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必修五第4单元检测试卷及答案
(时间:100分钟 满分:100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A.宰予(yú) 徜徉(tánɡ) 踌躇满志(chóu chú)
B.凛然(lǐn) 荒秽(huì) 根深蒂固(dì)
C.拂拭(fú shì) 数罟(ɡǔ) 奸相佞臣(nìnɡ)
D.秕糠(bǐ) 庠序(xiánɡ) 瞠目结舌(chēnɡ)
解析 A项中“徜”应读“chánɡ”。
答案 A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虽欲无王,不可得已 B.为丛驱爵者
C.苟无恒心,放辟邪侈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解析 B项“爵”通“雀”,C项“辟”通“僻”,D项“颁”通“斑”。
答案 A
3.在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与其他三句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B.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C.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D.于是谢石等诸军,水陆继进
解析 D项表“众”之意,其他为兼词。
答案 D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
B.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C.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
D.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
解析 A项,文章,古为花纹、色彩;今为单篇不长的作品。B项,天理,古为天然的纹理、生理结构;今指天然的道理。固然,古为本来的样子;今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C项,规矩,古为圆规和曲尺;今指端正老实,合乎标准或常理。
答案 D
5.下面句子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我知之濠上也。 B.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C.天下莫柔弱于水。 D.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解析 A、C、D三项都是状语后置句,B项是宾语前置句。
答案 B
二、(39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17分)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涖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涖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选自《论语·卫灵公篇》)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群而不党 党:为了私利互相勾结。
B.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弘:发扬光大。
C.君子病无能焉 病:疾病。
D.吾见蹈而死者矣 蹈:踩。
解析 病:担忧。
答案 C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B.虽得之,必失之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C.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王笑而不言
D.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解析 B项“虽”都是“即使”的意思,A项第一个“以”是“因为”的意思,第二个“以”是“用”的意思;C项第一个“而”是“但是”的意思,表示转折关系,第二个“而”是表示修饰关系;D项第一个“之”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第二个“之”是“动词之后,起补足音节作用,不译”。
答案 B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所节选部分体现了《论语》一书语言简洁明快,要言不烦,但又不失生动、睿智的特点。
B.文中孔子认为整日与大家聚集在一起,说话从不提到道义,只喜欢卖弄小聪明的人,这种人很容易有出息。
C.文中所节选部分充分体现了孔子的“仁学”观点。
D.孔子认为君子不可以用小事情去考验他,而可以让他承担重大任务,而小人不可以承担重大任务;而可以用小事情去考验他。
解析 文中孔子认为整日与大家聚集在一起,说话从不提到道义,只喜欢卖弄小聪明的人,这种人不容易有出息。
答案 B
9.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臧文仲大概是个占住官位不管事的人吧?他明知柳下惠贤良,却不举用他来朝廷做官。
(2)我还能够看到史书中存疑的地方;有马的人借给别人先骑,今天就没有这种精神了。
【参考译文】
孔子说:“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孔子说:“完了,我从来没有见像好色那样好德的人。”
孔子说:“臧文仲是一个窃居官位的人吧?他明知道柳下惠是个贤人,却不举荐他一起做官。”
孔子说:“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那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
孔子说:“从来遇事不说‘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对他也不知怎么办才好。”
孔子说:“整天聚在一块,说的都达不到义的标准,专好卖弄小聪明,这种人真难教导。”
孔子说:“君子以义作为根本,用礼加以推行,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用忠诚的态度来完成,这就是君子了。”
孔子说:“君子只怕自己没有才能,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
孔子说:“君子担心死亡以后他的名字不为人们所称颂。”
孔子说:“君子求之于自己,小人求之于别人。”
孔子说:“君子庄重而不与别人争执,合群而不结党营私。”
孔子说:“君子不凭一个人说的话来举荐他,也不因为一个人不好而不采纳他的好话。”
子贡问孔子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孔子说:“我对于别人,诋毁过谁?赞美过谁?如有所赞美的,必须是曾经考验过他的。夏商周三代的人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三代能直道而行。”
