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古代诗歌四首》完全解读+考点过关拓展练习
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准确朗读并默写四首诗歌。
2、感知诗歌内容,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诗歌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特点。
4、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助读资料
1.文题解读
《观沧海》“沧海”即大海。诗题交代了事件“观沧海”,简洁明了。此诗写的是曹操站在碣石山上所观赏到的沧海的壮丽景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闻”,听说。“王昌龄”,唐代著名诗人,作者的朋友。“左迁”,降职。“龙标”,唐代县名,在今湖南洪江西。诗题交代了写作本诗的缘由。
《次北固山下》“次”,停宿。“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诗题交代了写诗的地点。
《天净沙·秋思》“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秋”是特定季节,“思”是题眼,“秋思”概括了全曲的内容,透露出游子思乡的愁绪。
2.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省亳(b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与曹丕、曹植合称“三曹”。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迎汉献帝到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北方。曹操一生未称帝,他病死后,曹丕继位后不久称帝,追尊曹操为武帝。
李白(701—762)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被称为“诗仙”。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蜀道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王湾是洛阳人,于先天元年,即公元712年,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唐玄宗时,官任荥阳主簿、洛阳尉等。他曾往来于现在的江浙一带,在途经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时,写下了一首诗——《次北固山下》。
马致远生于1250年,约卒于1321年,大都(今北京)人。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著有杂剧15种,艺术成就最高的是《汉宫秋》;他又是元代散曲大家,一生写了120多首散曲,其中《秋思》堪称“叹世”之作中的代表。被人称为“元曲四大家”之一,更被时人誉为“曲状元”。“元曲四大家” 是指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
3.写作背景
《观沧海》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北方;九月,他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一位以写边塞题材为主的著名诗人。他特别擅长写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据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次北固山下》古代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思乡之情。诗人王湾是北方人,往来于吴、楚之间。这首诗是他一路行来,泊船北固山下,触发思乡之情而写下的。
《天净沙·秋思》马元朝建国以后把中国人分成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实行等级管理制度,元朝的长官应由蒙古人担任。 在马致远生活的年代,蒙古统治者开始注意到“遵用汉法”和任用汉族文人,却又未能普遍实行,这给汉族文人带来一丝幻想和更多的失望。
4.知识链接——古体诗与近体诗
古代诗歌按韵律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是近体诗出现之前,除楚辞体外各种诗体的通称。近体诗是唐代时形成的一种格律诗,分为绝句(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律诗(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两种。绝句每首四句;律诗一般八句,可分为四联,即首联、领联、颈联和尾联。
文本解读
原文 文本解读
观沧海 [东汉末年]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翻译】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1)全诗以哪个字统领全篇?诗人登上碣石后观看到什么景色?这些景色又有什么特点?这些景物中哪些是实写和虚写?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内容都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景:(实)海水、山岛 波澜壮阔 树木、百草 生机勃勃 秋风、洪波 波澜壮阔 (虚)日月、星汉 宽阔、博大 (2)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运用了什么手法? 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情感:诗人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借助奇特的想象,抒写了诗人的主观感受,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突出沧海之阔大,描绘出一幅极其开阔苍茫的图景,委婉地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宏伟的抱负。 (3)诗歌主旨探究: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写作背景: 公元207年,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北方边塞地区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北方;九月,他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预设:“诗言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奋发昂扬的精神。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1.这首诗以描绘沧海的壮美和辽阔,表现诗人博大的胸襟,一统天下的抱负及对未来充满乐观的情怀!这种情感全文并没有直接抒发出来,怎么表现出来的? 明确:通过景物。 这种写法叫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如果再叫你评价曹操,你又会感受他是一个什么人呢? 明确:他是一个胸怀宽广、心有壮志、乐观自信、积极进取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课堂小结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翻译】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随着风一直陪着您到夜郎以西。 1.作者首句开头写景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来写?哪个词说明了王昌龄被贬之地的荒远? 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五溪”一词可见王昌龄被贬之地的荒远,路途的艰辛,虽是简单的叙事,但王昌龄跋涉之苦,以及李白的深切关怀之情已力透纸背。这两句传达出诗人为友人的不幸而感到悲伤的感情。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赋予月亮以人的特性,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抒发了诗人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同情和思念之情。 3. 本诗借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借月抒发了作者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友人的关切、安慰之情。
1.思考: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1)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诗歌表达了对朋友的真切关怀,也展示了诗人飘逸豪放的性格。 (2)运用浪漫主义手法:作者凭借想象让自己的心独立于身体之外,随明月飞向远方,于浪漫的想象中表达了悠远深邃的感情。 ◆课堂小结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翻译】 客行在碧色苍翠的青山前,泛舟于微波荡漾绿水间。湖水上涨,两岸更显开阔;风势正顺;白帆高高扬起。残夜将去,旭日初升海上;一年未尽,江南已初入春。身在旅途,家信何传?还是托付北归的大雁,让它捎到远方的洛阳。 1.诗的四联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什么联系? 首联写作者已到北固山,但还要乘舟向前,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写船上所见,展现了一幅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壮美景色; 颈联表现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同时又点明了时令; 尾联借北归的大雁传递家书来直接表达思乡之情。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请简要赏析。 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 “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颈联中“江春”句作铺垫。 3.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阔”和“悬”。 “阔”字传神地表现了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广阔浩渺的情景,营造了一种恢弘阔大的境界;“悬”是笔笔直直地高挂的样子,作者以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和风吹拂、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 4.说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在用词炼字上的精妙之处,并说明其蕴含的哲理。 “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中蕴含“旧事物孕育着新的生机”的哲理。 5.诗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在青山之外,诗人是看不见的,而为什么诗的一开头就提到“客路”? 这是诗人的想象,表明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6.最后一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点名了诗的主题,你是怎么理解这种乡愁的? 诗人通过描写在北固山下停宿时所看到的两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抒发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课堂小结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翻译】 枯萎的藤蔓,垂老的古树,黄昏时的乌鸦,扑打着翅膀,落在光秃秃的枝桠上。纤巧别致的小桥,潺潺的流水,低矮破旧的几间茅屋,愈发显得安谧而温馨。荒凉的古道上,一匹消瘦憔悴的马载着同样疲惫憔悴的异乡游子,在异乡的寒冷、萧瑟的秋风里踌躇而行。夕阳渐渐落山了,但是在外的游子,何处是归宿?家乡在何方?念及此,天涯漂泊的游子怎能不愁肠寸断! 1.这首小令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深秋晚景图 2.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萧瑟苍凉;凄凉 3.诗歌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断肠人在天涯;游子孤寂悲苦的心情。 4.“小桥流水人家”是令人神往的一幅美景,它被穿插在诗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以乐景写哀情,反衬游子思乡的愁绪 。
◆课堂小结
三、内容主旨
《观沧海》通过描写沧海的宏伟景象,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建功立业的抱负。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通过对暮春时节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关切之情。
《次北固山下》通过描写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江南水乡的无比热爱和对家乡亲人十分怀念的思想感情。
《天净沙·秋思》生动地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达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孤寂、愁苦之情。
四、写作特色
《观沧海》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全诗没有直接抒情的诗句,而是把情完全包含在景物描写中。描写海上实景,写出了大海的辽阔与壮美,透露出诗人对大海的赞美;写虚景,通过奇特的想象,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体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无论是实景,还是虚景,字里行间都洋溢着饱满的激情,达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效果。
(2)动静结合,虚实相生。
诗人在写景中,注意结合景物的状态进行描写。如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动静相映,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另外,诗人在写景中,把写实和想象有机结合起来,如海水、山岛、树木、百草,属于眼前的实景,日月、星汉属于想象中的虚景,有实有虚,创造了虚实相生的开阔意境。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首句写景,独选飘忽无定的杨花和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既点明了特定的时令,又含有飘零之感、离恨之意,切合当时的情景,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2)想象丰富,构思奇特。
诗人和王昌龄天各一方,不能当面向他倾诉关怀之情,于是突发奇想,把明月看成能知人意、达人情的使者,托付明月把自己的关心和同情带给远方的友人,想象新颖奇特。
《次北固山下》
寓情于景,景中含理。
本诗写景富有特色,尤其是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既描写了江南早春特有的景色,又蕴含着因光阴似箭而引发的思乡愁绪。另外,在景中还蕴含着一种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自然理趣,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天净沙·秋思》
有机组合意象,营造苍茫悲凉的意境。
这首小令前三句用九个富有特色的意象,有机组合成一个意象群,勾勒出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营造出一个孤寂、凄凉的令人动容的意境,对天涯游子的孤寂和羁旅愁思起到了烘托渲染作用,恰到好处。
五、疑难探究
1.《观沧海》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诗人博大的胸怀?诗人是怎样传达出这种情怀的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四句最能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体现,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中。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写出了大海波澜壮阁的宏伟景象,接着四句写的是虚景,诗人借助奇特的想象展现了大海吞吐目月星展的气概。诗人运用虚实结合、寓情于景的手法,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表现出博大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遇有此寄》一诗是怎样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借景抒情的
诗的第三句以拟人化的手法写月,赋予月亮以人的特性。诗人内心悲愁,无处排遣,无人理解,似乎只有月亮才是他真正的知音。“我寄愁心与明月”,诗人只好把满腔悲愁托付给普照寰宇的明月,让它伴随友人一同奔赴夜郎之西。至此,我们看到诗人李白寄给王昌龄的不仅仅是一首短诗,而是一份真挚的友情,一颗赤诚的心。
3.试从炼字的角度探究《次北固山下》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两句写景的妙处。
这两句是写船上所见景色。其中“平”“阔”“正”“悬”四字用得极妙。“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江岸齐平。船上的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宏阔大。而“悬”又是“风正”的结果。“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有“顺”与“和”的内容,可见诗人炼字的精妙。
4.《天净沙·秋思》中,“小桥流水人家”的景物与“断肠人在天涯”的愁情是否一致 联系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示例:一致。“小桥流水人家”呈现的是一种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更能够衬托出天涯游子的孤寂和思乡的悲愁。“小桥流水人家”与“断肠人在天涯”同处一个图景中时,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使图景带上了悲凉的色彩。自然景物本无感情,但作者将这些客观景物纳入特定的审美意境中,它们便被赋予了特定的感彩,与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和汉字的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东临碣石(jié) 水何淡淡
B.山岛竦峙(shì) 左迁龙标
C.秋风萧瑟(sè) 夕阳西下
D.子规啼(tí) 枯籐老树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字音、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A项,应为“水何澹澹”B项,“峙”应读zhì;D项,应为“枯藤老树”。故选C
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歌以咏志(表达,咏叹) 风正一帆悬(挂)
B.乡书何处达(送到) 老树昏鸦(傍晚)
C.星汉灿烂(星星) 海日生残夜(升起来)
D.次北固山下(停宿) 古道西风(秋风)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C项,解释有误,“星汉灿烂”中“星汉”应该是“银河”的意思。
3.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B.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C.杨花落尽/子规/啼
D.枯藤/老树/昏鸦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朗读节奏的划分能力。朗读节奏的划分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分析,要考虑到意义上是否恰当,有没有把意义划“破”。总之,要灵活掌握,具体分析。C项的停顿不准确,应该为:杨花落尽/子规啼,这是由两个主谓短语组成的并列关系的一句诗。
4.下列各组作家作品搭配不当的一项是( )
A.《观沧海》——曹操——《乐府诗集》——律诗
B.《次北固山下》——王湾——《全唐诗》——五律
C.《钱塘湖春行》——白居易——《白氏长庆集》——七律
