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必修五【第2单元】综合检测试卷及答案解析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基础积累(每小题5分,共15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柠檬(méng) 香橙(chéng) 和煦(xù) 高耸(sǒng)
B.辉煌(huáng) 宽敞(chǎng) 凝(níng)视 悬崖(yá)
C.飞泻(xiè) 骡(luó)子 漫(màn)游 山峦(luán)
D.闪烁(shuò) 边缘(yán) 喧(xuān)腾 领悟(wù)
【解析】 缘,读yuán。
【答案】 D
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惶惚 寂寞 欢愉 安慰
B.呼啸 闪耀 汹涌 逃避
C.碧波 安祥 深渊 苦涩
D.笨咄 羞惭 疲倦 强韧
【解析】 A项,惶—恍。C项,祥—详。D项,咄—拙。
【答案】 B
3.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座冰山高达十几米,像连绵不断的山峦,又仿佛是地壳变动形成的山体褶皱……
B.从七浦路到塘沽路的河南北路两侧人行道上,红白相间的隔离桩密密麻麻地驻扎在人行道上,好似“梅花桩阵”。
C.磁条银行卡能够被轻松复制,从而倒逼银行要把磁条卡换为IC卡,但巨大的成本让我国银行卡换“芯”之旅步履维艰。
D.一个小小的火星,一个未熄的烟头,都能使大自然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使社会财产化为乌有,甚至夺取人的生命。
【解析】 A项,连绵不断:指连续不止,从不中断。B项,密密麻麻:指多而密的样子。C项,步履维艰:指行走困难、行动不方便。D项,化为乌有:指全部消失或完全落空。
【答案】 A
4.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项是( )
A.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我们大多只注重地面建筑,不太重视地下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城市地下排水设施的建设,使我们的城市付出了很大代价。
B.市职业介绍中心的工作人员认为,经济结构调整造成的需求旺盛、人岗不匹配的结构性就业矛盾仍是当前“招工难”的主因。
C.新修订的《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加强了对驾驶人的处罚及管理力度,有助于提高驾驶人的行车素养,保证路人及驾驶人的安全。
D.这次演习着眼于有效维护我国领土和海洋主权,提高军地海上联合维权斗争指挥协同和应急处置能力,积累维权斗争经验。
【解析】 A项,成分残缺。去掉“由于”或“使”。C项,语序不当。应该是“管理及处罚”。D项,不合逻辑。“领土”和“海洋”不能并列。
【答案】 B
5.下面的句子组合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我一直认为,除了《三国演义》中的小说形象,真实的诸葛亮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历史上获得超常名声,多半是因为这篇《出师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诗中所写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就是这个意思。
①也会使一代代拥有英雄情怀的后人追思、感慨
②即便是一次失败的行动
③历史上比他更具政治能量和军事成就的人物太多了
④而一旦有了文学印记
⑤却都没有留下这样的文学印记
⑥因此也都退出了人们的记忆
A.②⑤⑥③④① B.②⑤④⑥③①
C.③⑤④②①⑥ D.③⑤⑥④②①
【解析】 六句话主要探讨了历史人物与文学的关系问题,几句话主要以诸葛亮为例,先说其他人,然后说诸葛亮出名的原因。以此可以判断出答案。
