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七律·长征第2课时课件(共1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5七律·长征第2课时课件(共1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11 09:44: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5张PPT)
七律·长征
第2课时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合作探究
探究一 整体感悟,体会精神
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概括对长征的感受,你觉得是哪个字?
难、长、险……
诗中哪一联诗概括了红军对待长征的态度?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长征路途遥远。
长征的艰难。
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合作探究
探究二 合作探究,领略诗境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从哪里感受到了长征的艰难?
  “逶迤”“磅礴”呈现出道路弯曲绵长,山脉广大无边,山势险峻。
  “细浪”“泥丸”与“逶迤”“磅礴”形成对比,把起伏绵延的五岭山脉比作翻腾着的细小的波浪,把高大的乌蒙山脉比作脚下滚动的小泥球。把藐视困难的思想具体化、形象化,显示出红军战士藐视一切困难的态度。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感受到了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不怕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
  从哪里可以感受到红军战士不畏艰难?
  从这强烈的夸张和对比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从哪里感受到了长征的艰难?
巧渡金沙江
  1935年5月3日,长征途中,中央红军军委干部团接到抢夺皎平渡的任务。他们在金沙江边找到一条敌军送探子来南岸探查情况的船,又在当地农民的协助下,从水里捞出一条破船,用布把漏洞塞上。然后,他们乘坐这两条船渡到北岸。敌人以为探子回来了,没有在意。红军突然袭击,一举控制皎平渡两岸渡口。后来,又找到5条船,动员了36名艄公。5月3日至9日,在七天七夜的时间里,红军主力就靠这7条小船从容过江。两天以后,敌人追兵才赶到南岸。但红军已经毁船封江远走高飞了。
  (1)当时正值夏天,气温较高,相比于其他季节,渡江条件相对会好一些。
  (2)因为红军战士渡江得到了当地农民的帮助,所以心里感到温暖。
  红军在敌人眼皮底下,巧妙地渡过了金沙江。此时此刻,战士们心里又是怎样的感觉?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金沙江波涛汹涌,水流湍急;两岸悬崖峭壁,直插云霄。面对这样险峻的金沙江,为什么红军却感觉暖呢?
乐滋滋的、暖融融的。
泸定桥
心惊胆战。
  望着泸定桥那13根闪着寒光的铁索,你有什么感觉?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面对这样恶劣的环境,红军战士们却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笑逐颜开,他们在“喜”什么?
从哪里感受到了长征的艰难?
红军要翻过这样的雪山,会遇到哪些困难?
翻过岷山,即将迎来长征的胜利!
合作探究
探究三 课外拓展,阅读迁移
  大柏地在江西省瑞金县城北30公里。1929年1月,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红军从井冈山出发,2月10日,同追来的国民党军在大柏地打了一仗(大柏地战斗),大获全胜。1933年夏天,毛泽东重新经过大柏地,触景生情,写了这首词。
背景资料
  (1)自由朗读,进一步体会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
  (2)对比阅读《七律·长征》,感受毛泽东乐观豪迈的胸襟及革命情怀。
  1.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了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2.在理解和感受诗情的基础上,读出了诗歌磅礴的气势。
  3.在“阅读链接”的拓展下,进一步感受了伟人毛泽东乐观豪迈的胸襟及革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