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名校2022-2023 学年高二年级下学期期末联考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在答题卡和答题卷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和座位号
后两位。
2.答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题时,必须使用 0.5 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
笔迹清晰。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用 0.5 毫米的
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
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务必将答题卡和答题卷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题。
材料一
埃德蒙在《社会人类学》一书里评论包括我在内的中国几个人类学者的著作时,提出
了两个问题:一是像中国人类学者那样,以自己的社会为研究对象是否可取?二是在中
国这样广大的国家,个别社区的微型研究能否概括中国国情?埃德蒙对这两个问题都抱
否定的态度。
先以第一个问题说,我们的分歧归根到底是各自的文化传统带来了“偏见”,或更正
确些应说是“成见”。这些“成见”有其文化根源,也就是说产生于埃德蒙所说的公众的
经验。他所谓公众经验,在我的理解中,就是指民族的历史传统和当前处境。
我的选择是出于一种价值判断,个人的价值判断离不开他所属的文化和所属的时代。
我是出生于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人,正逢社会剧变、国家危急之际。我学人类学,是想学
习到一些认识中国社会的观点和方法,用我所得到的知识去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所以
是有所为而为的。如果真如埃德蒙所说中国人研究中国社会是不足取的,就是说,学了人
类学也不能使我了解中国的话,我就不会投入人类学这门学科了。
高二年级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 第1页(共10页) 省十联考
{#{QQABAYQEogAgABAAAAACUwWyCgGQkgECCAgOBBAQsEAACBNABCA=}#}
埃德蒙第二个问题的矛头则直指我的要害。如果我学人类学的志愿是了解中国,最
终目的是改造中国,那么我们采取在个别小社区里进行深入的微型观察和调查的方法,
果真能达到这个目的么?个别入手果真能获得概括性的了解么?我确是没想把江村作为
整个中国所有千千万万的农村的典型;也没有表示过,研究了这个农村就能全面了解中
国国情。
我也同意,解剖一个农村本身是有意义的。但我的旨趣并不仅限于了解这个农村。我
确有了解中国全部农民生活,甚至整个中国人民生活的雄心。调查江村这个小村子只是
我整个旅程的开端。
我这样想:把一个农村看作是全国农村的典型,用它来代表所有的中国农村,那是错
误的。但是把一个农村看成是一切都与众不同,自成一格的独秀,也是不对的。
我对客观事物存有类型的概念。一切事物都在一定条件下存在的,如果条件相同就
会发生相同的事物。相同条件形成的相同事物就是一个类型。同一个类型里的个别事物
并不是完全一样的,类型不是个别的众多重复,因为条件不可能完全一致的。我所说的类
型只是指主要条件相同所形成基本相同的各种个体。
以江村来说,它是一个具有一定条件的中国农村。中国各地的农村在地理和人文各
方面的条件是不同的,所以江村不能作为中国农村的典型,也就是说,不能用江村看到的
社会体系等情况硬套到其他中国的农村去。但同时应当承认:它是个农村而不是牧业社
区,它是中国农村,而不是别国的农村。我们这样说时,其实已经出现了类型的概念了。
所以我在这里和埃德蒙辩论的焦点并不是江村能不能代表中国所有农村,而是江村能不
能在某些方面代表一些中国的农村。那就是说形成江村的条件是否还形成了其他一些农
村,这些农村能不能构成一个类型?
如果承认中国存在着江村这种农村类型,接着可问,还有其他哪些类型?如果我们
用比较方法把中国农村的各种类型一个一个地描述出来,那就不需要把千千万万个农村
一一地加以观察而接近于了解中国所有的农村了。通过类型比较法是有可能从个别逐步
接近整体的。
我认真地想一想,我这种在埃德蒙看来也许是过于天真庸俗的性格并不是偶然产生
的,也不是我个人的特点,其中不可能不存在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烙印。我随手可举出两
条:一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二是“学以致用”。这两条很可以总结我自己为学的
根本态度。
(摘编自费孝通《人的研究在中国》)
材料二
英国社会人类学界的埃德蒙对四位中国人类学家的英文著述加以评判。他认为林耀
华运用的不是人类学的描述手法;杨懋春对山东村落的研究则采用落后的早期民族学方
法;许烺光的研究,类似于社区调查,但因声称“代表整个中国”,因此是失败的例子。
