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鹤壁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鹤壁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11 12:57:12

文档简介

河南省鹤壁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月考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所谓“出场定型”,意为人物一出场,作者即总体概括其思想性格,描绘其肖像特征,以使读者对此人物形象有一个整体的印象。贾宝玉和林黛玉是《红楼梦》的中心人物, 对他们的出场,作者就采用了“出场定型”的聚焦式方法,以给读者一个总体的深刻印象。二人正式出场是在第三回,作者以内视点的方法集中笔墨次第写来,先在林黛玉眼中写贾宝玉,再于贾宝玉眼中写林黛玉。作者着意在对方眼中写出,可谓别出心裁,颇有深意。
黛玉见宝玉是先视形,再由形窥神,由神知人。形包括服饰与容貌等方面,服饰描写一再强调,冠、褂、袄、裤、靴、玉齐全,纯用工笔,显出贵族公子的气派;容貌描写双重用墨,面、色、鬓、眉、目、态具在,昭示其美男子的神韵。“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重在写其内心之情,强调他是古今少有的多情种。两首《西江月》,意在揭示其与传统评价标准相违背的带有叛逆色彩的独特思想性格。似贬实褒、明贬暗褒、寓褒于贬,全面地概括了贾宝玉不合时宜的特征,为统领贾宝玉形象的总纲。
宝玉见黛玉是先总写,再细描;先观貌,次看神,后写心。总写只用八个字:“细看形容,与众各别。” 这是形神兼备的包括气质、风度在内的出类拔萃的整体感觉。细描重在借形传神,以“眉目”传情达意。“眉”以“似蹙非蹙”状之,现出其多愁善感;“目”以“似喜非喜”状之,写出她敏感多疑。而“态”“娇”“闲静”“弱”“病”等词语意在突出她的气质的独特性。“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强调其聪明颖悟及病态之美。宝玉眼中的这段描写又与前面众人眼中的黛玉形象——“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相互映衬,相互印证。
凡此可见,“出场定型”的写人方法是颇为允当的,它可以在人物亮相的瞬间一下子使其形象鲜明起来,给读者一个明确深刻的总体印象,使读者容易把握。同时,也为人物思想性格的丰富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节选自关四平、陈默《谈<红楼梦>的人物出场艺术》,有删改)
材料二:
作者对人物的独特性格反复皴染,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如贾宝玉的“爱博而心劳”的性格特征,是通过他那特别敏锐和细腻的思维和感情,通过他那乖张可笑的言语和行为,反复加以渲染。这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惟妙惟肖地写出他对黛玉、宝钗、晴雯、袭人、平儿、香菱等各种不同类型女性所持有的不同感情和态度,使其丰富多彩的各个层面立体地不可分割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成为独特的人物,极其鲜明又朦胧模糊,让人叹为观止。
作者对主要人物性格的反复皴染,不是通过惊险的故事情节,作粗线条的勾勒,而是通过日常的生活细节精雕细凿地刻画人物。如通过周瑞家的送宫花、雪雁送手炉等生活细节把林黛玉的敏感、尖酸的“小性儿”表现得淋漓尽致。
对主要人物的性格是反复刻画、渲染、衬托,而对一些次要甚至是无关紧要的人物,能通过几笔的速写,勾勒出人物鲜明的轮廓。如贾琏与鲍二家的私通,让两个小丫头放风,凤姐、平儿回来,两个小丫头,一个吓得“回身就跑”,一个见躲不过,“索性跑出来,笑道:‘我正要告诉奶奶去呢,可巧奶奶来了。’”只这个简单的细节,就把两个性格不同的丫头勾画出来了。
(节选自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有删改)
材料三:
不同人物之间性格的对照可以使彼此之间的性格“区别得更加鲜明”,相互起衬托作用,而带有较高审美意义的人物性格的外部对照,应当是《红楼梦》式的对照,对照的双方都应当具备丰富的性格内涵,只有这种对照才是高级的对照方式。那么这种高级的性格外部对照方式怎样才能实现呢 关键是必须从外转入内,即依赖性格内部的美丑对照和美丑的二重组合,并且,典型性格内部的对照,很少只是单纯的一组对照关系,它往往形成多组对照关系,并形成性格内部的对照系统。在这个对照系统中,“杂多”的性格元素,通过一定的中介,分别形成一组一组的对立统一联系,这就是性格整体中的二重组合单元,这些二重组合单元,在性格内部积极运动,互相交叉,互相渗透,互相转化,形成丰富复杂的性格。以项羽为例,他的性格就是一个复杂的对照系统。钱钟书先生汇集《史记》中其他人物对项羽的评价,找出项羽多种性格元素的两极对照,他说:“‘恭敬慈爱’与‘剽悍猾贼’,‘爱人礼士’与‘妒贤嫉能’,‘妇人之仁’ 与‘屠坑残灭’,‘分食推饮’与‘玩印不予’,皆若相反相违,而既具在羽一人之身,有似两手分书,一喉异曲,则又莫不同条共贯。”项羽丰富复杂性格系统包括善与恶、残暴与仁爱等多种性格的二重组合单元,由于两极对照中又有心理中介与感情中介的联系,因而形成犁然有当的性格运动。
在成功的文学作品中,不仅主要人物可以形成自己的性格对照系统,次要人物也可以形成自己的性格对照系统,例如《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贾宝玉具有自己复杂的性格对照系统,而次要人物晴雯、袭人等,也都有自己的性格对照系统。以袭人为例,她既恪守奴才的本分,全心全意地尽奴仆之职,但也流露出对自己“奴才命”的不满。她对主子极其温顺,似有逢迎之嫌,但她又同情刘姥姥,惜老爱贫,似无势利之心。她对宝玉既有“从”也有“爱”,既有奴仆对主子卑微的恭顺,也有青春少女对恋人真实的痴情。袭人性格内里包含着美丑、善恶的对照,这种对照是由很多二重组合单元互相交叉构成的,因此,袭人的性格也成为一个独立的系统。袭人的性格塑造与晴雯的性格塑造,都是非常成功的。她们两人形成一种性格对照,让人感到她们的性格虽然清晰,但又不是一览无余,没有人为的对照痕迹。这因为她们自身的性格是丰富的,其内部也有对照,也有联结,也有统一,深层结构中蘊涵着许多一家独有的内容。这些内容既确定又不确定,既复杂又深邃。这样,她们的性格外部对照,由于自身性格内涵的丰富,而获得较高的审美价值。因此,一部作品的形象体系,尽管作家可采取多种对照手段,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是人物性格内部的对照和组合。
(节选自刘再复《红楼梦悟》,有删改)
1.下列关于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出场定型”是指人物一出场,就从总体上概括其思想性格、描绘其肖像特征的一种方法, 可以使人物在亮相瞬间形象鲜明。
B.塑造贾宝玉这一形象时,作者采取了“出场定型”的方法,借林黛玉的眼,从服饰、容貌、内心之情等方面为贾宝玉“定型”。
C.《红楼梦》对主要人物的描写渲染,不仅是通过惊险的故事情节,更是通过日常的生活细节,精雕细凿、反复刻画出来的。
D.在人物性格内部的对照系统中,“ 杂多”的性格元素可以分别形成多组对立统-联系,即性格整体中的二重组合单元。
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曹雪芹塑造人物善于以形写神,如对林黛玉“眉”“心”的描写就写出了她多愁善感、敏感多疑的“神”。
B.材料二运用了举例论证,选取《红楼梦》中的典型例子将两种塑造人物的方式进行比较阐述,增强了说服力。
C.材料二论述了《红楼梦》塑造人物的几种方式,这些方式,虽有所不同,但能让所刻画的人物呈现在读者面前。
D.材料三通过袭人和晴雯形象间性格差异的分析,论证了次要人物的塑造成功主要来自外部的对照和比较。
3.根据材料内容,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这是林黛玉眼里王熙凤的出场定型。
B.贾宝玉一出场就给读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呈现了外表英俊、眉目含情、喜怒无常的不合时宜的整体形象。
C.中国传统戏剧中的正派和反派性格单一又鲜明对立,这种塑造方法不属于作者所说的高级人物性格对照方式。
D .《鸿门宴》中,项羽的英勇霸气、天真轻信与刘邦的能屈能伸、虚情假意形成对比,这属于高级的对照方式。
4.材料三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4 分)
5.请结合材料分析《祝福》中“我”的形象是如何体现“性格对照”的。(4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高加林一条胳膊撑着,慢慢爬起来,身体沉重得像受了重伤一般。他靠在铺盖卷上,眼睛茫然的望着对面墙,开口说:“我的书教不成了……”
“什么?”老两口同时惊叫一声,张大的嘴巴半天也合不拢了。
加林仍然保持着那个姿势,说:“我的民办教师被下了。今天会上宣布的。”
“你犯了什么王法?老天爷呀……”老母亲手里的舀面瓢一下子掉在锅台上,摔成了两瓣。
他父亲急的用瘦手摸着赤脚片,问:“那他们叫谁教哩?”
