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
对本节课教与学的基本认识
1.1教学内容分析
《边城》这篇中篇小说以川湘黔三省交界的边城茶峒,二三十年代的恬静生活为背景,展开了一个悲剧故事。沈从文通过《边城》这部爱情悲剧,揭示了人物命运的神秘,赞美了边民淳良的心灵。作者曾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这些话正可证实小说的主旨。这篇作品人物形象生动细腻,山光月色描写得诗意盎然。著名评沦家李健吾称沈从文的《边城》是“一部田园牧歌式的杰作”、“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亚洲周刊》在评选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时,将《边城》评为百强第二名,真是很有见地。
1.2学生情况分析
著名评沦家李健吾称沈从文的《边城》是“一部田园牧歌式的杰作”、“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亚洲周刊》在评选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时,将《边城》评为百强第二名,真是很有见地。通过调查,学生对沈从文先生较陌生。这个教学班又是理科班,学生在语文科方面花的时间少,语言感悟能力较弱。本选文较长,有小说散文化的倾向,有些学生对此兴趣不浓。因此,教师如何的引导,如何提高课堂能效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学生生活的环境与那个时代相距甚远,带领学生体会风土民情的同时,了解边城世外桃源般的风景美、人情美,进以陶冶性灵。
1.3教学三维目标的确定
1知识与技能: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培养语言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环境描写的分析,了解沈从文笔下湘西的风土人情之美。
3情感态度价值观: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认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人性之美。
1、4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
品味小说的语言,体味语言背后的内在含义,把握小说的形象。
难点:
了解沈从文笔下的湘西风土人情,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世界,发现人性、人性之美.
1.5 教法分析
自主、合作、探究。最好的教学方法应该是适合教学内容合理呈现,引导学生进行高效学习。本节课主要采用“7+2+3”教学模式设计。所谓采用“7+2+3”教学模式设计是教师运用“导、疑、点、探、思、练、评”等7个课堂教学环节的有机组合,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两种教学形式,达到“设立目标,自主学习,有效参与”的三个教学目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首先利用三分钟演讲导入新课,然后设疑引导学生明确鉴赏语言的重点段,接着在品味语言中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交流以及教师不时的点拨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并当堂运用修辞手法和写作手法进行写作训练,然后进行简单的交流和教师点评活动。
1.6 教学准备
学生提前预习本文:
1、提前预习,通读课文,标好段落,梳理故事情节。
2、划出反映民俗风情和人际关系的语句。
教师准备PPT课件
2、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2.1.1教学设计说明
本文设计的指导思想是“7+2+3”教学模式设计,即教师运用“导、疑、点、探、思、练、评”等7个课堂教学环节的有机组合,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两种教学形式,达到“设立目标,自主学习,有效参与”的三个教学目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鲁迅先生的文章思想性和艺术性都非常强,尤其是语言的犀利深刻,通过对文章看似矛盾的语言和难以理解的语句的深入剖析,来体会鲁迅文章的魅力,回归文本。同时,在关注刘和珍君的遭遇时关注社会历史背景,带领学生感受那一个的青年为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敢于牺牲自己的精神。
2.1.2教学流程图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桃花源记,凤凰旅游纪录片段) [导] ↓ 问题探究(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怎么安排翠翠、傩送与天保的关系) [疑] ↓ 合作交流 →(解析人物形象) [点] ↓ 质疑探究 深化拓展→(探究人性美的背后) [探、思] ↓ 课堂练习 [练] ↓ 课堂总结 [评]
2.2教学过程展示
教学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 设 情 境 导 入 新 课 导入新课 著名作家汪曾祺对他有过一句评语:“除了鲁迅,还有谁的文学成就比他高呢?”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笔名有休芸芸、凤哥、小兵、炯之、上官壁等。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沈从文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系列以湘西为背景的小说。他长期生活在湘西,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名状的同情与温暖。这类小说兼以抒情诗合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提供了富于诗情画意的边城风俗画幅,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他被誉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 学生根据PPT课件介绍相关背景知识 1《桃花源记》 2小小导游 播放湘西旅游纪录片,篇末出现翠翠、天保、傩送的图片,简单介绍故事情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 利用学生三分钟演讲创设情境,为下文作铺垫。 利用多媒体直观形象的特点创设情景,把同学们带到优美的景色中,激发学生的情感认知。
问 题 探 究, 如 和 处 理 结 局 [疑] 虽然残缺也是一种美,但始终留有遗憾。小说人物的命运,如果可以改变,你会怎么安排翠翠、天保和傩送三人的结局呢? 【预设】: 故事内容简介 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 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后。 巧妙质疑,激发学生兴趣。为下一步分析人物形象做准备。
