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林州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林州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8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7-11 12:00: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林州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下图为“经纬网示意图”,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图中各数字含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表示经线 B.②表示北极点 C.④表示地轴 D.③表示纬线
2.关于图中四地经纬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20°S,30°W) B.b(20°N,90°E)
C.c(40°N,150°E) D.d(40°S,120°W)
北京时间2023年1月13日2时10分,四川西昌(102°E,28°N)卫星发射中心,由火箭院抓总研制的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简称“长二丙火箭”)托举亚太6E卫星点火升空,随后将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长二丙火箭2023年首战告捷。图为亚太6E卫星发射升空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该卫星( )
A.发射起飞以后立刻就成为天体
B.进入预定轨道后成为自然天体
C.在轨运行时与地球构成2级天体系统
D.在轨运行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
4.易对该卫星向地面传送信息产生严重干扰的物质直接来自太阳( )
A.光球层的太阳黑子 B.色球层的耀斑爆发
C.色球层的日珥抛射物 D.日冕层的带电粒子流
5.长二丙火箭托举亚太6E卫星发射升空时( )
A.国际标准时间为12日8时10分 B.太阳直射点位于西二区
C.该季节西昌比上海温暖 D.该日开普敦日出东北
2022年12月4日晚,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在轨驻留6个月,圆满完成多项空间科学实验、技术试验后,从中国天宫号空间站(距离地球地面400km)携带第三批空间科学实验样品随神舟十四号飞船返回舱返回地面,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图左示意天宫号空间站,图右示意地球大气层随海拔的气温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地球的天空背景呈现蔚蓝色,而天宫号空间站的背景却一片漆黑,主要是因为其( )
A.进入地球背面 B.运行至夜半球 C.周围空气稀薄 D.吸收太阳辐射
7.神舟十四号飞船返回舱返回地面过程中可能看到( )
A.④层有大量流星现象 B.③内有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
C.②层中有极光现象 D.①层中有许多客机在飞行
城市内涝的发生与城市的水循环密切相关。下图为某城市水系统的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图中甲、乙、丙、丁分别为( )
A.蒸发、地表径流、跨流域调水、降水
B.降水、蒸发、地表径流、跨流域调水
C.跨流域调水、下渗、地下径流、蒸发
D.降水、地表径流、蒸发、跨流域调水
9.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内涝严重,从水循环的角度来看,造成城市内涝的主要人为原因有( )
①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频发,特大暴雨不断增多
②城市化速度加快,地面硬化率扩大,地面渗透力下降
③城市多地处平原或低地,容易形成积水
④城市河湖的蓄洪和排水管网的排水设计能力偏低
A.②④ B.③④ C.②③ D.①②
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地等高线示意图。某中学兴趣小组在当地沿a线路考察,依次记录了相关的地层信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关于图中甲、乙两处地质构造及地貌,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为背斜谷 B.甲为向斜山 C.乙为背斜山 D.乙为向斜谷
11.下列关于图示区域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甲处可能发育河流,自西北向东南流
②乙处可能发育河流,自西向东流
③当地林果业发达,果品可能主要是柑橘
④站丙地可以看到图中居民区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读我国某区域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图,完成下面小题。