在这四部作品中,最成功的是费孝通的《江村经济》,因为它与别的描述方法形成明显的
高二年级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 第2页(共10页) 省十联考
{#{QQABAYQEogAgABAAAAACUwWyCgGQkgECCAgOBBAQsEAACBNABCA=}#}
对照,避免了早期民族学的方法论缺陷,而且不声称是中国社会的“典型”。埃德蒙说:
与社会人类学者的所有优秀作品一样,费著的核心内容是关于关系网络如何在
一个单一的小型社区运作的细致研究。这种研究没有,或者不应自称代表任何意义
上的典型。它们也不是为了阐明某种一般的论点和预设的。它们的意义在于它们本
身。虽然这种作品以小范围的人类活动为焦点,但是它们所能告诉我们的是有关人
类社会行为的一般特点,其内容远比称为“文化人类学导论”的普通教材丰富博大。
埃德蒙的批评,强调的是中国人类学缺乏异文化眼光的问题。他认为,社会人类学的
目标在于通过异文化的民族志考察来体现人的通性,因而他虽主张人类学描述不应有任
何“一般预设”,但是在本质上却主张在差异中洞见“普同性”,主张人类学社区调查的
意义与“中国社会”的特征无关,而仅仅是有关人类社会行为的一般特点的通论。这一看
法,与费孝通的本意显然是背道而驰的。
(摘编自李培林等著《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费孝通回应埃德蒙的第二个问题,也承认中国个别社区的微型研究确实不能全面
概括中国国情。
B.费孝通认为江村并不是与众不同、自成一格的独秀,解剖江村能够了解某种类型的
中国农村。
C.埃德蒙认为,《江村经济》的价值在于通过小范围研究,用异文化的眼光反映中国
社会的特征。
D.埃德蒙认为人类学应该通过研究其他民族来了解人的共性,这和《江村经济》的本
意是相悖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费孝通在面对西方学者的质疑时,进行了深刻反思,并借此阐明了自己的研究主张。
B.费孝通试图运用类型比较法,描述中国农村的各种类型,进而了解中国农村的整体。
C.埃德蒙用三位中国学者和费孝通进行对比,肯定了《江村经济》的研究方法和意义。
D.材料二中,作者先概述埃德蒙的观点,继而系统阐述了对社会人类学研究的主张。
3.下列关于《乡土中国》的表述,不能印证材料一作者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乡土中国》的作者通过观察和调查,形成了对中国农村的概括性了解,指出中国
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
B.《乡土中国》运用人类学方法分析乡村的时空特点,提出“文字下乡”的前提条件,
体现学以致用的学术态度。
C.《乡土中国》通过中西方对比,揭示出“差序格局”这一中国乡土社会特点,表明
作者具有跨文化视域的优势。
D.《乡土中国》中作者虽以自己的籍贯为例说明地缘与血缘的关系,但他的研究旨趣
并没有局限于这种个案研究。
高二年级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 第3页(共10页) 省十联考
{#{QQABAYQEogAgABAAAAACUwWyCgGQkgECCAgOBBAQsEAACBNABCA=}#}
4.费孝通认为他与埃德蒙在学术上产生分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4分)
5.徽州文化课题组组织同学开展徽州文化调查研究活动,现在要制定活动方案。请根据
材料一,借鉴费孝通先生的研究方法,完成以下表格。(4分)
步骤 主要做法
第一步:制定方案 ①
第二步:开展调查 深入实地,开展观察和调查
第三步:整理分析 描述所选研究对象的特征
第四步:交流比较 ②
第五步:展示成果 以调查报告等形式展现岭南文化风貌
(二)现代文阅读 II (本题共 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题。
过封锁线
茅 盾
昨夜朦胧的月光下只觉得这大房子像个堡垒,今天白昼再进来一看,嘿,这简直可以
说是一座要塞。
那一圈围墙,团团四周全是上下两层枪眼,门楼顶上居然雉堞式,而且是平顶,必要
时这就是机关枪阵地。说它像一座城,实在不嫌夸大。现在这“城”中就住了十几家老百
姓。他们腾出一间招待那五个客人——逃难的外江佬。
五个客人洗过脸,都坐在阔大的木板铺上,看一个十六七岁的大孩子擦步枪的机件。
而那大孩子是被派来招呼他们的。他们要问的话很多。最要紧的一件事是今晚能不能走。
他们还想多知道一点路上可能遇到的困难,过去两个晚上的夜行的经验,特别是行列常
常脱节,走不快的人急得要命——这一些不大好的秩序,使得他们想起了就满心不安,问
话就多了。但是这大孩子只能说客家话。客人中的老徐能说半生不熟的广府话。和这大孩
子双方都半懂不懂地攀谈了好一会儿,仿佛弄明白了:今晚走的路要通过敌人在公路上
的两道封锁线。
一个年青人带着个墨水瓶走进房来,就在靠近窗洞的桌旁坐下,在一本笔记簿上写
起什么来。
客人们认识这面孔。昨夜在半山松林里,他是彻夜担任警卫的。虽然看样子他并不有
闲,可是五个客人不肯放过他,谈话就开始了。
这青年懂得国语,也能说几句,虽然十分生硬。他告诉他们:今晚能走,不过要通过
两道封锁线。
“是不是你送我们去?”