【答案】 D
二、阅读鉴赏(40分)
(一)课内阅读
阅读诗歌《我独自漫游,犹如一朵云》,回答问题。(10分)
我独自漫游,犹如一朵云
华兹华斯
我独自漫游,犹如一朵云,
高高地飞越峡谷和山峦;
忽然间我望见金黄的水仙——
密密麻麻,连成一大片;
在湖边,在树阴下,
在阵阵微风中起舞翩翩。
辉映着,闪烁着,连绵不断
就像银河里的星星,
这些水仙沿湖湾的边缘
伸向望不到尽头的远方;
仅仅是一瞥,就望见了千万朵,
在欢快的舞姿里频频点头。
波浪在旁边喧腾,但水仙
远远胜过波浪四溅的欢乐。
有如此欢快的事物作伴,
诗人怎能不感到欣喜;
我看了又看,却并未领悟
这景象给我带来了怎样的财富。
经常地,当我心神恍惚
或是躺在床上陷入沉思,
水仙就会映现在我的内心——
给寂寞中的我带来安慰;
于是我的灵魂满怀欢愉,
伴随着水仙翩然起舞。
6.诗歌中的水仙与诗人有什么关系?请简要解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水仙”是诗人在跋涉过程中看到的美好事物,给孤独、寂寞的诗人心灵的安慰。从后来诗人孤独时想起水仙这个细节可以看出,诗人喜欢水仙,把水仙当成激励自己前行的动力。
【答案】 诗歌中的水仙具有着象征意义,代表着一种理想、一种追求。诗人在孤独、寂寞中看到了水仙,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而在诗人孤独、寂寞的时候,那些诗人见过的水仙给了诗人安慰,诗人得到暂时的休息,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能够继续上路去追求理想的世界。
7.结合诗歌的内容,简要分析诗歌是如何使用对比手法的。(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诗歌通过描写漫游的诗人看到水仙后情感的变化,表达出诗人世界观的改变。诗人孤独漫游世界,看到翩然起舞的水仙,受到极大的震撼;当时内心中充满着快乐,这是因为作为独自漫游的诗人来说,这个世界充满了丑陋、庸俗,但是看到水仙后,改变了诗人对世界的看法,特别是水仙已经停留在诗人的内心世界时,水仙对诗人的影响就更大了。顺着这个思路分析,诗歌使用对比的有两个角度:一是诗人与水仙的对比,一是诗人本身的对比。
【答案】 (1)诗人与水仙的对比。①诗人独自一人,而水仙成千上万。②诗人是漫游的,而水仙定居在湖边、树阴下。③诗人是寂寞的,而水仙欢快起舞。
(2)诗人前后情感的对比。没有见到水仙前的诗人是孤独、寂寞、伤感的;见到水仙后的诗人是欣喜、快乐的,欢乐的水仙改变了诗人对世界的看法;后来想到水仙的诗人是更加欢愉的,因为水仙让诗人看到了世界的美好。
阅读诗歌《豹——在巴黎植物园》,回答问题。(10分)
豹
——在巴黎植物园
里尔克
它的目光被那走不完的铁栏
缠得这般疲倦,什么也不能收留。
它好像只有千条的铁栏杆,
千条的铁栏后便没有宇宙。
强韧的脚步迈着柔软的步容,
步容在这极小的圈中旋转,
仿佛力之舞围绕着一个中心,
在中心一个伟大的意志昏眩。
只有时眼帘无声地撩起。——
于是有一幅图像浸入,
通过四肢紧张的静寂——
在心中化为乌有。
8.第三节中,诗人再次写到豹的眼睛,与第一节相比,豹的眼神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怎样理解这种变化?(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分析第一节、第三节描写豹眼神的语句,体会这种眼神变化与豹的思想的关系,比如“撩起”眼帘表现的应该是对外界的看法,而前文的“疲倦”和后文的“化为乌有”能够体现豹的思想。
【答案】 第三节豹有时无声地撩起眼帘,好像在瞬间又一次获得意志和力量,似乎看到一幅诱人的前景,它的四肢因此而变得紧张起来,好像要猛然跃起,冲出牢笼。但是当它看到周围的铁栏,以前的努力,刚才的美好景象都“化为乌有”了。眼神的变化,表现了豹的雄心一现即消失的悲哀与无奈。
9.“只有时眼帘无声地撩起。/——于是有一幅图像浸入”中的“一幅图像”可能是什么?对豹的内心有什么影响?(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可以分析豹被栏杆围着的原因以及在栏杆内的豹看到的内容,影响方面可以从“栏杆”的角度分析,分析豹这种状态下的心理和行为。
