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探究性教学设计
【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两段文字涉及的重点实词。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两段文字议论和记叙的关系,体会二者相通之处。
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屈原决不妥协的精神,学习其志洁行廉的品格。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司马迁为屈原立传的目的,追求和构建高尚的人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屈原决不妥协的精神,学习其志洁行廉的品格。
教学难点:体会司马迁为屈原立传的目的,追求和构建高尚的人生。
【教学方法】
品读赏析、合作探究、讨论点拨
【教学过程】
一、问题激趣
《史记》体例的一大特点是在每篇之后都有一段“太史公曰”,代表司马迁对传主的态 度。在《屈原列传》的最后,作者写道:
太史公曰: “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 过屈原所自沉 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
屈原的“志”与“为人”为何能引起太史公“悲”与“垂涕”的感慨?司马迁对于屈原 的理解,跟屈原对自己的评价是否一致呢?
二、文本细读(课文第三段与第十段)
夹叙夹议的结构,是《屈原列传》的特点之一。
课文的第三段是太史公对于屈原的评价: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谗谄之蔽明也, 邪曲之害公也, 方正之不容也, 故忧愁幽思而作 《离骚》。……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 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而在课文的第十段,太史公也记录了屈原对于自己的评价:
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请结合这两段文字的内容,找出它们的共通之处。
【明确】①“举世混浊, 众人皆醉”的表现就是“王听之不聪也, 谗谄之蔽明也, 邪曲 之害公也, 方正之不容也”;②“我独清,我独醒”的表现就是“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 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③“见放”两个字表现了“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的“怨” 情。
三、“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重读课文第三段文字,回答: 《离骚》如何表达了屈原的“怨”?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 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 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 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 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
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明确】屈原的“怨”表现在对“世事”的不满上, 然而他的“刺”是很委婉的——好 色而不淫,怨诽而不乱;其文约,其辞微。这体现了屈原高尚的人格——其志洁,其行廉。
找出课文第十段文字中屈原描述自己为什么要“刺世事”的语句。
【明确】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受物之汶汶者乎?又安能以皓皓之白, 而蒙世俗之温蠖 乎?
这说明, 屈原的理想就是矫正时弊, 清除国家的污垢, 做一个报国之士。这一理想直到 他死也没有改变过, 他曾在绝笔《怀沙》中写道: “刓方以为圜兮, 常度未替”,表达了对理 想与人格至死不渝的忠诚。
可现实却是“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用了这样几句话来评价楚怀王:
《易》曰:“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以汲。王明,并受其福。”王之不明,岂足福哉!
“井渫不食”指井虽浚治, 洁净清澈, 但不被饮用。比喻洁身自持, 而不为人所知。可 见屈原所“怨”,就是楚怀王“不知人”,这说明, 屈原的悲剧命运是因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他的死是理想落空的愤恨。
四、“怨”——社会与个人的冲突
然而事实上,屈原并不是没有办法实现理想。在文章的最后,作者提到:
“……及见贾生吊之, 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 何国不容, 而自令若是!读《鵩鸟赋》, 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这说明, 屈原只要离开楚国, 就可以施展自己的才华, 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可就算是 这样,他能够避免抑郁而终的结局吗?结合相关史实思考屈原的悲剧命运还蕴含着怎样的冲 突。
公元前 356 年和公元前 350 年,秦国商鞅先后两次实行变法。
公元前 338 年,秦惠王继位。
公元前 328 年, 楚怀王继位。早期, 楚怀王任用昭阳、靳尚、上官大夫、昭睢、庄蹻、 唐昧、屈原、昭滑、陈轸、苏代、田忌、公孙衍等人,楚国一度人才济济,国势大盛。
公元前 306 年,秦昭王继位。
公元前 298 年,楚顷襄王继位。在位时楚国已处于衰落状态。 (课文 11 段)
【明确】在屈原所处的那个时代, 楚国的败落已成定局。正如贾谊《鵩鸟赋》所写: “天 不可预虑兮, 道不可预谋; 迟速有命兮, 焉识其时”,“胜者为王”正是人力不可改变的一种 “天道”,或许屈原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 所以才会选择怀石投江这种毫无余地的赴死方式。
这说明,屈原的悲剧命运是因为社会与个人的冲突,他的死是人生再无出路的绝望。
五、课堂小结——悲剧命运必然性
屈原的“怨”表现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和社会与个人的冲突, 他的死代表着理想在黑暗 现实前的脆弱与个人在社会洪流中的无力,所以他的悲剧命运是必然的。
司马迁曾在《报仁安书》中这样描述自己写作《史记》的意图: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 之变,成一家之言。”屈原的一生为这句话做了很好的注解——正是因为对理想人生的绝对 追求, 才选择了最为痛苦的方式结束生命。这也是为什么历经千百年, 我们依然缅怀和景仰 屈原。
一种过度的勇敢和豪情, 尤其当它表现在形势险恶的时候, 在很大程度上渲染了一个英 雄的性格,并且使一个人成为后代的景仰对象。 (英 ·休谟《人性论》)
六、课后作业
结合司马迁的生平事迹,谈谈他的理想与命运。
【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 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 背诵一定数量 的名篇。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能理解词句含义, 读懂课文, 学习用现代 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屈原列传》是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节选自 司马迁的《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作者记述了屈原的一生,还原了他的悲剧命运。这是现 存关于屈原最早的完整的史料,是研究屈原生平的重要依据。
《史记》体例的一大特点是在每篇之后都有一段“太史公曰”,代表司马迁对传主的态 度。司马迁在写作《屈原贾生列传》时,其内心可谓百感交集,既有他对这一类人的同情, 又有由此及彼的惺惺相惜之感。那么如何让学生也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并产生自己对于人 生与命运的思考,就是本节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部编版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推荐背诵的内容之一, 是《屈 原列传》第三段。因此在实施手段上, 本课以课文第三段的文本细读贯穿课堂。这能够在客 观上帮助学生背诵课文内容,为未来的考试内容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