D.《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全元散曲》——元曲
【答案】A
【解析】A中应是“《观沧海》——曹操——《乐府诗集》——古体诗”。
5.下列各句中画线词不是表示具体地名的一项是(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B.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C.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D.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答案】C
【解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字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天涯”在天的边缘处。喻距离很远,是虚指。
6.下面不是对偶的一句是( )
A.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B.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C.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D.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偶。要解答本题,考生要具备一定的文学常识,知道对偶句的特点。对偶一般讲究两两对仗,工整和谐。D项不对仗。
7.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观沧海》是曹操写的一首乐府诗。作者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观海望天,气势恢宏,表达了自己吞吐日月、包蕴万物的宽广胸怀和统一中原的伟大抱负。
B.《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开头便选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的气氛。
C.《次北固山下》这首诗虽然通篇写景,但是怀乡之情却贯串始终。
D.“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中的六种景物都是秋天所特有的,美丽的秋景衬托着“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的描写,更加突出了秋天风和日丽的景色和作者急欲归家的欢快心情。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作者情感的把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D项表述有误,“突出了秋天风和日丽的景色”“欢快心情”表述错误,这首曲抒发了天涯漂泊的游子的惆怅凄苦及思乡之情。
二、课内古诗词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对《观沧海》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
B.“水何澹澹”描写了大海的近景,使人感受到海边景色的壮丽多姿。
C.“洪波涌起”中的“涌”字,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让我们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D.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诗歌合乐时所加的套语,与正文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2.请你结合诗歌简要说明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趣。
【答案】
1.B
2.曹操借登高表达了自己博大的胸襟和一统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解析】
1.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的意思是: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这是描写大海的远景;故选B。
2.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观沧海》是东汉末年诗人曹操创作的一首四言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这首诗是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意思是太阳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好像是从大海的怀抱里涌现出来的。这是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体现出一统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二)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而作,是在得知王昌龄被贬到龙标做县尉时特意写的。
B.首句写景,诗人描写杨花飘零、子规啼叫,烘托无限喜悦之情,情在景中,情景交融。
C.“过五溪”见迁谪艰难、道路遥远,写出王昌龄被贬谪之地的偏远,贬谪之路的艰辛。
D.这首诗将叙事抒情巧妙地结合起来,充分显示出李白的艺术价值,也是本诗具有长久艺术魅力的根本所在。
4.诗歌的最后两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了什么感情?
【答案】
3.B
4.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把我的忧愁的心绪托付给明月,让它伴随您奔赴夜郎之西。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月亮人的情态,无知无情的明月仿佛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贬谪遭遇的同情、前途的担忧及关心和思念。
【解析】
3.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
B.有误,首句写景,杨花飘落,子规啼叫,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情在景中、情景交融。选项“烘托无限喜悦之情”的理解是错误的。故选B。
4.本题考查重点诗句的赏析。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意思是: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随着风一直陪着您到夜郎以西。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拟人化,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借此表达了诗人对王昌龄的同情慰藉与关心思念。据此理解赏析作答。
(三)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游览”的意思,表明诗人写诗的地点。
B.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
C.本诗景物描写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颔联的“阔”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回大地,冰雪消融的景象。
D.尾联的“乡书”“归雁”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乡思愁绪。
6.诗的颈联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赏析其妙处。
【答案】
5.A
6.可从词语的运用、修辞手法、描写方法等角度进行赏析,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一:通过描写景物,在残夜未退红日已出、旧年未尽新春已到的画面中表现了自然理趣。
示例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入”赋予了“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理趣。
示例三:这两句诗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海日”对“江春”“生”对“入”“残夜”对“旧年”,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句式工整,形象生动,琅琅上口,整齐美观,有音乐美。
示例四:表现手法:“日”“春”象征新生的美好事物,表现了作者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解析】
5.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A.“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游览的意思”表述错误,“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停泊”的意思,并非“游览”的意思。故选A。
6.本题考查诗歌鉴赏的能力。
可以从修辞、描写、词语运用、思想情感等角度入手。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作答即可。
这两句的意思是: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二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海日”对“江春”,“残夜”对“旧年”,“生”对“入”,对偶工整,形象生动。
示例:从表达哲理的角度来看,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四)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7.下列对这首小令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小令用寓情于景的写法具体而又生动地表现了一个长期流落异乡的游子的悲哀。
B.“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之美。
C.全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因此更加动人。
D.最后两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点明主旨,直抒天涯游子之悲情。
8.如果把“古道西风瘦马”中“瘦马”改为“骏马”好不好?为什么?