12.下列有关图中地貌的成因,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地貌的形成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 B.图中地貌的形成主要与板块张裂有关
C.甲、乙两座山脉的形成原因相同 D.丙河流的形成与断层处岩体破碎有关
13.图中( )
A.岩层形成时间从老到新依次为②①③ B.②处为良好的储油构造
C.③处可能含有生物化石 D.①处为良好的储水构造
科尔沁沙地地处我国半干旱农牧交错地带,围栏封育和不同强度的放牧等人类活动对该区域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影响不大,但对生物量产生了一定影响。下图示意科尔沁沙地不同放牧强度下地下生物量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在不同放牧强度下,物种丰富度变化不大的主要原因是( )
A.一年生植物需水量少 B.高寒草甸生根条件低
C.灌丛热量需求小 D.多年生植物种子萌发快
15.不同放牧强度下,对深层土壤地下生物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 )
A.放牧畜种 B.地下水位 C.物种根系 D.土壤肥力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某中学利用暑假到我国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进行研学旅行,景区面积2123公顷,原始森林、潭溪瀑布、峡谷风光和石林景观,造就了这里景观多样性与独特性于一体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4A级景区、全国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被誉为“中国最美原生态旅游景区”。左图甲为该景区局部等高线图,右图乙为该景区旅游线路示意图。
(1)指出甲、乙两图中比例尺较大的那一幅,并说明理由。(3分)
(2)图甲索道在图上距离为6.7厘米,索道实际长度约多少米 (4分)
(3)分析图乙从月亮垭服务区到骆驼峰旅游步道弯曲的原因。(4分)
(4)分析该景区修建缆车索道的好处。(4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三岔河古城地处黄土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交界的干旱、半干旱荒漠气候区。800年前,水浅流缓的无定河蜿蜒流经古城边上。由于地壳运动,如今无定河河床下降了61m,地下水位下降了35m。下图为三岔河古城位置示意图。
(1)指出三岔河古城选址的特点,并说明理由。(4分)
(2)与800年前相比,说明无定河河床的变化及原因。(4分)
(3)分析三岔河古城从繁荣走向衰落的自然原因。(4分)
1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沃克环流”是指在赤道附近太平洋上空形成的热力环流,图1是在正常年份形成的“沃克环流”示意图。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洋面温度异常升高,使得赤道附近太平洋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现象。图2为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海水表面温度分布示意图。
(1)比较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两侧洋面温度的高低,并说明原因。(4分)
(2)说出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近洋面的大气水平运动方向,并分析其形成过程。(5分)
(3)指出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两岸大陆分别应该预防的气象灾害。(4分)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植被演替是指裸地上植被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东北地区的长白山在800年前发生了大规模的火山喷发,山上大量的原始植被被烧毁,导致植被重新演替。研究表明,火山灰是长白山植被演替滞后的主要原因,长白山北坡植被演替开始时间早,现已进入中后期阶段,东坡植被演替开始较晚。左图示意目前长白山北坡、东坡的植被带分布,右图示意长白山亚高山区(海拔约2000-2200米)的植被演替模式。
(1)据图描述长白山东坡和北坡植被带的垂直分布的差异。(5分)
(2)火山喷发后造成长白山北坡和东坡植被演替差异,推测其原因。(5分)
(3)根据长白山植被演替模式推测长白山北坡岳桦林分布上界的变化方向,并说明判断依据。(5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2.答案:C
解析:依据经纬度的变化规律,读图可知,a点的经纬度是20°N,30E;b点的经纬度是20°S,90E;c点的经纬度是40°N,150E;d点的经纬度是40°S,120E。故选:C。