合 作 交 流 解 析 人 物 形 象 [探]人物的性格决定人物的命运,小说的情节安排不仅要合情还要合理,那么同学们的假设能否成立呢? 多媒体课件展示翠翠、天保、傩送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 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探讨的方式,通过对文本的细细研读,找出描写不同人物不同性格的句子,分析人物形象。 [预设答案] 翠翠:主人公翠翠是其中刻画得最成功的一个人物形象,她是湘西山水孕育出来的一个精灵,“她在风日里成长着,皮肤黑黑的,触目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如水晶,自然抚养着她,教育着她。”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边城的风日、山水,使她出落成一个眉清目秀、聪慧温柔,且带几分矜持、几分娇气的少女。她是美的精灵与化身。傩送远走他乡,爷爷溘然长世,她痛苦悲伤但并没有倒下,她谢绝船总让她住进他家的好意,她像爷爷那样守着摆渡的岗位,苦恋着并等待傩送归来,充分表现她性格坚强的一面,展现着柔中有刚的美,她怀着希望与自己坎坷命运作持久的抗争。 其他人物:主人公老船夫忠厚老实,重义轻利,一副古道热肠。几十年如一日地守着渡船,不计报酬,不贪图便宜,“从不思索自己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以给人方便为乐。真诚的老船夫同时获得了人们对他的关爱。卖肉的不肯收他的肉钱,水手们送红枣给他,小商贩们送粽子给他。这种超越阶级关系、金钱关系的乡邻之情在现实生活中是很少见的,但沈从文却通过这种感情揭示了人物身上所蕴含的美好的人性。船总顺顺尽管有财却不吝财,他为人明事明理,正直和平,老船夫死后,不计前嫌,依然一片盛情邀请那分明与他的两个儿子不幸遭遇有密切干系的孤女翠翠到家里安住。他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在这种良好的家庭氛围中,都“结实如老虎,却又和气亲人,不骄惰,不浮华,不倚势凌人”。傩送为了纯真的爱情,宁愿放弃一座碾房的陪嫁而选择渡船,天保则宁愿牺牲自己的幸福,希望成全弟弟的爱情。他们都胸怀宽广,光明磊落。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探究与分析,体会边城中的人情美,了解故事的结局发生的必然性,在那样的环境和那样的人物性格下,结局的遗憾再所难免,但正是遗憾的才造就了边城无法磨灭的永恒吸引力。
质 疑 探 究 深 化 拓 展 [疑] 探究发现人性美的背后是什么? 出示幻灯片,其内容为: 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沈从文 ⑵边城,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 ——沈从文 ⑶“沈先生的许多小说散文,往往是对于两种文明的比照而激发出来的。” ——汪曾祺 请学生思考:《边城》的人性美背后是什么?学生只要言之成理皆可。 教师明确:对边城小人物的同情、爱护,对大城市上层人物的厌恶。 《边城》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小说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作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情美和人性美。沈从文以如椽巨笔,为我们绘就了一幅如诗如画、如梦如烟、田园牧歌式的美丽的湘西世界。沈从文在后来曾经表白:“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小说以牧歌式的情调描绘出田园诗般的边城世界。这里的人民保持着淳朴自然、真挚善良的人性美和人情美。他们诚实勇敢、乐善好施、热情豪爽、轻利重义、守信自约,“凡事只求个心安理得”,就连吊脚楼妓女的性情也浸染着边民的淳厚,俨然是一个安静的平和的桃源仙境。这里的人民,诗意地生活,诗意地栖居。这是抒情诗,也是风俗画。关于《边城》的主旨,用沈从文自己的话说就是,“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深入体会小说的主旨。
课 堂 练 习 [练]小说中的人物性格是怎样的?在哪些具体的描写中展现出来的?请同学分组讨论解决 [预设] 翠翠:单纯、多情、腼腆 -------语言心理描写 细节刻画 祖父:善良、忠诚、慈爱、热情、朴素 -----行为语言描写 天保:坦荡 ------行为语言描写侧面描写 傩送:热心、正派、幽默 ------正面侧面结合 细节刻画 顺顺:富有、热心、正直 ------- 侧面描写 可将刻画人物的方法运用到作文写作中。
课 堂 总 结 一位美国学者在写给沈从文的诗的结尾处写道:“我只知道一个翠翠,/我也知道她永远等待我/从那丛山中奔流而下的小溪边上/在一个比游鱼出没还深的梦里/她永远等待/我过渡/就在边城那边。 现在,有许多人,为了《边城》,为了翠翠而涌向湘西,这就是翠翠的魅力,这就是《边城》的魅力。 请从思想感情、写作技巧等方面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 学生思考发言。 预设: 情感方面:这里的人们不分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相互友爱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生活在边城的人们淳朴、善良、平和而又与世无争,甚至连那条大黄狗都善解人意,这样的至善的人性,必然使这里的生活和谐美好。 小说人物形象塑造方面 及时巩固,适时总结。让学生学会总结知识,谈谈体会。
3、备注
3、1板书设计
边 城 沈从文 1.我的阅读 祖孙情 2.爷爷←————→翠翠 ↑睦 ↑ 邻 爱 ↓情 ↓情 边城人 傩送 人性美 主题 人情美
3.2教学时间安排:本课例设计两课时
教学环节 时间(90分钟)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桃花源记,凤凰旅游纪录片段) 5
问题探究(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怎么安排翠翠、傩送与天保的关系) 5
合作交流 →(解析人物形象) 35
质疑探究 深化拓展→(探究人性美的背后) 30
课堂练习 10
课堂总结 5
4、教学反思
4.1成功之处: 长文如何短教,如何确立最佳切入点,这是教学本文时一直困拢着我的一个问题。我个人认为,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以揣摩语言,分析主要人物的形象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地学习,在农村学校中还是比较容易操作的,也是比较妥当的。至于课后学生能否自觉地去阅读《边城》全文,我没有什么把握。我想,如果过一段后再进行研究性课题的检查,可能效果会更好。
4.2欠缺之处:课时安排稍短,部分内容时间不够。在质疑上,学生的质疑较少。
4.3改进措施:导入部分的桃花源记可以放在文章总结的部分。这样才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4.4发展方向: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我会吸取本次教学的经验,主动认真地备好课文、备好学生,用“7+2+3”的教学模式来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学设计在推陈出新,吸引学生的兴趣,增加课文的实用性,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