【答案】
7.C
8.不好。因为“瘦马”是以马之瘦衬托人之瘦(衬托游子奔波的困苦和疲倦),而“骏马”则显现出马的强壮、有活力(衬人的精神抖擞),二者意境不同。
【解析】
7.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C.有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直接抒情,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离家的悲凉心情;“没有一句直接抒情”错误;故选C。
8.本题考查诗歌词句的赏析。
首先表明观点态度,其次结合诗句内容阐明理由。不好。“瘦”的意思是“瘦弱、羸弱”,“瘦马”一词写出了道路上马匹的瘦弱,用马的瘦弱来衬托主人游子旅途奔波的困苦和疲倦;而“骏马”则凸显出马匹的强壮、健壮,对应的则是主人精神的抖擞、得意,与全诗“枯藤老树昏鸦”整体苍凉、悲伤的意境不符。
一、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及第后忆旧山
唐 白居易
偶献子虚登上第,却吟招隐①忆中林②。
春萝秋桂莫惆怅,纵有浮名不系心。
【注释】①招隐:以“招隐”为题的诗。②中林:故乡的林野。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第一句点明了诗人刚登皇榜及第的背景。
B.诗歌第二句借“忆中林”,表现了自己不会忘掉故乡的林野,表达其对故乡之深情。
C.诗人意欲与春萝秋桂分享及第的喜悦,可惜春萝秋桂不能理解诗人的心情,诗人深感惆怅。
D.诗句虽然用语平易通俗,却意味醇厚,蕴含深沉,耐人寻思。
10.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春萝秋桂莫惆怅,纵有浮名不系心”的妙处。
【答案】
9.C
10.故乡春天的丝萝秋天的桂啊,你们不要失望和感伤,我纵然进士及第,有此浮名,但它不能系住我的心。运用拟人,把春萝秋桂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的心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情,视功名如浮名的淡然。
【解析】
9.本题考查诗句理解。
C.这句话的意思是故乡春天的丝萝秋天的桂啊,你们不要失望和感伤,我纵然进士及第,有此浮名,但它不能系住我的心。诗人在这里有着一种豁达和洒脱之感,选项“诗人深感惆怅”理解有误。
10.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春萝秋桂莫惆怅”意思是春萝秋桂啊你们不要惆怅,诗人将他们拟人化,好像在对他们说话,在劝勉他们不要伤心惆怅,“纵有浮名不系心”表明诗人自己的心志,我即使有名声也不会放在心上的。再结合上面“忆中林”可知诗人在思念故乡的林野,表达了诗人的淡泊名利,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据此可作答。
二、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1.对下面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写花草树木探得春将归去,便各施解数,吐艳争芳,争芳斗菲;三四句,写连那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英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飞舞。
B.诗人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寥寥几笔,便给人以满眼风光、耳目一新的印象。
C.此诗透过景物描写让读者领悟出其中的人生哲理:诗人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
D.诗中拟人化手法的奇妙运用,糅人、花于一体。“无才思”三字,是作者谐谑之笔,讽喻那些无真才实学之人。
12.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
【答案】
11.D
12.运用拟人修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解析】
11.本题考查诗文鉴赏。
D.“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的意思是: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道随风飘洒,好似片片雪花。“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为“晚春”添色,作者借此表达了要珍惜光阴、不失时机的人生态度,“是作者谐谑之笔,讽喻那些无真才实学之人”有误;故选D。
12.此题考查从炼字角度赏析语句。
“百般红紫斗芳菲”意思是:花朵想方设法竞相吐艳争芳。“斗”字是比赛争胜的额意思,赋予花朵以人的情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似乎不愿春天就此离去,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三、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3.本诗作者是_________(填人名),诗中“幽篁”的意思是__________。三四句中的“相照”与上句中的“_________”一词相呼应。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诗人晚年隐居时创作的一首五绝,刻画了一个高洁脱俗的隐者形象。
B.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竹林中弹奏、长啸之状,表达了诗人因仕途坎坷而内心落寞无限惆怅之情。
C.全诗写月夜幽林寂静,具有“以声写静,以动衬静”的艺术特色。
D.“明月来相照”运用拟人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答案】
13.王维 幽深的竹林 独坐或独
14.B
【解析】
13.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积累和理解古诗内容。
①空,《竹里馆》是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所作。
②空,“独坐幽篁里”的意思是: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这里“幽篁”的意思是:幽深的竹林。
③空,“明月来相照”的意思是: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言下之意是此时此地仅诗人一人。“独坐幽篁里”的意思是: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这里的“独”和“独坐”便点明了此时此地仅诗人一人。因此“相照”与“独坐”或“独”相照应。
14.本题考查理解古诗内容。
B.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的是诗人的孤高自许、高洁脱俗的品质,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这里“表达了诗人因仕途坎坷而内心落寞无限惆怅之情”表述不正确;故选B。
四、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5.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诗人返乡途中归心似箭,无奈长路漫漫,亲人远隔,泪雨滂沱。
B.“双袖龙钟泪不干”用夸张的手法表现思乡之情,也为下文捎书回家“报平安”做铺垫。
C.诗中“马上相逢”句写出了彼此形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
D.这首诗以平实的语言,抒写报国与亲情难以两全,以及思念亲人又不愿意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
16.“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两句好在哪里?
【答案】
15.A
16.好在诗人提炼出特定环境下的典型情节,别出心裁,体现了浓厚的边塞生活气息。“马上相逢”的情节,很有军旅生活的特色,描绘出彼此形色匆匆的情景,因无纸笔而用口信代替家书,既合情合理,又给人以新鲜之感。
【解析】
15.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辨析。A.有误,“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诗人离家已久,回首望向家乡的方向,只觉长路漫漫,烟尘蔽天,不禁生出思家思亲的情感;故选A。
16.考查诗句赏析。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很有军旅生活的特色,描绘出彼此行色匆匆的情景,写得十分传神。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因无纸笔而用口信代家书,合情合理,又给人以新鲜之感!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五、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各题。
送王适徐州赴举
苏辙
送别江南春雨淫,北方谁是子知音。
性如白玉烧犹冷,文似朱弦叩愈深。
万里同舟宽老病,一杯分袂发悲吟。
明年榜上看名姓,杨柳春风正似今。
(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扣题,点明了送别的时令、地点、天气以及友人要去的地方。
B.颔联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认为友人的性格虽然冷漠但温润如玉。
C.颈联既实写与友人以酒饯别,又实写与友人万里同舟的情景,是诗人的悲吟。
D.尾联榜是春闱的杏榜,作者期待友人明年榜上有名,表达了对友人美好期待。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C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不舍、难过,但不低沉。流露出美好的祝愿与希望。
【详解】
(1)本题考查诗歌的赏析。C.颈联实写与友人以酒饯别,又虚写与友人万里同舟的情景;故选C。