高二年级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 第4页(共10页) 省十联考
{#{QQABAYQEogAgABAAAAACUwWyCgGQkgECCAgOBBAQsEAACBNABCA=}#}
“现在还没晓得。”
“我们希望你能去。因为你能说国语,我们路上方便些。”
他点一下头,不说什么,谈话暂时中断。
他拿出一本相当厚的书,很用心地读着,时时在笔记簿上记下些什么。
客人们瞥见了这书名是《论民族民主革命》,话题又来了。客人们一次一次追问,才
知道他是南洋华侨,在新加坡做机器工人,广州失陷以后和许多热血的华侨子弟跑回祖
国来,参加了抗战的阵营,他姓张。
……
下午三时许,客人们看见阿张还是捧着那本厚书,坐在窗洞下的桌子旁边。
离动身还有两小时,那个大孩子早已全身披挂,——军毡,粮袋,胸前交叉的子弹带,
手榴弹两颗,一支长枪则斜挂在肩头。跟他那矮小的身材很不调和。
“你也去吗?”客人之一好奇地问了一句。
他笑嘻嘻点着头。
“还有谁是去的?阿张呢?”又问。
他很快的说着客家话。
“他说什么?”客人之一问他的同伴。
“他说,路上如果碰到了敌人,就请他们吃手榴弹。”勉强能听懂的老徐回答。
“不要只顾快走,以至失了联系……”这是客人们向姓张的青年提出的要求。
阿张都答应了。可是他再三叮嘱:“不可以打手电,不可以吸烟,不可以谈话。昨晚
我们看见远远有火光,还当是敌人呢!”
太阳快落山的时候,阿张的肩头斜挂着卷成一团的军毡,腰间是手榴弹,手电筒,手
里是一支手枪。开路是四支长枪,压队是两支,他自己和另一支长枪则在中间,五个客人
紧接着他,两副挑子放在他的前面。
他撮口吹了一声,这一行人就在夕照中移动。
第一次休息以后,月亮已经高挂天空,照的田野里一片苍白。这对于通过封锁线,是
一种威胁。“不要作声,不要吸烟”的叮咛又重复了一次,“不要太走快”的要求也重复
了一次,于是又上路了。一片树林横在前方,疏疏落落的,但月光已被遮去了不少。穿过
这树林,又走过一大片旷野,猛看见远处有像高墙一般的东西,却是连绵的山冈。一行人
和这遥远的山冈平行而进,又走了若干时,便见白森森地横在前面的像是一条河。队伍先
头的人忽然步子加快了。客人们跟着,不多会儿,已经走近那“河”边,这才知道原来是
一条公路,“这该就是所谓封锁线罢?”客人们心里这样想。然而队伍还是不停地走,而
且还是急急地走,终于又遇到了树林,这才停下来休息。
“刚才走过的就是封锁线罢?”客人们问。
“不是,下去才是封锁线。不过这里两边山上全有敌人的哨位,这里是危险区域。”
神情又紧张起来了。可是不慌。因为客人们最怕在这陌生地方掉了队,可是今晚的秩序很
好,整然是行军的姿态,就增加了他们不少勇气。
高二年级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 第5页(共10页) 省十联考
{#{QQABAYQEogAgABAAAAACUwWyCgGQkgECCAgOBBAQsEAACBNABCA=}#}
上路的时候,客人们又看见他们这休息的地点原来也是经过选择的;不但有树木隐
蔽,而且还是个洼地。在他们休息的时候,还有两个瞭望哨在两三丈树林外的高地上呢!
一小时以后,所谓的封锁线也平安通过了,然而队伍忽在旷野中停止。阿张和其他的
队员聚在一处,悄悄地说了一些话,便又发令再走。大概十多分钟以后,队伍又停止了。
这回是在平坦的旷野里,远远近近有些矮小的松树。他们采了些松枝,插在白色的衣包
上,阿张将他的手电筒也藏在衣襟里。
“前面的山头,就有敌人的哨位,”阿张悄悄地对客人们说,“我们要从山脚下偷偷
地过去。不要作声,连咳嗽也要耐住。脚步也要轻些。二十多分钟就可以过去。”
这是第二道封锁线了。月光很好。前面那山头看的很清楚。队伍靠紧着走,不太快,
也不太慢,沿着山脚,像一条蛇,轻轻溜过去。
当人们躺在树下休息时,树荫外的斜坡上,有一个蹲着的黑影,枪托在手里。这就是
那个大孩子,现在担任了瞭望哨。
客人想起出发以前这大孩子说的,要是遭遇了敌人,就请他们吃手榴弹,都不禁微
笑。
“今晚过封锁线,然而没有昨晚路上那样慌乱,无秩序。”客人之一自言自语地,“可
见调度是不可少的。”
(写于 1942 年 11月,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五个客人不断找机会跟人对话,主要是因为他们在陌生的住地缺少安全感。
B. 文中两次写阿张在桌旁看书,以此来表现他的谨慎,不愿意透露行军安排。
C. 小说提到那大孩子和阿张身上的“装备”这一细节,暗示了过封锁线的危险。
D. 阿张再三叮嘱客人们三个“不可以”,是因为他们昨晚的三种行为太过散漫。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五名逃难客人具体身份不明,去向不明,被护送着冒险过封锁线;这种安排使小说
大量留白,不同的读者可推想出其背后隐藏的不同的内容。
B. 本文主要是贴着五个客人的视角、见闻感受来讲述故事描写人物的,别具艺术张
力;如“河”与“路”的认知错位,有着奇妙的表达效果。
