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答案
1-5AAACC 6-10BDCBB 11-15ADDCA
16.(13分)
示例:
自王安石变法以来,不同时代的人物对其褒贬不一,他们对王安石变法的
不同观点受时代及个人等多种因素影响。
朱熹等人作为南宋理学家,认为王安石变法轻教化、重义轻利,对其进行
批评,目的是为了维护儒家伦理纲常,借以标榜理学的正统地位。
梁启超作为清末改革家,以近代西方现代化来解读王安石变法,对其高度
肯定,反映了他们对救亡图存的急切期盼,但也存在过誉失实之词。
抗日战争时期,周谷城等史学家在日本侵略使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的背景
下,从变法原因、军备、官制改革等角度重新审视王安石变法,为挽救民族危
亡提供借鉴。
由此可见,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立场、动机等因素影响着对王安石变法的评
价。历史评价应坚持客观、公正、全面、辩证的原则,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接
近真实的历史。
17.(13分)
示例:
《怒吼吧,中国》创作于1935年,当时,华北事变爆发,中华民族面临亡
国灭种的危机(或民族矛盾加深),全国各族各阶层人民掀起抗日救亡高潮。(4
分)
画面中,一个被紧紧捆绑、双眼被蒙住的中国人,象征着正遭受日本侵略
者蹂躏的中华民族;他张开嘴在怒吼,象征着中华民族正在奋起挣脱帝国主义
与一切反动势力的压迫;他的一只手正伸向身旁的匕首,象征着中国人民要拿
起武器,为民族前途进行战斗;匕首一旦拿到手中,便可斩断一切束缚的绳
索,象征着中国人民要推翻一切帝国主义的压迫,实现中华民族的真正解放。
(4分)
该画体现了作者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甘沉
沦的斗争精神,起到了呼唤同胞们觉醒与抗争、投身于抗日救亡洪流的积极作
用。(4分)
18.(16分)
(1)材料一是发行的票证,属于实物史料(史料类型1分),是研究新中国社会
经济生活变迁的一手史料,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史料价值2分)
材料二属于口述史料(史料类型1分),对研究新中国社会经济生活变迁具
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有一定主观性,需要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史料
价值2分)
(2)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水平低,物资匮乏、供需矛盾突出。伴随着计划
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或者答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国家为了保障供需
平衡,对生活必需品实行计划供应,按人口定量发行了粮票、布票等专用
购买凭证。(1点2分,2点5分)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
断发展。伴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物资越来越丰富,传统票证逐步
退出历史舞台,外汇券、股票等新型票证出现。(1点2分,2点5分)
{#{QQABRYYAggCAAABAAAACQwUyCEEQkhECCAgOBBAcoEAACANABCA=}#}
19.(13分)
(1)影响:展现了蒙古帝国的历史画卷;拓宽了欧洲人的世界观念;推动了欧
洲人到东方的寻金热;推动人文主义的传播(或答推动了文艺复兴
的兴起);催生近代地理大发现。(6分,答出四点即可)
(2)史料价值:《马可·波罗游记》是中世纪欧洲人记叙东方的历史文献;虽
然有不少夸大之词和不实之处;但绝大多数的记载都可在中国
历史文献中得到证实;为中西学者研究蒙元史和中西文化交流
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7分,每点2分,答出四点得7分)
{#{QQABRYYAggCAAABAAAACQwUyCEEQkhECCAgOBBAcoEAACANABCA=}#}新泰名校 2021 级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考试
历史试题
2023.6
注意事项:
本卷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
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考试结束后,只须上交答题卡。
一、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孔子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孟子说:“夫
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据此推断,两人都认 为 ( )
要以义礼维护社会等级秩序 B. 应以儒家道德教化为本
C. 必须实现仁政与王道的统一 D. 需要恢复西周礼乐文明
表 1 是中国古代部分朝代某一群体在当时入仕人数中所占的比例。该群体是
( )
朝代 曹魏 西晋 东晋 隋 唐 北宋