3.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天体指的是位于宇宙空间,且不断进行绕转的物质,发射起飞后的火箭不是立刻即为天体,进入预定轨道才成为天体,但是属于人工天体,排除AB;当火箭进入轨道后,在轨运行时并未与地球构成天体系统,排除C;进入运行轨道后,能量主要来自于太阳辐射,D正确。故选D。
4.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太阳活动干扰电离层会影响卫星向地面传送信息,干扰电离层的太阳活动主要是日冕层带电粒子向外喷射,使电离层扰动,干扰两者之间的信息传输,D正确;光球层的太阳黑子和色球层的耀斑以及色球层的日理爆发会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爆,对电离层干扰较小,排除ABC。故选D。
5.答案:C
6.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主要是大气对于蓝紫光的散射作用导致的,而位于高空中的天宫空间站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于太阳辐射的散射效果弱,导致天空是黑色的,C正确;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断空间站所处的昼夜半球信息和位置信息,AB错误;高空大气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效果差,且吸收太阳辐射也不是导致天空漆黑的原因,D错误。故选C。
7.答案:A
解析:读图可知,①为对流层,②为平流层,③④为高层大气;结合所学可知,流星现象是流星体与地球大气层高速摩擦产生的光斑,一般发生在高层大气(④),A正确;结合所学可知,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主要是发生在对流层,而不是高层大气,B错误;结合所学可知,极光出现在高层大气,而不是平流层(②),C错误;结合所学可知,客机飞行应在平流层(②),而不是对流层(①),D错误。故选A。
8.答案:D
解析:根据图例,丁是社会循环,提供给城市的,应是跨流域调水;乙是自然循环,进入城市地表水,应是地表径流;甲是自然循环,进入乙,应是降水;丙是地表水转变成大气水,是蒸发。故选:D。
9.答案:A
解析:结合题干进行分析,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频发,特大暴雨不断增多为自然原因,①错误。城市发展速度加快,地面硬化率加大,地面渗透力下降为人为原因,②正确。城市多地为平原或谷地,地势低洼,容易形成积水为自然原因,③错误。城市河湖的蓄洪泄洪和排水管网的排水设计能力偏低为人为原因,④错误。故选:A。
10.答案:A
解析:由图例可知,T→S→Q岩层由老到新,甲处岩层中间老两侧新,为背斜;乙处岩层中间新两侧老,为向斜。甲处等高线向高处凸出,为山谷;乙处等高线向低处凸出,为山脊。故甲、乙两处地质构造及地貌甲为背斜谷,乙为向斜山,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1.答案:B
解析:①甲处所在位置的等高线向大数值凸出为山谷,有可能发育河流,根据指向标可知,该处等高线向西北凸出,所以河流自西北流向东南,不符合题意。②乙处所在位置的等高线向小数值凸出为山脊,山脊是河流的分水岭,不可能发有河流,不符合题意。③当地位于我国东南沿海,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林果业发达,果品可能主要是柑橘,故正确。④丙地与居民区之间有山脊阻挡,视线不通透,所以站丙地不能看到图中居民区,不符合题意。故选:B。
12.答案:D
解析:读图可知,图中地貌是褶皱断层山和断层河谷,形成主要与内力有关,A错误;
图中地貌的地质构造是褶皱和断层,岩层的弯曲变形,与板块碰撞挤压作用有关,B错误;
甲山是向斜山,乙是背斜山,两座山脉的形成原因不同,C错误;
丙河流的形成于断层线位置,因此与断层处岩体破碎,易被侵蚀而形成的,D正确。
故选D。
13.答案:A
解析:岩层②位于岩层①之下,时间②老①新,③岩浆侵入到①之中,③形成晚于①,因此岩层形成时间从老到新依次为②①③,A正确;
②处为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构造,是良好的储水构造,B错误;
③处为花岗岩,不可能含有生物化石,C错误;
①处岩层向上拱起,是背斜构造,是良好的储油构造,D错误。
故选A。
14.答案:A
解析:A.科尔沁沙地地处半干旱农牧交错地带,降水少,适宜草类生长,由图可知,地下生物最主要集中在浅层土壤中,说明该地区植被根系较浅、需水少、易存活,多为一年生植物,其只要有点降水便快速萌发、生根,受放牧强度影响不大,故正确; B.高山草甸又称为高寒草甸,是在寒冷的环境条件下,发育在高原和高山的一种草地类型,不适合分布在科尔沁沙地,不符合题意; C.灌丛组成种类众多,生活型多样,类型复杂。从热带到温带,自低地至高山均有分布,适宜性很广,不符合题意; D.相比一年生植物,多年生植物的种子萌发条件更加苛刻,在图示区域所占比例小,对物种丰富度影响小,不符合题意。故选:A。
15.答案:C
解析:由图可知,在中度和重度放牧条件下,深层土壤的地下生物量变化不大,说明放牧牲畜对其影响小,A错误。该地区气候干旱,地下水埋藏较深,而图示深度不到半米,地下水对该深度的生物量影响较小,B错误。该地多为一年生植物,根系较浅,放牧强度越大,对其根系破坏越大,而土壤深层则多为多年生植物的根系,不同放牧强度对深层根系的影响小,故地下生物量变化小,C正确。土壤肥力集中在表层,对深层土壤的地下生物量影响有限,D错误。故选:C。