C. 本文多次写“昨夜朦胧的月光”“月亮已经高挂天空”“但月光已被遮去了不少”
“月光很好”,以月光的变化暗示从困难走向光明的主旨。
D.《荷花淀》有“水生嫂”“几个女人”,本文的人物形象有“大孩子”“阿张”“五
个客人”,都不是具体姓名,体现了作家独特的艺术匠心。
8.本文结尾客人总结成功通过封锁线的原因,“可见调度是不可少的”。请结合全文简要
分析“调度”的内容。(6分)
9.本文没有写与敌人的正面交锋,但一直笼罩着紧张的氛围,你如何评价这种写法?请
谈谈你的理解。(6分)
高二年级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 第6页(共10页) 省十联考
{#{QQABAYQEogAgABAAAAACUwWyCgGQkgECCAgOBBAQsEAACBNABCA=}#}
二、古代诗文阅读(39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材料一:
初,孝文时,吴太子入见,得侍皇太子饮、博。吴太子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
①
局提吴太子,杀之,遣其丧归葬。至吴,吴王 愠曰:“天下同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
必来葬为!”复遣丧之长安葬。吴王由此稍失藩臣之礼,称疾不朝。京师知其以子故,系.
治.验问吴使者。吴王恐,始有反谋。后使人为秋请,文帝复问之,使者对曰:“王实不病。
汉系治使者数辈,吴王恐,以故遂称病。夫‘察见渊中鱼,不祥’。唯上弃前过,与之更
始。”于是文帝乃赦吴使者归之,而赐吴王几.杖.,老,不朝。吴得释其罪,谋亦益解。然
②
其居国以铜、盐故,百姓无赋,卒践更 ,辄与平贾;岁时存.问.茂材,赏赐闾里;他郡国
吏欲来捕亡人者,讼共禁弗予。如此者四十余年。
晁错数上书言吴过,可削。文帝宽,不忍罚,以此吴日益横。及景帝即位,错说上曰:
“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齐七十余城,楚四十余城,吴五十余城。
封三庶孽,分天下半。今吴王前有太子之隙,诈称病不朝,于古法当诛。文帝弗忍,因赐
几杖。德至厚,当改过自新,反益骄溢。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
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上令公卿、列侯、宗室杂议,
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隙。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七国之叛》)
材料二: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
不暇,困平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
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
(节选自柳宗元《封建论》)
【注】①吴王:刘涛,汉高祖侄子,公元前 195年封为吴王,其封地为吴国,后联合楚、
赵等七国发动叛乱,失败后,逃到东越被杀。②践更:受钱代人服徭役。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
涂黑,每涂对一处给 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诱 A 天 B 下 C 亡 D 人 E 谋 F 作 G 乱 H 今 I 削 J 之 K 亦 L 反 M 不 N 削 O 亦 P 反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系治,囚禁审其罪,“系”与《过秦论》中“俯首系颈”的“系”意思不同。
B. 几杖,指坐几和手杖,皆为老者所用,故常用作敬老之物,也可以借指老人。
C. 存问,问候的意思,“存”与《短歌行》中“枉用相存”的“存”意思不同。
D. 陵迟,也作“凌迟”,既是一种残酷刑罚,也指渐趋衰败,在文中意指后者。
高二年级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 第7页(共10页) 省十联考
{#{QQABAYQEogAgABAAAAACUwWyCgGQkgECCAgOBBAQsEAACBNABCA=}#}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吴国太子侍奉皇太子饮酒、下棋,走棋路时与之发生了争执,态度不恭敬,被皇太
子用棋盘打死了,这件事成为吴王意图谋反的诱因。
B. 因吴太子之事,吴王称病不再朝见文帝,此举有违藩臣的礼节,不过文帝在听了
使者的解释后,未追究吴王过错,特许吴王不再上朝。
