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必修五《汉家寨》同步检测及答案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屏住(bǐnɡ) 褶皱(zhé) 狞恶(wù) 脚踝(huái)
B.晕眩(yūn) 蜃气(shèn) 白炽(chì) 砾石(lì)
C.伫立(zhù) 瞭望(liáo) 肆虐(nüè) 咀嚼(jué)
D.闪烁(shuò) 憔悴(qiáo) 揣测(chuǎi) 俯瞰(kàn)
解析 A项,“褶皱”应为“zhě”,“狞恶”应为“è”;B项,“晕眩”应为“yùn”;C项,“瞭望”应为“liào”。
答案 D
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错误最多的一项是( )(3分)
A.荟集 草坂 座落 山坳 嶙峋
B.磅薄 静默 生崖 屯垦 溟濛
C.闪铄 泫目 绿州 决绝 峥嵘
D.倾泻 吟味 灼烫 生息 倔强
解析 A项,“座落”应为“坐落”;B项,“磅薄”应为“磅礴”,“生崖”应为“生涯”;C项,“闪铄”应为“闪烁”,“泫目”应为“炫目”,“绿州”应为“绿洲”;D.全部正确。
答案 C
3.将下面的四个词语依次填入下面的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我从天山大坂上下来,心被四野的________——那充斥天宇六合的________一样的________包裹着,听着马蹄声单调地试探着和这________碰击,不由得屏住了呼吸。
①恐怖 ②宁寂 ③死寂 ④静默
A.②①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②④③ D.①②③④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和对上下文意的整体把握,同时要结合作者当时当地的心境,对词语进行细致推敲。
答案 A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那种山野之静是永恒的:一旦它收容过你,有生之年便再也无法离开它了。
B.和蓝松嫩草的北麓判若两地——天山南麓是大地被烤伤的一块皮肤。
C.然而,亲眼看着大地倾斜,亲眼看着高山牧场向不毛之地的一步步一分分的憔悴衰老,心中感受是奇异的。
D.这个地点在以后我的生涯中总是被我反复回忆,咀嚼吟味,我总是无法忘记它。
解析 A项中“离开”缺少主语,最好把“一旦它收容过你”改为“一旦你被它收容过”,也可在“便”前加“你”。B项无语病,但课文中的原话“和北麓的蓝松嫩草判若两地”有语病,因为“蓝松嫩草”不是地方。C项“高山牧场的……憔悴衰老”表意不明,可改为“高山牧场一步步一分分地向不毛之地憔悴衰老”;另外,最好在“感受”前加“的”,使表意更清楚。D项“以后我的生涯”应改为“我以后的生涯”。
答案 B
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8题。
默立久了,突然意识到什么。转过头来,左右两座泥屋门口,各有一个人在盯着我,一个是老汉,一个是七八岁的小女孩。
他们痴痴地盯着我。我猜他们已经好久没有见过外来人了。老少两人都是汉人服饰;一瞬间我明白了,这地方确实叫做汉家寨。
我想了想,指着一道戈壁问道:
——它通到哪里?
老人摇摇头。女孩不眨眼地盯着我。
我又指着另一道:
——这条路呢?
老人只微微摇了一下头,便不动了。女孩还是那么盯住我不眨眼睛。
犹豫了一下,我费劲地指向最后一条戈壁滩。太阳正向那里滑下,白炽得令人无法瞭望。地平线上铁色熔成银色,闪烁着数不清的亮点。
我刚刚指着,还没有开口,那老移民突然钻进了泥屋。
我呆呆地举着手站在原地。
那小姑娘一动不动,她一直凝视着我,不知是为了什么。这女孩穿一件破红花棉袄,污黑的棉絮露在肩上襟上。她的眼睛黑亮——好多年以后,我总觉得那便是我女儿的眼睛。
5.描写汉家寨的人物,作者为什么选取“老汉”和“小女孩”?(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两个人物代表了汉家寨坚守精神的传承和延续。“老汉”已经在此坚守了一生,代表着汉家寨以往对生存的坚守;“小女孩”则是汉家寨未来生命延续的希望。
6.作者为什么要写老少两人的汉人服饰?(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丰富了坚守精神的内涵,汉家寨人坚守的不仅是生存,还有民族的文化、信仰。
7.“这女孩穿一件破红花棉袄,污黑的棉絮露在肩上襟上”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女孩破旧的衣服反映了汉家寨极端艰苦的生活,突出了坚守的不易及可贵8.分析文中的“老汉”形象。(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老汉”简单的动作折射出汉家寨的寂寞、荒僻,木讷、静默的形象,是对汉家寨天荒地老地存在、坚守精神的最佳诠释。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庐 山
诸事椎心,即便身在庐山。当1514年,中年的唐寅自朱宸豪府中佯狂逃出,来到庐山,想必心境便那般复杂。他曾在此留下一幅画作,迷茫和阴冷的气息在画卷上弥漫开来。有谁在画卷中感触到了这些?