(2)本题考查诗人情感。
这首诗是诗人苏辙写的一首送别诗,诗人在江南送别友人前去赴考,然而又有多少人从青丝熬到白首都未能得偿心愿,在没有知音相伴的漫长的日子里。在春雨连绵中。颔联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友人性格好,定能得偿心愿。颈联既实写与友人以酒饯别,是诗人的悲吟,表达了对友人的美好期待,相信他明年定能高中。作为送别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不舍、难过,又流露出对朋友美好的祝愿和希望。
据此回答即可。
六、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冬至日独游吉祥寺①
[宋]苏轼
井底微阳②回未回,萧萧寒雨湿枯萎③。
何人更似苏夫子,不是花时肯独来。
【注释】①吉祥寺:即后来的广福寺,寺中牡丹最盛。②微阳:指阳气始生。古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③荄(gāi):草根。
18.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 )
A.诗人在首句用“回未回”写出冬至日前后气候的变化。
B.第二句描写了淅淅沥沥的寒雨淋湿枯草、湿润草根的景象。
C.此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D.此诗写了诗人冬至日在吉祥寺赏花,别有一番情调。
19.“不是花时肯独来”中“独”字别有意味,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18.D
19.“独”,独自。还有谁,能像我苏夫子一般,不是花开时节,竟肯独来赏景 该字表现了诗人不同凡响、卓然独立的形象特点(或表现了诗人独立的人格和高洁的精神追求)。
【解析】
18.考查内容理解。
D.“不是花时肯独来”意为:不是花开时节,竟肯独来赏景。据此可知,此时并非花季,寺庙里没有花朵盛开,本项“诗人冬至日在吉祥寺赏花”有误。故选D。
19.考查词句赏析。
“不是花时肯独来”意为:不是花开时节,竟肯独来赏景。独,独自,还有谁。冬至日不是花开时节,作者却来到吉祥寺赏景,领略到了独有的一种情趣。从作者这一行为里,可以看出他不同凡响、特立独行的形象特点以及对独立人格的追求和高洁雅致的情操。
七、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九日送别
王之涣(唐)
蓟庭①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②飞。
【注释】①蓟(jì)庭:蓟地的庭院。蓟,古地名,在今北京城西南。②断蓬:断梗飞蓬,喻漂泊不定。蓬,即蓬蒿,一年生草本植物,秋天干枯,风吹折断而飞。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题目来看,这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歌。在中国古代,重阳节也被称为“九日”。
B.这首诗的首句“蓟庭萧瑟故人稀”,点明了登高送别的地点是在蓟州边极荒凉萧瑟之地。
C.第三句中的“暂”字,既有诗人和朋友分别的依依不舍,又含有暂时忘却离别的忧伤,高高兴兴、开怀同饮菊花美酒这样的复杂情感。
D.全诗抓住暮春的时令特点,表现送别者与被送者双方“同在异乡为异客”的孤凄心情。
(2)末句“明朝应作断蓬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1)D
(2)作者以“断蓬”暗喻,明日一别,就像那飞蓬一样,不知道何时才能够再见。表现了诗人和友人分别的依依不舍和即将离别的悲伤之情
【详解】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
D.“暮春的时令特点”错误,从“九日”“登高”“芳菊酒”“断蓬飞”看出全诗抓住的是秋天的时令特点写的。故选D。
(2)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明朝应作断蓬飞”的意思是:也许明日你我就像这就随风漂泊无定的断蓬一样,不知道飞向何方?“断蓬”,就是飞蓬,交代了季节是深秋,蓬草枯黄断根,遇风飞旋。这也是一种暗喻,表现出诗人对和朋友此时的相遇十分的珍惜和对即将的依依惜别之情。
八、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江山秋色图①
胡行简
连山缥缈树槎牙②,江上西风雁影斜。
万迭③秋光无限好,画围偏在野人④家。
[注]①此诗为画作《江山秋色图》上的题诗。②槎(chá)牙:形容树木错杂不齐貌。③万迭:万重。④野人:山野之人。
2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句通过山、树、江、风、雁等意象,营造了秋的意境。
B.前两句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江山秋色图,与题目照应。
C.本诗写景从视觉感受出发,写出了多种景物的形态。
D.本诗是一首题画七绝,读起来音韵和谐优美。
22.结合本诗三、四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人喜爱画作《江山秋色图》的原因。
【答案】
21.B
22.画作展现出万重秋天的美好,显现出‘不似春光,胜似春光’的佳境。图中还画了许多人物活动情景,使画面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令观者目不暇接,百看不厌。
【解析】
21.B.本项“一幅生机勃勃的江山秋色图”有误,根据前两句中的“树槎牙”和“西风雁影”可知,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树木枝叶稀疏,江山西风劲吹,北雁南归的画面,虽不可说萧瑟凄凉,但也不能说“生机勃勃”。故选B。
22.考查诗句赏析。三、四句大意为:一重重的秋光风景无限美好,画中还有山野之人的活动,使画面增加了生趣。由此可知,联系前两句中的“连山缥缈”可知,画作展示了万重秋光的美好,一重山色就是一重秋光,一重秋光就是一重美好。除了自然风光以外,画作中还有很多山野之人的活动情景,景与人相融相合,使画面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古代诗歌四首》完全解读+考点过关拓展练习
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准确朗读并默写四首诗歌。
2、感知诗歌内容,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诗歌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特点。
4、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助读资料
1.文题解读
《观沧海》“沧海”即大海。诗题交代了事件“观沧海”,简洁明了。此诗写的是曹操站在碣石山上所观赏到的沧海的壮丽景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闻”,听说。“王昌龄”,唐代著名诗人,作者的朋友。“左迁”,降职。“龙标”,唐代县名,在今湖南洪江西。诗题交代了写作本诗的缘由。
《次北固山下》“次”,停宿。“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诗题交代了写诗的地点。
《天净沙·秋思》“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秋”是特定季节,“思”是题眼,“秋思”概括了全曲的内容,透露出游子思乡的愁绪。
2.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省亳(b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与曹丕、曹植合称“三曹”。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迎汉献帝到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北方。曹操一生未称帝,他病死后,曹丕继位后不久称帝,追尊曹操为武帝。
李白(701—762)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被称为“诗仙”。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蜀道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王湾是洛阳人,于先天元年,即公元712年,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唐玄宗时,官任荥阳主簿、洛阳尉等。他曾往来于现在的江浙一带,在途经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时,写下了一首诗——《次北固山下》。
马致远生于1250年,约卒于1321年,大都(今北京)人。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著有杂剧15种,艺术成就最高的是《汉宫秋》;他又是元代散曲大家,一生写了120多首散曲,其中《秋思》堪称“叹世”之作中的代表。被人称为“元曲四大家”之一,更被时人誉为“曲状元”。“元曲四大家” 是指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
3.写作背景
《观沧海》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北方;九月,他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一位以写边塞题材为主的著名诗人。他特别擅长写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据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次北固山下》古代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思乡之情。诗人王湾是北方人,往来于吴、楚之间。这首诗是他一路行来,泊船北固山下,触发思乡之情而写下的。
《天净沙·秋思》马元朝建国以后把中国人分成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实行等级管理制度,元朝的长官应由蒙古人担任。 在马致远生活的年代,蒙古统治者开始注意到“遵用汉法”和任用汉族文人,却又未能普遍实行,这给汉族文人带来一丝幻想和更多的失望。