孔子说:“我还能够看到史书存疑的地方;有马的人(自己不会调教,)先给别人使用,这种精神,今天没有了罢。”
孔子说:“花言巧语就败坏人的德行。小事情不忍耐,就会败坏大事情。”
孔子说:“大家都厌恶他,我必须考察一下;大家都喜欢他,我也一定要考察一下。”
孔子说:“是人使道发扬光大,而不是道使人发扬光大。”
孔子说:“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才真叫错了。”
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彻夜不睡觉,去左思右想,结果没有什么好处,还不如去学习为好。”
孔子说:“君子只谋求行道,不谋求衣食。耕田,也常要饿肚子;学习,可以得到俸禄。君子只担心道不能行,不担心贫穷。”
孔子说:“凭借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但仁德不能保持它;即使得到,也一定会丧失。凭借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可以保持它,不用严肃态度来治理百姓,那么百姓就会不敬;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可以保持它,能用严肃态度来治理百姓,但动员百姓时不按照礼的要求,那也是不完善的。”
孔子说:“君子不能让他们做那些小事,但可以让他们承担重大的使命;小人不能让他们承担重大的使命,但可以让他们做那些小事。”
孔子说:“百姓们对于仁(的需要),比对于水火(的需要)更迫切。我只见过人跳到水火中而死的,却没有见过实行仁而死的。”
孔子说:“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22分)
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当能。”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唯剑士也。”庄子曰:“诺,周善为剑。”太子曰:“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庄子曰:“请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太子乃与见王
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得试之。”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令设戏请夫子。”
王乃校剑士七日,死伤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王曰:“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奚谷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 文王芒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曰 :“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王曰:“庶人之剑何如?”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目真睦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
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其处也。
(《庄子·说剑》有删节)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 谋:为……谋划。
B.请治剑服 治:备办。
C.庄子入殿门不趋 趋:小步快走。
D.王乃校剑士七日 校:使……较量。
解析 “谋”的意思应为“图谋”。
答案 A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日夜相击于前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 甚矣,汝之不慧
C.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 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D.太子乃与见王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解析 C项两个“而”都表修饰关系;A项两个“于”的意思分别是“在”和“到”;B项第一个“之”是代词,代赵文王喜欢让剑客日夜相击一事,第二个“之”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D项两个“与”分别是“和”和“帮助”的意思。
答案 C
12.下列句子中直接记述庄子言行机智的一组是( )(3分)
①“庄子当能。”②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
③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④“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⑤“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⑥“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解析 ①不属于直接描写,而是间接描写;②表现的不是机智,而是处事的冷静,看问题的透彻、长远;⑥表现的是他的自信和沉着。
答案 D
13.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庄子剑术高超,能做到不出十步击杀一人,奔走千里锐不可当,因此赵文王称之为“天下无敌”。
B.庄子采用比喻、夸张、对比等方法迂回巧妙地劝谏赵文王。
C.庄子说,剑有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三种,委婉地指出赵文王所好实际是天子之剑,而不是庶人之剑。
D.《说剑》这篇文章,主旨是劝说赵文王不要争斗,反映了庄子清静无为的思想。
解析 A项错在庄子并非真的剑术如此高明,是庄子为了劝谏赵文王而夸张的,以引起赵文王的谈话兴趣。C项正确的说法应是庄子委婉地指出赵文王所好的是庶人之剑而非天子之剑。D项从原文可看出庄子劝谏赵文王要有天子气魄,使天下臣服,而非无为思想。
答案 B
14.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赵国何求而不得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夫子休,就舍待命。(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听说太子想要用我,意欲断绝赵王对剑术的爱好。
(2)在赵国这片天地上我希望得到什么难道还得不到!