C. 晁错多次上奏文帝,陈述吴王过失,建议削减他的封地,文帝于心不忍;景帝即位
后,晁错仍力主削藩,他认为吴王最终会发动叛乱。
D. 面对吴国的威胁,削藩已成朝臣共识;柳宗元也认为,西汉时由于谋臣献策,才分
散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并由朝廷自己管理诸侯国。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2)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14. 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严重,请结合材料二,分析柳宗元《封建论》的创作目的。(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喜雨
曾巩
偶徇一官偷禄计,便怀千里长人①忧。
桑间举箔蚕初茧,陇上挥镰麦已秋。
更喜风雷生北极,顿驱云雨出灵湫。
从今菽粟非虚祷,会见瓯窭②果满篝。
【注】①长人:指居上位者,做百姓官长。②瓯窭(ōu jù):狭小的高地。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诗人说自己偶然处置了一个窃取朝廷俸禄的官员,便生出对官场的忧虑之情。
B. 农人有的编织竹匾供蚕结茧,有的挥镰收麦,字里行间透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C. 颈联的“更”字表明诗人对农人忙于农活是喜悦的,对响雷下雨更觉喜上加喜。
D. 尾联“祷”字透出诗人对农业丰收的渴盼,“非虚”二字是说他的愿望终将实现。
16. 清初文学家褚人获评此诗曰:“忧喜之间,尽见儒者情怀。”请结合诗的内容对此
作简要分析。(6分)
高二年级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 第8页(共10页) 省十联考
{#{QQABAYQEogAgABAAAAACUwWyCgGQkgECCAgOBBAQsEAACBNABCA=}#}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10 分)
17.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 分)
(1)《离骚》中屈原借佩戴香花美草来表示保持自己高洁品质的句子是
“ , ”。
(2)李白在《蜀道难》中引用神话传说来描述蜀地与秦塞的连接,这两句诗
是“ , ”。
(3)杜甫《客至》中 “ , ”使我们仿佛
看到作者迎客就餐、频频劝饮、抱歉酒菜欠佳的形象。
(4)《陈情表》用“ , ”两句写出了作者
的孤单和缺少心灵的安慰。
(5)读苏轼的《石钟山记》,我们可以得到启示:治学做事要有严谨的态
度,“ , ”的态度是不可取的。
三、语言文字运用 (16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19题。
曾经,在城市街道拐角,一部补鞋机,一个工具箱,外加剪刀粘胶纤维线和几只大小
不一的棉拖鞋,修鞋匠与修鞋人聊着家长里短,开胶、断线、破掌的鞋子也就修补好了;
曾经,丢了钥匙的孩子急得团团转,爸妈没有过多责备,走出小区,请配钥匙师傅重新再
配一把;曾经,骑自行车上班一族,车胎扎了、车圈瓢了、车链断了,一点也不慌,只要
往单位门口的修车摊一放,和修车大爷打个招呼,下班骑走就好。曾经,留守家中的老人
总能听见“磨剪子戗菜刀”吆喝声;曾经,换纱窗、洗油烟机、空调加氟,各类服
务 ① ……一双双灵活熟练的手,让一件件破损的物品 ② ,修补物品的同时修复
了心情。这,何尝不是温暖的一幕?
可是,近年来,曾经和人间烟火气紧密联系的“小修小补”摊点,感觉是越来越少啦!
一些专修老物件的摊点,跑遍通城也难寻踪影;那些手工业艺人,走遍街角也难觅足迹。
曾经,那些“小修小补”的城市低收入群体,他们从不“躺平”,靠手艺 ③ ,而不靠
别人,在家门口就业,通过这些“小而精”“小而专”的工作,努力奋斗,不断融入城市
生活。是他们,给百姓生活带来了更便利、更舒心的感受,也让我们懂得人间烟火气的珍
贵!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这一表达效果是如何取得的?(4分)
高二年级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 第9页(共10页) 省十联考
{#{QQABAYQEogAgABAAAAACUwWyCgGQkgECCAgOBBAQsEAACBNABCA=}#}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1 题。
当下,全民健身运动如火如荼。许多人选择了一种既防病强身,又简单易行的健身方
式——健步走。一些人为了在运动圈排行榜名列前茅,努力刷.步数,以“日行万步”作为
目标。那么真的是走的步数越多就越健康吗?