4.知识链接——古体诗与近体诗
古代诗歌按韵律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是近体诗出现之前,除楚辞体外各种诗体的通称。近体诗是唐代时形成的一种格律诗,分为绝句(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律诗(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两种。绝句每首四句;律诗一般八句,可分为四联,即首联、领联、颈联和尾联。
文本解读
原文 文本解读
观沧海 [东汉末年]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翻译】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1)全诗以哪个字统领全篇?诗人登上碣石后观看到什么景色?这些景色又有什么特点?这些景物中哪些是实写和虚写?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内容都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景:(实)海水、山岛 波澜壮阔 树木、百草 生机勃勃 秋风、洪波 波澜壮阔 (虚)日月、星汉 宽阔、博大 (2)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运用了什么手法? 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情感:诗人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借助奇特的想象,抒写了诗人的主观感受,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突出沧海之阔大,描绘出一幅极其开阔苍茫的图景,委婉地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宏伟的抱负。 (3)诗歌主旨探究: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写作背景: 公元207年,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北方边塞地区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北方;九月,他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预设:“诗言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奋发昂扬的精神。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1.这首诗以描绘沧海的壮美和辽阔,表现诗人博大的胸襟,一统天下的抱负及对未来充满乐观的情怀!这种情感全文并没有直接抒发出来,怎么表现出来的? 明确:通过景物。 这种写法叫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如果再叫你评价曹操,你又会感受他是一个什么人呢? 明确:他是一个胸怀宽广、心有壮志、乐观自信、积极进取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课堂小结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翻译】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随着风一直陪着您到夜郎以西。 1.作者首句开头写景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来写?哪个词说明了王昌龄被贬之地的荒远? 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五溪”一词可见王昌龄被贬之地的荒远,路途的艰辛,虽是简单的叙事,但王昌龄跋涉之苦,以及李白的深切关怀之情已力透纸背。这两句传达出诗人为友人的不幸而感到悲伤的感情。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赋予月亮以人的特性,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抒发了诗人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同情和思念之情。 3. 本诗借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借月抒发了作者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友人的关切、安慰之情。
1.思考: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1)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诗歌表达了对朋友的真切关怀,也展示了诗人飘逸豪放的性格。 (2)运用浪漫主义手法:作者凭借想象让自己的心独立于身体之外,随明月飞向远方,于浪漫的想象中表达了悠远深邃的感情。 ◆课堂小结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翻译】 客行在碧色苍翠的青山前,泛舟于微波荡漾绿水间。湖水上涨,两岸更显开阔;风势正顺;白帆高高扬起。残夜将去,旭日初升海上;一年未尽,江南已初入春。身在旅途,家信何传?还是托付北归的大雁,让它捎到远方的洛阳。 1.诗的四联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什么联系? 首联写作者已到北固山,但还要乘舟向前,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写船上所见,展现了一幅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壮美景色; 颈联表现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同时又点明了时令; 尾联借北归的大雁传递家书来直接表达思乡之情。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请简要赏析。 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 “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颈联中“江春”句作铺垫。 3.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阔”和“悬”。 “阔”字传神地表现了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广阔浩渺的情景,营造了一种恢弘阔大的境界;“悬”是笔笔直直地高挂的样子,作者以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和风吹拂、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 4.说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在用词炼字上的精妙之处,并说明其蕴含的哲理。 “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中蕴含“旧事物孕育着新的生机”的哲理。 5.诗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在青山之外,诗人是看不见的,而为什么诗的一开头就提到“客路”? 这是诗人的想象,表明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6.最后一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点名了诗的主题,你是怎么理解这种乡愁的? 诗人通过描写在北固山下停宿时所看到的两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抒发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课堂小结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翻译】 枯萎的藤蔓,垂老的古树,黄昏时的乌鸦,扑打着翅膀,落在光秃秃的枝桠上。纤巧别致的小桥,潺潺的流水,低矮破旧的几间茅屋,愈发显得安谧而温馨。荒凉的古道上,一匹消瘦憔悴的马载着同样疲惫憔悴的异乡游子,在异乡的寒冷、萧瑟的秋风里踌躇而行。夕阳渐渐落山了,但是在外的游子,何处是归宿?家乡在何方?念及此,天涯漂泊的游子怎能不愁肠寸断! 1.这首小令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深秋晚景图 2.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萧瑟苍凉;凄凉 3.诗歌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断肠人在天涯;游子孤寂悲苦的心情。 4.“小桥流水人家”是令人神往的一幅美景,它被穿插在诗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以乐景写哀情,反衬游子思乡的愁绪 。
◆课堂小结
三、内容主旨
《观沧海》通过描写沧海的宏伟景象,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建功立业的抱负。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通过对暮春时节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关切之情。
《次北固山下》通过描写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江南水乡的无比热爱和对家乡亲人十分怀念的思想感情。
《天净沙·秋思》生动地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达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孤寂、愁苦之情。
四、写作特色