【答案】 这里供人想象的空间特别大,它可以指昔日自由生活的环境,可以指其它兽类被关押的惨景,也可以指游客的呵斥与捉弄,一言以蔽之,是外部世界的影像。影响:“紧张的静寂”,指的是外部影像在四肢的反应,是动与静的对立,当它最后抵达内心时“化为乌有”,好似岩浆冷却,暗示着囚笼中的豹的结局——雄心消失,丧失斗志而最终死亡。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10分)
严重的时刻
里尔克 陈敬荣/译
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哭,
无缘无故在世上哭,
在哭我。
此刻有谁夜间在某处笑,
无缘无故在夜间笑,
在笑我。
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走,
无缘无故在世上走,
走向我。
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死,
无缘无故在世上死。
望着我。
10.为什么说本诗抒写的是人生的宿命?(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可以从本诗描写的内容的角度分析,比如诗歌写了人的一生,在这一生中人的生死、痛苦、欢乐等都是规定的,与人本身没有关系,由这些可以得出答案。
【答案】 诗歌的主体意象是哭笑生死,即人的一生。而每节的“无缘无故”说明人的生死是毫无理由的,你没有任何发言权地来到这个世上,又不得不死去,你的痛苦与欢乐也没有多少不是被规定的,你的一生,从本质上说,是被规定的一生,你没有任何选择,根本上就是一种宿命,你无可逃避。
11.“此刻”与“某处”有什么深刻内涵?(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分析“此刻”“某处”的内涵,即时间、空间的概念,以此联系诗歌表达的主体——人的宿命,分析词语的意思。
【答案】 “此刻”与“某处”分别指时间和空间,也就是永恒无边的宇宙。即人生的宿命无所不在。“某处”是任何地方,“此刻”是任何时刻。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10分)
明天,天一亮……
雨果 闻家驷/译
明天,天一亮,原野露曙色,
我就动身。我知道你在跂望。
我行经森林,我行经山泽,
我再不能长此天各一方。
我注视着思念踽踽地走,
什么也不闻,什么也不见,
怀着忧心,倚着背,交叉着手,
白昼,我觉得如同黑夜一般。
我不看直下江流的远帆,
也不看落日散成的彩霞,
几时我到了,就在你的墓前,
放下一束青枝和一束花。
12.明明是诗人自己渴望早一点见到女儿墓,诗人却说“我知道你在跂望”,为什么?(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注意分析诗歌使用的手法,分析这种手法对表达诗人对女儿的思念之情的程度。
【答案】 明明是诗人自己渴望早一点见到女儿墓,却写女儿在翘首待父。这种换位的写法表明了诗人爱女儿之深。他永远不肯相信女儿已死去,觉得女儿仍在盼着见他,这样就写活了父女间那份依依深情。
13.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对女儿的深切思念。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诗人是如何表达的?(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可以按照章节分析每章节表达的意思,然后总结诗歌表达的情感。
【答案】 第一节用“我行经森林,我行经山泽”表明路途之远和赶路之急;第二节用“什么也不闻,什么也不见”表达用心之专一;第三节用“不看远帆,不看彩霞”表示诗人之执著。这样,那份急切、执著与专一的思念之情就被表达得真挚动人了。在诗人心中,女儿是光明和希望。失去女儿,就失去了一切。女儿已死,见不到她,诗人便无心去做任何事。所以,诗人说“白昼,我觉得如同黑夜一般”,这是表达诗人对女儿爱之深,思之切。