健步走确实可以提升骨骼强度,延缓膝关节衰老。但作为群众性体育运动,健步走并
不需要达到专业竞技比赛的强度。从专业的角度看,运动时间持续 30 分钟以上,步频
110~140步/分钟,心率不超过 120次/分钟,就可以达到健身效果。 ① ,运
动完微微出汗就可以达到锻炼目的了,并不需要追求“万步”。而每天上下班、在室内小
范围的间歇性行走,即使超过了一万步, ② ,是起不到健身效果的。
盲目追求步数还会造成运动损伤。一些平时缺少运动的人士,尤其是老年人,通常肌
肉力量不足,又缺少专业指导,强行走上万步会造成肌肉酸痛,甚至腿部关节损伤。专家
建议,开始健步走运动时,不要一味关注步数, ③ ,逐步增加行走的时间和
距离。除此之外,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合理安排运动前的热身和运动后的放松,也可以
避免长时间行走带来的伤害。
20.下列句子中的“刷”和文中加点的“刷”,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本届世界杯东道主卡塔尔队状态低迷,发挥欠佳,第二轮就被刷.了下去。
B.刷.脸支付是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视觉等新技术实现的支付方式。
C.神舟十四号飞船顺利返回的消息在朋友圈迅速刷.屏,受到广大网友关注。
D.有的同学试图依靠刷.题在短时间内提高语文成绩,这种方法不值得提倡。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 10个字。(6分)
四、写作(60 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Ⅰ中埃蒙德没有真正理解费孝通学术研究的旨意,人
与人之间的这种情况在社会生活中也很普遍。很多青少年埋怨父母老师等长
辈不理解自己,苛责自己;有学者指出,几乎每一代青少年都是在上一代人
的不满中成长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
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 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
信息:不少于 800字。
高二年级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 第10页(共10页) 省十联考
{#{QQABAYQEogAgABAAAAACUwWyCgGQkgECCAgOBBAQsEAACBNABCA=}#}2022——2023高二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3分)C
【解析】“用异文化的眼光反映中国社会的特征”错误,埃德蒙认为,《江村经济》的价值在于通过小范围研究反映有关人类社会行为的一般特点。
2.(3分)D
【解析】作者没有阐述对社会人类学研究的主张,更谈不上“系统”性。
3.(3分)C
【解析】先要概括材料一作者观点,作者回应埃德蒙的两个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材料一作者并没有强调自己的跨文化优势,相反,作者一是通过人类学研究推动中国进步,二是用类型研究的方法研究中国农村,这些都归结到“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烙印”。
4.(4分)①文化传统不同,费孝通有着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责任和担当;②当时处境不同,费孝通面临的是剧变中的中国社会;③研究目的不同,费孝通的目的是了解中国社会、用自己的知识推动中国社会进步。
(每点 2 分,答出其中两点给 4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4分)①选取徽州文化的典型作为研究对象 ②比较不同类型,概括徽州文化整体特征
(每点 2 分,答出其中两点给 4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6.(3分)C
【解析】A项,跟人说话主要想打听行程方面的事情,不是对陌生的住地缺少安全感;B项,“谨慎,不愿意透露行军安排”错误,阿张在用心学习革命著作;D项,再三叮嘱是出于安全考虑,原文没有相关信息表明“他们昨晚的三种行为太过散漫”。
7.(3分)C
【解析】“以月光的变化暗示从困难走向光明的主旨”过度解读,月光等场景描写提供故事发生的环境,烘托人物心理,为相关情节提供依据。
8.(6分)①护送人员的调度:阿张和大孩子负责不同工作,队伍不同位置都安排护送人员。②路线、时间的调度:夜间行军,选择树林、山岗、洼地等路线。③行军速度的调度:有时行军,有时休息;有时慢走,有时急走。
(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酌情赋分)
9.(6分)①体现了作者精巧的构思:本文描写了没有正面交锋的“过封锁线”,让读者想见抗战的惨烈。②让情节跌宕起伏,张弛有致:过封锁线的危险是“张”,客人和大孩子阿张的谈话、行军间休息是“驰”,张弛相间,摇曳生姿。③有利于突出人物形象:氛围越是渲染得紧张,越能够表现革命者的团结、勇敢、机智。④紧张的氛围更容易调动读者的情绪,带给读者强烈的阅读体验。
(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酌情赋分)
10.(3分)E H M