“谁?三星!”高加林又猛地躺在了铺盖上,拉了被子的一角,把头蒙起来。
老两口一下子木然了,满窑里一片死气沉沉。
这时候,听见外面雨点已经急促地敲打起了大地,风声和雨声逐渐加大,越来越猛烈。窗户纸不时被闪电照亮,暴烈的雷声接二连三地吼着。外面的整个天地似乎都淹没在了一片混乱中。
对于高玉德老两口子来说,今晚上这不幸的消息就像谁在他们的头上敲了一棍。他们首先心疼自己的独生子:他从小娇生惯养,没受过苦,嫩皮嫩肉的,往后漫长的艰苦劳动怎能熬下去呀!再说,加林这几年教书,挣的全劳力工分,他们一家三口的日子过得并不紧巴。要是儿子不教书了,又急忙不习惯劳动,他们往后的日子肯定不好过。他们老两口都老了,再不像往年,只靠四只手在地里刨挖,也能供养儿子上学“求功名”。想到所有这些可怕的后果,他们又难受,又恐慌。加林他妈在无声地啜泣;他爸虽然没哭,但看起来比哭还难受。老汉手把赤脚片摸了半天,开始自言自语叫起苦来:
“明楼啊,你精过分了!你强过分了!仗你当个大队书记,什么不讲理的事你都敢做嘛!我加林好好地教了三年书,你三星今年才高中毕业嘛!你怎好意思整造我的娃娃哩?你不要理了,连脸也不要了?明楼!你做这事伤天理哩!”
高玉德老汉终于忍不住哭出声来,两行浑浊的老泪在皱纹脸上淌下来,流进了下巴上那一撮白胡子中间。
高加林听见他父母亲哭,猛地从铺盖上爬起来,两只眼睛里闪着怕人的凶光。他对父母吼叫说:“你们哭什么!我豁出这条命,也要和他高明楼小子拼个高低!”说罢他便一纵身跳下炕来。
这一下子慌坏了高玉德。他也赤脚片跳下炕来,赶忙捉住了儿子的光胳膊。同时,他妈也颠着小脚绕过来,脊背抵在了门板上。老两口把光着上身的儿子堵在了脚地当中。
高加林急躁地对慌了手脚的两个老人说:“我并不是要去杀人嘛!我是要写状子告他!”
高玉德听见儿子说这话,比看见儿子操起家具行凶还恐慌。他死死按着儿子的光胳膊,央告他说:“好我的小老子哩!你可千万不要闯这乱子呀!人家通天着哩!公社、县上都踩得地皮响。你告他,除什么事也不顶,往后可把咱扣掐死呀!我老了,争不得这口气了;你还嫩,招架不住人家的打击报复……”
他妈也过来扯着他的另一条光胳膊,也央告他说:“你爸说得对对的!高明楼心眼子不对,你告他,咱这家人往后就没活路了……”
高加林浑身硬得像一截子树桩,他鼻子口里喷着热气,根本不听二老的规劝,大声说:“反正这样活受气,还不如和他狗日的拼了!兔子急了还咬一口哩,咱这人活成个啥了!我不管顶事不顶事,非告他不行!”他说着,竭力想把两条光胳膊从四只衰老的手里挣脱出来。但那四只手把他抓得更紧了。两个老人哭成一气。他母亲摇摇晃晃的,几乎要摔倒了,嘴里一股劲央告说:“好我的娃娃哩,你再犟,妈就给你下跪呀……
高加林一看父母亲的可怜相,鼻子一酸,一把扶住快要栽倒的母亲,头痛苦地摇了几下,说:“妈妈,你别这样,我听你们的话,不告了……”
两个老人这才放开儿子,用手背手掌擦拭着脸上的泪水。高加林身子僵硬地靠在炕拦石上,沉重地低下头。外面,虽然不再打闪吼雷,雨仍然像瓢泼一样哗哗地倾倒着。河道里传来像怪兽一般咆哮的山洪声,令人毛骨悚然。
他妈见他平息下来,转到后面锅台上给他做饭去了。他父亲摸索着装起一锅烟,手抖得划了十几根火柴才点着。他吸了一口烟,弯腰弓背地转到儿面前,思思谋谋地说:“咱千万不敢告人家。可是,就这样还不行……是的,就这样不行!”他决断地喊叫说。
高加林抬起头来,认真地听父亲另外还有什么惩罚高明楼的高见。
高玉德头低倾着吸烟,一副老谋深算的样子。过了好一会,他才扬起那饱经世故的庄稼人的老皱脸,对儿子说:“你听着!你不光不敢告人家,以后见了明楼还要主动叫人家叔叔哩!脸不要沉,要笑!人家现在肯定留心咱们的态度哩!”他又转过白发苍苍的头,给正在做饭的老伴安咐:“加林他妈,你听着!你往后见了明楼家里的人,要给人家笑脸!明楼今年没栽起茄子,你明天把咱自留地的茄子摘上一筐送过去。可不要叫人家看出咱是专意讨好人家啊!唉!说来说去,咱加林今后的前途还要看人家照顾哩!人活低了,就要按低的来哩……加林妈,你听见了没?”