三、语言表达(15分)
14.阅读下面的诗歌,续写一节诗,要求使用比喻的手法,句式和例句相同。(5分)
情是
跳荡的火焰,
炽热鲜艳,
令人陶醉。
但若不添柴加木,
火焰就会熄灭。
仿写:情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注重分析示例体现的特点:第二句使用暗喻的手法,三四句表现“情”的特点以及给人的影响,最后两句用假设的语气、比喻的手法说明对情的做法。
【答案】 (示例)灵动的清流,/轻盈清澈,/令人惊叹。/但若不流动,/清流就会成为死水。
15.下面是关于利用智能地毯预防老年人跌倒的一段报道。请依次概括出预防过程中的四个关键步骤,每个步骤不超过7个字。(5分)
英国科研人员使用一种新颖的电磁层析成像技术,研发了一种先进的智能地毯。通过监控在地毯上行走者的步伐,地毯可以在老人即将摔倒时发出提示音,从而避免摔伤事故发生。地毯里的塑料光学纤维就是奥妙所在。只要有人踏上地毯,地毯里的光学纤维就会弯曲、实时记录下踩踏者的行走模式,然后地毯边缘的微型电子传感器就把记录下的信息传送给连接的电脑,电脑会自动分析这些信息、显示出踩踏者的足迹,同时识别其行走过程中的细小变化,以此判断其是否会突然跌倒。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
【解析】 注重分析这种地毯的作用,比如监控在地毯上行走者的步伐,能够发出提示音等等,然后辨析“预防过程”中关键的步骤即可。
【答案】 (示例)①记录行走模式 ②传送消息到电脑 ③分析并识别信息 ④发出提示音
16.把下面长句改写成几个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5分)
行政强制措施是指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为制止违法行为、防止证据损毁、避免危害发生、控制危险扩大,依法对公民的人身自由实施暂时性限制,或者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财物实施暂时性控制的行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注重分析长句的意思,分析主要讨论的对象以及讨论对象的特点等。比如“行政强制措施”有何特点、对象是谁、作用是什么等。这样就可以把长句变为几个短句了。
【答案】 (示例)①行政强制措施是出现在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的一种行为。②它的目的是制止违法行为、防止证据损毁、避免危害发生、控制危险扩大。③此目的是通过依法对公民的人身自由实施暂时性限制,或者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财物实施暂时性控制来实现的。
四、写作(50分)
17.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微博作为一种新媒介,近两年发展迅猛。有关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微博用户数量从6311万快速增长到1.95亿,半年增幅高达208.9%。微博的东风,吹来了“微”观念的普及,也催生出微电影、微小说、微童话、微新闻、微评论、微视频等新鲜事物。一方面,寥寥数语并不妨碍一篇微小说完成人物的塑造与情绪的表达,90秒的时长同样可以演绎一个情节紧凑的电影故事;另一方面,3G手机、MP4等媒介,让人们得以充分利用各种材料“碎片”,微小说、微电影等恰好在“体型”上契合了人们即时消费的诉求。有人说,“微时代”已经来临。
面对“微时代”,有人欢欣鼓舞,有人大加挞伐,有人沉思不语……
你如何看待“微时代”中林林总总的现象?请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
“微时代”的来临,契合现代人空闲时间零散的需求,给人们带来许多新鲜感受,带来许多便利,无疑有许多值得肯定的地方。凡事有其利必有其弊,“微时代”其实是快餐文化新的平台和表现形式,带给公众更多的浮躁。对于普通人,在享受着“微时代”便利的同时,也在唾手可得的便利中日益懒惰。每天沉迷于各种短小的新闻和微博留言,长此以往,形成媒介依赖,很多人只有“知情欲”,缺少独立、严肃的思考精神。如微电影,反映了大众娱乐化心态,迎合“微时代”下浮躁的心理需求;