【解析】 “诱天下亡人”中,“天下亡人”是动词“诱”的宾语,其中“天下”修饰“亡人”,因此应在“人”后断开,即E处;“谋作乱”省略了主语“吴王”,是完整的句子,前后断开,即H处;“削之”和“不削”是假设的两种情况,各自断开,即M处。
11.(3分) C
【解析】C选项错误,“存”相同。“存”:都是问候的意思。句意:每年按时慰问茂才/屈驾前来探望我。
12.(3分) D
【解析】D选项“削藩已成朝臣共识”错误。据文本一“独窦婴争之”可知,削藩一事仍有人反对。
13. (4分)(1)纠正秦朝偏颇的做法,遵循周朝的制度,分割天下来确立宗子,分封功臣。
(4分)(2)那以后两年,我长久生病在床,精神没有寄托,就派人再次修缮南阁子,它的格局跟过去稍有不同。
【解析】(1)“矫”,纠正;“徇”,遵循;“剖”,分割。
(评分参考:译出大意给2分;“矫”“剖”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无聊”,精神没有寄托;“葺”,修缮;“制”,格局。
(评分参考:译出大意给2分;“无聊”“葺”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14. (3分)①以西汉削藩的史实,论证了郡县制的优越性;②讽谏唐王朝要削弱藩镇势力。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2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材料二中柳宗元说“然而封建之始,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说明汉朝开始恢复封建制的时候,诸侯国和郡县各占一半疆域,那时只有反叛的诸侯国而没有反叛的郡县,秦朝郡县制的正确性也已经明白清楚了。继汉朝而称帝的,就是再过一百代,郡县制比封建制优越,也是可以知道的。而结合唐王朝因安史之乱及藩镇割据而由盛转衰的史实可知,柳宗元运用西汉削藩的史实,是为了充分论证郡县制的优越性,从而讽谏唐王朝要削弱藩镇势力。
参考译文:
文本一:
当初,在孝文帝时,吴国太子入宫朝见皇上,侍候皇太子饮酒、下棋。吴太子走棋时与皇太子发生争执,态度不恭敬;皇太子拿起棋盘猛打吴太子,吴太子被打死,灵柩送回安葬。到了吴国,吴王怨恨地说:“天下都同是一家,死在长安就埋在长安,为什么要送回来呢!”吴王又把吴太子的灵柩送回长安。吴王从此渐渐违背藩臣的礼节,声称有病,不再朝见皇上。京师知道吴王是因儿子的缘故,便拘留、审理、查问吴国的使者。吴王害怕,开始有了反叛的想法。后来,在长安行秋季朝见礼时,吴王派人参加,文帝再次问起吴王不来朝见的原因,使者说:“吴王其实没病,因吴国几批使者被朝廷拘留又被治罪,吴王害怕,所以才借口生病。前人说‘查看深渊中的鱼,是不吉祥的’。希望皇上不再追究他以前的过失,让他悔改自新。”于是文帝释放了使者,让他们回国,并特意赏给吴王坐几和手杖,表示照顾他年老多病,特许不必进京朝见。吴王能够被赦免他的罪名,他谋反的意图也渐渐消解了。可是,因吴国内能冶铜、制盐,百姓不缴纳赋税,服兵役时,吴王发给代役金,雇人服役;每年按时慰问茂才,赏赐百姓;其它封国的官吏来吴国搜捕逃犯,吴王都阻止保护。这样持续了四十多年。
晁错多次上奏陈述吴王的过失,认为应削减他的封地。文帝宽厚,不忍心惩罚他,所以吴王更加骄纵。到景帝即位,晁错对景帝说:“以前高帝刚平定天下,兄弟少,诸子年幼,大封同姓诸侯王,封给齐国七十多个城、楚国四十多个城、吴国五十多个城。这三个非嫡亲诸侯王的封地,占去天下的一半。现在,吴王因先前太子死亡而生出嫌隙,谎称有病不来朝见,依古法应处死。文帝不忍心,赏赐他几案和手杖,对他的恩德深厚,本该悔改自新才对,但他却更加骄横放肆。利用矿山采铜铸钱,煮海水制盐,招诱天下逃亡人,阴谋叛乱。现在,削减他的封地会反叛,不削封地,他也会反叛。如果现在削减他的封地,反得快,祸害还小;不削减他的地,反得慢,祸害会更大。”景帝下令公卿、列侯、宗室共同讨论这件事,没人敢和晁错争辩,唯独窦婴有争议,从此窦婴与晁错有了矛盾。
文本二:
汉朝统一了全国之后,纠正秦朝偏颇的做法,遵循周朝的制度,分割天下来确立宗子、分封功臣。但没有几年,为了平息诸侯国的叛乱便闻命奔赴镇压,以至连救死扶伤都来不及,汉高祖刘邦被围困在平城,被飞箭射伤,如此衰落不振达三代之久。后来由于谋臣献策,才分散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并由朝廷命官管理诸侯国。但是汉朝开始恢复封建制的时候,诸侯国和郡县各占一半疆域,那时只有反叛的诸侯国而没有反叛的郡县,秦朝郡县制的正确性也已经明白清楚了。继汉朝而称帝的,就是再过一百代,郡县制比封建制优越,也是可以知道的。
15.(3分) 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A.“偶然处置了一个窃取朝廷俸禄的官员,便生出对官场的忧虑之情”错误,与下文丰收之喜没有语意逻辑关联。“徇”语境是“谋求”之意,“偷禄”是尸位素餐之意,是诗人的自谦之辞,说自己偶然求得一官,便心忧百姓生计。
16.(6分)①诗人之忧,是忧百姓生计。诗人刚一做官便心忧天下百姓的生计,这种“忧”正是儒家积极入世、自觉担当的情怀;②诗人之喜,是丰收之喜。蚕结茧,麦已熟,丰收在望,好雨适时而至,可助菽粟生长,让诗人欣喜不已。这种“喜”正是儒家使人民富足思想的体现;③诗人忧以天下,乐以天下,始终心系苍生,以民为本,尽显儒者情怀。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7.(10分)
(1)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2)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3)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4)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5)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