“嗯……”锅台那边传来一声几乎是哭一般的应承。
泪水终于从高加林的眼里涌出来了。他猛地转过身,一头扑在炕栏石上,伤心地痛哭起来。
外面的雨不知什么时候停了,只听见大地上淙淙的流水声和河道里山洪的怒吼声混交在一起,使得这个夜晚久久地平静不下来了……
(节选自路遥《人生》第一章,有删改)
[注]民办教师:高加林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回村当上了临时代课教师,就是没有编制的民办教师。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既体现出父母对儿子的心疼,又表现出对以后家庭生活的担忧。
B.文中画横线处“浑身硬得像一截树桩”写出了高加林被人顶替之后内心的愤怒与无奈。
C.“老谋深算”“饱经世故”等词语,激发了读者的阅读期待,这与后文高玉德的“高见”形成反差。
D.高加林被辞退后,父母与他态度不同,体现了当时农村老一代和年轻一代的思想差异。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综合运用内心独白与人物对话来展开情节,叙事紧凑集中,展现了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使故事悬念迭出,一波三折。
B.小说综合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动作、语言、神态等人物描写方法交替运用,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C.小说多次使用细节描写,如高玉德“手抖得划了十几根火柴才点着”“瘦手摸着赤脚片”,起到了“小细节大印象”的作用。
D.作者关注普通人的现实生存状态,着力描写高加林在理想与现实冲突中的悲剧人生,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8.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特别注意环境气氛与人物心理状态协调一致,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心理。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6分)
9.刘再复在《性格组合论》中说:“要塑造出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典型人物,就必须深刻揭示人物性格的矛盾性。”请结合文本分析高玉德与高加林人物性格的矛盾性。(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怫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崔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选自《五代史伶官传序》)
文本二:
徐无鬼因女商①见魏武侯,武侯劳之曰:“先生病矣,苦于山林之劳,故乃肯见于寡人。”
徐无鬼曰:“我则劳于君君有何劳于我君将盈耆欲长好恶则性命之情病矣君将黜耆欲孯②好恶则耳目病矣我将劳君有何劳于我”武侯超然不对。
少焉,徐无鬼曰:“尝语君吾相狗也。下之质,执饱而止,是狸德也;中之质,若视日;上之质,若亡其一。吾相狗,又不若吾相马也。吾相马,直者中绳,曲者中钩,方者中矩,圆者中规。是国马也,而未若天下马也。天下马有成材,若恤③若失,若丧其一。若是者,超轶绝尘,不知其所。”武侯大悦而笑。
徐无鬼出,女商曰:“先生独何以说吾君乎?吾所以说吾君者,横说之则以《诗》、《书》、《礼》、《乐》,从说则以《金板》、《六韬》,奉事而大有功者不可为数,而吾君未尝启齿。今先生何以说吾君?使吾君说若此乎?”
徐无鬼曰:“吾直告之吾相狗马耳。”
女商曰:“若是乎?”
曰:“子不闻夫越之流人乎?去国数日,见其所知而喜;去国旬月,见所尝见于国中者喜;及期年也,见似人者而喜矣。不亦去人滋久,思人滋深乎?夫逃虚空者,藜藋④柱乎鼪鼬之径,良位其空,闻人足音跫然而喜矣,又况乎昆弟亲戚之謦欬⑤其侧者乎!久矣夫,莫以真人之言謦欬吾君之侧乎!”