比例 26% 15% 4% 17.2% 24.5% 46.1%
表 1
寒门子弟 B. 南方士人 C. 少数民族 D. 世家大族
图 1 为元代运河岁运数(单位:石)。图中信息反映出,元代( )
国内贸易发展迅速 B.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 丝绸之路的畅通 D. 重视修建水利工程
明代开始,汉族人成批迁入台湾。到 1644 年,进入台湾的汉族人口估计已有十余万人,促进了台湾经济显著发展。此时,台湾仍属开发不久之地,台湾生产的各种商品及台湾人民所必需的各种物品,都需要海商们从大陆引进或运销大陆。这说明( )
清廷移民台湾顺应了历史潮流 B. 台湾经济和民生得到了长足发展
C. 清朝统一台湾具有经济必然性 D. 西方殖民侵扰迫使沿海居民迁移
《海国图志》问世不久即传入日本,当时著名学者佐久间象山感叹自己与魏源“所见亦有暗合者”“真可谓海外同志”,另一日本学者感慨道:“使海内尽得观之,庶乎其为我边防之一助矣!”这主要是由于中日两国相似的
( )
经济状况 B. 阶级基础 C. 社会危机 D. 思想根源
6.19 世纪后期,张之洞效仿外国创办了自营企业——汉阳铁厂。他认为矿业和铁路是民生基础行业,决不能与外人共享或分享,于是在其职权范围内坚决杜绝外资的渗入。这表明,张之洞( )
A. 坚守“中体西用”理念 B. 革新和自强意识兼具
C. 力倡“实业救国”道路 D. 致力于实现国家近代化
7.1903 年,晚清白话文运动以白话文写作为主要手段(工具),以白话报刊为主阵地(载体),民国初年迅速蔓延至白话教科书、白话告示、白话宣传品 等,自然也包括白话小说、戏曲、通俗歌诗等文学体裁。这说明清末民初
( )
A. 知识分子积极推动文学革命 B. 资产阶级政治改良运动日益深入C. 各种进步势力达成改革共识 D. 有识之士注重对国民的思想启蒙8.1926 年,中共中央召开特别会议,确定:“党现时政治上主要的职责是从各方
面准备广东政府的北伐”,“我们说准备,不仅是在广东作军事的准备,更要在广东以外北伐路线必经之湖南、湖北、河南、直隶等处预备民众奋起的接应,特别是农民组织。”由此可知,中共中央强调的是( )
A. 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必要性 B. 中共革命重心从城市转移到农村
C. 民众支持对北伐战争极其重要 D. 中共军队主动承担北伐战争战事
图 2 所示史料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采取的重要措施(部分) 这些措施集中实施应是在( )
图 2
北伐战争期间 B. 土地革命时期
C. 全面抗战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下图是 1954 年俞云阶创作的宣传画。该画作( )
为了社会主义·献出我们最大的力量!
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B. 彰显大规模建设中民众的热情
C. 表明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开展 D. 展现了“一五”计划的重要成就
11,表 2 为我国 1961~1965 年国家债务收入和支出情况表(单位:亿元)该表可以佐证( )
表 2
年份 债务收入 债务支出
国内公债和国 库券 向国外借 款 国内公债还本付 息 国外借款还本付 息
1961 无 无 4.35 6.58
1962 无 无 3.95 6.42
1963 无 无 4.72 2.86
1964 无 无 4.27 0.96
1965 无 无 5.66 0.70
A. 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 B. 国际环境的极大改善
C. 三线建设布局初见成果 D. 宏伟目标的激励效应
下表是 1990—1996 年间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年均生产增长率(%)比较
时间 国有企业 集体企业 私营企业 外资企业
1990—1996 年 0.65 4.40 3.41 1.14
据表可知,当时( )
A .对外开放增强国有企业活力 B .公有制经济发展活力初步显现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 .市场化改革解放了社会生产力13.《一千零一夜》描述的人物,“从商人到金匠,从理发师到渔夫,从平民到
国王,几乎人人都是物质派”,“悬诗”之所以能在阿拉伯半岛产生,也是因为半岛上集市的繁荣。这反映了( )
A. 地理环境对阿拉伯商业发展的影响B. 阿拉伯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C. 阿拉伯文化具有开放包容的品质D. 重商倾向对阿拉伯文学的影响
14.1515 年,西班牙国王费迪南德下令,不管是白人还是印第安人,都可以自由地与他们中意的人结婚。1542 年,西班牙王室颁布的《新法律》规定:“印第安人是自由人,是西班牙国王的臣民”,有权拥有他们自己的土地,保留他们的村社。西班牙的这些规定( )
A. 推动了印第安文明的正常发展 B. 促进了拉美自由平等社会发展
C. 有助于拉美混合文明结构形成 D. 受到了欧洲早期启蒙思想影响
希罗多德所撰《历史》一书的开篇之语中写道,“把这些研究成果发表出来,是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为了使希腊人和异邦人的那些值得赞叹的丰功伟绩不致失去他们的光彩。”这反映了希罗多德( )