(评分参考:每空1分,多字、漏字、错字该空不得分。)
18.(3分)① 一应俱全 ②完好如初 ③自食其力
【解析】第①空,通过前文“曾经,换纱窗、洗油烟机、空调加氟,各类服务”可知,填入成语是说曾经各类服务品种齐全,可填“一应俱全”。一应俱全:意为应有的一切都很齐全,指应有尽有。第②空,语境是通过灵巧的双手的修补,破损物品又呈现出崭新的样子,可填“完好如初”。“完好如初”,完整无缺,和原来一样。第③空,结合后文“靠手艺吃饭”可知,这些人靠自己的能力养活自己,可填“自食其力”。“自食其力”,指依靠自己的能力而生活。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处给1分,有错别字处不给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9. (4分)①句式上,多用短句,节奏明快,符合人们日常交流习惯;②语体上,使用“打个”“就好”“瓢了”等口语化的词,亲切自然,富有生活气息;③内容上,选取修车日常之事,勾勒市井生活图景,烟火气息浓郁。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即可。意思答对即可。)
20.(3分)D
【解析】刷,一定时间内提高频率或者数量。
21.(6分) ①简单地说 ②也达不到运动强度 ③而要量力而行
(评分参考: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则酌情扣分。)
22.写作
试题分析,供参考
本题仿2023新课标Ⅱ卷作文题而制,想要以具有矛盾性张力的代际关系问题唤起共鸣,引发思考。试题材料有两句话,第一句话关联读写,从学术研究的认知错位推广到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不理解。第二句话由两个分句组成,是试卷材料的核心,是审题立意的关键。
第一分句概述现象,青少年埋怨的不是一般的责备,而是“苛”责。这句话属于事实判断,试卷材料本身对青少年或者长辈都没有肯定或否定的倾向。长辈“不理解”青少年,原因在哪里?埋怨是单向的,要不要换位思考,双向理解?青少年是未成熟的一代,长辈怎样的要求才不是“苛”?……
第二分句整体上是事实判断,但是学者观点的内容是价值判断。在上一代人的不满中,青少年一代不断成长起来,担当属于他们的使命和责任。材料是有价值倾向的。几乎每一代长辈都对下一代不满,这种现象的根源在哪里,“不满”是不是合理?青少年如何对待长辈的不满?这种不满怎么能够成为向上的车轮,推着青少年往前走?
第二分句还隐含一个悖论,当青少年一代“十年媳妇熬成婆”,成为长辈,于是又有资格来批评下一代,对下一代不满。这种带有历史循环意味的代际关系,是不是包含很多讨论的话题?
选择某一个角度,或者将某些角度组合起来,行文成篇,即为符合题意,当然最切题的文章要容纳两个分句的内容。
从青少年角度,换位思考,理解长辈,以理解换得理解;把不满和苛责当作向上的动力,人生奋斗的方向,成长起来,接续责任;跳出悖论的循环,成为长辈后理解下一代青少年……
从父母老师等长辈角度,懂得成长是试错的过程,理解宽容青少年一代;相信未来在于青年,化不满苛责为指导帮扶……
从两代人的关系看,破解由青少年的埋怨和上代人的不满交织成的悖论循环,跳出这种代际关系的周期律,实现代际和解……
…………
在材料的含意和学生的作文实际之间寻找到恰当的平衡点,拟定阅卷标准。
附录
材料中的“学者”,指的是钱理群——
记得是2006年,我应邀到北大演讲,题目就是《如何看待“80后”这一代》。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话题?原因是我看到了《中国青年报》的一个“青年调查”,其中有两点引起了我的注意。一是报告透露,我国“80后”的青年有将近2亿人,而且他们将要或者已经开始接班,这就不能不让人刮目相看了。二是围绕如何看待这一代人,社会的评价与“80后”的自我评价出现了巨大反差。许多人以“生活离不开网络”、“重视外表,讲究穿着”来概括这一代人,这也是“80后”自己认可的;但他们又批评“80后”“永远以自己为中心”、“道德观念、是非观念、责任感普遍不强”、“总是高估自己的能力”等等,却引起了“80后”的不满,因此发出了“请别误读这2亿青年”的呼吁。
我的演讲是响应“80后”,为他们辩护的。我的想法和说法很简单:“我在研究近百年历史时,早就发现,几乎每一代人都不满意于下一代,而且批评的言辞都差不多。”我举出的例子是,作为“五四”那一代人的代表刘半农,曾写过一篇文章《老实说了吧》,他的“老实话”就是看不惯30年代的青年人,批评他们“不认真读书,又喜欢乱骂人”。我是“30后”,也应该是挨骂的对象,但我读了刘半农的文章就笑了:今天“30后”、“40后”直到“70后”,某些人不是也在责骂“80后”“不认真读书”吗?连骂的理由也差不多啊!但“历史照样前进:每一代人都被上一代人所不满,最后还是接了上一代的班,完成了历史赋予的使命,以致有资格再来批评下一代人”。
我由此得出一个结论:“为下一代人,特别是年轻人担忧,实在是杞人之忧。每代人都会有他们自己的问题,但既不能看得太重,而且最终也得靠他们自己来解决问题。一是要相信青年,二是要相信时间,这大概也是我的两个基本信念。”
现在,距离我那次讲话的2006年已经过去8年多了,“80后”开始成为社会中坚力量,人们对他们的评价也完全不一样了。而“80后”的某些人又开始对“90后”指手画脚了。这样的历史循环,是非常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