《观沧海》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全诗没有直接抒情的诗句,而是把情完全包含在景物描写中。描写海上实景,写出了大海的辽阔与壮美,透露出诗人对大海的赞美;写虚景,通过奇特的想象,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体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无论是实景,还是虚景,字里行间都洋溢着饱满的激情,达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效果。
(2)动静结合,虚实相生。
诗人在写景中,注意结合景物的状态进行描写。如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动静相映,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另外,诗人在写景中,把写实和想象有机结合起来,如海水、山岛、树木、百草,属于眼前的实景,日月、星汉属于想象中的虚景,有实有虚,创造了虚实相生的开阔意境。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首句写景,独选飘忽无定的杨花和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既点明了特定的时令,又含有飘零之感、离恨之意,切合当时的情景,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2)想象丰富,构思奇特。
诗人和王昌龄天各一方,不能当面向他倾诉关怀之情,于是突发奇想,把明月看成能知人意、达人情的使者,托付明月把自己的关心和同情带给远方的友人,想象新颖奇特。
《次北固山下》
寓情于景,景中含理。
本诗写景富有特色,尤其是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既描写了江南早春特有的景色,又蕴含着因光阴似箭而引发的思乡愁绪。另外,在景中还蕴含着一种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自然理趣,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天净沙·秋思》
有机组合意象,营造苍茫悲凉的意境。
这首小令前三句用九个富有特色的意象,有机组合成一个意象群,勾勒出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营造出一个孤寂、凄凉的令人动容的意境,对天涯游子的孤寂和羁旅愁思起到了烘托渲染作用,恰到好处。
五、疑难探究
1.《观沧海》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诗人博大的胸怀?诗人是怎样传达出这种情怀的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四句最能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体现,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中。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写出了大海波澜壮阁的宏伟景象,接着四句写的是虚景,诗人借助奇特的想象展现了大海吞吐目月星展的气概。诗人运用虚实结合、寓情于景的手法,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表现出博大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遇有此寄》一诗是怎样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借景抒情的
诗的第三句以拟人化的手法写月,赋予月亮以人的特性。诗人内心悲愁,无处排遣,无人理解,似乎只有月亮才是他真正的知音。“我寄愁心与明月”,诗人只好把满腔悲愁托付给普照寰宇的明月,让它伴随友人一同奔赴夜郎之西。至此,我们看到诗人李白寄给王昌龄的不仅仅是一首短诗,而是一份真挚的友情,一颗赤诚的心。
3.试从炼字的角度探究《次北固山下》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两句写景的妙处。
这两句是写船上所见景色。其中“平”“阔”“正”“悬”四字用得极妙。“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江岸齐平。船上的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宏阔大。而“悬”又是“风正”的结果。“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有“顺”与“和”的内容,可见诗人炼字的精妙。
4.《天净沙·秋思》中,“小桥流水人家”的景物与“断肠人在天涯”的愁情是否一致 联系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示例:一致。“小桥流水人家”呈现的是一种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更能够衬托出天涯游子的孤寂和思乡的悲愁。“小桥流水人家”与“断肠人在天涯”同处一个图景中时,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使图景带上了悲凉的色彩。自然景物本无感情,但作者将这些客观景物纳入特定的审美意境中,它们便被赋予了特定的感彩,与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和汉字的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东临碣石(jié) 水何淡淡
B.山岛竦峙(shì) 左迁龙标
C.秋风萧瑟(sè) 夕阳西下
D.子规啼(tí) 枯籐老树
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歌以咏志(表达,咏叹) 风正一帆悬(挂)
B.乡书何处达(送到) 老树昏鸦(傍晚)
C.星汉灿烂(星星) 海日生残夜(升起来)
D.次北固山下(停宿) 古道西风(秋风)
3.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B.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C.杨花落尽/子规/啼
D.枯藤/老树/昏鸦
4.下列各组作家作品搭配不当的一项是( )
A.《观沧海》——曹操——《乐府诗集》——律诗
B.《次北固山下》——王湾——《全唐诗》——五律
C.《钱塘湖春行》——白居易——《白氏长庆集》——七律
D.《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全元散曲》——元曲
5.下列各句中画线词不是表示具体地名的一项是(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B.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C.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D.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6.下面不是对偶的一句是( )
A.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B.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C.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D.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7.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观沧海》是曹操写的一首乐府诗。作者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观海望天,气势恢宏,表达了自己吞吐日月、包蕴万物的宽广胸怀和统一中原的伟大抱负。
B.《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开头便选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的气氛。
C.《次北固山下》这首诗虽然通篇写景,但是怀乡之情却贯串始终。
D.“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中的六种景物都是秋天所特有的,美丽的秋景衬托着“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的描写,更加突出了秋天风和日丽的景色和作者急欲归家的欢快心情。
二、课内古诗词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对《观沧海》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
B.“水何澹澹”描写了大海的近景,使人感受到海边景色的壮丽多姿。
C.“洪波涌起”中的“涌”字,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让我们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D.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诗歌合乐时所加的套语,与正文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2.请你结合诗歌简要说明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趣。
(二)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而作,是在得知王昌龄被贬到龙标做县尉时特意写的。
B.首句写景,诗人描写杨花飘零、子规啼叫,烘托无限喜悦之情,情在景中,情景交融。
C.“过五溪”见迁谪艰难、道路遥远,写出王昌龄被贬谪之地的偏远,贬谪之路的艰辛。
D.这首诗将叙事抒情巧妙地结合起来,充分显示出李白的艺术价值,也是本诗具有长久艺术魅力的根本所在。
4.诗歌的最后两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了什么感情?