过低的门槛使质量无法得到保证,过快的传播往往会产生误读。有了以上思考,就有了辩证意识,一篇议论文的基本思路或框架也就形成了。具体写作中,可以从某个角度切入,谈“微博”“微电影”的利弊,可重点谈“利”或“弊”中的某一方面,凸显主要观点,如“莫让‘微表达’变成了‘浅表达’”“‘微创作’,路在何方”;也可着眼整体,谈对“微时代”来临的整体认识,如“‘微时代’:便利还是浮躁”等。
【范文示例】
“微时代”需要褪去躁动与浮浅
彭海艳
微博、微小说、微童话、微电影……只有想不到,没有“微”不了。当这句幽默却又真实的话广为流传时,我们惊叹,“微时代”已悄然来临!惊叹之余,有人认为,“微时代”的降临,折射出人们心灵的躁动;“微时代”的来临,不是灵魂觅得寄托,而是浮浅思维得逞。此言一语中的。
譬如微博,虽然简便快捷、贴近生活,让它拥有了独特魅力,然而,任何新生事物,只有拥有了深刻内涵和强大生命力,才能在时光的飞速流转中经久不衰。正如传统文学,在历史的筛选和打磨中不断进化,发展至今,已经拥有了相当深的文化底蕴。优秀文学作品中体现出的精神高度与创作技巧,是作家反复琢磨后的思想结晶,是真正意义上的经典。而这一点是微博中的微小说无法比拟的。也许,微小说确实言简意赅,短小精悍;也许,它真的能够反映一些现实问题。可是,过多的留白,受限的字数,无法呈现出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形象,更难塑造出永恒的经典,表现的往往只是浅层次的东西。新浪微博第二届微小说大赛,30天内主办方共收到近150万部作品,平均每天收到5万部。面对这些数据,我们不得不承认,微小说的盛行是现代人心情浮躁的体现。
前些日子网络上质疑新一届茅盾文学奖作品——《人在高原》的热潮,再次验证了大众对深阅读的排斥。山东作家张炜花费了22年时间,忍受寂寞孤独,精心完成一部长达450万字的巨著,而这样一部倾注作家心血的著作却被疑为“篇幅过长,茅奖评委不可能读完”遭到诟病,甚至有人怀疑其获奖的真实性。这样无端质疑的闹剧,与“微文化”的兴起是不是如出一辙?无论是对微小说的热衷,还是对深阅读的淡忘,都是社会浮躁之风的一个缩影;一味地追求速度,却忘了本质,这正是当下“微时代”躁动的病症。
在“微观念”大肆蔓延下,人们渐渐失去理性、辨知力和价值取向,为迎合浮躁心态下内心对浅薄的猎取,对低俗的好奇,人们开始积极开发恶搞因子,让本已“漂浮”起来的生活愈加浮浅。前不久,北大校长周其凤在湖南某大学做演讲时曾说到“美国的教育是一团糟”,很快,被断章取义后的这句话风行网络。网民不明真相,在微博浅薄地抨击,说周其凤“丢人”“无知”“悲哀”甚至“脑残”……且不谈受批评者的满腹委屈,网民们这种盲目跟风的作派实在让人生畏。不明事情的来龙去脉,也不知具体环境,只知这句话爆出后惊人的轰动效果、火爆程度。一阵热闹后,留下的又是什么,很少有人思考。仿佛好戏散场之后,各自走各自的路——浮浅的“微时代”让人的心灵毫无方向地漂荡。
有一天,当我们发现,每日在“微”世界中游走,已很少静下心来读一本书,抑或思考一些问题的时候,我们不得不警醒:“微时代”,到底带给了我们什么。
当“网络水军”这个名词出现在我们的眼前,我们不禁要问:“微时代”,还剩下多少真实?
当北大校长周其凤被误会得一塌糊涂,我们无语沉思:“微时代”,究竟有没有人静心思考?
当躁动浮浅让我们与原生品性渐行渐远,我们不禁自问:“微时代”能给我们留下什么?
【点评】 这篇文章立意显豁鲜明,观点尖锐犀利,更重要的是,文章的素材援引和议论分析颇有“含金量”。素材运用方面,新浪微博第二届微小说大赛的相关数据、新一届茅盾文学奖评奖事件、北大校长周其凤遭误解等,都能看出作者的素材积累功夫。同时议论展开也颇具匠心,文章从“微时代”需要褪去躁动与浮浅两个角度展开论述,分析中肯精到,论述不枝不蔓,显示出扎实的议论基本功。最后,结尾颇具亮色,排比段落与反问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语言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