于我,庐山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已远离,变得恍惚和不可信。也许我该留下一点印记,一点在庐山的气息。庐山并不会因一个人的书写而减石增雾,它只是随着书写的展开,从我的心里一点一点消失
那是一次半公差式的游玩。现代人的“旅游”同古人的比起来,总觉得带了若干轻浮的意味。随行的人颇多,有肥胖的老太,逼仄的山路上,她的身躯堵在眼前东挪西挪,有妇人或者少女,不辞辛劳地带着衣服,每到一处景点就兴高采烈地更换。这些都令人厌倦,而混迹其中,却也自有些污浊的快乐。
夜间乘车上山,腾腾的浓雾罩着山路,车灯只能照见前方二三十米的距离,此外一切不见。车窗上很快积了白茫茫的水雾,用手擦开一块探头看,黑漆漆一片——那黑的体积和压力时轻时重地逼着眼睛,让人心惊和下意识地躲——水雾继而又漫上窗。
车进山门停下购票时我跳下来,抽了半支烟。好凉,这是九月。风大,雾无声无息地、迅疾地扑上来、扑上来。那雾有阴杀之气,让人觉得不祥。
这是对庐山最初的印象,和内心情感一般茫然。夜里下榻牯岭镇一宾馆,心中烦闷,出来走动,黑暗步步紧逼,人很快便一点一点退回房间。被褥潮湿,入睡时我想到多年以来我不断失落的一些事物,它们永不回归;想到一些具体的人,已经很久不曾记起他们了。此时他们像那些雾一般,无声无息地、迅疾地扑上来、扑上来。
对庐山最初的认识来自李白的诗句,与水有关的句子自少时起便令我欣喜莫名。然后是宋美龄的别墅,庐山会议,庐山遂名震天下。此外有朱熹在这里待过,一个令我厌恶的人。我其实并未读过他的理学论著,而仅凭直觉便将此人斥于千里之外。他与我无关,对我而言并不存在。
找到庐山更为久远的人的气息,是在第二天。
我到了庐山花径。花径之名源于白诗,白居易曾在此地流连忘返。这个自称是太原白公的人让我觉得亲切。他在春末写下“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句子,在秋夜、在山下不远处的九江书写江上的明月。我今日所在的庐山正是秋高时节,这时节白公不在,他在九江。这时节另一个高贵而寂寞的人是常处山间的,他种豆,采菊,修补八九间草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那时候的庐山何其清爽,如今已宛若闹市了。
这个人是陶渊明,庐山原来竟是他的家乡。这个渴求淡泊的人不会想到在他身后,庐山变成了一处与阴暗争斗密切相关的场所。
陶渊明令我略感到一些安慰,但庐山几乎没有关于他的任何纪念场所。也好,他原本便是个寂寞的人。
庐山流水要看一看的,首先是著名的庐山瀑布。但导游说离此尚远,不在游程之内,如今也风范不再,只好作罢。看了两处瀑布,分别是大口瀑布和三叠泉,并无甚可观。水量颇小,像三叠泉落差虽大,却只有细细一股流水,算不得瀑布,所以叫泉了。下了那么深的山谷去看,心觉不值。
这些已是庐山遥远的、日趋淡薄的气息。人皆知宋美龄的庐山、彭德怀的庐山,谁曾见有人提过是陶渊明的庐山?那是庐山渐渐丧失的事物。
9.作者写庐山,为什么要从唐寅在庐山留下的一幅画作写起?(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唐寅的画作画出了庐山迷茫和阴冷的气息,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2)用唐寅作画时的复杂心境,比况自己的感受:诸事椎心。
10.怎样理解文中“现代人的‘旅游’同古人的比起来,总觉得带了若干轻浮的意味”这句话?(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这句话是说,在现代旅游中,人们更多地注重外在的、表面的、有些污浊的快乐。
(2)很少从内心深处体悟自然本身的闲逸情趣。
11.文中两次提到“扑上来、扑上来”,试比较它们的不同。(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处实写雾的浓重,渲染了阴杀的气氛。第二处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脑海中不断涌出“失落的一些事物”“一些具体的人”,表现出心情的茫然、烦闷。
12.针对文章最后一段“人皆知宋美龄的庐山、彭德怀的庐山,谁曾见有人提过是陶渊明的庐山?那是庐山渐渐丧失的事物”,说一说作者对庐山的认识。(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认为庐山的本质是人的气息,壮丽,秀美,清爽,渴求淡泊;但这些渐渐消失了,庐山现在成了一处与阴暗争斗密切相关的场所;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伤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