A. 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B. 开阔宏观的治史视野
C. 拥护希腊民主政治 D. 追求真实的理性精神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题,共 55 分。
历代对王安石变法存在不同的观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南宋朱熹等理学家认为变法“轻用已私、纷更法令,不能兴才教化,……乃行青苗、建市易、置保甲、治兵将、始有富国强兵、窥伺边隅之计,弃诚而怀诈, 兴利而忘义,尚功而悖道……下诬君父,上欺祖宗,……三纲废坏。神化之道泯然将灭,纲纪文章扫地尽废。”
清代末年梁启超认为王安石是“三代以下唯一完人”,他认为青苗法和市易 法实为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雏型:免役法则“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其变法是“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变革”。
20 世纪 30、40 年代诸多史学家对王安石变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周谷城提出变法动因:“一曰外部的压迫,二曰内部的贫弱”。范文澜认为变法“急需加强军备”,钱穆提出变法“冗官不革,政治绝无可以推行之理”。
——据何文国《王安石历史评价面面观》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王安石变法的不同观点”作出解释。(13 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版画既是艺术作品,也是武器:版画家们既是艺术家,更是战士。图 5 为版
画家李桦 1935 年创作的黑白木刻版画《怒吼吧,中国》,被称为“版画中的《义勇军进行曲》”。
结合所学知识,以“《怒吼吧,中国》赏析”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 表达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票证折射“时代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 分)
材料一
建国以来出现的部分票证
材料二
那个年代(建国初期)是全国人民都勒紧裤腰带的时期,当时每家每户每天 都过着凭票购物的生活。那个时候要精打细算精心管理怎样使用一个月内的粮食。因为每人每月好像就是供应三两油,平时的饭菜很少吃到油香味,所以我们每次 去买肉时都挑肥的。除了涉及到吃饭问题的粮票、油票等,服装和用品类的票证 同样繁多,从布鞋票到火柴票等,应有尽有,一些贵重物品更是一票难求。
——据退休职工朱秋成 2009 年回忆
材料三
1978 年以后,物资慢慢丰富起来。城市居民副食增多,主食减少,家家户户
的粮票基本都有所盈余,政府部门开始研究是否应该取消粮票。从 1993 年 4 月
1 日起,国家取消了粮票和油票,实行粮油商品敞开供应,伴随城镇居民生活近
40 年的粮票、油票等各种票证就此谢幕。1994 年,全国各地基本取消粮票,票证时代彻底终结。
——摘编自文刃《粮票制度的诞生与取消》
从史料类型角度分别指出材料一、二的史料价值。(6 分)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票证所折射出的“时代变迁”。
(10 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 分)
材料
因为《马可·波罗游记》的出版使马可·波罗也成为世界第一号游侠。书中记述的国家,城市的地名达 100 多个,而这些地方的情况,综合起来,有山川地形、物产、气候、商贾贸易、居民、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乃至国家的琐闻佚事、朝章国故,也时时夹见其中。关于中国,《马可·波罗游记》有不少不靠谱的记载,如元代北京城墙是被涂成白色的,他甚至说宫廷的窗户中使用了玻璃, 更是有些匪夷所思。马可·波罗自称在中国生活了 17 年,还“管理”了扬州 3 年,但在他的游记中,关于中国的地名多是突厥语音译。另一方面,书中所记载的大量的蒙元时代的历史大都可以在历史文献中找到对应。如元代的政治制度是行省制,驿站制和漕运制是元代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马可·波罗在游记中对这三种制度都做了详细的介绍。它是第一部全面、深入介绍中国的游记。马可·波罗的时代正是欧洲文艺复兴的前夜,意大利所倡导的文艺复兴在本质上是对世界的发现和对人的发现,对世俗生活的渴望,对财富的迷恋,对爱情的追求……而
《马可·波罗游记》满足了意大利人所有这些冲动。《马可·波罗游记》的传播和接受……它的影响史正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集体想象物”。
——摘编自张西平《〈马可·波罗游记〉与中国文化的西传》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可·波罗游记》对欧洲人的影响。(8 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可·波罗游记》的史料价值。(7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