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爬天都峰(第2课时)
学习按一定顺序写事,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
学习按一定顺序写一件事,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
学习按一定顺序写一件事,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
复习旧知
1.回顾内容
教师:上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本课的主要内容以及课文的写作顺序,你还记得吗?
(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预设:
(主要内容)课文主要讲了假日里,“我”和爸爸去黄山爬天都峰,途中遇到一位老爷爷,“我们”相伴爬山,最终都爬上了天都峰顶的事。
(写作顺序)爬山前—爬山中—爬上峰顶后
2.导入新课
教师:那你能根据课文的写作顺序,给课文划分一下结构吗?
(指名让学生说,老师指导)
预设:
爬山前:第1~5自然段;
爬山中:第6、7自然段;
爬上峰顶后:第8~10自然段。
教师:了解了写作顺序,那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把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探究新知
合作探究
(一)探究一:分析作者把爬山过程写清楚的方法。
1.教师: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试着勾画出爬山前“我怎么想”的关键语句,体会“我”的感受。
(1)学生默读,勾画语句;老师指名回答,相机指导。
预设:(关键语句)“我爬得上去吗”“真叫人发颤”
(2)让学生朗读这两句,说说自己的感受, 体会“我”当时十分害怕的心理。
2.教师:分角色朗读课文第3~5自然段中“我”和老爷爷的对话,你能从对话中感受到什么?
(1)这是从“怎么说”的角度来写的,指名两个同学分角色朗读,看看“我”和老爷爷都说了什么。
(2)他们所说的话中都有一个“也”字,这个“也”是什么意思?他们这是在互相怀疑吗?这表现了他们什么精神?
(学生分组讨论,集体汇报,老师补充指导)
预设:天都峰这么高、这么陡,而他们两个人,一个那么小,一个那么老,怎么也来爬山呢?两人的对话表面上似乎都是在怀疑对方,实际上是他们都感到惊讶,在互相赞许对方。
(3)再次让学生朗读这几句话,要读出惊讶又赞许的语气。
(4)让学生再谈谈读后的感受,引导学生感受他们之间的相互鼓励与赞许之情。
3.教师:默读第6自然段,勾画描写动作的词语,想象“我”是怎么爬上峰顶的。
预设:爬去 攀着 手脚并用向上爬
【教师指导】让学生展开想象,想象“我”是怎么爬的?奋力攀着什么?(铁链)怎么向上爬的?(手脚并用)这是让学生通过想象画面,来体会爬山的艰难。
【教师小结】这是从““怎么做”的角度来写的。
4.出示第7自然段,画出“终于”这个词,然后出示删掉“终于”后的句子。
教师:两个句子对比着读一读,你能说说自己读完的感受吗?
(学生交流,老师指导)
预设:“终于”表明“我们”克服重重困难爬上了天都峰顶,体现出“我们”爬山的艰辛,以及到达峰顶的喜悦之情。
5.教师:大家再来默读第2~7自然段,回顾爬山的整个过程,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把“我”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呢?
(学生交流,老师指导)
预设:作者把“我”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的都写了出来,这样把整个过程写清楚的。
【方法总结】本文是按照爬山前、爬山中和爬上峰顶后的顺序来写的,同时作者把“我”在爬山过程中是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的写了出来,这样就把整个过程写清楚了。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提示,帮助学生明白从哪里入手,抓哪些关键词句,逐步分析,最后回顾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作者是怎样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的。
(二)探究二:品读“我”爬到峰顶后的情形。
1.教师:(出示第8、9自然段)这两段主要是从哪个方面来写的?
预设:怎么说。
(1)学生朗读对话。
(2)教师提出疑问。
①从“居然”一词你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居然”表示出乎意料,体现出老爷爷的激动、兴奋、自豪之情。
②他们的对话中都出现了哪个词
预设:勇气。
③这“勇气”体现在哪里
预设:体现在他们都敢爬天都峰。如果没有勇气,这一老一小怎么敢爬天都峰呢
④你从他们的话中体会到了 什么?
预设: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
2.教师:(出示第10自然段)从爸爸说的话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学生朗读交流,老师指导)
预设:要善于向他人学习,学会从他人身上汲取力量。
课堂小结
要把一件事情写清楚,就要按照顺序来写。《爬天都峰》就是按照爬山前、爬山中和爬上峰顶后的顺序来写的。而且作者把“我”在这个过程中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的写了出来,这样就把整个过程写清楚了。在以后的习作中我们也可以这样来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