(3)先生暂回馆舍休息,等待通知。
【参考译文】
当年赵文王喜好剑术,击剑的人蜂拥而至,门下食客三千余人,在赵文王面前日夜相互比试剑术,死伤的剑客每年都有百余人,而赵文王喜好击剑从来就不曾得到满足。像这样过了三年,国力日益衰退,各国诸侯都在谋算怎样攻打赵国。太子悝十分担忧,征求左右近侍说:“谁能够说服赵王停止比试剑术,赠予他千金。”左右近侍说:“只有庄子能够担当此任。”
太子于是派人携带千金厚礼赠送给庄子,庄子不接受。跟随使者一道,前往见太子说:“听说太子想要用我,意欲断绝赵王对剑术的爱好。假如我对上游说赵王却违拗了赵王的心意,对下也未能符合太子的意愿,那也就一定会遭受刑戮而死去,我哪里还用得着这些赠礼呢?假如我对上能说服赵王,对下能合于太子的心愿,在赵国这片天地上我希望得到什么难道还得不到!”太子说:“是这样的。父王的心目中,只有击剑的人。”庄子说:“好的,我也善于运用剑术。”太子说:“如今先生如果是穿儒服去会见赵王,事情一定会弄糟。”庄子说:“请让我准备剑士的服装。”三天以后剑士的服装裁制完毕,于是面见太子。太子就跟庄子一道拜见赵王。
庄子不急不忙地进入殿内,见到赵王也不行跪拜之礼。赵王说:“你想用什么话来开导我?”庄子说:“我听说大王喜好剑术,特地用剑术来参见大王。”赵王说:“你的剑术怎样能遏阻剑手、战胜对方呢?”庄子说:“我的剑术,十步之内可杀一人,行走千里也不会受人阻留。”赵王听了大喜,说:“天下没有谁是你的对手了!”庄子说:“击剑的要领是,有意把弱点显露给对方,再用有机可乘之处引诱对方,后于对手发起攻击,同时要抢先击中对手。希望有机会能试试我的剑法。”赵王说:“先生暂回馆舍休息,等待通知。我将安排好击剑比武的盛会再请先生出面比武。”
赵王于是用七天时间让剑士们比武较量,死伤六十多人,从中挑选出五六人,让他们拿着剑在殿堂下等候,这才召见庄子。赵王说:“今天可让剑士们跟先生比试剑术了。”庄子说:“我已经盼望很久了。”赵王说:“先生所习惯使用的宝剑,长短怎么样?”庄子说:“我的剑术长短都适应。不过我有三种剑,任凭大王选用,请让我先作些说明然后再进行比试。”
赵王说:“愿意听听你介绍三种剑。”庄子说:“有天子之剑,有诸侯之剑,有百姓之剑。”赵王说:“天子之剑怎么样?”庄子说:“天子之剑,拿燕奚谷的石城山做剑尖,拿齐国的泰山做剑刃;用中原以外的四境来包扎,用四季来围裹;靠五行来统驭,靠刑律和德教来论断;这种剑向上割裂浮云,向下斩断地纪。这种剑一旦使用,可以匡正诸侯,使天下人全都归服。“赵文王听了茫然若有所失,说:“诸侯之剑怎么样?”庄子说:“诸侯之剑,拿智勇之士做剑尖,拿清廉之士做剑刃;这种剑,对上效法于天而顺应日月星辰,对下取法于地而顺应四时序列,居中则顺和民意而安定四方。这种剑一旦使用,四境之内,没有不归服而听从国君号令的。”赵王说:“百姓之剑又怎么样呢?”庄子说:“百姓之剑,全都头发蓬乱,鬓毛突出,帽子低垂,瞪大眼睛而且气喘语塞。相互在人前争斗刺杀,上能斩断脖颈,下能剖裂肝肺,跟斗鸡没有什么不同。一旦命尽气绝,对于国事就什么用处也没有。如今大王拥有夺取天下的地位却喜好百姓之剑,我私下认为大王应当鄙薄这种做法。”
赵文王于是拉着庄子来到殿上。厨师献上食物,赵王绕着坐席惭愧地绕了三圈。庄子说:“大王安坐下来定定心气,有关剑术之事我已启奏完毕。”于是赵文王三月不出宫门,剑士们都在自己的住处自刎而死。
三、(6分)
15.下面一段文字中有两处语序不当,请将其进行调整。(3分)
庄子像水一样冷静,像火一样热烈。几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受了他的影响,一方面嫉恶如仇,嬉笑怒骂;另一方面却又把天大的事,化成一股清风,一弯明月。他那文笔的恣肆,寓言的生动,思想的深刻,更是时时令人击节赞叹。
(1)调整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调整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像水一样冷静,像火一样热烈”改成“像火一样热烈,像水一样冷静”。
(2)“文笔的恣肆,寓言的生动,思想的深刻”改成“恣肆的文笔,生动的寓言,深刻的思想”。
16.以《寡人之于国也》所表现的“爱民”思想为话题,仿照示例中的句式特点,在横线上续写一个句子。(3分)
屈原流落汨罗江,心怀楚国,吟唱“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杜甫颠沛流离,心忧苍生,高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孟子奔走天下,心系黎民,高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四、(40分)
17.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荀子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庄子说:上善若水。
佛家说:心存善念。
请以“说善”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论述文。
【写作提示】 这则材料我们可以立意如下:
(1)善就是感同身受,同情人之不幸,理解人之需要,给予恰当的帮助。在生活中有人做好事吃了亏,以为善无善报,那就错了。善更多的是精神的补偿。善者,内心有光,周身有爱,对世间常怀恻隐之心,人生就不会轻浮;意识到自己对于他人的重要性,就会产生自信、自尊的感受。
(2)人心只有向善,才能被阳光照耀。
(3)心存善念的人是高贵的,背弃善的精神的人,则终将被世界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