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七律·长征第1课时课件(共1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5 七律·长征第1课时课件(共1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11 10:05: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七律·长征
第1课时
  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1934年10月,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从福建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开始长征,北上抗日。其他红军部队也被迫离开原来的根据地,先后开始长征。
资料袋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苏区根据地出发,进行战略大转移,经过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带领中央红军终于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与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资料袋
  长征的历程:瑞金→突破敌军四道防线→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会师(1935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1936年10月)。
资料袋
合作探究
探究 朗读诗歌,借助注释和资料明确诗歌大意
七律·长征
什么是“七律”?
  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诗有八句,每句七个字。律诗包括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读准、读通诗歌。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 等闲 逶迤 磅礴
云崖 横渡 铁索 岷山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理解词语意思。
平常。
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气势(盛大)。
注释:
①〔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
的总称。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
②〔乌蒙〕即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③〔金沙〕即金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玉树到四川宜宾这一段。
④〔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⑤〔大渡〕即大渡河,位于四川中西部。
⑥〔岷山〕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
⑦〔三军〕这里指红军队伍。
明确诗歌大意。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都看得极为平常。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延续不绝、高低起伏的五岭,在红军眼里只不过像起伏的微波细浪,而气势盛大的乌蒙山,在红军看来不过像从脚下滚过的一颗泥丸。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朗读全诗,理解诗歌结构。
总写红军不怕困难。
红军不怕困难的事例。
总结全诗,表达心情。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读准诗歌节奏。
生字新词
横画较多,不要错写。
下面是“糸”,不要误写成“系”。
1.了解了这首诗的背景资料,读准读通了诗歌。
2.借助注释、插图和资料,明确了诗歌的大意。
3.根据意思,理解了诗歌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