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必修五《论民本》同步检测及答案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社稷(jì) 粢盛(zī chénɡ) 庠序(xiánɡ) 驱爵(què)
B.祭祀(sì) 粟米(sù) 勿施(wù) 曳兵(yè)
C.数罟(chù) 洿池(wū) 鹯(shàn) 走圹(kuànɡ)
D.丧生(sāng) 鸡豚(tún) 饿莩(piǎo) 狗彘(zhì)
解析 C项,“数”读“cù”,“鹯”读“zhān”。
答案 C
2.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牺牲既成(祭祀用的牲畜)
B.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
C.请以战喻(请允许我)
D.载胥及溺(“载”和“胥”都是句首语气助词,无义)
解析 D项,“胥”是“相互”的意思。
答案 D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
A.兽之走圹也
B.为丛驱爵者,鹯也
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解析 B项“爵”通“雀”。C项“无”通“毋”,不要。D项“颁”通“斑”。A项中没有通假字。
答案 A
4.下列各句与其他句子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申之以孝悌之义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解析 A、B、C三项都是状语后置句,D项属宾语前置句。
答案 D
5.下列加点字活用情况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王无罪岁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诸侯危社稷
解析 A、B、C三项都为名词作动词,D项为形容词作动词。
答案 D
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10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6.下列词语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违:耽误。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树:种植。
C.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畜:牲畜。
D.申之以孝悌之义 申:反复强调。
解析 畜:畜养。
答案 C
7.下列与“谷不可胜食也”的“也”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B.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解析 A项中“也”表句中停顿;B项中“也”表疑问;D项表判断;C项和题干中的“也”均表肯定。
答案 C
8.选出与“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句式不同的一项( )(3分)
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王好战,请以战喻
C.百亩之宅,树之以桑 D.申之以孝悌之义
解析 题干的句子与A、C、D三句都是介词结构后置句。
答案 B
9.对上面两段文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先描述发展生产的措施及其效果,然后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陈,为梁惠王展现了一幅美好的前景,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
B.这两段文字集中体现了孟子的 “仁政”主张,具体地说包含以下几层意思:减轻劳役,发展生产,关心民生,兴办教育,招贤纳士,广开言路。
C.孟子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时环环相扣,层层进逼,用墨不多,用人人关心、人人盼望的养生丧死等事作具体的说明,明白晓畅,易于为人接受。
D.两段文字两次运用排比的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体现了孟子文章善于雄辩、气势磅礡、笔墨酣畅的特点。
解析 “招贤纳士,广开言路”在文中没有体现出来。
答案 B
10.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6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6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后顾之忧了。
(2)七十岁的人穿丝织的衣服吃肉食,老百姓不饥不寒,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是不曾有过的事。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11~15题。
孟子将朝王
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明日,出吊于东郭氏,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王使人问疾,医来。孟仲子(孟子堂兄弟,跟孟子学习)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趋造于朝,吾不识能到否乎?”使数人要于路,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
