衬托作者心境的作用。
引发生命思索
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情绪背景”,在那样一个安谧、沉寂、荒芜的背景上,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
本身即是感悟
景物描写本身,实际上也是对“生命”对“世界”的解读。
( 的)我

( 的 )地坛
同病相怜
荒芜但并不衰败
残废但并不颓废
精神家园
感悟地坛
是一位既疼儿子又理解儿子的母亲
是一位坚忍的母亲
是一位活得最苦的母亲
是一位不幸的母亲
是一位不张扬爱的母亲
作者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 我”所承受的,是我自己的不幸;母亲不但要承受“我”的痛苦,还要承受不能将这种痛苦现于形色的痛苦。她不但要随时准备接受儿子自杀的噩耗,还要想儿子今后的人生道路该怎样走。因此,作者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两个部分,一写地坛,一写母亲,二者究竟有什么关联?
二者都对作者生活下去起了很大作用,一个让作者感悟生命应该乐观、坚强、豁达,一个用自己的言行让作者感受到爱并鼓起生活的勇气。她们都是作者由自伤走向自强的精神源泉。
地坛是史铁生获得生存的地方,也是他感受母爱最深的地方,地坛是我的地坛,也是我和母亲的地坛。
史铁生从腿开始思考,体察心灵,在地坛中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使躁动的心走向宁静;在一次一次地寻求中,终于体悟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自己的车辙与母亲的足迹在这个荒芜而又充满生机的园子中融为一体,成为永恒。
总 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