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必修五《论修身》课后知能检测及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版必修五《论修身》课后知能检测及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0-24 21:5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语文版必修五《论修身》课后知能检测及答案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B.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
C.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
D.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解析】 “孙弟”通“逊悌”。
【答案】 B
2.下面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三十而立(立身于世)
六十而耳顺(能正确对待别人对自己的各种评价)
B.莫能兴(起来)
君子亦有穷乎(贫穷)
C.患其不能也(担心,忧虑)
内省不疚(反省)
D.文胜质则史(文采)
即之也温(接触)
【解析】 穷:困窘,走投无路。
【答案】 B
3.下面各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B.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吾道一以贯之
C.以德报怨,何如
吾道一以贯之
D.质胜文则野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解析】 A项,转折连词,却/假设连词,如果;B项,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衬音助词。C项,均为介词,用。D项,顺接连词,就/转折连词,却。
【答案】 C
★4.(对应本课“重难突破”第1题)下列各项中,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C.何以报德
D.其何以行之哉
【解析】 A项,判断句。B项,宾语前置句。C项,宾语前置句。D项,宾语前置句。
【答案】 A
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愠见曰:“____________?”子曰:“君子固穷,____________。”
(2)子曰:“始吾于人也,____________;今吾于人也,____________。于予与改是。”
(3)子贡问曰:“____________?”子曰:“其恕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子曰:“____________,文胜质则史;____________,然后君子。”
【答案】 (1)君子亦有穷乎 小人穷斯滥矣
(2)听其言而信其行 听其言而观其行
(3)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质胜文则野 文质彬彬
二、课内阅读
阅读《论修身》,回答问题。
6.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子路愠见曰     愠:生气
B.长而无述焉 述:叙述
C.老而不死,是为贼 贼:残害
D.以直报怨 直:公正
【解析】 述,称道。
【答案】 B
7.下列加点的词语,在用法上与“左丘明耻之”中的“耻”相同的一项是(  )
A.小人穷斯滥矣 B.不患人之不己知
C.匿怨而友其人 D.忠恕而已矣
【解析】 例子中的“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C项,“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友。A项,“滥”,形容词,过度、没有限制。B项,“患”,形容词,担心。D项,“恕”,动词,推己及人。
【答案】 C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陈绝粮”一段话,运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君子即使在极其困窘的处境中也不会改变自己的志向。这一段的观点可以用孟子所说的“贫贱不能移”来概括。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至今仍常常为人们所引用。其实对这句话我们应该辩证认识,不可全盘接受。比如一些人富余的、不怎么想要的东西正是另一些人急需、迫切想要的,把这些物品拿出来捐给他人未尝不可。
C.“人而无信”一段话,是讲“信”的重要性。诚实守信,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到了今天,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社会的和谐稳定,对外贸易与交流中,诚实守信仍是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D.孔子并不赞同“以德报怨”,他主张“以直报怨”就是坚持原则,他主张“以德报德”就是公平公正,这表明孔子在真理面前是不退让的,是不提倡以牺牲原则求得友谊和睦的。这与佛家倡导的“以德报怨”相比,更具积极意义。
【解析】 B项,这是对孔子道德观的高度概括。它既是对“仁者”自身的约束,即要求一个人要有推己及人的“换位思考”,同时也是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原则,即要尊重他人,体贴他人。这一思想即使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对于建立一个和谐融洽的社会人际关系,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答案】 B
9.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采分点:“于”“听”“观”“行”等。)
(2)在内心进行反省,没有痛苦,还有什么忧愁可恐惧呢?(采分点:“省”“疚”“忧”“惧”等。)
(3)老师有三变:其看上去很严肃,接近了却很温和,听其说话又觉得非常准确与犀利。(采分点:“俨”“即”“温”“厉”等。)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甲】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公冶长》)
【乙】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问:“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冉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丙】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
【丁】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
10.对下列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耻:感到羞耻
B.由也兼人,故退之 退:劝阻别人
C.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敝:使用坏了
D.愿无伐善,无施劳 伐:讨伐征伐
【解析】 伐,夸耀自己。
【答案】 D
11.下列对选段【甲】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主张为人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B.孔子既谈了学习态度,也讲了学习方法。
C.孔子教育弟子们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D.孔子解答了子贡提出的有关孔圉的问题。
【解析】 未讲“学习方法”。
【答案】 B
12.下列对选段【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教学工作切忌搞“一刀切”。
B.要想提高学生的思辨素质,教学中要采用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
C.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抓住时机,顺势导引,解答疑惑。
D.针对不同的对象,教授不同的教学内容,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解析】 乙段中没有提到“中庸”的问题。
【答案】 B
13.按照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乙】【丙】两则材料,从中概括出两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①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中等以下才智的人,不可以教给他高深的学问。孔子说:“(我的志向是,)对老年人,使他们安逸;对平辈的朋友,使他们信任我;对少年人,使他们归依怀念我。”
(2)①因材施教。孔子能够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教授不同的教学内容;由此可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多么的重要。②因势利导。孔子针对公西华所面对的实际困惑,抓住时机,顺势导引;由此可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应是解答疑惑的最佳时机。
【参考译文】
【甲】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被谥为‘文’呢?”孔子说:“他聪明好学,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不以为耻,所以被谥为‘文’。”
【乙】 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说‘有父兄健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听到了就行动起来’。我被弄糊涂了,敢再问个明白。”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
【丙】 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以下才智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
【丁】  颜渊、子路侍立于孔子身旁。孔子说:“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 子路说:“我愿把自己的车马衣服都拿出来和朋友们共享,就是用坏了也毫不遗憾。” 颜渊说:“我愿不自夸好处,不把劳苦的事施加给别人。” 子路又说:“希望听一听老师您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对老年人,使他们安逸;对平辈的朋友,使他们信任我;对少年人,使他们归依怀念我。”
四、语言表达
14.仿照下面的示例,从幽默风趣的角度巧妙“翻译”所给的语句。
【示例】
1.三十而立……七十而从心所欲。
【译文】 坐公交车的时候,三十岁以下的人应该站着……七十岁以上的人可以随便坐。
2.三月不知肉味。
【译文】 减肥就要三个月不知道肉的滋味才能成功。
(1)君子不重则不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注重分析示例的特点,示例中的解释,是故意“误解”一些词语在语句中的意思,从而达到幽默风趣的效果。比如(1)中,“重”除了语句中的“稳重”外,也可以理解为重量等,如果与后文的“威”联系,就可以得出有趣的意思了。
【答案】 (示例)(1)如果男人体重太轻了,就不威风了。
(2)男人长大了就有美德了,而小时候淘气搞恶作剧是很正常的事。
15.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语段的主要内容,不得多于18个字(含标点符号)。
曹雪芹如一个丹青妙手,同施耐庵在《水浒传》中重点塑造了宋江、林冲、武松和李逵等108个好汉的形象一样,在《红楼梦》中重点描写了400多个人物。据徐恭时统计,《红楼梦》人物合计有975个,其中有姓名称谓的732个,无姓名称谓的243个。这些人物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同生活中的真人没有什么两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注意分析语段表达的意思,比如写曹雪芹与施耐庵的对比中主要表现曹雪芹怎样的特点等。
【答案】 (示例)曹雪芹塑造了众多逼真的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