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曰:“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曰:“岂谓是与?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孟子·公孙丑下》)
11.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造:到,去。
B.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 吊:吊丧。
C.君命召,不俟驾 俟:等待。
D.爵一,齿一,德一 齿:牙齿。
解析 齿:年龄。
答案 D
1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与“辅世长民莫如德”中的“长”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①有寒疾,不可以风 ②谨庠序之教 ③填然鼓之 ④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⑤火尚足以明也 ⑥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A.②⑤⑥ B.①②⑤
C.①③④ D.②④⑥
解析 题干中的“长”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意思是“抚养”。②⑤⑥都是形容词用作动词。①③④是名词用作动词。
答案 A
13.根据上下文,下面四句表达了说话人的真实心意的一项是( )(3分)
A.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
B.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C.今病小愈,趋造于朝
D.请必无归,而造于朝
解析 A、B、C三项都是讲究辞令的话。A项的意思是齐王不想拜见孟子的托词;B项的意思是孟子对齐王的做法不满;C项表达的是孟仲子搪塞使者的话。
答案 D
14.本文体现了孟子对君臣关系的看法与态度,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孟子认为臣对君的尊敬应建立在仁义的基础上,而不应只停留在礼节形式上。
B.孟子认为君对臣要尊德乐道
C.孟子认为国君如向贤能的臣子咨询国事,应亲自去造访他。
D.孟子认为国君不能因为自己德高望重就轻慢于地位和年龄比自己低的臣子,即不能“有其一以慢其二”。
解析 A、B、C三项内容分别是文段内容的三个方面的概括,不符合文意。
答案 D
15.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在家庭里有父子,在家庭外有君臣,这是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伦理关系。
(2)所以,大有作为的君主一定有他不能召唤的大臣。如果他有什么事情需要出谋划策,就亲自去拜访他们。
【参考译文】
孟子准备去朝见齐王,恰巧齐王派了个人来转达说:“我本应该来看您,但是感冒了,吹不得风。明早我将上朝处理政务,不知您能否来朝廷上,让我见到您?”孟子回答说:“不幸得很,我也有病,不能上朝廷去。”第二天,孟子要到东郭大夫家里去吊丧,公孙丑说:“昨天您托辞生病谢绝了齐王的召见,今天却又去东郭大夫家里吊丧,这或许不太好吧?”孟子说:“昨天生病,今天好了,为什么不可以去吊丧呢?”齐王打发人来问候孟子的病,并且带来了医生。孟仲子应付说:“昨天大王命令来时,他正生着病,不能上朝廷去。今天病刚好了一点,已经上朝廷去了,但我不知道他能否到达。”孟仲子又立即派人到路上去拦孟子,转告孟子说:“请您无论如何不要回家,而赶快上朝廷去!”孟子不得已而到景丑(齐国大夫)的家里去住宿。
景丑说:“在家庭里有父子,在家庭外有君臣,这是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伦理关系。父子之间以慈爱为主,君臣之间以恭敬为主。我只看见齐王尊敬您,却没看见您尊敬齐王。”孟子说:“哎!这是什么话!在齐国人中,没有一个与齐王谈论仁义的,难道是他们觉得仁义不好吗?他们心里想的是‘这样的王哪里配和他谈论仁义’呢,这才是他们对齐王最大的不恭敬。至于我,不是尧舜之道就不敢拿来向齐王陈述。所以,齐国人没有谁比我更对齐王恭敬了。”景丑说:“不,我不是说的这个方面。礼记上说过:‘父亲召唤,不等到应诺;君王召唤,不等到车马备好就起身。’(可您呢),本来就准备朝见齐王,一听到齐王的召见却反而不去了,这似乎和礼经上所说的不大相合吧。”孟子说:“原来你说的是这个呀!曾子说过:‘晋国和楚国的财富,没有人赶得上。不过,他有他的财富,我有我的仁;他有他的爵位,我有我的义。我有什么不如他的呢?’曾子说这些话难道没有道理吗?应该是有道理的罢。天下有三样最尊贵的东西:一样是爵位,一样是年龄,一样是德行。在朝廷上最尊贵的是爵位;在乡里最尊贵的是年龄;至于辅助君王治理百姓,最尊贵的是德行。他怎么能够凭爵位就来怠慢我的年龄和德行呢?所以,大有作为的君主一定有他不能召唤的大臣。如果他有什么事情需要出谋划策,就亲自去拜访他们。这就叫尊重德行喜爱仁道,不这样,就不能够做到大有作为。因此,商汤对于伊尹,先向伊尹学习,然后才以他为臣,于是不费大力气就统一了天下;桓公对于管仲,也是先向他学习,然后才以他为臣,于是不费大力气就称霸于诸侯。现在,天下各国的土地都差不多,君主的德行也都不相上下,相互之间谁也不能高出一筹。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君王们只喜欢用听他们的话的人为臣,而不喜欢用能够教导他们的人为臣。商汤对于伊尹,桓公对于管仲就不敢召唤。管仲尚且不可以被召唤,更何况连管仲都不屑于做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