(选自《庄子·杂篇·徐无鬼》,有删改)
[注]①女(rǔ)商:魏国大臣,姓女名商,春秋时期晋大夫女叔齐之后。②孯(qiān):引申为除去。③恤:忧思。④藜藋(lí diào):杂草。⑤謦欬(qǐnɡ kài):音容笑貌。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则劳于君/君有何劳于我/君将盈耆欲/长好恶/则性命之情病矣/君将黜耆欲/孯好恶/则耳目病矣/我将劳君/君有何劳于我/
B.我则劳于君/君有何劳于我/君将盈/耆欲长好恶/则性命之情病矣/君将黜耆欲/孯好恶/则耳目病矣/我将劳君/君有何劳于我/
C.我则劳于君/君有何劳于我/君将盈/耆欲长好恶/则性命之情病矣/君将黜/耆欲孯好恶/则耳目病矣/我将劳君/君有何劳于我/
D.我则劳于君/君有何劳于我/君将盈耆欲/长好恶/则性命之情病矣/君将黜/耆欲孯好恶/则耳目病矣/我将劳君/君有何劳于我/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抑本其成败之迹”与“其本欲舒”(《种树郭橐驼传》)两句中“本”字的含义不同。
B.“徐无鬼因女商见魏武侯”与“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两句中“因”字的含义相同。
C.“武侯大悦而笑”与“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十二章》)两句中“而”字的含义不同。
D.亲戚,文中指父母,现在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人,不包括父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庄宗大仇得报时意气风发,报仇后却一朝败落、狼狈不堪,作者借此得出结论。
B.徐无鬼去拜见魏武侯,魏武侯认为徐无鬼是迫于生活的劳累才来拜见自己的。
C.徐无鬼认为,离开故人越久,思念故人的情意就越深,对故友旧亲就越依赖。
D.两则文本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即人们只有减少自己的欲望和享乐,才能真正受益。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下之质,执饱而止,是狸德也。
(2)若是者,超轶绝尘,不知其所。
14.女商和徐无鬼分别用什么办法来使魏武侯高兴的呢?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题落星寺①四首·其三
黄庭坚
落星开士②深结屋,龙阁③老翁来赋诗④。
小雨藏山客坐久,长江接天帆到迟。
宴寝清香与世隔,画围妙绝无人知。
蜂房各自开户牖,处处煮茶藤一枝。
[注]①落星寺:在鄱阳湖北部,庐山在其北,因建在江西庐山市星子县的落星石而得名。②开士:菩萨的异名,以能自开觉,又可开他人生信心,故称。后用作对僧人的敬称。③龙阁,即龙图阁,建于宋真宗成平四年(1001年),景德四年(1007年),置龙图阁学士,这里泛指文人骚客。④诗人自注:“寺僧择隆,作宴坐小轩,为落星之胜处。”
15.下列对这一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头两句点出寺院的清幽和文人墨客的雅兴,“深结屋”中“深”字是全诗的关键。
B.“小雨藏山”中的“藏”字把雨和山都写活了,濛濛细雨笼罩着远处雄伟秀丽的庐山。
C.“宴寝清香”句写室内主人焚香,香雾袅袅,氤氲弥漫,使人自然生出与世隔绝之感。
D.本诗语言平淡,韵味隽永,多用典故,讲究藻饰,体现了诗人遣词造句的深厚功底。
16.尾联中“蜂房”和“藤”两个意象的使用,给人以美的无限遐想,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曹操《观沧海》中“ ______,______ ”描写了海水荡漾、峰峦矗立的景象。
(2)刘禹锡在《陋室铭》中以“ ______,______ ”来借指自己的陋室,抒发自己仰慕前贤、安贫乐道的情怀。
(3)在《出师表》的开头,诸葛亮向后主指出,先帝刘备过早去世“ ______ ,______ ”,正是危急存亡之时。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雪有柔媚之姿、慧洁之质。由于这些自然特质,冰雪世界一直是古往今来的文人雅士所钟爱并竞相描绘的景致。在中国漫长的艺术史中,雪景山水画并非 ① ,而是在继承与创新中向前发展着,形成了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的艺术形式,并显示出其独特而长久的艺术生命力。雪景山水与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起源 ② 地指向一个人,此人便是东晋画家顾恺之。
宋代的雪景山水画继续了顾恺之的风格,在艺术成就上可以堪称高峰,在中国和世界艺术史上都占有 ③ 。宋朝画家皆以不同的方式展现着各自内心的雪景寒林,他们在雪景寒林的造境中运用水墨手法的典范 ④ ,如王诜的《渔村小雪》、宋徽宗的《寒江雪棹图》、梁楷的《雪景山水图》、马远的《雪景图》等。范宽笔下的《雪山萧寺图》,给观者的第一印象便是画境稳健,深蕴中正、平允之态。画中严谨细致而又不取繁饰的描绘,或许难以让人联想到“抒情”二字,但这种呼之欲出的震慑力,正是源自画家纵览山川、含毫命素之际的审慎态度,以及对自然山水的无限热爱与深沉敬畏。他笔下的寒山紧密相连,以一种无以撼动的姿态见证着人世沧桑。宋画中常见的“孤寒”可视为画家独立高标、不同流俗的狷介,他们用孤峰寒林象征自己的心境,视孤寒为归处,向孤寒求适意。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4 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 分)
20.下列各句中的双引号,和文中“抒情”二字双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孩子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
