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必修五《论修身》同步检测及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版必修五《论修身》同步检测及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0-24 21:56: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语文版必修五《论修身》同步检测及答案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积累与运用
1.对下面加点实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朝闻道,夕死可矣       道:道理。
B.子路愠见曰 愠:生气。
C.老而不死,是为贼 贼:祸害。
D.小人穷斯滥矣 滥:胡乱。
解析 滥,过度,没有限制。
答案 D
2.对下面加点实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宰予昼寝          寝:睡觉。
B.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 令:命令。
C.以直报怨 直:公正无私。
D.质胜文则野 质:朴实
解析 令,美好。
答案 B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5分)
A.宰予昼寝 B.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C.匿怨而友其人 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解析 A项,“昼”,名词作状语,在白天。B项,“耻”,形容词用作意动词,以……为耻。C项,“友”,名词用作意动词,交朋友。
答案 D
4.下列各句中,不是宾语前置句的一项是(  )(5分)
A.不患人之不己知 B.君子泰而不骄
C.何以报德? D.其何以行之哉?
解析 A、C、D项均为宾语前置句,应为:不患人之不知己、以何报德、其以何行之哉。
答案 B
5.对下面加点虚词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5分)
①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②不患人之不己知 ③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④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A.①②中的“之”用法相同,③④中的“而”用法不同
B.①②中的“之”用法不同,③④中的“而”用法不同
C.①②中的“之”用法相同,③④中的“而”用法相同
D.①②中的“之”用法不同,③④中的“而”用法相同
解析 ①②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③连词,表转折。 ④连词,表假设。
答案 A
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文本选段,分别完成6~9题。
材料一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材料二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十有五:意思是十岁或者五岁。
B.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逾:越出。
C.三十而立 立:树立信心。
D.五十而知天命 天命:自然界的命运。
解析 A项“十有五”意思为“十五岁”,C项“立”意思为“自立”,D项“天命”意思是“自然界的一种必然规律”。
答案 B
7.对材料一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在这段文字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B.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
C.孔子看到了人的学习和道德修养过程中的各个阶段是各自独立的,每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只要做好这一阶段该做的事即可。
D.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这种融合完全可以通过外在的客观因素影响去完成。
解析 B项应是“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C项应是“人的学习和道德修养过程中的各个阶段是相互关联的”;D项应是“这种融合不能完全通过外在的客观因素影响去完成”。
答案 A
8.下列句子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于予与何诛!
 意思是:对于宰予这个人,即使杀了能有什么用呢?
B.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
 意思是:起初我对于人,是听了他说的话便相信了他的行为。
C.于予与改是。
 意思是:在宰予这里我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
D.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意思是: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
解析 A项对主要实词“诛”的理解错误,正确的意思是“责备”。
答案 A
9.对材料二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在这段文字里,孔子用“朽木”和“粪土之墙”作比,是为了要说宰予这个人心灵太肮脏。
B.孔子对人的观察,一直采取不但要听他讲的话还要观察他行为的方法。
C.看到宰予白天睡觉,孔子恨不得杀了他。
D.在这段文字里,孔子提出了观察人的正确的方法,即“听其言而观其行”。
解析 A项用“朽木”“粪土之墙”作比,是说宰予这个人已经无可救药了;B项是说孔子对人观察前后采取了不同的方法,所以应先是“听其言而信其行”,后是“听其言而观其行”;C项是说孔子看到宰予白天睡觉非常气恼。
答案 D
二、课外拓展
阅读《论语》中的五段文字,完成第10~13题。
①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北极星)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②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③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④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⑤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通“蚀”)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10.下列与“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5分)
A.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B.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C.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D.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解析 B项、C项、D项都与“气节”即人的品德修养有关,与题干意思相同,A项讲人如何苟且偷生。所以A项错误。
答案 A
11.第⑤段文字的大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解析 从“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中的“人皆”中可知。回答问题时,不要疏忽“公开”。
答案 君子要承认过错,公开改正。
12.从内容上看,上面五段文字可分为两类:____________是关于治国的(填入段前的序号);其余三段是关于________的。(4分)
解析 ①、④中“为政以德”、“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可将①④归为一类。②显而易见是论品德修养,③中“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是论品德修养,⑤是对“过”的态度的论述,可以将②③⑤都归为品德修养一类。
答案 ①④ 品德修养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用道德来治理国家,执政者就像北极星一样处在一定的位置上,众多星星都环绕着它。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用道德来治理国家,执政者就像北极星一样处在一定的位置上,众多星星都环绕着它。”
②孔子说:“严寒时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
③孔子说:“吃粗粮,喝凉水,弯起胳膊当枕头睡,乐趣也就在其中了。为人不义而能享受富贵,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毫不相干)。”
④季康子就怎样执政的问题问孔子说:“如果杀掉坏人,以此来使人们走正道,怎么样?”孔子回答说:“您执政,哪用得着杀人?您想做个品德好的人,人民的品德也自然会好的。君子的品德好比是风,百姓的品德好比是草。风吹在草上,草必定随风而倒。”
⑤子贡说:“君子犯过错,很像日蚀月蚀:有了过错,人人都看见;改正了过错,人人都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