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0张PPT。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1、背景:②由于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1978年在思想理论界
开展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实现了思想
大解放,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①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
状态, 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③在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
指导思想。2、内容:(1)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2)政治路线: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
“左倾”错误方针,实现党的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3)经济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
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
中心,实施改革开放。
(4)组织路线:决定拨乱反正,并审查和解决
党内一批重大冤假错案,以及一些重要
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3、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我国的改革开放从此拉开了序幕,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中共历史上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会议归纳近代史上三次历史性的巨变中国共产党三次工作重心转移二、经济体制改革1、原因: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2、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1)原因
历史原因:
现实原因:1978年,___、___(省)一些农村,开始进行了改革试验,农村已出现了改革势在必行的大趋势。长期人民公社体制压抑农民积极性。1)农民的温饱问题没有解决,严重影响现代化建设。
2)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条件。问题探究2:
结合P57学习延伸中的材料,分析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为什么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 四川经营管理:高度集中统一
分 配:过于平均 安徽省凤阳县,文革时每人每天口粮8两,不够吃,就用瓜代替。有人遍凤阳花鼓词唱到“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然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凤阳县粮食产量大大增产,三年三大步。有人遍到“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材料一材料二 凤阳粮食产量三年三大步
1980年产粮 5.02亿公斤
1981年产粮 6.70亿公斤
1982年产粮 7.15亿公斤思考:凤阳县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为什么发生大变化? 直接原因:农民把生产队土地划分到户、包干经营,即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根本原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农村的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生产的东西: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2)、措施 1978年,先是在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不久,在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逐步形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营方式)初步实行普遍实行机构改革 1983年,中央决定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管理体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即内容)1、经营管理:2、分配方式:3、基层组织:4、流通体制:5、产业结构:由高度集中统一到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由平均分配到按劳分配由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到乡、镇、村由统购派购制度到市场机制由单一型到发展多种经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抉择 ——18个红手印的生死文书: ……如村干部坐牢杀头,其他农户保证把他们的小孩养到18岁。 今日凤阳县小岗村1979年10月,小岗村包干到户见成效,粮食总产量6.6万公斤,第一次向国家交了公粮,还了贷款。1980年,小岗村产粮6.95万公斤,1997年增至38万公斤。全村年人均纯收入分别由原来的22元猛增到1997年的1300元。实践证明,大包干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目前,年均家庭收入在2500元以上,已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提高了劳动者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推动农业经济大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城市改革。生产力劳动者积极性生产关系推动调整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3)、意义★建国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78)(1)原因 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的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比较简单,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厂一墙之隔,但没有横向联系,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别的地方去,电缆厂需要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时间上的浪费,本来两个厂发展横向联合,通过签定合同就可以解决,但是不行。计划经济使企业失去活力管理体制 所有制 分配制度 高度集中
管理体制 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 单一的公
有制经济 发展以公有制经济为主
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平均主义 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
多种分配方式 产权制度 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
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国有制(2)内容(3)意义 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加活力,经济得到发展,效益显著提高。4、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意义 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1)原因计划经济使企业失去活力(2)内容改革开放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物质基础)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地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背景1989年前后,改革面临复杂的国内外斗争邓小平南巡讲话,冲破思想束缚(思想基础) 理论提出: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指出市场经济为社会主义服务就姓“社”,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目标确立: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基本框架确立: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 理论完善: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基本建立:到21世纪初,95%以上的商品和资源实现了市场配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基本建立。2、建立过程3、特点①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②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③行政手段配置资源为主转化为市场配置资源为主。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二、经济体制改革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小结:(板书设计)意义内容背景城市农村过程背景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核心内容是
A、高度评价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B、结束了“左”倾错误
C、转移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
D、确定了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2、下列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
A、会议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会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C、会议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D、会议作出了实行改开放的伟大决策巩固练习 3.首先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省份是
A安徽、四川 B安徽、江西
C福建、四川 D安徽、广西
4.下列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说法,正确的?
A.是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重大变革
B.适应了中国农村的生产力水平
C.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最高形式?
D.是国家资本主义的表现
5.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包括?
①政社合一,经营管理高度集中?②分配中实行平均主义?③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④农民经营没有自主权
A. 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③? 6.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同点不包括?
A.改变单一的管理模式
B.有利于解放生产力
C.分配上克服了平均主义
D.从根本上改变了所有制形式
7.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
A.解放社会生产力 B.增强农村和城市的经济活力
C.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建国以来中国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的三次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