B.现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关键时期,我觉得像你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点为妙。
C.不远千里,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D.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难道不怕别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一般人之所以容易接受美是客观的这一观点,其中一个原因是 ① ,因此他们觉得物的美当然也是客观的。比如,这座山是客观的,那么 ② 。这里的错误是把“象”与“物”混淆起来了。在审美活动中,我们所面对的不是“物”,而是“象”。“物”的有用性以及它的自然科学属性是不被注意的。审美观赏者注意的是“象”。在审美观赏者面前,“象”不等于“物”。一座山,它作为“物”,相对来说是不变的,但是在不同的时候和不同的人面前, ③ 。“物”是实在的世界,“象”是知觉的世界。竹子是“物”,眼中之竹则是“象”。“象”是“物”向人的知觉的显现,也是人对“物”的形式和意蕴的揭示。当人把自己的生命存在灌注到实在中去时,实在就有可能升华为非实在的形式——“象”。这种非实在的形式是不能离开人的意识的。
这正是朱光潜一贯强调的观点。朱光潜谈美,总是一再强调指出,把美看作天生自在的“物”,乃是一种常识的错误。他指出,“象”不能离开“见”的活动,有“见”的活动,“象”才呈现出来,所以美的观赏都带有几分创造性。
2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物”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为了提醒自己,鲁迅还在书签上写了一行字:“心到、口到、眼到,读书三到。”
B.蚁后是蜜蜂家族的“国王”,占据着中心地位。
C.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
D.点支烟,继续写些“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最近,脱口秀演员HOUSE(李昊石)在一场演出时谈到,自己领养了两条野狗,它们在追松鼠时,让他想起来八个字——“作风优良,能打胜仗”。有网友指出,“这个破梗侮辱了人民子弟兵”。随后,笑果文化发布声明称,无限期停止HOUSE后续一切演艺工作。5月17日,北京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总队对该公司做出处罚,罚款1300余万元。
5月25日,东方甄选山西行专场宣告圆满收官。首播当日,东方甄选带货100多款山西好物,总销售额突破7500万元。东方甄选为期6天的文化直播,深入介绍了山西深厚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直播中,有网友评论留言:“山西原来这么好。”董宇辉回复道:“每次提到山西,内心总是久久无法平静,因为对这片土地实在爱得深沉。”
请结合材料,以“德与才”或“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 考 答 案
1. C ( “《红楼梦》主要人物性格的反复皴染不仅是通过惊险的故事情节,作粗线条的速写勾勒”错,曲解文意)
2. D (材料以“袭人和晴雯的性格对照”论证了人物性格内部对照和组合的意义,它在一部作品的多种对照手段中具有绝对性意义。)
3. B (从材料一中无法看出贾宝玉“喜怒无常”)
4. ① 举例论证
② 材料三举了大量文学作品中的例子,如以项羽、袭人为例,论证人物可以形成自己的性格对照系统,内容丰富。(手法判断正确 2 分,分析正确 2 分)
5. ① 内部对照:“我”一方面是一个对鲁镇保守、冷漠的社会气氛感到愤懑的启蒙知识分子;另一方面,却只能选择逃避,不断陷入无力挽救的困境。
② 外部对照:我对祥林嫂的命运充满着同情与悲愤,与鲁镇其他人的冷漠无情形成对比。(每点2 分,意思相近即可)
6.B 7.A
8.(1)雨点急促,风雨声猛烈,反映了高加林被人顶替后内心的愤怒不平。(2)不再打闪吼雷,雨倾倒而下,写出了高加林在父母的央求下,虽心有不甘,但压抑了怒火,变得冷静。(3)雨停了,流水声怒吼声混杂,是高加林内心的委屈与不甘、无奈与痛苦的交织。(本小题6分,共三点;每点环境气氛1分,人物1分;意思对即可。)
9.(1)高加林一方面冲动,情绪化,血气方刚;另一方面懂事,软弱,父母的恳求,使他痛苦伤心,又不能不听从。(2)高玉德一方面对高明楼所为愤怒至极,忍无可忍;一方面又压抑怒火与不满,违心讨好巴结。(3)高玉德委曲求全,高加林年轻冲动,两代人性格不同产生了矛盾冲突。(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10.A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是来慰劳你的,你对于我有什么可慰劳的!你想要满足自己的嗜好和欲望,增多喜好和憎恶,那么性命攸关的心灵就会弄得疲惫不堪;你想要废弃嗜好和欲望,减少喜好和憎恶,那么耳目的享用就会困顿乏厄。我正打算来慰劳你,你对于我有什么可慰劳的!
“盈耆欲”“长好恶”句子结构一致,“盈耆欲”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C;
“君将黜”是主谓结构,“耆欲”是“孯”的状语,因此“黜”后断开,排除D。
B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第一个“本”译为“考察,探究”;第二个“本”译为“根”。含义不同。句意:或者推究他成功和失败的过程。/它的根想要舒展。
B.错误。第一个“因”译为“通过”;第二个“因”译为“趁机”。含义不同。句意:徐无鬼通过女商的引荐见到了魏武侯。/趁机把沛公击杀在座位上。
C.正确。第一个“而”表修饰;第二个“而”译为“如果”,表假设。含义不同。句意:魏武侯听了高兴得笑了起来。/人如果不讲仁德,他怎么对待礼呢?