16.(1)答案:甲图。理由:同样长的索道在甲图中图上距离长,说明甲图代表的实地范围小。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尺大实小内容详,尺小实大内容略”,如图所示,同样长的索道在甲图中图上距离长,在乙图上实际距离短,说明甲图代表更详细,实地范围小,比例尺较大,故甲图比例尺较大。
(2)答案:索道实际长度约2140米。(2128~2145米之间均是正确)
解析: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为比例尺,图例为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300米,索道在图上距离为6.7厘米,则图中索道的实际距离(索道在水平面的投影)为2010米,图中索道的高差约为700-750米,根据勾股定理可计算,索道的长度介于2128-2145米之间(答案数值介于之间均可)。
(3)答案:路线弯曲,可降低坡度,方便游客游览;连接更多的旅游景点,增加游览内容;增加线路长度,分散游客,增加游览时间。
解析:如左图所示,月亮垭服务区到骆驼峰旅游步道等高线密集,坡度大,路线弯曲,可降低坡度,降低登山难度,方便游客游览;路线变长,连接更多的旅游景点,增加游览内容;增加线路长度,分散游客,减少拥堵,同时可以增加游览时间。
(4)答案:利:方便游客上下山,省时省力;增加旅游项目,满足游客游览;缆车收费,增加景区旅游收入;缆车运行、维护等,安置劳动力就业。
解析:利:有了索道后,游客可根据需求选择是否乘坐索道上下山,方便游客上下山,省时省力;乘坐缆车游览可以领略不一样的风光,增加旅游项目,满足游客游览;缆车收费,增加景区旅游收入;缆车运行、维护等需要劳动力,可以增加就业。弊:修建缆车索道需要破坏地表,破坏景区原有风貌,影响景区生态环境;缆车索道设备投资大,花费高,缆车索道悬在高空,安全要求高,增加景区管理难度等。
17.答案:(1)选址特点:沿河。
理由: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水源是必备条件。
(2)变化:河床下降;河岸变陡;
原因:地壳上升,河流下切,形成深切河曲。
(3)深切河曲造成河床下降,地下水位下降,井水干枯,水源缺乏,导致气候更干旱,古城走向衰落。
解析:(1)读图可知,三岔河古城周围地势平坦开阔,可利用土地面积较大,有助于城市建设和文化交流;靠近无定河,便于取水,水资源是当地生存必备资源。
(2)根据材料,无定河河床出现下降,其原因是由于燕山运动的影响,地壳上升,河流下切侵蚀,河床下降,河岸变陡。
(3)三岔河古城位于干旱、半干旱荒漠气候区,降水稀少,水资源紧缺,地壳运动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取水条件变差;多风沙天气,气候恶劣,农业种植条件差,长时间缺少水资源和食物导致古城走向衰落。
18.答案:(1)东侧低,西侧高。原因:东侧受寒流的影响,西侧受暖流的影响。
(2)自西向东。形成过程:西侧海水温度低,气流下沉,近洋面形成高压;东侧海水温度高,气流上升,近洋面形成低压,近洋面的大气由西侧高压流向东侧低压。
(3)东岸:洪涝。西岸:干旱。
解析:第(1)问,太平洋的东侧受秘鲁寒流的影响,水温低;西侧受暖流的影响,水温高。第(2)问,由材料可知,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洋面温度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近洋面形成低压;而同纬度的太平洋西侧温度低,气流下沉,近洋面形成高压,洋面附近的气流由西侧的高压流向东侧的低压。第(3)问,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洋面温度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沿岸降水增多,易发生洪涝灾害;而同纬度的太平洋西部温度低,气流下沉,沿岸易发生旱灾。
19.(1)答案:差异:北坡植被带分布复杂,数量较多,从下到上依次为阔叶林、针叶林、岳桦林和苔原;东坡植被带单一,数量较少,从下到上为针叶林、苔原。
解析:根据目前长白山北坡、东坡的植被带分布图可知,北坡从下到上依次为阔叶林、针叶林、岳桦林和苔原,植被带数量多,分布复杂;东坡从下到上为针叶林、苔原,植被带单一,数量较少。
(2)答案:原因:北坡火山灰数量少,较早的被侵蚀殆尽,土地基础稳定,植被更替早;东坡目前还有一定量的火山灰,处于侵蚀过程中,土地基础不稳定,植被演替晚。
解析:根据材料“研究表明,火山灰是长白山植被演替滞后的主要原因,长白山北坡植被演替开始时间早,现已进入中后期阶段,东坡植被演替开始较晚”,可知北坡火山灰覆盖较少,火山灰覆盖的破面能够更快的被流水侵蚀,使地面裸露出来的时间较早,土地基础稳定,植被更早开始更替;而东坡目前还有火山灰覆盖,火山灰覆盖的坡面由于长期受流水侵蚀,所以地质条件不稳定,导致植被演替滞后。
(3)答案:变化方向:岳桦林向上移动。依据:根据亚高山植被演替模式,北坡在亚高山地区火山灰数量少,地质稳定,应以苔原或森林为主;苔原最终演变成森林,所以岳桦林应向上移动。
解析:根据长白山植被演替模式可知,在土地基础不稳定的情况下,从地衣到苔原演替,最后在土地基础稳定的情况下,形成森林;北坡在亚高山地区火山灰较少,土地基础稳定,目前以苔原为主;苔原最终会演变成森林,根据垂直分布,可知森林应是岳桦林;长白山北坡处于中后期,还没有结束演替,可以推出目前长白山北坡林线还未到达理论高度,所以岳桦林分布上界将上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