(三)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游览”的意思,表明诗人写诗的地点。
B.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
C.本诗景物描写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颔联的“阔”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回大地,冰雪消融的景象。
D.尾联的“乡书”“归雁”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乡思愁绪。
6.诗的颈联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赏析其妙处。
(四)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7.下列对这首小令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小令用寓情于景的写法具体而又生动地表现了一个长期流落异乡的游子的悲哀。
B.“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之美。
C.全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因此更加动人。
D.最后两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点明主旨,直抒天涯游子之悲情。
8.如果把“古道西风瘦马”中“瘦马”改为“骏马”好不好?为什么?
一、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及第后忆旧山
唐 白居易
偶献子虚登上第,却吟招隐①忆中林②。
春萝秋桂莫惆怅,纵有浮名不系心。
【注释】①招隐:以“招隐”为题的诗。②中林:故乡的林野。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第一句点明了诗人刚登皇榜及第的背景。
B.诗歌第二句借“忆中林”,表现了自己不会忘掉故乡的林野,表达其对故乡之深情。
C.诗人意欲与春萝秋桂分享及第的喜悦,可惜春萝秋桂不能理解诗人的心情,诗人深感惆怅。
D.诗句虽然用语平易通俗,却意味醇厚,蕴含深沉,耐人寻思。
10.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春萝秋桂莫惆怅,纵有浮名不系心”的妙处。
二、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1.对下面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写花草树木探得春将归去,便各施解数,吐艳争芳,争芳斗菲;三四句,写连那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英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飞舞。
B.诗人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寥寥几笔,便给人以满眼风光、耳目一新的印象。
C.此诗透过景物描写让读者领悟出其中的人生哲理:诗人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
D.诗中拟人化手法的奇妙运用,糅人、花于一体。“无才思”三字,是作者谐谑之笔,讽喻那些无真才实学之人。
12.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
三、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3.本诗作者是_________(填人名),诗中“幽篁”的意思是__________。三四句中的“相照”与上句中的“_________”一词相呼应。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诗人晚年隐居时创作的一首五绝,刻画了一个高洁脱俗的隐者形象。
B.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竹林中弹奏、长啸之状,表达了诗人因仕途坎坷而内心落寞无限惆怅之情。
C.全诗写月夜幽林寂静,具有“以声写静,以动衬静”的艺术特色。
D.“明月来相照”运用拟人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四、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5.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诗人返乡途中归心似箭,无奈长路漫漫,亲人远隔,泪雨滂沱。
B.“双袖龙钟泪不干”用夸张的手法表现思乡之情,也为下文捎书回家“报平安”做铺垫。
C.诗中“马上相逢”句写出了彼此形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
D.这首诗以平实的语言,抒写报国与亲情难以两全,以及思念亲人又不愿意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
16.“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两句好在哪里?
五、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各题。
送王适徐州赴举
苏辙
送别江南春雨淫,北方谁是子知音。
性如白玉烧犹冷,文似朱弦叩愈深。
万里同舟宽老病,一杯分袂发悲吟。
明年榜上看名姓,杨柳春风正似今。
(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扣题,点明了送别的时令、地点、天气以及友人要去的地方。
B.颔联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认为友人的性格虽然冷漠但温润如玉。
C.颈联既实写与友人以酒饯别,又实写与友人万里同舟的情景,是诗人的悲吟。
D.尾联榜是春闱的杏榜,作者期待友人明年榜上有名,表达了对友人美好期待。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六、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冬至日独游吉祥寺①
[宋]苏轼
井底微阳②回未回,萧萧寒雨湿枯萎③。
何人更似苏夫子,不是花时肯独来。
【注释】①吉祥寺:即后来的广福寺,寺中牡丹最盛。②微阳:指阳气始生。古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③荄(gāi):草根。
18.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 )
A.诗人在首句用“回未回”写出冬至日前后气候的变化。
B.第二句描写了淅淅沥沥的寒雨淋湿枯草、湿润草根的景象。
C.此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D.此诗写了诗人冬至日在吉祥寺赏花,别有一番情调。
19.“不是花时肯独来”中“独”字别有意味,请谈谈你的理解。
七、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九日送别
王之涣(唐)
蓟庭①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②飞。
【注释】①蓟(jì)庭:蓟地的庭院。蓟,古地名,在今北京城西南。②断蓬:断梗飞蓬,喻漂泊不定。蓬,即蓬蒿,一年生草本植物,秋天干枯,风吹折断而飞。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题目来看,这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歌。在中国古代,重阳节也被称为“九日”。
B.这首诗的首句“蓟庭萧瑟故人稀”,点明了登高送别的地点是在蓟州边极荒凉萧瑟之地。
C.第三句中的“暂”字,既有诗人和朋友分别的依依不舍,又含有暂时忘却离别的忧伤,高高兴兴、开怀同饮菊花美酒这样的复杂情感。
D.全诗抓住暮春的时令特点,表现送别者与被送者双方“同在异乡为异客”的孤凄心情。
(2)末句“明朝应作断蓬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八、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江山秋色图①
胡行简
连山缥缈树槎牙②,江上西风雁影斜。
万迭③秋光无限好,画围偏在野人④家。
[注]①此诗为画作《江山秋色图》上的题诗。②槎(chá)牙:形容树木错杂不齐貌。③万迭:万重。④野人:山野之人。
2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句通过山、树、江、风、雁等意象,营造了秋的意境。
B.前两句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江山秋色图,与题目照应。
C.本诗写景从视觉感受出发,写出了多种景物的形态。
D.本诗是一首题画七绝,读起来音韵和谐优美。
22.结合本诗三、四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人喜爱画作《江山秋色图》的原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