D.正确。
12.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对故友旧亲就越依赖”错误,由“去国数日,见其所知而喜;去国旬月,见所尝见于国中者喜;及期年也,见似人者而喜矣”可知应该是“对故友旧亲就越感到亲切”。
13.(1)下等材质的狗,只求填饱肚子也就算了,这是跟野猫一样的禀性。
(2)像这样的马,能够超越马群,奔跑得极快,不知所终。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质”,品质、质地;“执饱”,吃饱、填饱肚子;“狸德”,山猫的德性。
(2)“超轶”,超越;“绝尘”,脚不沾尘土,形容奔跑得极快;“所”,地方、去向。
14.① 女商向魏武侯介绍《诗》《书》《礼》《乐》,跟他谈论太公兵法。② 徐无鬼跟魏武侯说相狗、相马的事,用真诚的语言委婉劝谏魏武侯治国要像上等狗、最好的马一样,忘掉自身的存在,无为而治。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吾所以说吾君者,横说之则以《诗》、《书》、《礼》、《乐》,从说则以《金板》、《六韬》”可知,女商向魏武侯介绍《诗》《书》《礼》《乐》,跟他谈论太公兵法。
由“尝语君吾相狗也。下之质,执饱而止,是狸德也;中之质,若视日;上之质,若亡其一。吾相狗,又不若吾相马也。吾相马,直者中绳,曲者中钩,方者中矩,圆者中规。是国马也,而未若天下马也。天下马有成材,若恤若失,若丧其一。若是者,超轶绝尘,不知其所”“久矣夫,莫以真人之言謦欬吾君之侧乎”可知,徐无鬼跟魏武侯说相狗、相马的事,用真诚的语言委婉劝谏魏武侯治国要像上等狗、最好的马一样,忘掉自身的存在,无为而治。
参考译文:
文本一:
当他用绳子绑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头,走进祖庙,把箭交还到晋王的灵座前,告诉他生前报仇的志向已经完成,他那神情气概,是多么威风!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安定,一人在夜里发难,作乱的人四面响应,他慌慌张张的出兵向东逃跑,还没见到乱贼,部下的兵士就纷纷逃散,君臣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知道哪里去好;到了割下头发来对天发誓,抱头痛哭,眼泪沾湿衣襟的可怜地步,怎么那样的衰败差劲呢!难道说是因为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才像这样的吗?还是认真推究他成功失败的原因,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益处。”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文本二:
徐无鬼通过女商的引荐见到了魏武侯,武侯慰劳徐无鬼说:“先生一定十分疲惫吧,为隐居山林的劳累所困苦,所以才肯前来会见我。”
徐无鬼说:“我是来慰劳你的,你对于我有什么可慰劳的!你想要满足自己的嗜好和欲望,增多喜好和憎恶,那么性命攸关的心灵就会弄得疲惫不堪;你想要废弃嗜好和欲望,减少喜好和憎恶,那么耳目的享用就会困顿乏厄。我正打算来慰劳你,你对于我有什么可慰劳的!”武侯听了怅然若失,不能应答。
不一会儿,徐无鬼说:“请让我告诉你,我善于观察狗的体态以确定它们的优劣。下等品质的狗,只求填饱肚子也就算了,这是跟野猫一样的稟性;中等品质的狗,好像总是凝视上方;上等品质的狗,便总像是忘掉了自身的存在。我观察狗,又不如我观察马。我观察马的体态,直的部分要合于墨线,弯的部分要合于钩弧,方的部分要合于角尺,圆的部分要合于圆规,这样的马就是国马,不过还比不上天下最好的马。天下最好的马具有天生的材质,或缓步似有忧虑或奔逸神采奕奕,总像是忘记了自身的存在。像这样的马,能够超越马群,奔跑得极快,不知所终。”魏武侯听了高兴得笑了起来。
徐无鬼走出宫廷,女商说:“先生究竟是用什么办法使国君高兴的呢?我用来使国君高兴的办法是,从远处说向他介绍《诗》《书》《礼》《乐》,从近处说跟他谈论《金板》《六韬》,侍奉国君而大有功绩的人不可计数,而国君从不曾有过笑脸。如今你究竟用什么办法来取悦国君,竟使国君如此高兴呢?”
徐无鬼说:“我只不过告诉他我怎么相狗、相马罢了。”
女商说:“就是这样吗?”
徐无鬼说:“你没有听说过越地流亡人的故事吗?离开都城几天,见到故交旧友便十分高兴;离开都城十天整月,见到在国都中所曾经见到过的人便大喜过望;等到过了一年,见到好像是同乡的人便欣喜若狂。不就是离开故人越久,思念故人的情意越深吗?逃到空旷无人之地的人,丛生的野草堵塞了黄鼠狼出入的路径,却能在杂草丛中的空隙里跌跌撞撞地生活,听到人的脚步声就高兴起来,更何况是兄弟父母的说笑声在旁边呢?很久了,没有人用真诚的语言在君主身旁谈笑了啊!”
D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多用典故,讲究藻饰”错。本诗基本不用典故,也不加藻饰,语言平淡而精炼,自然而工整。
16.① “蜂房”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寺中僧房的窗户一扇扇打开,像蜂房样密集而有序。比喻新奇,生动有趣。“蜂房”意象为虚写,通过一扇扇打开的窗子,可以联想到室内人物煮茶品画等清雅脱俗的审美活动,以虚写实,丰富了诗歌的内容,营造出优美的意境。② “藤”意象为实写,无论是古寺建筑外的枯藤缠绕,还是文人高僧用枯藤来生火煮茶,抑或是诗人拄着藤杖漫步流连,任何画面的联想,都能体现枯藤在诗词中的审美价值,都能彰显寺中人物清雅脱俗的情致。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意象的能力。“蜂房各自开户牖,处处煮茶藤一枝”,千门万户的层层僧房好比蜂窝,青烟缕缕,僧人煮茶烧的是藤柴。画看完了,酒也醒。诗人于是走动,看见寺里的僧房,密集如蜂房,到处都升起了缕缕青烟,那里正燃着枯藤在煮茶。枯藤为薪,方可取得茶与泉的真味。枯藤在古代的诗画里经常出现,它不仅给人以凄幽的感觉,而且给人以美的联想。
末二句将各间僧房中敞开的窗户比作蜂房,运思非常新颖,而僧人们以藤烹煮香茗,一方面,见出丛林中的真正风雅,另一方面,也烘托了寺院的氛围,因而作品也令人如饮浓茶,久久回味。
尾联设譬奇特,“蜂房”和“藤”两个意象的使用,不仅写景,而且造境,使人读之恍如身临其境。
17.答案:(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2)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3)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18. 示例:一成不变、不约而同、一席之地、比比皆是(每空1分,意思相近即可)
19. 示例:宋代的雪景山水画继承了顾恺之的风格, 在艺术成就上堪称高峰
(原句两处不当,一是搭配不当,二是成分赘余。每改对一处给2分,共4分)
20. C (原文的引号用来表着重强调: A.表特定称谓,B.表反讽,C.表强调,D.表引用)
21. C(C和例句的引号都表示强调。A.表示引用。B.表示特殊含义。D.表示反讽。)
22.① 他们看到的物是客观的; ② 这座山的美当然也是客观的; ③ 它的“象”却在变化。
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处,根据后文“因此他们觉得物的美当然也是客观的”可知这里强调他们看到的物是客观的,可以填:他们看到的物是客观的。②处,根据前文“比如,这座山是客观的”和后文“这里的错误是把‘象’与‘物’混淆起来了”等信息,可知这里强调的是这座山的美当然也是客观的,可以填:这座山的美当然也是客观的。③处,根据前文“但是在不同的时候和不同的人面前”可知,这里与“相对来说是不变的”相对,即是变化的,可以填:它的“象”却在变化。
23.略。
审题:
这是一道记叙性材料作文题。
两则材料均涉及最新的新闻热点,一是笑果文化脱口秀演员HOUSE(李昊石)在一场演出时诋毁人民军队被处罚;二是新东方东方甄选山西行专场进行文化直播,深入介绍山西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广受赞誉。
材料要求考生关注身边的时事热点,旨在引导广大青少年对演艺人员等公众人物,能运用辩证思维进行理性思考,并做出客观深刻的判断。两则材料一反一正,审题时要善于抓住两个事件背后的共通之处,比如两人都是公众人物,言行举止都容易引发社会反响:两公司都是文化公司,都应该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任何企业或个人谋求经济效益时,心怀敬畏,严守底线,不能违背社会良俗,都不能丢掉社会责任。
写作任务中明确给出了学生写作的两个角度:一是从个人角度来可论述 “德与才”的关系,二是从公司的角度可论述“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的关系。这两个角度,学生选一个写可以,兼谈两个也可以,但是要侧重论述两者之间的关系。如首先由材料提出中心论点,文化需要讲品味、讲格调、讲责任。可以从文化艺术应当遵守法律规定和公序良俗的角度论述,也可从公众人物的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的角度论述,最后强调文化工作者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对祖国、对人民、对时代、对受众高度负责的精神,为人民群众提供有营养的精神食粮。
立意:
1.有才有德,造福天下;有才无德,登高跌重。
2.心怀敬畏,严守底线,有责任担当。
3.牢记文化担当与职责使命。
4.提升素质,坚守艺德。
同课章节目录